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0 16:4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并熟读成诵。
2.掌握诗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目标:
1.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采用 “悬想法”婉 曲的传情达意之妙。
2.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感受并理解纯朴真挚的思亲之情、夫妻同心离居的忧伤。
教学重、难点
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理解诗歌采用“悬想法”婉曲的传情达意之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知道荷花的别名有哪些吗?
周敦颐《爱莲说》有诗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芙蓉又名莲;
屈原《离骚》有诗云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芙蓉又名荷花、莲。
二、作者作品创作背景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
三、学习过程
1、整体感知故事情感
自主思考:
⑴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请听诵读,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参考提示:
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
⑵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
参考提示:同心而离居。
2、深入赏析
自主思考:
⑴“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它寄托了什么呢?”
参考提示:
采芙蓉送给自己思念的人。
采摘花草赠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多有表现。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见,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我们再读读这两句: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重读)芳草。
⑵“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提示:
古代诗歌中芙蓉和兰花都被誉为君子,高洁的象征。诗文描写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奠定了全诗高洁、清幽的意境,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合作探究:
⑴ 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参考提示: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主人公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主人公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所思,却正远在天涯!主人公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遗送给远方的人。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主人公独自思人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同时引出了下文。
理解了诗意,谁来读读这几句诗?
第一句要轻松、愉悦,
第二句要低沉、忧郁。
(重点引导学生好好读,使课堂推向一个高潮)
可以把“所思在远道”,重点教给学生读读。
⑵你认为从“涉江采芙蓉”到“所思在远道”,是触景生情还是托物抒情?为什么?
参考提示:
我认为是托物言志。主人公不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所思”是时时刻刻在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所思”。借芙蓉之高洁来表达自己感情的纯洁美好。
⑶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参考提示:
动作描写。“还顾”和“望”,这两个词的动作性和画面性很强,让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重。多少思念多少爱,全在这一深情的还顾里;多少忧伤多少桶,都在这悲情的回望里。
让学生试着重音读读 “望”(让学生把轻飘飘地读和重音,读读对比一下感觉)
参考提示:
漫浩浩,运用了叠词,更突出道路的漫长。“浩浩”读起来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李清照《声声慢》的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叠词,音韵和谐,更突出了愁绪的浓重。“浩浩”语义,不仅指道路漫长无际,更让人感觉到忧伤的绵长。
诵读的时候要把“浩浩”二字的无奈与绵长读出来。请同学,读读这句话。
教师指导学生把“浩浩”两字拉长,引导学生逐渐读出情感。
⑷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诗歌是浓缩的想象,散文将这种想象铺展开来,于是有了情节,有了人物,有了一颦一笑,有了一思一虑。现在就请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涉江”“环顾”的场面吧。
温馨提示:
加入了环境描写更好地渲染了这种离别之愁。
加入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会更加丰满。
加入动作描写,给人很强的画面感。
参考示例:
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美丽的芙蓉花送给她的心上人,当来到了这片长满芳草的水泽里,满目的鲜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之中。
长相思,在“旧乡”,佳人不见,摧肝肠。这个还在远道上前行的男子,离家越来越远。他不时地回望着无穷无尽的走过的路,心中对爱人充满了思念。他又远望着前方漫漫浩浩的长路,心想:何处才是我的归宿?
“涉江”者为女子,“环顾”者为远行人。想像使他们出现在了同一首诗中来抒发主人公思夫之情。这里使用了“悬想法”抒情。
悬想,是中国古代诗歌经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为了抒发写作者此时的感情,却不直接着笔,而是通过想象对方的情况或者以后的情形,委婉而含蓄地表达出现在的情感。悬想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转移,首先写的是现在的情形,接下来却转移了时间和空间,连描写的对象也变了。两个对象或者两种空间共存于一首诗中,其中的联系就是:悬想的对象就是写作者此时心中所想的对象。这种表现手法与直抒情怀的差异在于: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十分深刻,特别是难以形容的时候,悬想既可以间接将情感抒发出来,还能使形式变得更美。
3、朗读回味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一边则是漫漫浩浩的长路上还顾回望的丈夫。两人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渺的江河,他们彼此都茫然地相望,这时天地间仿佛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个声音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
学生体验阅读:
本该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可如今有家不得归,有爱却不能守,这种痛苦、这种哀伤谁能理解呢?请同学能带着情感读一下这首诗?
老师诵读这首诗歌,再次感受主人公的情怀。
4、小结情感
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 //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 一个翱翔天际 // 一个却深潜海底”。
我们把《古诗十九首》奉为经典,因为它和所有不朽的诗歌一样,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们的欢喜与惆怅,他们的遗憾与悲伤。《涉江采芙蓉》以其独特的章法,让游子与思妇对唱表白。就像这对鱼与飞鸟,它们深沉而真挚地情感在思念与渴望中产生心灵的共鸣,爱而不见的惆怅之情使人涕下,无愧于刘勰所说的“五言之冠冕”。
四、作业
运用悬想法写一篇作文,表达你对一个人的思念,题目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