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高
杜甫登
导入新课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
导入
“秋士悲”,实际上是一种由环境而引起的心情变化,是心情的物化表现。表面上,文人墨客悲怨的是秋天草木凋零的萧瑟之感,而事实上,他们是以景抒情,悲怨的是郁郁不得志的疏离感和生命之秋。
孔子登山望远,就曾发出“登高望下,使人心悲”的感叹;
沈约也说“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发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高望远、登高抒怀,也是古代文人的潜意识,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象之一。
导入
而当登高与悲秋这两种意象结合在一起时,一种微妙的化学反应便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心中悄然生发。
在登高与悲秋的双重意象下产生的行为交汇与思维碰撞,往往也会成为诗人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之一。
导入
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登高》,将登高与悲秋的双重意象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千百年来无人超越,被后世奉为经典中的经典:明代学者胡应麟力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玄宗731年至745年,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时二十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712-770年
知人论世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712-770年
知人论世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712-770年
知人论世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
712-770年
写作背景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767年
课
文
赏
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作者】杜甫
写景
抒情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凄凉、悲伤、痛苦、孤独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听名家朗诵 品韵律情感
恰噶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
风
自古高台多悲风
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时当深秋,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
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
天
猿啸
渚
沙
鸟
急
高
哀
清
白
飞回
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
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
凄清萧瑟
落木
长江
无边
不尽
萧萧(声)
滚滚(视)
深秋风大
时间之永恒
沉郁
雄浑
下
来
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命之短暂
峡深流急
万里
百年
这是就空间方面说,即所谓“横说”。
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是就时间方面说,即所谓“纵说”。
作客
这是指“依人作客”(寄人篱下)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罗大经(宋)《鹤林玉露》
一悲“万里”,诗人远离故乡,为有家难回而愁苦;
二悲“秋”时,秋天草木凋零,霜风渐冷,触动诗人内心的悲凉
三悲“作客”,寄居他乡,难免有羁旅之愁;
四悲“常作客”,年复一年漂泊他乡,羁旅之苦、思乡之愁愈发强烈;
五悲“百年”,人生迟暮,有志未达而伤感失意;
六悲“多病”,老无所成,又疾病缠身,愁更深重;
七悲“登台”,登高望远,萧瑟秋景尽收眼底,想到身世,百感交集;
八悲“独登台”,独自徘徊于秋日的高台之上,内心的孤独不言而喻。
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赏析: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
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
苦恨
一是指个人艰难,诗人远离家乡,常年在外飘泊,贫病交加,形影相吊;二是国事艰难,连年战争,国事艰难
“恨”是什么意思?
恨是指遗憾,苦恨是指非常遗憾。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但是诗人时值暮年,空有抱负却已无力施展,故生出有心无力的伤感。
安史之乱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家道艰辛,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年老体弱,多病之躯
好友李白、高适、严武 的相继辞世
感时伤怀
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形象
艰 难 苦 恨
国难
家愁
孤独
病痛
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诗人推己及人,升华主题,写诗人饱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增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本来兴意盎然地登高望远,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诗人不由百感交集,进而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忧国伤时之博大情操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课
文
小
结
写景
抒情
仰观:云天秋风
俯察:江水洲渚
颈联:愁苦沉痛
首联:哀婉孤独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仰观:无边落木
俯察:不尽江水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颔联:沉郁高昂
尾联:忧愤无奈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临地:萧杀、凄寒、悲凉
眺远景:高远、雄辉、壮阔
忧身忧己
忧国忧民
写景
抒情
哀景
哀情
拓
展
延
伸
何谓“沉郁顿挫”?
“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表现在内容上:所见,风急天高、白鸟飞回、落木长江,一幅宏大悲凉的秋景图;所闻,拟声词的运用使具体事物扩大化,有张力,如猿啸哀、萧萧下,一段雄浑悲切的哀音;
表现在情感上:后两句的抒情虽无一字写愁,愁却满篇,不仅有生活上的穷愁潦倒,还有情感上的消沉抑郁。
表现在内容与音调上:内容上四联起承转合皆妙:首联写出登高所见,紧扣题目;颔联承接首联继写秋景秋色,秋味深厚;颈联笔锋一转,想起毕生之苦,牵系情思;尾联写眼下之境,概括愁思的起因。音调上符合七言律诗的押韵,富于变化,节奏鲜明。
试分析: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登高》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链接高考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2. 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为了表达对杜甫无限的缅怀崇敬之情,我为这首诗拟了个上联,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对个下联,如何?
上联: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
下联: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愁。
谢谢欣赏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