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第一单元溶液随堂复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第一单元溶液随堂复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10 15:4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溶液 随堂复习
一、单选题
1.A、B、C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温度为t2℃时,三者溶解度关系为A>B>C
B.若A中混有少量B杂质,可在较高温度下配成饱和溶液,再降温结晶
C.t1℃时,把A、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有晶体析出的为C
D.t1℃时将40g的B物质放入60g水中,所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
2.X、Y两种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溶解度比Y的溶解度大
B.t2 ℃时,X溶液的浓度比Y溶液的浓度大
C.在交点M处,X、Y两种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D.将t1 ℃时X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 ℃,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3.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生理盐水 B.豆奶 C.白醋 D.碘酒
4.用浓盐酸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并制取CO2,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量取 B.稀释
C.产生CO2 D.收集
5.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t2℃时,甲、乙的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1℃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 1:6
D.要从含有少量甲的乙溶液中得到较多的乙晶体,通常可采 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6.下列有关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A.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
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洗洁精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
7.小金自制了一个“天气瓶”,他在一个封闭玻璃瓶内放入一定量溶有樟脑的乙醇(已知樟脑在乙醇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状况下显示气温最高的是甲
B.三种状况下的溶液都已达到饱和
C.三种状况下溶液中的溶质质量都相等
D.三种状况下的溶质质量分数都相等
8.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过程中所用洗涤剂不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A.用肥皂液洗衣 B.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C.用沐浴露洗澡 D.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9.小明同学在工具书中查到NaOH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见下表)。通过分析她得出以下其中不正确的是
温度 20℃ 40℃
水 109g 129g
酒精 17.3g 40g
A.温度、溶剂种类对NaOH的溶解度都有影响
B.20℃时,NaOH在水中形成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52.2%
C.40℃时,40gNaOH溶解在100g酒精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D.40℃时,NaOH水溶液中所含的溶质一定比20℃时多
10.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与乳化作用相比,溶解能使物质混合得更均匀
B.食盐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变小
C.一定温度下,搅拌可以增加食盐的溶解的质量
D.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后,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11.溶液对人类生产、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理盐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B.洗洁精清洗油污的原理是溶解作用
C.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指的是不能再继续溶解任何溶质的溶液
D.通过搅拌可以增大某物质的溶解度,从而使其在水中溶解的更快
12.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 一定量的木炭与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充分反应
B. 足量的镁和锌分别与等质量的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C. 向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插入铜丝
D.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二、填空题
13.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2)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
(3)欲将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 ;
(4) t2℃时将30g a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是 。
(5)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
A.b>a=c B.a=b>c C.a>b>c D.b>a>c
(6)t2℃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t1℃,所得a物质溶液的质量 b物质溶液的质量(选填“>”或“=”或 “<”)
(7)t1℃时,a物质进行以下实验:
加1.5ga 再加1.5ga 升温至t2℃
10ml水溶液X溶液Y溶液Z
则所得溶液x、y、z中,为饱和溶液的是 。
(8)除去a固体中混有的少量固体b,提纯的步骤是:加水溶解、 、 ,然后过滤、洗涤、干燥。
14.某化学小组的同学为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进行了如下实验,请按题中要求回答问题:
(1)A、B中为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2)以下是氯化钠和高锰酸钾的溶解度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 度/g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高锰酸钾 2.8 4.3 6.4 9.0 12.6 18.0 22.1
①我们经常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这句话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
②将50℃的高锰酸钾饱和溶液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冷却到20℃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或“=”)高锰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如图是某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1所示可以得出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 ,若图中t2对应的温度为40℃,则t1对应的温度 40℃(填“>““<“或“=”)
15.KNO3和NH4C1的部分溶解度如表所示。
温度/℃ 20 40 60
溶解度/g KNO3 13.3 31.6 63.9 110
NH4Cl 29.4 37.2 45.8 55.2
(1)20℃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 。
(2)如图1所示,向试管中滴加适量水后,烧杯底部的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会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3)用KNO3固体进行如图2的操作:
B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若C溶液是饱和溶液,则x≥ 。
16.下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P点表示 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1℃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加到100g水中,只得到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该溶液中的溶质是 。
(3)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升高温度三种方法均能成为饱和溶液的是 。
(4)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17.运用溶解度表与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3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8 36.3 37.0 37.3
硝酸钾 20.9 45.8 85.5 110
(1)A是 的溶解度曲线.
(2)50℃时,100g水中加入 90g硝酸钾,所得溶液质量为 g,当 50℃的该溶液降温到10℃时,所得晶体的质量为 g
18.下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
(2)t2℃时,将160g甲的饱和溶液与40g水混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将t2℃时的甲、乙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甲 乙(填“>”、“<”或“=”)。
(4)使一定量甲物质的接近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
三、实验题
19.下面是某同学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的主要过程:
(1)配制上述溶液的主要步骤有:计算、称量、 、溶解。
(2)本实验是定量实验,选择仪器不恰当或操作不规范都会导致实验结果有错误,实验时选择量筒规格应为 (填“50mL”或“100mL”)。在量取水时俯视量筒读数(其它操作均正确),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15%(填“>”、“=”或“<”),实验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若用2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10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 。
20.兴趣小组欲用NaOH固体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100g,用于制作“叶脉书签”。回答下列问题:
(1)为完成实验,如图1除上述仪器外,还须用到的仪器名称是 ,它的主要作用是 。该实验需要称取NaOH固体的质量为 g。
(2)同学A称量NaOH固体质量之前,先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称量时,他把烧杯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天平平衡后,砝码的总和是40g,游码的位置如图2所示,则烧杯的实际质量为 g。
(3)同学B用正确的方法称量NaOH固体时,发现天平指针向右偏,则接下来应该 直到天平平衡。
(4)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NaOH溶液配置100g10%的NaOH溶液,则需要16%的NaOH溶液的质量为 。
参考答案:
1.D
【详解】A、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当温度为t2℃时,三者溶解度关系为A>B>C;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加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若A中混有少量B杂质,可在较高温度下配成饱和溶液,再降温结晶;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C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低,t1℃时,把A、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有晶体析出的为C;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t1℃时,B的溶解度为40g,将40g的B物质放入60g水中,固体不能全部溶解,形成饱和溶液,则该溶液的分数为=;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2.C
【详解】由题中信息知,A、t1 ℃之后,X的溶解度比Y的溶解度大,t1 ℃之前X的溶解度比Y的溶解度小,故A错误;B、t2 ℃时,X溶液的溶解度比Y溶液的溶解度大,不知溶液是否饱和,无法比较其浓度,故B错误;C、在交点M处,X、Y两种溶液均为饱和溶液,故C正确;D、将t1 ℃时X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 ℃,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D错误。
点睛∶对于溶液来说,无论升温或降温,只要没有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不会变。溶液浓度大小与溶解度,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必然联系。
3.B
【详解】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溶液中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的形式相互混合,因没有阻挡光线的微粒,所以溶液都是澄清透明的。生理盐水、白醋 、 碘酒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豆奶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是溶液; 选B
4.D
【详解】A、用量筒量取液体,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正确;
B、浓盐酸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盐酸时,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浓盐酸,倒入烧杯中稀释,操作正确;
C、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操作正确;
D、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应从长管通入,操作错误。
故选D。
5.C
【详解】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
B、t2℃时,甲、乙的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B错误;
C、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所以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20g:120g=1:6,故C正确;
D、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所以要从含有少量甲的乙溶液中得到较多的乙晶体,通常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D错误。
故选C。
6.D
【详解】A、水是常用的溶剂,能溶解大部分物质,比如:铁、沙子等不能溶解,说法错误;
B、在一定温度,还能继续溶解这种物质,叫做该温度下这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浓度和溶液的饱和没有必然的关系,说法错误;
C、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也可能是水这种纯净物,说法错误;
D、洗涤剂能够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说法正确;
答案:D。
7.A
【详解】A、樟脑在乙醇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三种状况下显示气温最高的是甲,说法正确;
B、由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乙、丙有樟脑晶体存在,说明是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的饱和溶液,甲没有樟脑晶体存在,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说法错误;
C、乙、丙有樟脑晶体存在,说明是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的饱和溶液,由图可知,丙中析出樟脑质量比乙质量大,甲没有樟脑晶体存在,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所以三种状况下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为丙<乙<甲,说法错误;
D、三种状况下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为丙<乙<甲,说明溶液的温度为丙<乙<甲,所以三种状况下的溶质质量分数为丙<乙<甲,说法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是对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理解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是解题的关键。
8.B
【详解】A、肥皂液具有乳化功能,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因为汽油能溶解溶液,该选项符合题意;
C、沐浴露具有乳化功能,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D
【详解】A、由表格可知,温度不同、溶剂种类不同氢氧化钠溶解度不同,可得温度、溶剂种类对NaOH的溶解度都有影响,A正确。
B、20℃时,氢氧化钠在水中溶解度109g,故NaOH在水中形成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故B正确。
C、40℃时,氢氧化钠在酒精中溶解度是40g,故40gNaOH溶解在100g酒精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C正确。
D、溶液质量不确定,溶液饱和不饱和不确定,无法比较溶质质量,40℃时,NaOH水溶液中所含的溶质不一定比20℃时多,D错。
故选:D。
10.C
【详解】A、与乳化作用相比,溶解能使物质混合得更均匀,此选项正确;
B、食盐的饱和溶液由于溶解度变大变成不饱和溶液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所以食盐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变小,此选项正确;
C、一定温度下,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速率,不能增加食盐的溶解的质量,此选项错误;
D、温度不变,物质的溶解度不变,所以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后,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此选项正确。
故选C。
11.A
【详解】A、盐水是氯化钠的水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洗洁精去油污,利用了乳化作用,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但还能继续溶解其它溶质,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D、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和搅拌没有关系,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C
【详解】A.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加热生成二氧化碳,随着反应进行氧气质量减小,当木炭完全反应后,氧气质量不再减少,但不会为0,故选项A对应关系不正确;
B.足量的镁和锌与等质量的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稀硫酸中的溶质完全反应,金属有剩余,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氢气的氢元素全部来自硫酸,所以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故选项B对应关系不正确;
C.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铜丝:Cu+2AgNO3=Cu(NO3)2+2Ag,当64份质量的铜完全反应时,会析出216份质量的银,因此溶液质量减少,当硝酸银溶液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不再减少,故选项C对应关系正确;
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溶液在不断的溶解溶质,溶质质量分数在不断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时,不能再溶解溶质了,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了,但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会为0,故选项D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通过图象的形式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性质,正确辨别坐标所表示的意义及坐标所表示的量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3. 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a > b >c 加水 降温 饱和 33.3% D < 溶液Y 蒸发浓缩 降温结晶
【详解】(1)P点的含义是: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均为20g,故填: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均为20g;
(2)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可根据该温度下溶解度曲线的高低确定,故为a > b >c;
(3)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欲将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加水、降温,故填:加水、降温;
(4)⑤t2℃ 时c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在t2℃时将30g a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因为50g水中只能溶解25g故填:饱和;
⑥溶质质量分数=×100%=33.3%,故填:33.3%;
(5)由图可知,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在起始温度下,B的溶解度最高,ac的溶解度相等,升高温度,c物质的溶液中有晶体析出,ab均没有晶体析出,故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故填:D;
(6)t2℃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t1℃,由于a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更明显,所以a物质析出的晶体更多,所得a物质溶液的质量小于b物质溶液的质量,故填:<;
(7)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g,所以10mL水中最多能溶解2g的a物质,所以X溶液是不饱和溶液,Y溶液是饱和溶液,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所以10mL水中最多能溶解5g的a物质,所以Z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所以经操作所得溶液X、Y、Z中,为饱和溶液的是溶液Y,故填:Y;
(8)除去a固体中混有的少量固体b,提纯的步骤是加水溶解,蒸发浓缩 、 降温结晶然后过滤、洗涤、干燥,故填:蒸发浓缩,降温结晶。
14. B 否,由于20℃时高锰酸钾的溶解度<10g,属于可溶于水 > 温度、压强 <
【详解】(1)实验1: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B,因为B中食盐有剩余,不能继续溶解食盐。
(2)①由于20℃时高锰酸钾的溶解度<10g,属于可溶物质。②由氯化钠和高锰酸钾的溶解度表,将50℃的高锰酸钾饱和溶液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冷却到20℃时,均会析出晶体,所得溶液均为饱和溶液,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高锰酸钾的溶解度,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则冷却到20℃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高锰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由图中数据可知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由于t1时溶解度大,因此温度较低。
故答案为
(1)B;
(2)①否,由于20℃时高锰酸钾的溶解度<10g,属于可溶于水;②>;
(3)温度、压强;<。
(1)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实验2,观察到碘几乎不溶解,高锰酸钾全部溶解,进行分析解答;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图中数据可知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进行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饱和溶液的特征、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1)氯化铵/NH4Cl
(2)减少
(3) 不饱和 25
【详解】(1)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越大,20℃时氯化铵溶解度大于硝酸钾溶解度,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氯化铵或NH4Cl;
(2)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如图1所示,向试管中滴加适量水后,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烧杯底部的硝酸钾固体继续溶解,固体质量会减少;
(3)2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50g水中加入15g硝酸钾得到溶液A,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50g水与15.8g硝酸钾形成饱和溶液,溶液A是不饱和溶液;4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63.9g,50g水中加入30g硝酸钾得到溶液B,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50g水与31.95g硝酸钾形成饱和溶液,溶液B是不饱和溶液;6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11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50g水与55g硝酸钾形成饱和溶液,溶液C中再加入硝酸钾质量=55g-30g=25g,形成饱和溶液,所以若C溶液是饱和溶液,则x≥25g。
16.(1)B、C
(2)A
(3)C
(4)ACB
【解析】(1)
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B、C相交于P点,说明t1℃时,B、C物质溶解度相等,故填:B、C;
(2)
在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分别加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只得到一种饱和溶液,该饱和溶液的溶质是A,因为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最小,故填:A;
(3)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升高温度三种方法均能成为饱和溶液的,其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该物质是C,故填:C;
(4)
A、B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C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t2℃时溶解度关系为A>B>C,t1℃时,溶解度关系为B=C>A,将t2℃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析出晶体,得到的是饱和溶液,此温度下A的溶解度小于B,故B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溶液组成不变,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由图可知,t1℃时A物质的溶解度小于t2℃时C物质的溶解度,所以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A<C<B,故填:ACB。
17.(1)硝酸钾
(2) 185.5 69.1
【详解】(1)由图可知,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硝酸钾的溶解度收温度影响较大,所以溶解度曲线A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故填硝酸钾。
(2)由图可知,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5.5g,则50℃时,100g水中加入 90g硝酸钾充分溶解,只有85.5g硝酸钾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100g+85.5g=185.5g,故填185.5;
由图可知,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当 50℃的该溶液降温到10℃时,所得晶体的质量=90g 20.9g=69.1g,故填69.1。
18.(1)30g
(2)30%
(3)>
(4)降低温度(合理即可)
【详解】(1)由图可知,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30g,故填:30g;
(2)16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60g××100%=60g,t2℃时,将160g甲的饱和溶液与40g水混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30%,故填:30%;
(3)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甲、乙饱和溶液各100g中,溶质的质量甲>乙,溶剂质量甲<乙,将t2℃时的甲、乙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至t1℃,都仍然是饱和溶液,乙溶解的溶质比甲大,则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乙,故填:>;
(4)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则使一定量甲物质的接近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或增加溶质等,故填:降低温度(合理即可)。
19.(1)量取
(2) 100mL > 加快溶解速率
(3)25mL
【详解】(1)配制溶液的主要步骤有:计算、称取和量取、溶解;
(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5%的氯化钠溶液100g,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15%=15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100g-15g=85g(合85mL),应选用100mL的量筒;若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偏大实际偏小,会使溶剂量偏小,从而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15%;实验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加快溶解速率;
(3)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则:100g×15%=(100g-X)×20%,解得X=25g(合25mL)。
20.(1) 玻璃棒 搅拌、加速溶解 10
(2)37.3
(3)继续添加NaOH固体
(4)62.5g
【详解】(1)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及所需仪器为:计算、称量(托盘天平、药匙)、量取(量筒、胶头滴管)、溶解(烧杯、玻璃棒)、装瓶贴标签,故还需用到的仪器是:玻璃棒;
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该实验需要称取NaOH固体的质量为:100g×10%=10g;
(2)用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即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即烧杯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40g-2.7g=37.3g;
(3)同学B用正确的方法称量NaOH固体时,发现天平指针向右偏,说明药品的质量偏小,则应继续添加药品至天平平衡;
(4)解:设需要16%的NaOH溶液的质量为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16%x=100g×10%,x=62.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