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某份宣传单中有“青岛亡矣,中国危矣……幸吾国民天良未泯,勃发爱国之心。学校罢课,商界罢市,期促政府之反省”等语句。这份宣传单可用来研究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南昌起义
2.下表为不同报刊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新闻来源地 报道的主要内容
北京《晨报》 青岛问题,当以死争。被拘同学,亟宜营救,此罢课之第二理由也
天津《大公报》 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曹汝霖宅之焚烧
日本《大阪朝日新闻》 北京掀起“排日”学生的暴动
A.火烧曹汝霖宅是事件的导火线
B.学生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波及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
D.学生展开盲目的“排日”活动
3.“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材料表明五四运动( )
A.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B.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4.某学者指出,虽然其主体还是精英知识分子,但其运行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破天荒的意义。材料描述的运动( )
A.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这主要是指( )
A.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
B.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
C.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
D.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6.《觉悟》是20世纪20年代初非常受天津青年学生欢迎的杂志,下图是其发表的重点文章。这反映了( )
1.《觉悟的宣言》
2.《社会主义与中国》
3.《马克思劳动时间的主张》
4.《劳动问题与俄国革命》
A.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
C.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运动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7.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中国近代史过程中根据学者观点绘制的结构图。据此理解属于“组织反应”的是( )
A.兴办开平煤矿
B.提出三民主义
C.宣传民主与科学
D.中国共产党成立
8.1920年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共产党》月刊,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共产国际与俄共组织情况,同时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这( )
A.表明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B.反映出知识分子抛弃了民主与科学
C.意味着中国工人阶级将登上政治舞台
D.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理论准备
9.下面是1927年1月国民党党员职业成分构成情况示意图。此示意图可用于研究( )
A.新三民主义的影响
B.国民革命兴起的原因
C.国共统一战线的巩固
D.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10.“八月十二日,蒋中正到长沙。于是分兵为三:右入江西,左出荆、沙,而中路直攻武、汉。”这一情形反映的是( )
A.武昌起义,各省响应
B.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C.步步为营,“围剿”红军
D.秋收起义,英勇抗敌
11.右图为1927年创作的漫画《革命歌声》(画中字:锄列强,倒军阀,灭尽世上压迫人!)。该漫画反映了( )
A.北伐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B.列强支持下军阀割据混战
C.农民运动配合革命军北伐
D.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1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遵照政府要求,从小学到中学,从国语到历史、社会、常识、公民、英语、音乐、地理等课本,都把塑造孙中山的“国父”形象作为教科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 )
A.表明国民政府的革命延续性
B.肯定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的贡献
C.为青少年树立领袖榜样示范
D.推行三民主义为统一意识形态
13.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初设立国家建设委员会,恢复实业部;1931年通过《实业建设程序案》,并提出了10项建设纲要。国民政府的举措( )
A.意在为抗战进行准备
B.有助于民族经济发展
C.阻碍了列强经济侵略
D.旨在应对经济大危机
14.1927—1931年,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可以用来描述这一时期革命斗争特点的有(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15.1927年,毛泽东说道:“暴动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要夺取政权,没有兵力的拥卫去夺取,这是自欺的话。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该主张反映出( )
A.中国革命尚处于低潮期
B.中国共产党犯了“左”的错误
C.土地革命的条件尚不成熟
D.中国共产党意识到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16.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
A.中国革命的步骤必须分两步走
B.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C.中国革命应坚持争取议会斗争的权利
D.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7.下表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对农村阶级成分的认识。这一认识( )
项目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工人 (含雇农)
是否占 有土地 是 是 或是或否 否 否
是否自 己劳动 否 是 是 是 是
收入 来源 地租、放债、兼营工商业 剥削雇佣劳动、地租、放债、兼营工商业 自己劳动所得 出卖劳动力,受地租、债利剥削 出卖劳动力
A.确立了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
B.有利于农村阶级矛盾的调和
C.有助于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策略的调整
D.大大缩小了农村的贫富差距
18.“春季里来艳阳天,桃花红,李花白,百鸟闹声喧……共产暴动处处红旗现,直打得土豪劣绅,逃到天外边。共产党,齐努力,大家团结紧,推翻统治的政权,重把天地安。”此时,中国共产党正在( )
A.组织武装起义,挽救国民革命
B.开展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
C.突破重重“围剿”,进行战略转移
D.倡导国共合作,团结一致抗日
19.1935年3月,红军到达四川剑阁并驻扎了1个多月。在此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府,还组织群众大力宣传和讲解革命真理,留下了城墙上书写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条文等。这些活动( )
A.为遵义会议顺利召开创造了条件
B.可佐证长征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
C.表明持久抗战方针日益深入人心
D.推动了土地革命在全国的顺利发展
20.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会议,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材料表明红军长征实现了( )
A.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民族革命任务的转变
C.革命发展区域的转移
D.革命领导核心的调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主要原因。(8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大事年表(部分)
1919年 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年 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召开八七会议
1934年 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根据材料,指出大事年表中存在因果关系的两件大事,并加以说明。(6分)
(2)若从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角度,在上表时段中再补充两件重要大事,并说明理由。(8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白鹿原上,世代居住着白、鹿两姓子孙。时代变迁,清朝覆灭,民国建立。现任族长白嘉轩之子白孝文、乡约鹿子霖之子鹿兆鹏与白家长工鹿三之子黑娃情同手足,成年后各赴前程。
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鹿兆鹏从城里带回革命浪潮,黑娃成为中坚力量,国共合作破裂后兄弟俩被迫逃亡。鹿子霖设计陷害下任族长白孝文,引发族内轩然大波……
——陈忠实《白鹿原》
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从上述故事片段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准确全面)(12分)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某份宣传单中有“青岛亡矣,中国危矣……幸吾国民天良未泯,勃发爱国之心。学校罢课,商界罢市,期促政府之反省”等语句。这份宣传单可用来研究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南昌起义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青岛”“罢课”“罢市”,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故选C项。
2.下表为不同报刊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新闻来源地 报道的主要内容
北京《晨报》 青岛问题,当以死争。被拘同学,亟宜营救,此罢课之第二理由也
天津《大公报》 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曹汝霖宅之焚烧
日本《大阪朝日新闻》 北京掀起“排日”学生的暴动
A.火烧曹汝霖宅是事件的导火线
B.学生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波及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
D.学生展开盲目的“排日”活动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罢课”“学界之大举动”“学生的暴动”说明学生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北京”“北京学界”无法得出五四运动波及所有的大中型城市,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青岛问题,当以死争。被拘同学,亟宜营救”,可知是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而不是盲目“排日”,故D项错误。
3.“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材料表明五四运动( )
A.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B.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和北伐革命军成为社会的主要领导力量,即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没有改变国家政权的性质,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是被北洋军阀的统治破坏的,不是五四运动,故D项错误。
4.某学者指出,虽然其主体还是精英知识分子,但其运行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破天荒的意义。材料描述的运动( )
A.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虽然其主体还是精英知识分子”“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首先从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开始,之后,工人、商人纷纷响应,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B项正确。
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这主要是指( )
A.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
B.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
C.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
D.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军阀的“内部压力”下,中国青年另行寻找的“一套救国方式”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故D项正确;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不符合题干材料时间,故A、B两项错误;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不是另行寻找的救国道路,故C项错误。
6.《觉悟》是20世纪20年代初非常受天津青年学生欢迎的杂志,下图是其发表的重点文章。这反映了( )
1.《觉悟的宣言》
2.《社会主义与中国》
3.《马克思劳动时间的主张》
4.《劳动问题与俄国革命》
A.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
C.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运动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社会主义”“马克思”“俄国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故选D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指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学生的思想觉悟是否提高,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工人运动,排除C项。
7.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中国近代史过程中根据学者观点绘制的结构图。据此理解属于“组织反应”的是( )
A.兴办开平煤矿
B.提出三民主义
C.宣传民主与科学
D.中国共产党成立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矿办厂属于技术层面,故A项错误;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属于制度层面的内容,故B项错误;民主与科学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故C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属于政党组织形式,属于组织层面的内容,故D项正确。
8.1920年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共产党》月刊,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共产国际与俄共组织情况,同时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这( )
A.表明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B.反映出知识分子抛弃了民主与科学
C.意味着中国工人阶级将登上政治舞台
D.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理论准备
答案:D
解析: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共产党》月刊,介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共产国际与俄共组织情况,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理论准备,故D项正确。
9.下面是1927年1月国民党党员职业成分构成情况示意图。此示意图可用于研究( )
A.新三民主义的影响
B.国民革命兴起的原因
C.国共统一战线的巩固
D.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答案:A
解析:示意图中工人和农民在国民党党员中的数量超过了商人,这体现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扶助农工”政策的影响,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兴起于1924 年,排除B项;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因而示意图不能用于研究国共统一战线的巩固,排除C项;国民革命失败是由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的,示意图不能说明国民党右派的情况,排除D项。
10.“八月十二日,蒋中正到长沙。于是分兵为三:右入江西,左出荆、沙,而中路直攻武、汉。”这一情形反映的是( )
A.武昌起义,各省响应
B.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C.步步为营,“围剿”红军
D.秋收起义,英勇抗敌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蒋中正”指的是蒋介石,因此与武昌起义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右入江西,左出荆、沙,而中路直攻武、汉”,可知是北伐战争,故B项正确;“围剿”红军主要发生在江西等地,与题干材料中的地点不符,故C项错误;秋收起义发生于1927年湘赣边界,与题干材料中的地点不符,故D项错误。
11.右图为1927年创作的漫画《革命歌声》(画中字:锄列强,倒军阀,灭尽世上压迫人!)。该漫画反映了( )
A.北伐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B.列强支持下军阀割据混战
C.农民运动配合革命军北伐
D.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锄列强,倒军阀,灭尽世上压迫人”,可知农民运动配合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故C项符合题意。
1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遵照政府要求,从小学到中学,从国语到历史、社会、常识、公民、英语、音乐、地理等课本,都把塑造孙中山的“国父”形象作为教科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 )
A.表明国民政府的革命延续性
B.肯定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的贡献
C.为青少年树立领袖榜样示范
D.推行三民主义为统一意识形态
答案:A
解析:南京国民政府把塑造孙中山的“国父”形象作为教科书的重要内容,主要是为了表明国民政府在革命上的继承和延续,故A项正确。
13.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初设立国家建设委员会,恢复实业部;1931年通过《实业建设程序案》,并提出了10项建设纲要。国民政府的举措( )
A.意在为抗战进行准备
B.有助于民族经济发展
C.阻碍了列强经济侵略
D.旨在应对经济大危机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28年”“1931年”,国民政府设立相关机构,颁布相应法律法规等规范近代经济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的举措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推理出“为抗战进行准备”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列强经济侵略无关,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应对世界经济危机无关,排除D项。
14.1927—1931年,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可以用来描述这一时期革命斗争特点的有(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答案:C
解析:A项“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口号,排除;B项“打倒列强,除军阀”是1924—1927年国民革命的口号,排除;C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生在国共十年对立时期(1927—1937年),C项正确;D项“坚持抗战,反对妥协”与抗日战争有关,排除。
15.1927年,毛泽东说道:“暴动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要夺取政权,没有兵力的拥卫去夺取,这是自欺的话。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该主张反映出( )
A.中国革命尚处于低潮期
B.中国共产党犯了“左”的错误
C.土地革命的条件尚不成熟
D.中国共产党意识到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到革命武装的重要性,D项符合题意。
16.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
A.中国革命的步骤必须分两步走
B.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C.中国革命应坚持争取议会斗争的权利
D.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否定城市道路的目的是说明农村道路的合理性,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而不是中国革命的步骤和领导权,故排除A、B两项;议会斗争是城市道路的表现,故C项错误。
17.下表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对农村阶级成分的认识。这一认识( )
项目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工人 (含雇农)
是否占 有土地 是 是 或是或否 否 否
是否自 己劳动 否 是 是 是 是
收入 来源 地租、放债、兼营工商业 剥削雇佣劳动、地租、放债、兼营工商业 自己劳动所得 出卖劳动力,受地租、债利剥削 出卖劳动力
A.确立了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
B.有利于农村阶级矛盾的调和
C.有助于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策略的调整
D.大大缩小了农村的贫富差距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毛泽东按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等来界定农村的阶级和阶层,据此确定农村阶级斗争路线,这一认识的宣扬有助于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策略的调整,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属于农民阶级,故A项错误;毛泽东对农村阶级成分的认识服务于中国革命的需要,故B项错误;毛泽东对农村阶级成分的认识不是为了缩小农村的贫富差距,故D项错误。
18.“春季里来艳阳天,桃花红,李花白,百鸟闹声喧……共产暴动处处红旗现,直打得土豪劣绅,逃到天外边。共产党,齐努力,大家团结紧,推翻统治的政权,重把天地安。”此时,中国共产党正在( )
A.组织武装起义,挽救国民革命
B.开展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
C.突破重重“围剿”,进行战略转移
D.倡导国共合作,团结一致抗日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直打得土豪劣绅,逃到天外边”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故B项正确。
19.1935年3月,红军到达四川剑阁并驻扎了1个多月。在此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府,还组织群众大力宣传和讲解革命真理,留下了城墙上书写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条文等。这些活动( )
A.为遵义会议顺利召开创造了条件
B.可佐证长征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
C.表明持久抗战方针日益深入人心
D.推动了土地革命在全国的顺利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35年3月” “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府,还组织群众大力宣传和讲解革命真理,留下了城墙上书写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条文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这些举措可以佐证长征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故B项正确;遵义会议于1935年1月召开,不可能为遵义会议作准备,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立,持久抗战的方针还未产生,C项错误;“在全国的顺利发展”说法有误,D项错误。
20.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会议,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材料表明红军长征实现了( )
A.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民族革命任务的转变
C.革命发展区域的转移
D.革命领导核心的调整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中共中央决定以陕北作为全国革命大本营,这意味着红军通过长征把革命发展的区域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故C项正确;在此之后,一直到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仍然是放在农村,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故A项错误;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的任务没有发生转变,故B项错误;革命领导核心从遵义会议后没有发生过变化,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主要原因。(8分)
参考答案:(1)意向:建立民主共和国。
阐释:借鉴美国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依据国情,实行责任内阁制。
(2)原因: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国民党一大通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大事年表(部分)
1919年 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年 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召开八七会议
1934年 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根据材料,指出大事年表中存在因果关系的两件大事,并加以说明。(6分)
(2)若从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角度,在上表时段中再补充两件重要大事,并说明理由。(8分)
参考答案:(1)示例一
事件:巴黎和会、五四运动。
说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示例二
事件: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说明:五四运动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2)示例一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
理由: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民主革命纲领,革命目标更实际,更具体。
示例二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开展国民革命。
理由:为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积极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
示例三
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开辟,开展土地革命。
理由:中国共产党开辟出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示例四
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
理由:纠正了“左”的错误,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白鹿原上,世代居住着白、鹿两姓子孙。时代变迁,清朝覆灭,民国建立。现任族长白嘉轩之子白孝文、乡约鹿子霖之子鹿兆鹏与白家长工鹿三之子黑娃情同手足,成年后各赴前程。
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鹿兆鹏从城里带回革命浪潮,黑娃成为中坚力量,国共合作破裂后兄弟俩被迫逃亡。鹿子霖设计陷害下任族长白孝文,引发族内轩然大波……
——陈忠实《白鹿原》
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从上述故事片段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准确全面)(12分)
参考答案:情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鹿兆鹏从城里带回革命浪潮。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评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日益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还可以从国民革命、国共合作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