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c
2.A
3.B
4.B
5.A
6.C
7.D8.A
9.B
10.C
11.A
12.B
13.D
14.B
15.C
16.A
17.(1)背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开展自卫战争:全民族抗日怒潮高涨;国共两党进行合作抗日谈
判:国民党内存在妥协投降派: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提出:洛川会议的召开。(10分,任答5点,言之成理
即可)
(2)意义:阐明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指明了坚持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表明了中
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决心和勇气: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为抗
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贡献。(8分,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18.(1)史料一属于文献史料,对于研究唐代官员的来源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从中可推断唐朝工商业者社会地位
相对较低,不能参加官员的选拔:可推断唐朝社会结构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可推断禁止官员与民争利等历
史信息。(5分)
史料二属于文献史料,对于研究唐代官员选拔方式具有重要价值。从中可推断唐朝初年除科举取土外,人才
举荐也是重要选官方式,政府选官方式多样化。(5分)
(2)特点:选官方式以封赐、恩赐、委任为主:任人唯亲:官吏职位被特权阶层垄断(或缺乏公正性与竞争性)。
(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致使地方易出现割据势力:使官吏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受到影响:阻碍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导致西欧王
权相对软弱。(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19.示例:
观点:礼法结合,德治与法治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相辅相成。(3分)
论证: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倡“德主刑辅”,认为道德教化与刑罚惩罚都是统治的手段,两者结合才能实现社会
的和谐稳定,该主张被汉武帝接受,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晋时期,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
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此后,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
之一。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其中体现儒家所宜扬的“孝”的伦理的相关条文有数十条之多,有力的维护了
封建伦理道德。上述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过程中礼与法、德与刑的结合,对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
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9分)】
综上所述,礼法结合是古代中国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反复检验而形成的治国理念,法律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
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调,这对古代中国乃至现代中国治理都产生了重大
影响。(2分)》绝密★启用前
5.图1为近代一贸易体系示意图。对这一贸易体系解读正确的是
高二历史
砂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图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A.为西欧积累了原始资本
B.刺激了中国沿海经济发展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C.使美洲丧失大量劳动力
D.平衡了非洲多元文明格局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6.一战时,英国报纸评论道:“华工来到法国…不仅在各种场所出色地完成了各种类型的任
符合题目要求的。
务,比如在轮船和火车上从事装运和卸载工作,建筑铁路,维修公路,在石油厂和整个法国
1.从4世纪初西晋永嘉年间到5世纪中叶宋元嘉年间,从黄河流域南迁的移民络绎不绝。这
北部地区的许多补给站工作,而且他们还冒着枪林弹雨在前线修筑了数百英里的战壕。”这
一现象的出现
说明
A阻碍了民族间交流融合
B.源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A.华工在法国社会地位低下
B.英国舆论对在法华工歧视
C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华工为一战胜利作出贡献
D.一战中大量华工献出生命
2.2013一2017年,中国同100个左右的国家、地区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
表1
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伙伴网”越来越密,实现了对世界各个地区、不同类型国家的全
1959年
法国提议由美、英、法三国共同领导北约,美国拒绝
覆盖。这说明,中国
1964年
中法建立外交关系
A.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B.外交具有意识形态色彩
1966年
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C.遵循和平发展的理念
D.努力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表1可用来说明
3.歌曲《爱在西元前》中道:“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漠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
经三千七百多年。”这部“法典”
A.法国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B.美国军事力量衰落
A.诞生于尼罗河流域大平原
B.宣扬了君权神授
C.中国与西方关系正常化
D.西方阵营出现分化
C.成为西亚文明起源的标志
D.维护了种姓制度
8.西周时举凡事关国之安危、迁都改邑、推选冢宰重臣等重大决策,均须由小司寇征询国人意
4.10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木·马苏迪在其《黄金草原》中,记述了苏法拉的黄金交易情
见。西周的基层官吏乡大夫亦掌有“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之职责。
况,苏法拉是古代津巴布韦的重要港口城市。这可用来研究
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阿拉伯帝国对东非经济掠夺
B.南部非洲文明的商业交易
A.原始民主遗风仍存
B.儒家德治理念盛行
C.西部非洲港口城市发展状况
D.津巴布韦沦为阿拉伯附庸
C.基层政权实行自治
D.民主政治思想萌芽
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
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高二历史·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以西晋南朝时期移民南迁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拔材料显示,当时北方人民大批南下,这势必会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民众南迁会促进民
族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A项排除:这一时期南迁主要受战乱影响,B项排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
项排除。
2.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以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
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材料显示,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地区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际影响力不断
扩大,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外交意识形态色彩,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外交理念及建设新型国
际关系,排除C、D两项。
3.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以歌曲《爱在西元前》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
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拔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B项正确。古巴比
伦王闲处于两河流域,A项错误:古巴比伦王国之前,西亚早已进人文明时代,C项错误:种姓制度存在于古代
印度,D项错误。
4.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以《黄金草原》有关苏法拉的记戟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
识的能力,同时反映了对时空规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古津巴布韦处于非洲南部,对黄金交易的记述体现了南部非洲文明的商业交易
状况,A、C两项错误,B项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5.答案A
命题透析本題以大西洋贸易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
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材料中“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体系为大西洋贸易体系,借助
这一体系,西欧获得了大量财富并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B项为太平洋贸易的影
响,排除:大西洋贸易使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C项错误:借助这一贸易体系,殖民者对非洲掠夺,打破了原本
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D项错误。
6.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以英国报纸有关华工评论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择、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