(共28张PPT)
梦境
与
现实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联读
录
标题文字添加
第一章
标题文字添加
第二章
标题文字添加
第三章
标题文字添加
第四章
目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第一章节
鉴诗人才性
观图辨诗
任务一:观图辨诗,鉴诗人才性
1.观图识人,知人论世
结合你对杜甫和李白的了解,请判断下图中哪位是诗仙?哪位是诗圣?简述你的判断依据。
明确:
李白:昂首云天,傲视八极
杜甫:立足大地,直面人生
任务一:观图辨诗,鉴诗人才性
2.文如其人,涵咏唱叹
朗读下面两首诗,根据诗歌风格,在横线处填写作者的名字(李白或杜甫)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
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
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
古风(其十一)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黄河二首
李白
杜甫
明确:
李白全力创作旧题乐府和六朝风味的歌吟
杜甫则传承《诗经》、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在五言古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及歌行间开合排荡。
李白:豪放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
第二章节
赏诗风特色
比照研读
任务二:研读诗文,明晰特色
1.从两首诗歌的题目当中,你能挖掘出什么信息?
2.再次诵读两首诗歌,初步感知内容,感悟情感。
主要事件:梦游天姥
写作目的:留别
体裁:吟
梦游天姥吟留别
任务二:研读诗文,明晰特色
登高
主要事件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中心,分为入梦前——梦游中——梦醒后
以此思路将文章分为三段,可概括为梦游之因 梦游仙境 梦醒感悟。
借述梦于别友之际,写遭谄去京,意欲访道求仙的愤懑。
《登高》则写登高所见江上秋色,
抒写了晚年到处漂泊、艰难潦倒的处境和无限悲凉的心情。
任务二:研读诗文,明晰特色
3.组成李杜研究小组,从视角、意象、手法、结构等角度对诗作各具特色的表现手法细加体会。
青天视角 大地情结
李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诗
《登高》
视角
连、横、拔、掩、倾、四万八千丈
高、急、下、来
仰视
俯视
镜湖月、谢公屐、海日、天鸡、熊、龙、森林、洞天石扉、云之君、猛虎鼓瑟、鸾鸟家驾车、仙之人。 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意象
李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诗
《登高》
手法
瑰丽奇特
宏阔工整
夸张、想象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意象叠加、删减
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李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诗
《登高》
结构
由真入梦
由梦返真
由景入情
跳跃流转
起承转合
第三章节
观梦与现实
两相映照
任务三:梦的境界与现实悲喜
1.李白的梦是美梦还是噩梦?
2.《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哪几层悲意?
3.与表现内容相联系,两位作者是如何书写各自的梦或现实的?
美梦说
噩梦说
认为仙界神奇美好,是现实中无法抵达的,因现实缺失进而在梦境中追寻。
认为梦醒是“忽魂悸以魄动”,胆战心惊而起,意味着诗人惊魂未定,梦中之境是诗人求仕长安而未得这一经历的曲折反映。
“万里”----地之远也;
“悲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迟暮也;
“多病”----衰疾也;
“登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2.登高之悲
李白主要是进行升天求仙的梦幻式想象,以古体诗的自由句式表达变幻莫测的境界和追求自由的心灵。
杜甫主要以细腻精工之笔刻画现实意象,并将个人感受融于宇宙自然之中,感情由此雄浑悲壮,个人之悲与家国之悲、宇宙之悲共振,意境博大。
第四章节
李杜诗风
745
755
763
——
酝酿期
动乱期
衰败期
安史之乱
李白生卒年(701——762)
杜甫生卒年(712——770)
诗歌风格
思想内容
原因分析
李白
杜甫
豪放飘逸
清新自然
沉郁顿挫
写任侠,求仙学道,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个人失意的不平,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
也写山河,也抒不平,也暴露抨击,但其反映现实,更贴近人民(贫富悬殊,战乱灾难,民生疾苦。
一生大多活在开元、天宝年间
完整地经历了“安史之乱”全程
再
中国风
会
与君初相识
却似故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