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7.1 燃烧和灭火》2023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观察到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70℃
C.①②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D.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2.如图,在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
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烟雾
B.铜片的白磷和红磷对比,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C.对于水下的白磷热水起到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的作用
D.乙图中通入氧气,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2019年春节期间,綦江城区将严禁燃放烟花爆竹。下列为“禁止放鞭炮”标志的是( )
A. B.
C. D.
4.下列标志不属于消防标志的是( )
A. B. C. D.
5.燃烧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化学反应,我们既要利用燃烧,也要注意防灾减灾。下列有关燃烧、灭火与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燃着的火柴很难直接点燃煤,是因为煤不具有可燃性
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水浇灭
C.高层楼房失火时,立即乘电梯下楼逃生
D.加油站、矿井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6.2019年2月27日,南京某高校实验楼凌晨突发火灾,起火点可能是实验室电路引发,起火原因正在调查之中,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加油站着火,用大量的水灭火
B.住房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酒精灯打翻起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7.小东发现野营篝火的火焰很小,于是将木柴架空了一些,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方便添加木柴 B.升高木柴的温度
C.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D.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8.生活中发生缓慢氧化的实例很多,下列过程中不涉及缓慢氧化的是( )
A.酒和醋的酿造 B.酒精灯安静的燃烧
C.农家肥的腐熟 D.动植物呼吸
9.了解防灾减灾相关知识,有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火车
B.为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C.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10.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C.把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浴室内
D.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可以携带酒精
11.下列混合气体点燃可能会引起爆炸的是( )
A.氮气、氧气 B.氢气、空气
C.二氧化碳、氧气 D.氢气、氦气
12.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养,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加油站内,禁止接打手机
B.电器着火,马上用水浇灭
C.室内失火,立即打开门窗排除浓烟
D.被火势困在高层建筑内,乘坐楼内电梯撤离
13.下列有关燃烧或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钻木取火”是通过摩擦生热提高木材的着火点
B.木柴架空有利于燃烧,是因为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尽量向顺风方向奔跑
D.电线老化短路起火,应立即用水扑灭
14.下列物质与空气充分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面粉 B.氮气 C.镁粉 D.甲烷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爆炸都是由剧烈燃烧引起的
B.所有的可燃物燃烧时都有火焰
C.所有的自燃都是由缓慢氧化引发的
D.燃烧和缓慢氧化都发光
二、实验题
16.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1)物质可以燃烧的必备条件是 。(至少答出两点)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2)与图1的装置相比,其优点是 ,欲使图2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 后才能对试管加热否则易造成试管的破裂。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3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的气体可能是 。
(4)除了图3所示的情形外,在特定情况下水与火也可以相容,如钠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钠遇水生成了氢气和氢氧化钠试写出发生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17.请参与下列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1)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 酒精 ,蒸馏水 。 结论: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
( 2) 在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燃烧。 结论:乒乓球碎片的 比硬纸片的低。
(3) 在如图中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 ①溶液中产生气泡;②蜡烛火焰a (填“先于”“后于”) b熄灭。 现象②的原因是:CO2不助燃; 。
(4 ) 用大烧杯罩住高低两支点燃的蜡烛。 ①烧杯底部变黑; ②蜡烛火焰d比c先熄灭。 CO2不助燃,蜡烛不完全燃烧;d先熄灭的原因是: 。
【拓展】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遇火星可能会发生爆炸。“小火燃烧”和“发生爆炸”的原因分别是: 。
三、解答题
18.化学李老师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如图所示,在铜片上仪器a,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 .
(2)罩上仪器a的作用是 .
(3)对照①和③能够获得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4)实验中小明观察到热水中的②白磷由块状迅速熔化成液滴状,但不燃烧的原因是 .
19.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火善用之为福,不善用之为祸。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
①熄灭液化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
②木材着火时,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③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④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⑤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
⑥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1) ,包括事例(2) (填序号)。
20.用如图装置(夹持仪器略去)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实验过程:①通入N2,将W管右侧部分放入热水中,a、b处白磷均不燃烧:②通入空气,a处白磷不燃烧,b处白磷燃烧。
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P2O5能与H2O反应。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 。
(3)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湿棉花可以吸收白烟
B.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
C.②中,a处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4)小林查阅网上资料得知,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通过对该资料的阅读,你对燃烧的新认识为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7.1 燃烧和灭火》2023年同步练习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解:A、①白磷燃烧,③白磷不燃烧,①中白磷能与氧气接触,③中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①中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70℃,故选项说法正确。
C、①白磷燃烧,②红磷不燃烧,①②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D、烧杯中的热水起到提高温度、隔绝氧气的作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 解:A.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所以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烟雾,故错误;
B.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对比,铜片上的白磷、红磷均是可燃物,均能与氧气接触,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故错误;
C.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除了起到升高温度的作用,还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故正确;
D.乙图中通入氧气,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错误。
故选:C。
3. 解:A、图中标志的含义是禁止烟火,故A错;
B、图中标志的含义是禁止放鞭炮,故B正确。
C、图中标志是节能标志,故C错;
D、图中标志的含义是节约用水,故D错。
故选:B。
4. 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的标志,吸烟易引起火灾,属于消防标志。
B、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的标志,不属于消防标志。
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放易燃物标志,易燃物易引起火灾,属于消防标志。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的标志,点火能引起火灾,属于消防标志。
故选:B。
5. 解:A、用燃着的火柴很难直接点燃煤,是因为煤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错误;
B、炒菜时油锅着火,不可用水浇灭,错误;
C、高层楼房失火时,不能乘电梯下楼逃生,错误;
D、加油站、矿井等场所要严禁烟火,正确;
故选:D。
6. 解:A.加油站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因为燃油的密度比水小,加少量水后,燃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燃烧,说法错误。
B.住房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这里利用了降低可燃物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来灭火,说法正确。
C.用锅盖盖住着火的油锅隔绝氧气,会使油因不能与氧气接触而熄灭,说法正确。
D.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采用隔离氧气的方法进行灭火,说法正确。
故选:A。
7. 解:小东发现野营篝火的火焰很小,于是将木柴架空了一些,架空能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故选:D。
8. 解:A、酒和醋的酿造过程中通常要发生氧化反应,该种氧化反应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B、酒精燃烧是一种比较剧烈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正确;
C、农家肥料的腐熟过程中通常要发生氧化反应,该种氧化反应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D、动植物呼吸作用,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9. 解:A、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火车易造成火灾或爆炸,正确;
B、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的原理,故正确;
C、着火点一般不能改变,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错误;
D、为避免烟雾呛鼻和毒气的吸入,所以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故正确。
故选:C。
10. 解:A、电器着火切断电源后用湿棉被盖灭,会使其隔绝氧气而熄灭,故做法正确。
B、室内起火时,急于打开所有门窗,会给火势提供足量的氧气越烧越旺,故做法正确;
C、燃气热水器一旦泄漏,容易使人中毒,所以不要将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浴室里,故做法错误;
D、酒精属于易燃物,一旦泄漏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燃烧,所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可以携带酒精,故做法正确;
故选:C。
11. 解: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
A、氮气和氧气都不具有可燃性,混合点燃不会发生爆炸;
B、氢气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有爆炸的危险;
C、二氧化碳和氧气都不具有可燃性,混合点燃不会发生爆炸;
D、氢气虽然具有可燃性,但与氦气混合点燃不会有爆炸的危险。
故选:B。
12. 解:A、接打手机会产生电火花,此时给车加油不安全,故A正确;
B、生活中的水能导电,因此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浇灭,故B错误;
C、打开门窗,会使室内空气对流,为燃烧反而提供了更多的氧气,燃烧会更旺,故C错误;
D、火灾可能引起停电,住宅楼有电梯的,乘电梯撤离是错误的做法,故D错误。
故选:A。
13. 解:A.“钻木取火”是通过摩擦生热提高木材的温度,达到木材的着火点而发生燃烧,叙述错误;
B.木柴架空有利于燃烧,是因为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叙述正确;
C.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尽量向逆风方向奔跑,远离危险,叙述错误;
D.电线老化短路起火,不能立即用水扑灭,以防发生触电,叙述错误。
故选:B。
14. 解:A、面粉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引起爆炸;故A错;
B、氮气不属于可燃物,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可能引起爆炸;故B正确;
C、镁粉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引起爆炸;故C错误;
D、甲烷是具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引起爆炸;故D错误。
故选:B。
15. 解:A、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气体的急剧膨胀,不一定需要燃烧;例如高压锅爆炸,故A错。
B、可燃物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但没有火焰,故B错。
C、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故C正确。
D、缓慢氧化不发光,故D错。
故选:C。
二、实验题
16. 解:(1)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填: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或温度达到着火点);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2)与图1相比,其优点是:产生的P2O5不污染环境,欲使图2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抹干外壁后才能对试管加热。故填:不会污染空气;干燥;
(3)如图3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氧气(或空气),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故答案为:氧气(或空气);
(4)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故填:钠+水→氢氧化钠+氢气。
17. 解:【实验探究】(1)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酒精具有可燃性,能燃烧,水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
(2)由实验的现象可知,在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燃烧,说明了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比硬纸片的低;
(3)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下面的蜡烛先熄灭;
(4)由于二氧化碳受热气体膨胀,密度变小,聚集在烧杯的上部,所以上面的蜡烛先熄灭;
【拓展】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是由于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较小;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面粉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在瞬间就完成了,易发生爆炸。
故答案为:【实验探究】(1)能燃烧,不能燃烧;(2)着火点;(3)先于,不燃烧,密度比空气大;(4)二氧化碳受热气体膨胀,密度变小,聚集在烧杯的上部;
【拓展】“小火燃烧”是由于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较小,“发生爆炸”是由于面粉与氧气充分接触。
三、解答题
18. 解:(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是烧杯;
(2)罩住白磷燃烧的目的是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物质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4)白磷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并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虽然达到了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所以不能燃烧.
故答案为:
(1)烧杯;
(2)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3)物质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4)没有与氧气接触.
19. 解:①是清除可燃物,②是隔绝氧气,③是隔绝氧气,④是隔绝氧气,⑤降低可燃物的温度,⑥是清除可燃物。
故答案为:
隔绝氧气,②③④.或清除可燃物,①⑥;或降低可燃物的温度,⑤
20.解:(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配平即可;故答案为:4P+5O22P2O5;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通入N2,将W管右侧部分放入热水中,b处白磷不燃烧;通入空气,b处白磷燃烧;故答案为:通入氮气,b处白磷不燃烧;通入空气,b处白磷燃烧;
(3)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湿棉花可以吸收白烟;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②中,a处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答案为:ABC;
(4)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对燃烧的新认识为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故填: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