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卷(二)
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自1840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B.清政府的软弱可欺
C.中国近代化尚未起步 D.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2.哲学家唐君毅曾说:“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之事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政治的,太平天国是要排满,义和团是要灭洋。但在口号标语上,太平天国是打着上帝的旗号,而义和团之口号,亦是要排斥洋教,而打着中国道教诸神的旗帜。”这反映了( )
A.两场运动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B.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和思想的局限性
C.近代西方文化对我国影响较大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民众的反抗
3.(2023八上·上杭开学考) “天父天兄手段高,打得清兵四处跑,拿下南京立天国,旗开得胜万民笑。”与歌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虎门销烟
C.“马神甫事件” D.“亚罗号事件”
4.(2022七上·尧都月考) 在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南双槐树遗址中,出土的骨质蚕雕艺术品--牙雕蚕,其形状符合家蚕的生物特点;在距今4000多年的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家蚕丝线、丝带和绢片。以上考古发现与“嫘祖养蚕缫丝”的远古传说,可以相互印证的是( )
A.远古传说中的嫘祖确有其人 B.中国的农桑文明已经开始
C.中国是纺织业的唯一发源地 D.农耕时代社会分工的精细
5.习近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观念,体现了中国社会追求的自由民主的执政原则。中国最早的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应该追溯到下列哪一段历史时期( )
A.远古北京人生活的时期 B.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
C.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的时期 D.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6.神话传说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神话传说可以推测出距今五六千年前 ( )
图一 炎帝教民作耒耜开垦耕种 图二 皇帝建造宫室、车马、挖掘水井等
A.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 B.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C.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的兴起 D.炎帝和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
7.(2023七上·河南开学考)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等。这说明甲骨文( )
A.反映了书法发展历程 B.反映了汉字演变进程
C.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D.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
8.孔子的思想学说以礼、仁等为基本内容,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希望社会和谐、人心和顺。自春秋创立……历经2 000多年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 )
A.仁 B.礼治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9.在探究“百家争鸣”影响时,七年级一学习小组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惟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等级差别
法家 “尚法”,以法治国
A.推动战国经济繁荣 B.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C.阻碍儒家一统天下 D.脱离现实,禁锢思想
10.2022年9月28日,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祭孔大典,纪念孔子诞辰2573周年。新创作的《论语》经典诵读也是首次在祭孔大典出现。下列选项中可能在《论语》中出现的经典语句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B.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C.兼爱则治,交恶则乱 D.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11.战争是人类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我们提倡“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12.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派兵抵抗,两军战于繻葛,周王的军队大败。周桓王被射中肩膀。繻葛之战使周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B.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
C.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 D.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
13.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历史年代尺,请问A、B、C、D四个选项中,表示“东周”的是( )
A.A B.B C.C D.D
14.下图是河南辉县出土的铁舌,它是一种铁制的农业生产工具,通常用来除草、作坑等。我国最早使用铁制农具进行农业生产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15.“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C.诸侯争霸,战乱不断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6.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画有一格“楚河—汉界”,作为红方和黑方的分界线。这是以下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楚汉之争交战双方的结局是( )
A.刘邦战胜项羽 B.项羽战胜刘邦
C.陈胜战胜吴广 D.吴广战胜陈胜
17.翦伯赞曾指出:“秦始皇之所以杰出,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开辟道路”。此中“开辟道路”不包括( )
A.首创皇帝制 B.实行分封制
C.全面推行郡县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
18.下图的“秦朝行政系统简表”中,在中央执掌行政事务的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19.诗歌和童谣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在秦朝时期,流行这样一句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这句童谣暗指( )
A.秦朝的刑法特别残酷 B.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
C.秦始皇将葬于阿房宫 D.阿房宫将发动起义灭亡秦朝
20.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之争
C.秦朝灭亡 D.文景之治
21.图示叙事法能让人直观、明晰、快速地获取历史信息。下面图示告诉了我们什么历史信息( )
A.禅让制的实施流程 B.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与发展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挟天子以令诸侯
22.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 ”处应填入( )
A.武帝“独尊儒术” B.刘秀建立东汉
C.西晋“八王之乱” D.卫青北击匈奴
23.西汉前期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
①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
③重视“以德化民”
④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某校七年级(1)班学生开展“阅读史学经典,品悟汗青墨韵”的读书活动。下面选自推荐书目中一本书的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第二章 消灭项羽 建立汉朝
第三章 建立典章 设立制度
第四章 休养生息 发展经济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25.下列图片体现的秦始皇采取的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巩固国家统一 D.加速国家统一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6.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罪),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 这是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良种马……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材料四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某史学著作
(1)材料一中的“秦初并天下”指的是秦王哪一功绩?为“传后世”,秦朝还在地方创立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华夏民族”是由哪一联盟逐渐发展而来?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接受了谁的什么建议?
(3)“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该路开通产生的积极作用。
(4)材料四评价的是哪一著作?其历史地位如何?
27.【影视中的历史】
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影视作品也是我们熟悉和掌握历史的途径之一,我们通过经典影视作品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
【史料中的历史】
材料 春秋无义战。——孟子
第二组:连环画
第九集 第十一集
第十三集 第十七集
(1)影片所示的“春秋”时期属于哪个朝代?春秋时期有哪些诸侯先后成为中原霸主?春秋战国的纷争是西周哪一制度埋下的祸根?
(2)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3)结合课本内容总结春秋五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4)孟子用这句话来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否恰当?为什么?
(5)“第一集”的主人公是谁? “楚庄王图强”后打败哪国军队做了春秋霸主?
(6)成语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很多的成语出自春秋时期,请你说出一个来,结合图片,谈谈你的感悟是什么?
28.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识图
材料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间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1)材料一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中的图片,在表格空白处补充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项目 巩固统一得措施(部分)
经济 统一A ,统一度量衡
文化 统一文字,字体称为B
(3)材料三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从文中你能窥见秦的法律如何?
(4)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你认为秦朝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从秦帝国的兴衰史里,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掌握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2.【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由“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之事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政治的,太平天国是要排满,义和团是要灭洋。但在口号标语上,太平天国是打着上帝的旗号,而义和团之口号,亦是要排斥洋数,而打着中国道教诸神的旗帜。”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在革命对象,在指导思想上都存在着不足,反映的是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和思想的局限性。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天父天兄手段高”“拿下南京立天国”,据此分析:
A项:根据题干信息,“天父天兄手段高”指洪秀全、杨秀清领导太平天国运动;“拿下南京立天国”指太平军打下南京,作为都城,故选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1839年,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决心,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马神甫事件”是法国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亚罗号事件”是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太平天国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
4.【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在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南双槐树遗址中,出土的骨质蚕雕艺术品--牙雕蚕,其形状符合家蚕的生物特点;在距今4000多年的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家蚕丝线、丝带和绢片。以上考古发现与“嫘祖养蚕缫丝”的远古传说,可以相互印证的是中国的农桑文明已经开始,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中国最早的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应该追溯到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图一炎帝教民作耒耜开垦耕种反映的是原始农业的产生,图二黄帝建造宫室、车马、挖掘水井反映的是定居生活兴起,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等”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说明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多个方面,因此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史料,C符合题意;
题干只涉及甲骨文,不能说明说法的发展历程,排除A;
题干信息无法反映了汉字演变进程,排除B;
题干未体现甲骨文的艺术价值,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礼治,是荀子的主张,不符合题意;
C.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D.以法治国,是韩非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9.【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被今天的我们继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古人的思想中继承过来的,这反映出百家争鸣泽被后世,影响深远,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推动战国经济繁荣,不符合题意;
C.阻碍儒家一统天下,不符合题意;
D.脱离现实,禁锢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0.【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是孔子思想的最好体现,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因此“为政以德”是他的语句,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道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C.兼爱则治,交恶则乱,是墨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D.以法治国,法不阿贵,是法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论语”,拿它来分析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理解备选项的含义。
11.【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的是墨子。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A符合题意;
孟子主张仁政,排除B;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排除C;
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的关键在于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12.【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东周时期,诸侯与周天子开战,周天子战败,之后周王室开始衰弱 ,诸侯国实力大增,竞相称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诸多的变化,引发社会变革,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C. 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 ,是现象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D. 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 ,是现象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回答,注意是根本原因,即最本质的原因。
13.【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即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年代尺,细心观察年代尺回答。
14.【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夏朝,不符合史实;
B.商朝,不符合史实;
D.战国时期,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比较简单。
15.【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这一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生产力的提高最终引发了社会变革,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不符合题意;
C.诸侯争霸,战乱不断,不符合题意;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注意一定要理解,这类知识点,不是可以死记硬背的。
16.【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帝位,爆发了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终刘邦打败项羽,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项羽战胜刘邦 ,不符合史实;
C. 陈胜战胜吴广 ,不符合史实;
D. 吴广战胜陈胜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17.【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D是秦始皇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开辟的道路,不符合题意,错误;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B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要熟记并正确理解其内涵。
18.【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秦朝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由皇帝掌控。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要熟记相关知识。
19.【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中“ 阿房,阿房,亡始皇。”分析可知,是指秦的暴政激起民愤,导致秦朝灭亡。分析可知,A、C、D不符合题意,错误;B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的灭亡,要掌握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解题。
20.【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税负,相应的减免徭役及兵役。汉文帝时期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名”,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了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D符合选项题意。
ABC选项都发生在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以前;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轴的辨认,文景之治发生在公元前202年后。
21.【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图示反映的是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利。但进入东汉后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示叙示法的解读,知道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历史背景。
22.【答案】B
【知识点】王莽新朝;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汉建立的相关知识。题干中“?”对应的是公元25年,公元9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故B符合题意;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在西汉时期,时间不符,故A错误;
公元291年-306年,西晋发生“八王之乱",时间不符,故C错误;
卫青北击匈奴发生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时间不符,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武中兴时间的识记,能够对东汉建立时间的识记。
23.【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还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分析可知,A、B、C不符合题意,错误;D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要理解并熟记相关知识。
24.【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打败刘邦,统一了全国,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分析可知,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要抓住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选出正确答案。
25.【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图片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图片描述的是秦朝建立之后,为了更好的统一全国,管理全国,秦始皇采取的统一货币和统一文字的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全国的统一,C项正确;
加强文化控制具有片面性,排除A项;
加强经济管理具有片面性,排除B项;
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时秦国已经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判断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掌握秦朝实行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26.【答案】(1)统一全国。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炎黄联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往来交通,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炎帝和黄帝;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初并天下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在地方上创立了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
(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民族是由炎黄联盟逐渐发展而来;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即思想的统一,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显示的是丝绸之路;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丝绸之路 沟通了东西方往来交通 , 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评价的是《史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故答案为:(1)统一全国。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炎黄联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往来交通,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后面的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再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一定要理解题干含义,即要知道回答什么;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7.【答案】(1)东周。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2)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强大,不尊天子;分封制瓦解。
(3)原因:齐桓公革新图强。晋文公勤于治国,楚庄王重用人才,越王勾践毅力顽强,雪耻复国。启示: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
(4)孟子的说法太绝对了。积极方面:因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发展生产,推动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同时战争又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国家趋于统一。
消极方面:战争给人民带来课灾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5)齐桓公、晋国军队
(6)退避三舍。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抓住机遇,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改革,改革是强国之路;要善于用人,重视人才;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应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先后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诸侯先后成为中原霸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争霸,战国七雄的战争,这是由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分封诸侯造成的;
(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东迁后的周平王 , 摄于郑国的威力 , 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 ,这反映出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强大,不尊天子;分封制瓦解;
(3)依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春秋五霸成功的原因有:齐桓公革新图强。晋文公勤于治国,楚庄王重用人才,越王勾践毅力顽强,雪耻复国;启示类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这说法太绝对了。积极方面:因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发展生产,推动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同时战争又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国家趋于统一;
消极方面:战争给人民带来课灾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5)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庄王在打败晋国军队后,成为春秋霸主;
(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成语有很多,比如:退避三舍等,其他符合题意也可以;感悟类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抓住机遇,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改革,改革是强国之路;要善于用人,重视人才;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应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故答案为:(1)东周。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分封制
(2)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强大,不尊天子;分封制瓦解。
(3)原因:齐桓公革新图强。晋文公勤于治国,楚庄王重用人才,越王勾践毅力顽强,雪耻复国。启示: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
(4) 孟子的说法太绝对了。积极方面:因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发展生产,推动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同时战争又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国家趋于统一。
消极方面:战争给人民带来课灾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5)齐桓公、晋国军队
(6)退避三舍。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抓住机遇,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改革,改革是强国之路;要善于用人,重视人才;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应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点评】(1)(5)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来评价,注意从正反面来分析评价,这样才会全面;
(6)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8.【答案】(1)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2)A、货币; B、小篆
(3)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秦朝法律残暴(严苛)
(4)主要原因:秦朝的暴政
(5)启示: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秦王扫六合”,可以看出, 材料一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秦王灭掉六国,统一全国;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字体称为小篆;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所述的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依据材料三信息“ 道不通 , 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可以看出, 秦朝法律残暴 ;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短暂而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故答案为:(1)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2)A.货币;B.小篆
(3)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秦朝法律残暴(严苛)
(4)主要原因:秦朝的暴政。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和题干信息,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看清楚表格信息;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4)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卷(二)
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自1840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B.清政府的软弱可欺
C.中国近代化尚未起步 D.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答案】D
【知识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掌握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2.哲学家唐君毅曾说:“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之事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政治的,太平天国是要排满,义和团是要灭洋。但在口号标语上,太平天国是打着上帝的旗号,而义和团之口号,亦是要排斥洋教,而打着中国道教诸神的旗帜。”这反映了( )
A.两场运动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B.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和思想的局限性
C.近代西方文化对我国影响较大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民众的反抗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由“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之事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政治的,太平天国是要排满,义和团是要灭洋。但在口号标语上,太平天国是打着上帝的旗号,而义和团之口号,亦是要排斥洋数,而打着中国道教诸神的旗帜。”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在革命对象,在指导思想上都存在着不足,反映的是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和思想的局限性。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2023八上·上杭开学考) “天父天兄手段高,打得清兵四处跑,拿下南京立天国,旗开得胜万民笑。”与歌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虎门销烟
C.“马神甫事件” D.“亚罗号事件”
【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天父天兄手段高”“拿下南京立天国”,据此分析:
A项:根据题干信息,“天父天兄手段高”指洪秀全、杨秀清领导太平天国运动;“拿下南京立天国”指太平军打下南京,作为都城,故选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1839年,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决心,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马神甫事件”是法国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亚罗号事件”是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太平天国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
4.(2022七上·尧都月考) 在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南双槐树遗址中,出土的骨质蚕雕艺术品--牙雕蚕,其形状符合家蚕的生物特点;在距今4000多年的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家蚕丝线、丝带和绢片。以上考古发现与“嫘祖养蚕缫丝”的远古传说,可以相互印证的是( )
A.远古传说中的嫘祖确有其人 B.中国的农桑文明已经开始
C.中国是纺织业的唯一发源地 D.农耕时代社会分工的精细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在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南双槐树遗址中,出土的骨质蚕雕艺术品--牙雕蚕,其形状符合家蚕的生物特点;在距今4000多年的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家蚕丝线、丝带和绢片。以上考古发现与“嫘祖养蚕缫丝”的远古传说,可以相互印证的是中国的农桑文明已经开始,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习近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观念,体现了中国社会追求的自由民主的执政原则。中国最早的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应该追溯到下列哪一段历史时期( )
A.远古北京人生活的时期 B.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
C.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的时期 D.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中国最早的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应该追溯到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神话传说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神话传说可以推测出距今五六千年前 ( )
图一 炎帝教民作耒耜开垦耕种 图二 皇帝建造宫室、车马、挖掘水井等
A.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 B.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C.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的兴起 D.炎帝和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图一炎帝教民作耒耜开垦耕种反映的是原始农业的产生,图二黄帝建造宫室、车马、挖掘水井反映的是定居生活兴起,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3七上·河南开学考)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等。这说明甲骨文( )
A.反映了书法发展历程 B.反映了汉字演变进程
C.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D.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等”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说明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多个方面,因此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史料,C符合题意;
题干只涉及甲骨文,不能说明说法的发展历程,排除A;
题干信息无法反映了汉字演变进程,排除B;
题干未体现甲骨文的艺术价值,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孔子的思想学说以礼、仁等为基本内容,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希望社会和谐、人心和顺。自春秋创立……历经2 000多年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 )
A.仁 B.礼治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礼治,是荀子的主张,不符合题意;
C.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D.以法治国,是韩非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9.在探究“百家争鸣”影响时,七年级一学习小组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惟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等级差别
法家 “尚法”,以法治国
A.推动战国经济繁荣 B.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C.阻碍儒家一统天下 D.脱离现实,禁锢思想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被今天的我们继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古人的思想中继承过来的,这反映出百家争鸣泽被后世,影响深远,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推动战国经济繁荣,不符合题意;
C.阻碍儒家一统天下,不符合题意;
D.脱离现实,禁锢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0.2022年9月28日,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祭孔大典,纪念孔子诞辰2573周年。新创作的《论语》经典诵读也是首次在祭孔大典出现。下列选项中可能在《论语》中出现的经典语句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B.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C.兼爱则治,交恶则乱 D.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是孔子思想的最好体现,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因此“为政以德”是他的语句,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道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C.兼爱则治,交恶则乱,是墨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D.以法治国,法不阿贵,是法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论语”,拿它来分析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理解备选项的含义。
11.战争是人类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我们提倡“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的是墨子。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A符合题意;
孟子主张仁政,排除B;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排除C;
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的关键在于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12.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派兵抵抗,两军战于繻葛,周王的军队大败。周桓王被射中肩膀。繻葛之战使周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B.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
C.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 D.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
【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东周时期,诸侯与周天子开战,周天子战败,之后周王室开始衰弱 ,诸侯国实力大增,竞相称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诸多的变化,引发社会变革,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C. 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 ,是现象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D. 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 ,是现象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回答,注意是根本原因,即最本质的原因。
13.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历史年代尺,请问A、B、C、D四个选项中,表示“东周”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即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年代尺,细心观察年代尺回答。
14.下图是河南辉县出土的铁舌,它是一种铁制的农业生产工具,通常用来除草、作坑等。我国最早使用铁制农具进行农业生产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夏朝,不符合史实;
B.商朝,不符合史实;
D.战国时期,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比较简单。
15.“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C.诸侯争霸,战乱不断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这一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生产力的提高最终引发了社会变革,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不符合题意;
C.诸侯争霸,战乱不断,不符合题意;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注意一定要理解,这类知识点,不是可以死记硬背的。
16.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画有一格“楚河—汉界”,作为红方和黑方的分界线。这是以下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楚汉之争交战双方的结局是( )
A.刘邦战胜项羽 B.项羽战胜刘邦
C.陈胜战胜吴广 D.吴广战胜陈胜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帝位,爆发了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终刘邦打败项羽,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项羽战胜刘邦 ,不符合史实;
C. 陈胜战胜吴广 ,不符合史实;
D. 吴广战胜陈胜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17.翦伯赞曾指出:“秦始皇之所以杰出,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开辟道路”。此中“开辟道路”不包括( )
A.首创皇帝制 B.实行分封制
C.全面推行郡县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
【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D是秦始皇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开辟的道路,不符合题意,错误;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B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要熟记并正确理解其内涵。
18.下图的“秦朝行政系统简表”中,在中央执掌行政事务的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秦朝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由皇帝掌控。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要熟记相关知识。
19.诗歌和童谣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在秦朝时期,流行这样一句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这句童谣暗指( )
A.秦朝的刑法特别残酷 B.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
C.秦始皇将葬于阿房宫 D.阿房宫将发动起义灭亡秦朝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中“ 阿房,阿房,亡始皇。”分析可知,是指秦的暴政激起民愤,导致秦朝灭亡。分析可知,A、C、D不符合题意,错误;B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的灭亡,要掌握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解题。
20.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之争
C.秦朝灭亡 D.文景之治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税负,相应的减免徭役及兵役。汉文帝时期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名”,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了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D符合选项题意。
ABC选项都发生在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以前;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轴的辨认,文景之治发生在公元前202年后。
21.图示叙事法能让人直观、明晰、快速地获取历史信息。下面图示告诉了我们什么历史信息( )
A.禅让制的实施流程 B.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与发展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挟天子以令诸侯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图示反映的是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利。但进入东汉后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示叙示法的解读,知道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历史背景。
22.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 ”处应填入( )
A.武帝“独尊儒术” B.刘秀建立东汉
C.西晋“八王之乱” D.卫青北击匈奴
【答案】B
【知识点】王莽新朝;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汉建立的相关知识。题干中“?”对应的是公元25年,公元9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故B符合题意;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在西汉时期,时间不符,故A错误;
公元291年-306年,西晋发生“八王之乱",时间不符,故C错误;
卫青北击匈奴发生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时间不符,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武中兴时间的识记,能够对东汉建立时间的识记。
23.西汉前期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
①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
③重视“以德化民”
④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还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分析可知,A、B、C不符合题意,错误;D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要理解并熟记相关知识。
24.某校七年级(1)班学生开展“阅读史学经典,品悟汗青墨韵”的读书活动。下面选自推荐书目中一本书的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第二章 消灭项羽 建立汉朝
第三章 建立典章 设立制度
第四章 休养生息 发展经济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打败刘邦,统一了全国,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分析可知,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要抓住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选出正确答案。
25.下列图片体现的秦始皇采取的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巩固国家统一 D.加速国家统一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图片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图片描述的是秦朝建立之后,为了更好的统一全国,管理全国,秦始皇采取的统一货币和统一文字的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全国的统一,C项正确;
加强文化控制具有片面性,排除A项;
加强经济管理具有片面性,排除B项;
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时秦国已经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判断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掌握秦朝实行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6.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罪),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 这是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良种马……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材料四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某史学著作
(1)材料一中的“秦初并天下”指的是秦王哪一功绩?为“传后世”,秦朝还在地方创立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华夏民族”是由哪一联盟逐渐发展而来?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接受了谁的什么建议?
(3)“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该路开通产生的积极作用。
(4)材料四评价的是哪一著作?其历史地位如何?
【答案】(1)统一全国。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炎黄联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往来交通,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炎帝和黄帝;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初并天下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在地方上创立了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
(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民族是由炎黄联盟逐渐发展而来;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即思想的统一,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显示的是丝绸之路;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丝绸之路 沟通了东西方往来交通 , 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评价的是《史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故答案为:(1)统一全国。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炎黄联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往来交通,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后面的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再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一定要理解题干含义,即要知道回答什么;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7.【影视中的历史】
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影视作品也是我们熟悉和掌握历史的途径之一,我们通过经典影视作品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
【史料中的历史】
材料 春秋无义战。——孟子
第二组:连环画
第九集 第十一集
第十三集 第十七集
(1)影片所示的“春秋”时期属于哪个朝代?春秋时期有哪些诸侯先后成为中原霸主?春秋战国的纷争是西周哪一制度埋下的祸根?
(2)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3)结合课本内容总结春秋五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4)孟子用这句话来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否恰当?为什么?
(5)“第一集”的主人公是谁? “楚庄王图强”后打败哪国军队做了春秋霸主?
(6)成语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很多的成语出自春秋时期,请你说出一个来,结合图片,谈谈你的感悟是什么?
【答案】(1)东周。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2)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强大,不尊天子;分封制瓦解。
(3)原因:齐桓公革新图强。晋文公勤于治国,楚庄王重用人才,越王勾践毅力顽强,雪耻复国。启示: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
(4)孟子的说法太绝对了。积极方面:因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发展生产,推动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同时战争又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国家趋于统一。
消极方面:战争给人民带来课灾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5)齐桓公、晋国军队
(6)退避三舍。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抓住机遇,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改革,改革是强国之路;要善于用人,重视人才;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应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先后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诸侯先后成为中原霸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争霸,战国七雄的战争,这是由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分封诸侯造成的;
(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东迁后的周平王 , 摄于郑国的威力 , 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 ,这反映出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强大,不尊天子;分封制瓦解;
(3)依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春秋五霸成功的原因有:齐桓公革新图强。晋文公勤于治国,楚庄王重用人才,越王勾践毅力顽强,雪耻复国;启示类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这说法太绝对了。积极方面:因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发展生产,推动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同时战争又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国家趋于统一;
消极方面:战争给人民带来课灾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5)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庄王在打败晋国军队后,成为春秋霸主;
(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成语有很多,比如:退避三舍等,其他符合题意也可以;感悟类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抓住机遇,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改革,改革是强国之路;要善于用人,重视人才;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应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故答案为:(1)东周。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分封制
(2)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强大,不尊天子;分封制瓦解。
(3)原因:齐桓公革新图强。晋文公勤于治国,楚庄王重用人才,越王勾践毅力顽强,雪耻复国。启示: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
(4) 孟子的说法太绝对了。积极方面:因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发展生产,推动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同时战争又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国家趋于统一。
消极方面:战争给人民带来课灾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5)齐桓公、晋国军队
(6)退避三舍。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抓住机遇,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改革,改革是强国之路;要善于用人,重视人才;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应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点评】(1)(5)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来评价,注意从正反面来分析评价,这样才会全面;
(6)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8.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识图
材料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间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1)材料一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中的图片,在表格空白处补充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项目 巩固统一得措施(部分)
经济 统一A ,统一度量衡
文化 统一文字,字体称为B
(3)材料三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从文中你能窥见秦的法律如何?
(4)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你认为秦朝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从秦帝国的兴衰史里,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2)A、货币; B、小篆
(3)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秦朝法律残暴(严苛)
(4)主要原因:秦朝的暴政
(5)启示: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秦王扫六合”,可以看出, 材料一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秦王灭掉六国,统一全国;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字体称为小篆;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所述的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依据材料三信息“ 道不通 , 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可以看出, 秦朝法律残暴 ;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短暂而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故答案为:(1)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2)A.货币;B.小篆
(3)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秦朝法律残暴(严苛)
(4)主要原因:秦朝的暴政。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和题干信息,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看清楚表格信息;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4)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