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之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能力训练:第二单元《孟子》选读(8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状元之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能力训练:第二单元《孟子》选读(8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26 15:14:49

文档简介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梁惠王下·进也民心,退也民心》)
1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下信之,东面而征   东面:面向东。
B.徯我后,后来其苏 后:后面。
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 伐:攻打。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倍:动词,扩充一倍。
解析:“后”在文中指“君王、帝王”。
答案:B
14.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  )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
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
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③④⑥
解析: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是说老百姓以为齐宣王是来拯救自己的;⑥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答案:A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解析:B项,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宣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项,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暴,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各国兴兵问罪;D项,文中“及时雨”是老百姓错误的看法,“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
答案:A
1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以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
(2)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
参考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救助燕国。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信任商汤,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种地。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以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伐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攻打您了。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这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
语言表达
17.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照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多么华美,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以及仿写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做这样的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注意前后句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二是注意前后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答案:①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 ②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多么丰富 ③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阶梯。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也;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梁惠王上》)
13.下列对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杀人以梃与刃 ②左右欲刃相如
③兽相食,且人恶之 ④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解析:①名词,刀子;②动词,杀;③厌恶;④何,读wū。
答案:C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并谈谈孟子引用这句话的作用。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翻译)第一个制作土偶、木偶来殉葬的人,该断子绝孙了吧!
(作用)表明孟子对始作俑者特别憎恨,并视以政杀人者为始作俑者。
15.选文在说理上,除取譬之外,还运用了哪两种说理方法?这样说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类比、对比;类比揭示实质,对比以显鲜明。
16.选文阐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试简要论述(结合课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阐述了作者的仁政思想。“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就体现了孟子提倡的仁政思想。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寡人很乐于听从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杀人用木棍和用刀子,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说:“没什么区别。”
孟子说:“杀死人用刀子和用政治,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说:“(也)没有区别。”
孟子接着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健马,可百姓却是面带饥色,城外横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百姓啊。兽类自相残食,人尚感厌恶;身为百姓的父母官,主持政事却免不了率兽吃人的情况出现,又怎么能做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说:‘第一个制作土偶、木偶来殉葬的人,该断子绝孙了吧!’孔子所痛恨的,是因为土偶、木偶像人形,却用来殉葬。用土偶、木偶殉葬,尚且不可,又怎能让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语言表达
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画横线处补出得体的话语。
小张和小李住在不同的宿舍楼,相约次日天一亮就到操场会合,一起练球。小李睡过了头,迟到了好一会儿。
小张含蓄地批评说:是不是______________?
小李幽默地回应说:不是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表达得体,要求做到恰如其分,使语言适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主体,即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等要素,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抓住“含蓄地批评”,“幽默地回应”等词语,进行重点突破。
答案:(示例一)你闹钟电池没电了 闹钟电池没电了 我没电了
(示例二)是不是在“梦里寻她千百度” 寻她千百度 我找不到梦的出口了
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问题。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公孙丑下》)
11.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作主张,为什么不辞职。
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答案:D
12.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齐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陈述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及通过牧羊作比使孔距心及时醒悟。(意思相近即可)
陈述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
参考译文:
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那儿眼看着牛羊饿死呢?”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
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孟子)给齐王复述了一遍他与孔距心的谈话。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
(二)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问题。
邹与鲁哄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③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哄: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③转:弃尸的意思。④慢:轻慢。⑤残:残害。⑥尤:责备、归罪。
13.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本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解析:C项,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
答案:C
14.“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以死相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这种情况在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你不仁我不义”和“你仁我义”情况的产生,都是原先善恶的回报。
参考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效死了。”
语言表达
15.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①__________________。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__________________,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__________________,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________________,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⑤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要求根据语境写出恰当的内容。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明确,准确使用词语;要注意语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根据①前面的“其中”可知道就填“可游、可居、可望”中的一个,而后文皆谈“望”,因此该空可填“望最重要”。依此推知②应填“居”。下文所填内容依此可以推知。
答案:(示例)①“望”最重要 ②即便是“居” ③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 ④景色都不相同 ⑤丰富的审美感受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 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解析:这个题目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词语的理解,要多结合课本,联系已有的知识,并把它放到原文语境中仔细推敲,“泽命不渝,信也”一句,推断,人讲信用,就是“言必信,行必果”,说一不二。再联系成语“忠贞不渝”,即可知“渝”为“改变”的意思,引申为“食言”。
答案: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出现的“于”“而”“则”“之”四词包含在了十八个文言虚词之中,且都是常见用法。考查形式是比较意义和用法。A项,“于”应解释为“在”,是介词,后句应理解为“跟”,也是介词,前句词性虽同,但意思不同。B项前句“拱手而问”,“而”表修饰,强调问时的状态,后句则表示转折。C项,两句中的“则”都是“那么”的意思。D项,前句“之”是位于主语“仲父”与谓语“言此三者”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后一句是表结构的助词“的”。
答案:C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解析:这道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D级。对“民本思想”的认识要结合课本知识中国古圣孟子对民本思想的认识。①句表现“怀民,忧民”,③句表现“省罚薄赋”,⑤句表现“百姓为国本”,⑥句表现“亲近附远”,都是“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②句表现“严刑重赋”,④句表现的是“治理官吏”。二句不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答案:A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考查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不要求太深,只求读懂大意。对于桓公称霸的想法,管仲并不反对,只是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鼓励桓公立足国本,先富国强民。另外,可结合已有的对管仲的认识,是管仲帮助桓公成就的春秋霸主之业。
答案:C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这几个句子,从翻译来看,着实考查考生平时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况且牵扯到好多文言知识。“勿惧以罪,勿止以力”,这两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惧”与“止”又都是使动用法的词语。“则民正矣”一句,关键是对“正”的理解。这里指的是“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做事就会务正”。翻译时,当然不能全部都加上去,只需切中肯綮即可。“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该句中有两个点。一是“霸王”,名词活用作动词;“本事”,“本”,指的是老百姓,“事”“从事”之意。
答案:(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使他们害怕,不要用强力使百姓止步不来。(或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
(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
(3)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他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
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一必须知其疾苦,二是要广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罚恐吓(百姓),四是不用强力阻止百姓。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好,继续说,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啊!”
桓公又问说:“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时于天下,可以做到么?”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说:“国君治理好自己的族人,大夫治理好自己的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系,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宽放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士,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国君发出的政命,不随便更改。老百姓就走上正轨了,这些就是爱民之道。”
桓公即位后,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则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要成就霸王之业兴举大事么?这就必须从它的根本事情做起。”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席位,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顿,而国家举事竟没有时间限定。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举事有时间限定,百姓就不愁劳顿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举荐给先君才行。”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归附之众,竟好像流水一样。
语言表达
14.下面是一幅宣传戒烟的公益广告图片,请简要评价其创意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把两个紧紧相连的日子作为设计主体,加上一行醒目的提示语,突显戒烟的迫切性与必要性,极易唤起人们的情感认知;同时造型简洁,黑白对比鲜明,给人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
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
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虞寡妇至孝      至:极其,特别
B.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 期:期待,等待
C.举茂才,拜徐令 拜:授给官职
D.尝竟不见用 见:看见
解析:见:被。
答案:D
1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孟尝清廉正直和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 ②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 ③天应澍雨,谷稼以登 ④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 ⑤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 ⑥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③⑤⑥不符合题干的意思。
答案:A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年轻时修养品行,在郡里担任户曹史官。他向太守说明上虞郡一寡妇被小姑诬告的事件,但太守没有理会,寡妇最终含冤而死。
B.太守殷丹到任后,查访小姑诬告案情的原委。孟尝又到县府陈述寡妇被冤诬的事。但最终没有被殷丹太守采纳。
C.孟尝考中孝廉,被推举为茂才,担任徐地的县令。他升迁为合浦太守后,革易先前的敝政,求民病利,被老百姓称为神明之人。
D.桓帝时,同郡尚书杨乔上书推荐孟尝,指出了孟尝安于修身养性,传播仁义等等。但最终孟尝没有被重用,70岁就死在家中了。
解析:B项“但最终没有被殷丹太守采纳”错。
答案:B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就诬告(她)是厌倦了供养婆母,因而毒害了自己的婆婆。(“苦”:厌倦,以……为苦;“鸩”:毒害。)
(2)还不到一年,原来离开的珠贝全都返还(合浦海域),百姓都返回旧业,商货又流通起来,(孟尝)被称誉是神明之人。(“逾”:超过,经过;“反”:通“返”,返回,回到)
参考译文:
孟尝字伯周,是会稽郡上虞县人。青少年时努力砥砺自己的节操品行,出仕后在郡中担任户曹史。上虞县有个寡妇极其孝顺地赡养婆婆。婆婆年老寿终正寝,这个寡妇的丈夫的弟媳以前就对她嫌怨猜忌,就诬告寡妇对供养婆婆厌倦了,故而毒死了自己的婆婆,并告到县衙。郡中不加寻访审查,就以这个罪名给这个寡妇定了罪。
孟尝预先知道了寡妇冤枉的情状,向太守作了详细的汇报,太守不为她重新审理。孟尝就在郡衙外边哭泣,后告病离职,寡妇最终蒙冤而死。从这以后郡中连旱二年,对天祷告也没有结果。
后来太守殷丹到任,探访询问其中的缘故,孟尝就到府县陈述寡妇被冤枉污蔑的事情。趁机说:“从前东海孝妇,感动上天致使三年大旱,于公于定国一句话,使得甘霖应时而降。我们应该杀戮那诬告的人,以此来向冤魂谢罪,也许她的冤屈得以申雪,季雨可以按照期待而降。”殷丹就听从了孟尝的话,立刻刑戮那个诬告的女子而祭扫寡妇的坟墓,天立刻应时降雨,粮食获得丰收。
孟尝后来对策孝廉被以“茂才”的名目推举,被拜为徐县县令。州郡表彰他的政绩,升为合浦太守。合浦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珍宝,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以前合浦郡的官员多为贪婪污秽之辈,奸人采求珍珠,不知道法纪约束,珍珠逐渐转到交阯境内。于是客商不来,百姓穷困,贫穷的人饿死在道路上。孟尝到任后,革除前任弊政,为民兴利除弊。没过一年,离开合浦的珠蚌又回来了,当地百姓都返归本业,商业货物流通,都称孟尝为神明。孟尝后来由于有病向皇上上表,被朝廷征召应当还朝。官民百姓拽住车请求他不要离任。孟尝不能登程,就搭乡民的船连夜暗中离去。孟尝回去后隐居在僻野水边,亲自耕田做工。邻县的士人百姓仰慕他的高尚道德,到他那里居住的有百余家。
东汉桓帝时,尚书同郡人杨乔向朝廷上书推荐孟尝说:“孟尝安于仁爱、弘扬正义、崇尚道德,清正的品行超出流俗之人,才干超群。以前改变合浦官吏工作作风,移风易俗,改革弊政,已离去的珠蚌复回到合浦,饥民蒙受他的恩泽得以存活。并且南海有很多珍宝,做官容易积聚家产,不多的货物就有很高的价值,而孟尝却能两袖清风,独自告病归隐,躬耕于僻野,潜藏道德,不张扬才华。臣下不敢偏私同乡,私下有感于先贤禽息的事迹,宁可牺牲性命而推进贤人。” 孟尝最终竟不被起用,享年七十岁,在家中去世。
语言表达
15.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写两个句子,形成整齐的排比句式。
欣赏大海,自然会在大海的浩瀚中找到开阔和豁达;欣赏蓝天,自然会在蓝天的辽阔中拓宽视野和胸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欣赏小草,自然会在小草的葳蕤中汲取执着与希望;欣赏大树,自然会在大树的茂盛中发现高大与挺拔。(或“欣赏雄鹰,自然会在雄鹰的矫健中获得坚强和勇敢”等)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羿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也,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选自《孟子·离娄下》)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思天下惟羿为愈己   愈:超过。
B.恶得无罪 恶:怎么。
C.薄乎云尔 薄:淡薄。
D.其取友必端矣 端:指品行正。
解析:C项,薄:少。
答案:C
15.下面四句话与“夫子曰‘吾生’,何谓也”句式特点不一样的是(  )
A.夫子何为不执弓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解析:例句与A、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答案:B
1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需注意重点词语“夫”“端”的翻译。
(2)需注意重点词语“废”的翻译和判断句式。
答案:(1)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所选取的学生(友人)也一定品行端正啊!
(2)今天的这件事情,是国君的大事情,我不敢不做。
17.当子濯孺子听说追赶他的人是庾公之斯时,他立刻下了结论:“吾生矣!”他的依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庾公之斯的老师是自己的学生尹公之他,而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的学生也一定是个品德端正的人。学生不会射杀自己的老师,也不会射杀老师的老师。
18.孟子为什么认为羿有罪?他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一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羿本身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所以收的学生品德也低下。用了对比的方法。
参考译文:
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羿的技术后,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术比自己强,于是便杀死了羿。孟子说:“这事羿也有罪。”公明仪说:“羿不该有什么罪过罢。”孟子说:“罪过不大罢了,怎么能说没有罪过呢?从郑国派子濯孺子侵入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够拿弓。我死定了!’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说:‘追我的人是谁?’驾车的人答道:‘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说:‘那我不会死了!’驾车的人说:‘庾公之斯是卫国著名的射手,先生反而说‘我不会死,这是为什么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向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所选取的学生(友人)也一定品行端正啊。’庾公之斯追上来了,问:‘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疾病发作,不能够拿弓。’庾公之斯说:‘我跟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又跟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箭术反过来害您。虽然这样,今天的这件事情,是国君的大事情,我不敢不做。’于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打了几下,把箭头敲掉,射了四箭,然后就回去了。”
语言表达
19.请根据横线前举出的两个典型事例写出“由此可见”后面的观点。要求:不超过30字。
孟子倘若没有对大丈夫气节的崇尚,就写不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动人格言;陆游倘若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拳拳赤心,就写不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句。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为推导题,由典型事例到结论,遵循由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方向。
答案:(示例)(由此可见,)要提高文学境界,必须提高思想境界,心如日月,文方有日月之光。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②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东汉·庆劭《风俗通义·穷通》)
注: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嬖人有臧仓者沮君 嬖:宠幸。
B.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诬:陷害。
C.闲先王之道 闲:捍卫。
D.距杨、墨,放淫辞 距:抵制。
解析:B项,诬,欺骗。
答案:B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A项,以,介词,表原因,“因为”/连词,表目的,“用来”;B项,而,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递进,“而且”;C项,于,介词,“向”/介词,“在”;D项,则,均为连词,相当于“就”。
答案:D
13.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孟子在宣扬孔子学说过程中的“穷”与“通”的一组是(  )




解析:“穷”指孟子的学说不被当权者认可,处境窘迫;“通”指孟子获得认可,授予官职,参与政务。
答案:B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齐王又派人追他回去。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
解析:B项,无中生有,强拉因果。齐王并没有“改变态度”,孟子离开了昼邑,齐王也没有派人追他回去。C项,“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错,“为《诗》《书》等作序”是其返回后的行为。D项,“率兽”,像野兽一样,“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说法错误。
答案:A
15.请将(1)(2)句译成现代汉语,并用“/”给(3)断句。
(1)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 下 之 言 不 归 杨 则 归 墨 杨 氏 为 我 是 无 君 也 墨 氏 兼 爱 是 无 父 也 无 父 无 君 是 禽 兽 也。
答案:(1)(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并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2)我不能跟鲁侯见面(或:我不能被鲁侯赏识接见),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能与鲁侯见面呢(或: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侯赏识接见呢)?
(3)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参考译文:
孟子在子思门下接受学业,明通义理后,在诸侯间游说,他所讲的都被认为迂腐高远不切实际,但他始终不委曲求全,屈缩一尺以便伸展八尺。他曾经在齐国做官,做到卿这一职位,后来不被重用。孟子离开齐国,尹士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这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谋求利禄。不远千里地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但却在昼邑住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缓啊!”孟子说:“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受齐王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认为是太快了,(我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并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鲁平公准备好车马,将要去会见孟子,他所宠幸的近臣臧仓说:“这为的是什么呢,您为何要先屈驾去拜访一个普通人呢?难道认为他有贤德吗?”乐正子(对孟子)说:“我告诉过国君,他打算来见您的。宠臣中有个叫臧仓的阻止他,所以国君最终没有来。”孟子说:“要办一件事,可能有人会促使它办成;不办,可能有人会阻挠它。能不能办成事,不是人力能够决定的。我不能被鲁侯赏识接见,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侯赏识接见呢?”
孟子又曾经在邹、薛二地断炊,非常困窘,返回后跟弟子万章等人为《诗经》《尚书》作序,阐释孔子的学说,著成(《孟子》)一书,其中内外篇共十一篇,认为“圣王不出现,诸侯横行霸道,在野人士横加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以致世上的言论不是属于杨朱一派便是属于墨翟一派。杨朱主张一切为自己,是无视君王;墨家主张兼爱,是无视父亲;目无父亲,目无君王,就是禽兽。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是用邪说来欺罔民众、遏止仁义。仁义被遏止,就像野兽吃人,人们将会相互残杀。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捍卫先圣的准则,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的言论,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来继承夏禹、周公、孔子这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喜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梁惠王又聘请他,任命他为上卿。
语言表达
16.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含标点符号)。
近日,一些网友发布信息,号召节约粮食。随后,新浪网发起“光盘行动”:拒绝浪费,从我做起,晒出自己吃光的盘子,一起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争做节约达人。该信息被转发约5 000万次。紧接着,人民网也表示支持“光盘行动”,倡议网民“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今天不剩饭,打包离开,从我做起”。新华网、光明网及其他各大网站也纷纷关注和转载。很快,活动参与者在北京实地发放宣传单6万多份,在餐饮企业张贴海报5 000余张,天津、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城市志愿者也纷纷发放宣传资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应该注意文段的结构层次。本语段有七句话,从语段层次来看,前两句属于一层,讲网络发起了“光盘行动”;三至六句是第二层,讲网友和各媒体纷纷响应;最后一句是第三层,讲各地志愿者实地发放宣传资料。把上面三层内容概括在一起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网络发起拒绝浪费的“光盘行动”,网友及媒体纷纷响应,众多志愿者进行实地宣传。
高考链接
基础达标
一、名句默写
2008年
高考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国恒亡。(《孟子·告子下》)(全国卷Ⅰ)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孟子·告子上》)(全国卷Ⅱ)
谨庠序之教,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安徽卷)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________;乐岁终身饱,________;________,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四川卷)
续表
2010年
高考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________,________。(《孟子·告子上》)(广东卷)
不违农时,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湖南卷)
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孟子》)(浙江卷)
2011年高考
得道者多助,________。寡助之至,________。多助之至,________。(《孟子·公孙丑下》)(大纲全国卷)
续表
2012年
高考
寡助之至,________;多助之至,________。(《孟子》)(江西卷)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人皆有之,________。(《孟子·告子上》)(新课标全国卷)
2013年高考
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天津卷)
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湖北卷)
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广西卷)
爱人者,________________;敬人者,________________。(江西卷)
________________,不能成方圆。(上海卷)
答案:2008年 全国卷Ⅰ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全国卷Ⅱ 故不为苟得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安徽卷 申之以孝悌之义
四川卷 俯足以畜妻子 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2010年 广东卷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湖南卷 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
浙江卷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11年 大纲全国卷 失道者寡助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2012年 江西卷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新课标全国卷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贤者能勿丧耳
2013年 天津卷 黎民不饥不寒
湖北卷 申之以孝悌之义
广西卷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江西卷 人恒爱之 人恒敬之
上海卷 不以规矩
二、其他形式的试题(文言文考查及其他)
1.2010·北京高考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_尝_学_射_矣_始_也_心_志_于_中_目_存_乎_鹄_手_往_从_之_十_发_而_九_失_其_一_中_者_幸_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_法_不_修_一_病_随_之_病_尽_而_法_完_则_心_不_期_中_目_不_存_鹄_十_发_十_中_矣。
(取材于苏轼《仁说》)
答案: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2.2011·湖南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首先是对两段文字含义的理解,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比较分析,必须兼顾同与异两方面。共同的一面是爱人。不同的是:儒家的是有差等的爱,强调推己及人,承认人们都会爱自己,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爱天下人,由私爱而达到博爱;墨家则更强调爱人,指出爱别人应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别,即爱无差等。解答此题一定要扣住“以及”“若视”这些关键词语,理解其含义,明了儒墨两家的差别。联系现实时必须紧扣爱,尤其是注意儒墨互补的思想。
答案:要点提示:①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差等。
②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角度,也可从强调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从儒、墨兼用,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现实谈看法。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3.2011·江西高考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要求:①写议论文或记叙文。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道评论列举型的材料作文。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由对某现象的评论组成,每个评论都可以独立地作为一个写作角度。本题引用的材料就是孟子对人生之乐问题的三种看法,即亲情之乐、个人品性之乐、教育之乐,三种看法都可以作为写作的角度。所以题目中就明确要求考生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这样,材料中给出的“三乐”就等于给出了三个写作的话题,也就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前几年的北京卷、湖南卷都考过类似的题目。
4.2012·福建高考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两段材料既在谈君子应有的内涵,也强调如何去成为君子。文段一,孔子认为,质朴和文采配合得当,才能成为君子。文段二,孟子认为,君子是以仁、礼存心,爱人、敬人。试题的第二问“如何才能成为君子”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应注意结合材料分析,使答案不至于太空泛。
答案: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这样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有些粗鄙,文采胜过质朴就有点假。文采与质朴相互昭彰,才称得上是君子。”
②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5.2013·福建高考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子曰:“躬自厚①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①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意思对即可)
(2)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意思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