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帝”字本指神灵,指代宗教神权;商代晚期“帝”字开始用作商王的称号,同时指代世俗王权,神权和王权集于商王一人之身,说明君主的权力得到强化,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商王对宗教信仰或宗教活动的干预,排除A项;商王称“帝”说明其利用神权加强王权,不能说明政权和神权的分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王用神权加强王权,无法说明迷信思想淡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 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根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朝在司法实践中注重维护儒家伦理秩序,这表明汉朝注重司法的引导教化功能,B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汉朝司法实践受儒家伦理影响,体现不出汉律的核心思想,排除A项;宽刑仁政治国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汉代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皇帝集所有权力于一身,并未实现司法权与立法权的分离,排除D项。故选B项。
3. A【详解】根据材料中“由皇帝差遣到各处负责专门事务的官员”、“许多重要的使职出现了固定化和普遍化的倾向,形成了‘为使则重,为官则轻’的局面”可知,唐代根据现实需要设立使职,有利于皇帝能有针对性的施政,而不受制于制度性的官僚,体现了政治运作机制的灵活性,A项正确;使职差遣的出现有利于应对新的社会问题,顺应了职官制度发展的需要,排除B项;“为官则轻”不能说明官员形同虚设丧失权力,排除C项;使职权力来源于皇帝,是皇权强化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
4. A【详解】王安石认为当时的救灾举措实际上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救灾,因此其希望通过政府的举措,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其目的在于长久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A正确;王安石西方灾民自身能提高御灾能力,而非单纯依靠政府,排除B;C与题干中的救灾思想不符,排除;王安石并不反对政府救灾,因此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压力,排除D。
5.C【详解】根据材料“……康熙则认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断然拒绝”,可得出,康熙认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能像朝鲜一样比较,说明康熙有明确的国家意识,故C项正确;夷夏之防指的是重华夏,贱夷狄,材料与夷夏之防无关,故A项错误;当时清政府奉行的是天朝上国观念下的朝贡外交,未体现“政府外交理念的逐步近代化”,故B、D项错误。
6. 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晚清时期,原本地方督抚没有属官,但是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实力派汉族官僚督抚的幕府却拥有类似省级政权部分职能,这实际上反映了清朝中央权力的下移,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列强侵略的信息,因此无法据材料得出遏制列强侵略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晚清时期,中央权力下移的现象,不能反映晚清政治的现代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科举制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7. C【详解】从材料信息中的时间“民国二年”以及“内阁”“国会”“政治”等可判断,这是讽刺袁世凯推行独裁统治、解散国民党、破坏国会和内阁等,说明当时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C项正确;袁世凯复辟称帝是在1915年,蒋介石“行宪”始于1948年,均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B项;D项表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8. D【详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建设具有重大作用,要求干部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就是为新中国的成立培养人才的表现,故D正确。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是1945年的中共七大,故A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故B错。材料是提到要求干部阅读书籍而非民众,故C错。
9. 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82年宪法体现了国家对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尊重与保障,彰显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理念,C项正确;2010年我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A项;党的十八大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排除B项;1954年宪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初步地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10.D【详解】根据材料“1983年和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的部分数据统计”可知,乡镇企业生产总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所占比重、企业职工人数和农村劳动力占比方面,增长都十分的明显,说明乡镇企业得到了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均衡协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1. A【详解】材料中罗马法的内容反映出自由民身份的妇女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有一定的自由性和自主性,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由、平等的自然法理念,故选A;材料强调的是妇女权利的和地位,而不是保护私有财产,故排除B;材料只涉及自由民身份的妇女的情况,无法说明男女平等,故排除C;材料无法说明罗马法追求社会和谐完美,故排除D。
12. C【详解】依据材料“身为传教士的哥白尼认为上帝创世应是简洁、优美而易于理解的,因而反对过于复杂的地心说”,哥白尼受到基督教义的影响,不认可过于复杂的地心说,促使他探寻更符合其信仰的天体运行理论,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哥白尼的科学研究,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哥白尼的努力,没有体现教会的庇佑,排除B项;近代科学脱胎于宗教神学,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3. 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指的是维也纳体系,它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维护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这一机制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途径,B项正确;维也纳体系具有强权政治的特征,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一些国家的权益,排除A项;这一机制并没有保障欧洲的持久和平,排除C项;材料强调这一机制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途径,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4. D【详解】根据材料“这一制度被称作‘第四权’而遭到诟病”可知,独立检察官不在“立法、司法、行政”这种三权分立的政治格局之中,但能起到分权制衡的作用,其启用和停用,都说明美国分权制衡传统的动态发展,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惩治腐败的结果,排除A项;国会否决独立检察官的存在属于正常的权力,并不是权力的扩大膨胀,排除B项;独立检察官行使监察权而不是司法权,并未挑战司法独立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15. 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地区出现,戏院、喜剧、足球赛事等发展较快,而这些设施一般出现在城市,侧面反映了当时欧美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A项正确;工业革命时期贫富差距拉大,排除B项;文娱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观众,但材料还涉及体育赛事和戏院建设,材料信息表述不全,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工人福利,排除D项。故选A项。
16. D【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二战时期(世界)。据材料“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可知,二战冲击了原有的国际秩序,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逐渐衰落,殖民体系逐渐解体,D项正确;据材料“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可知,二战改变了原有的国际秩序和殖民体系,而非对社会变化带来的影响,排除A项;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是对市场的争夺,而材料观点强调的是二战对旧有秩序影响,而非殖民扩张的本质,排除B项;据材料“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淘汰出局了”可知,作者认为帝国主义的建立依靠的霸权和掠夺,由此可知,他并不认同欧洲通过暴力血腥建立起的帝国主义统治,也并未体现对欧洲国际地位下降带来的担忧,排除C项。
17.(1)特点: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与专制皇权存在着潜在的紧张关系;儒家伦理奠定了官僚政治运行的文化环境;存在着民众、官僚、皇权三者矛盾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形式主义为特点的官本位文化。(6分)
弊端:忽视法律;行政执法有随意性;剥削民众与缺乏责任。(3分)
(2)特点:借鉴与传承相结合;立法推进;原创性、连续性和渐进性;适应时代,不断创新;坚持公平竞争和择优录用的原则。(5分)
(3)认识:官僚制度经历了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由不公平到渐趋于公平、公正和理性的历程;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推动了英国及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政治制度改革须与时代结合,传承传统的同时,要不断创新丰富发展。(4分)
(1)特点:起源较早,源远流长,注重继承前代成果;重视"例"的作用(律例结合);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3分)
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6分)
(2)不同:欧洲近代法律体系特别强调法律至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突出教化作用。(4分)
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较快,欧洲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4分)
(3)认识:一定时期的法律体系受当时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法律体系反过来又影响该时期的政治、经济等。(2分)
19.(15分)【示例一】论题:政治制度创新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
论述:在中外历史上,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进步,往往和制度创新有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发挥中央政府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近代西方,英国创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等,都符合本国国情,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为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
结论:综上可知,制度创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时期的制度创新都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
【示例二】论题:理论创新是制度创新的重要条件
论述:在中外经济、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理论的创新是制度创新的重要条件。在中国古代,战国时期韩非的法家理论为秦始皇所采纳,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先秦儒家德化尚贤的思想奠定了察举制及科举制的理论基础,并为科举制的形成发展确立了基本模式;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英法等国思想家追求民主、自由、法治的启蒙思想,为欧美国家建立各具特色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为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在古今中外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理论创新为经济、政治制度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安乡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如图为甲骨文中“帝”字的几种写法。有学者认为,“帝”为架木燃烧之形,象征对天神、祖先的大祭,代指天神。商王死后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贞咸宾于帝”。到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帝乙、帝辛。这一现象表明( )
A. 政治需求干涉宗教信仰 B. 政权神权开始分离
C. 社会迷信思想逐步淡化 D. 商王权威有所加强
2. 汉代统治者提出:“讼理刑狱,必原父子君臣之义,权轻重之序,测浅深之量”。虽然汉律明确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但在司法实践中,出于伦理而促使法官缘情疏法之事比比皆是。这一反差表明( )
A. 儒家伦理成为汉律的核心思想 B. 政府注重司法的教化功能
C. 统治者推行宽刑仁政治国理念 D. 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之外
3. 唐代出现不少由皇帝差遣到各处负责专门事务的官员,称为“使职”,如礼仪使、南选使、吊祭使等,这些使职没有具体的官品等级,但许多重要的使职出现了固定化和普遍化的倾向,形成了“为使则重,为官则轻”的局面。这种“以特使治国”的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 政治运作机制相对灵活 B. 与职官制度的发展需求相背离
C. 官员形同虚设丧失权力 D. 皇帝集权被严重削弱
4. 王安石面对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力图( )
A. 长久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B. 建立完善的政府救灾体系
C. 加强对经济领域的控制 D. 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压力
5. 康熙曾打算采取招抚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甚至允许郑成功的继承者郑经“藩封,世守台湾”。郑经坚持以“比朝鲜,不削发”作为投诚条件,康熙则认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断然拒绝。材料体现了清代( )
A. 夷夏之防阻碍国家统一 B. 政府外交理念的逐步近代化
C. 统治者明确的国家意识 D. 朝贡体系随改朝易代而瓦解
6. 晚清时期,地方督抚不设属官。曾国藩、李鸿章等出于地方军务需要,自设善后、厘金等局,招募官员、幕友入局办事形成幕府,幕府逐渐掌握了部分军事权、财政权和人事权,实际上行使省一级政权的职能。这一现象( )
A. 遏制了列强侵略的势头 B. 反映了晚清政治的现代化
C. 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变革 D. 体现了政治权力结构变动
7. 下图为近代漫画家马星驰于民国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创作的作品。据此判断,该漫画( )
A. 讽刺袁世凯已复辟称帝 B. 抨击蒋介石虚假“行宪”
C. 揭示民主政治艰难曲折 D. 表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8.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B.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 加强对民众的马列主义教育 D. 积极为新政权建设培养人才
9.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部宪法的结构都是四章。1982年以前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宪法结构的这一变动( )
A. 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 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的阶段
C. 彰显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理念 D. 初步地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0. 下表所示为1983年和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的部分数据统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B. 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均衡协调
C. 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11. 根据罗马帝国时代的法律规定,自由民身份的妇女可以拥有并支配自己的财产,在家务上有主持权,不必事事都听从丈夫,甚至还可以参加文艺和政治生活,这表明罗马法( )
A. 体现自然法理念 B.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 倡导男女平等 D. 追求社会和谐完美
12.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依托占星术创立了地心说,这一学说后被基督教会所接受。身为传教士的哥白尼认为上帝创世应是简洁、优美而易于理解的,因而反对过于复杂的地心说,进而探索出日心理论。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古代西方天文学存在纰漏 B. 教会为科学家提供了庇护
C. 基督教深刻影响科研活动 D. 近代科学脱胎于宗教神学
13.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诞生了一个由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英国、法国主导的协作机制,以会议外交的形式试图取得一致同意以处理共同问题,保全公共安全、保障条约权利和维持维也纳会议所树立的“正统主义”。这一机制( )
A. 维护了民族国家的权益 B. 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途径
C. 保障了欧洲的持久和平 D. 导致了欧洲大国势力逐渐失衡
14.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任命独立检察官纠察官员腐败,以此排除政治干扰和避免行政部门的自我调查。但这一制度被称作“第四权”而遭到诟病,最终在1999年被国会停用。由此可见,美国( )
A. 惩治腐败情况不甚理想 B. 国会权力日益扩大膨胀
C. 司法独立原则遭受挑战 D. 分权制衡传统动态发展
15.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 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 B. 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 文娱活动吸引力增强 D. 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16.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了胜利,而且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 )
A. 强调了二战所带来的社会变化 B. 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
C. 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 D. 是二战冲击旧有国际秩序的体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8分,第18题19分,第19题15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形成了自身的一套理论化、制度化的行事规则和价值倾向,当君主个人意志与官僚机构本身目标形成冲突的时候,官僚机构并不会绝对服从君主意志,官僚制度中君尊臣卑原则的干扰也就被削弱。儒家的“天道”观念、“大一统”观念、纲常教义对于专制官僚统治是缺一不可的,古代官僚集团作为儒家学说的具体推行者,其观念与行为也受儒家思想的左右。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下,民众只有义务,官僚和君主则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于是,在专制君主——官僚——民众之间就形成这样一种颠扑不破的政治文化格局:官僚利益分赃、民众负担税赋军事等义务。在这种官僚制度体制下,只有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无自下而上的监督体制,官员的升迁和降黜之权操纵于上司的手中,这就必然会形成关于对上级强烈的依附性,处理公务只对上级负责,唯命是从,甚至为了迎合上意,编造出一些形式主义的噱头。因此,中国古代官僚在执行法律时“亲者断其生,疏者判其死”,服从权力而不是法律,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摘编自马欣荣《比较视域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弊端探析》
材料二 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深入、全面地改革文官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853年,查理·屈维廉和斯坦福·洛斯科特提出一份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但未获得议会通过。1855年,首相帕麦斯顿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格莱斯顿执掌内阁后,于1870年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以后所有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建立在对旧的文官制度逐步改革基础上的,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渐进的方式来推进文官制度走向完善的。建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但所确立的原则依然没有过时,为其他国家文官制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世界历史: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及其弊端。(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英两国官僚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它们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主要原因。(8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法律体系的认识。(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美国学者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写道:“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创新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制度的变革过程,是支配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则、规范和惯例的进步,并改善个人、组织与其外部环境,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各种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有更大提高。可见,制度创新在整个社会创新体系的运行中居于基础和保证地位。制度创新有助于政治观念更新,有助于政治结构合理化,有助于政治行为进步,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度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新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良性制度代替非良性制度,效率高的制度代替效率低的制度的过程。
——摘编自李景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制度创新》
根据材料,围绕“制度创新”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楚,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