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之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能力训练:第六单元《墨子》选读(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状元之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能力训练:第六单元《墨子》选读(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26 15:16:27

文档简介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故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王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非必隳人之城郭杀人之士民也。上世之王者众矣,而事皆不同。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同。
公输般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王曰:“然。”墨子曰:“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义犹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且有不义,则曷为攻之?”墨子曰:“甚善。臣以宋必不可得。”王曰:“公输般,天下之巧工也。已为攻宋之械矣。”墨子曰:“请令公输般试攻之,臣请试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公输般九攻之,墨子九却之,不能入。故荆辍不攻宋。墨子能以术御荆免宋之难者,此之谓也。
圣王通士,不出于利民者无有。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勤劳为民,无苦乎禹者矣。
(选自《吕氏春秋·开春论》)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    远:以……为远
B.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 当:在
C.非必隳人之城郭 隳:毁坏
D.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 干:使……干
解析:当:承担、担当。
答案:B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C项,“乃”,都解释为“才”;A项,第一个“乎”为介词“比”,第二个为介词“在”;B项,第一个“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第二个表原因;D项,第一个“而”为连词“但是”,第二个为连词“因而”。
答案: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君王不一定要拥有强大的军队,不一定要毁破城郭、杀掉百姓,才能占有天下;如果能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样可以拥有天下。
B.上古时代,龙门山和吕梁山都未曾开发,黄河泛滥成灾,除了丘陵沃衍、平原高阜之外,其余地方都被淹没了,禹不辞辛劳治理水害,拯救了东方许许多多国家。
C.墨子之所以能打消楚王攻宋的欲念,不仅因为他善于利用战术,还因为他有一颗为百姓谋利的仁爱之心。
D.这段文字提出人主君王不能只谈仁义礼教,还应该“以民为务”“忧民之利,除民之害”,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儒家离开民利而奢论仁爱的偏向。
解析:原文为“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无一处不被淹没的,而在B项中却理解成了丘陵沃衍、平原高阜之外。
答案:B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必不得宋,且有不义,则曷为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输般九攻之,墨子九却之,不能入。故荆辍不攻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果一定拿不下宋国,而且又没有正当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2)公输般进攻了九次,墨子九次将其打退,使他不能进入,所以楚国停止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参考译文:
对其他物类仁爱,对人却不仁爱,不能算是仁。对其他物类不仁爱,只是对人仁爱,仍然算是仁。所谓仁,就是对自己的同类仁爱。所以仁德的人对于百姓,(如果)能使百姓便利,就没有不去做的。神农教导说:“有壮年却不去种田的男子,天下就会有人因此而挨饿;有壮年却不去织麻的女子,天下就会有人因此而受冻。”所以神农亲自种田,他的妻子亲自织麻,以此表示要为百姓谋利。贤能的人不顾海内路途遥远,时常往来于君主的朝廷,(他们这样做)不是来谋求私利,而是为百姓谋利。如果有为民谋利的君主,天下就会归附他了。为王天下,并不一定要靠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精良的士兵和训练有素的猛士,不一定要毁坏人家的城郭、杀戮人家的臣民。上古统一天下的大王很多,但他们的事迹都不相同。但他们承担社会的急难、关心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祸害是相同的。
公输般制造高大的云梯,想要用它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了这件事,从鲁国出发,撕裂了衣服裹住脚,日夜不停(地赶路),(赶了)十天十夜来到楚国的都城郢,拜见楚王说:“我是北方浅陋之人,听说大王要攻打宋国,确实有这回事吗?”大王说:“对。”墨子说:“是一定能夺得宋国才去攻打它吗?或者说没有获胜的把握加之这又不是正义的战争,但还是要去攻打它呢?”大王说:“如果一定拿不下宋国,而且又没有正当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墨子说:“十分对。我认为攻打宋国不一定能成功。”大王说:“公输般,是天下的巧匠,已经制造了攻打宋国的工具。”墨子说:“我想请公输般试着攻打,我请求试着防守。”于是公输般就设置攻打宋国的器械,墨子设置守卫宋国的防备。公输般进攻了九次,墨子九次将其打退,使它不能进入,所以楚国停止了攻打宋国的计划。墨子能够凭借战术来抵御楚国的进攻,避免了宋国的灾难,说的就是这件事。
不从为民谋利出发的贤明的君主和通达的士人是没有的。上古时代,龙门山还没有开凿,吕梁山还没有开发,黄河之水从孟门山漫过,泛滥横流,无论是丘陵沃野还是平原高山全都被淹没了,(人们)把它叫做“鸿水”。于是禹疏通黄河,导引长江,筑起彭蠡泽的堤防,使东方的土地变得干燥,拯救了许许多多国家,这是禹的功绩。为百姓操劳,没有比禹更辛苦的了。
语言表达
12.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平凡是一洼池塘,如果你甘于沉寂,终将成为一潭死水;
平凡是一株野花,只要你愿意绽放,也会成就一抹绚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的仿写能力。分析例句可知,第一个例句的句式是“平凡是……,如果……,终将……”;第二个例句的句式是“平凡是……,只要……,也会……”。并且这两个句子是从反、正两个方面来阐释平凡的。所仿的两个句子一定要符合这些特点。
答案:(示例一)平凡是一眼清泉,如果你停止喷涌,终将变成一口枯井 平凡是一棵老树,只要你愿意吐绿,也会摇曳一片春光
(示例二)平凡是一枚铁钉,如果你甘于腐朽,终将化为一撮锈尘 平凡是一星渔火,只要你愿意发光,也会照亮一条航道
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②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③揜④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心,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选自《礼记·大学》)
注:①谦(qiè):通“慊”,心安理得的样子。②闲居:避人独居。③厌然:掩藏的样子。④揜:通“掩”。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诚其意者     诚:使……真诚。
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臭:气味。
C.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谨慎地对待。
D.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著:写下。
解析:D项,著,显示、表现。
答案:D
12.选出对本段文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  )
A.发自内心,真实无欺,真诚做人,这是君子的立身之本。
B.小人多行不义必自毙。
C.人前真诚可贵,人后真诚更难得。
D.“慎其独”最能考验一个人是否真诚。
解析:B项文中无据。
答案: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富润屋,德润心,心广体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有:中,内心;外,外在的言行。
(2)句式为感叹句,翻译时应注意。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有:严,严厉可怕。
(3)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有:润,装饰。
答案:(1)这就是说内心有什么样的诚意,必定会通过外在的言行表现出来。
(2)十双眼睛注视着(我),十根手指指着(我),多么严厉可怕啊!
(3)财富可以装饰房屋,道德可以润泽心灵,心胸宽广才能身体舒展。
参考译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是说内心有什么样的诚意,必定会通过外在的言行表现出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子说:“十双眼睛注视着(我),十根手指指着(我),多么严厉可怕啊!”财富可以装饰房屋,道德可以润泽心灵,心胸宽广才能身体舒展。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万事莫贵于义①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②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③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注:①选自《墨子·贵义》。②今:若,如果。③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万事莫贵于义     贵:可贵
B.必不为 必:一定
C.予子天下 予:你
D.争一言以相杀 争:争论
解析:予:给。
答案:C
1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 ②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③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④吾欲之南海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解析: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代“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③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④动词,到。
答案:D
16.翻译句子。
(1)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就是因为鞋帽不如手足可贵。
(2)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大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
17.表明本文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参考译文: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向某人说:‘给你鞋帽,然后砍断你的手足,你干不干?’(某人)一定不干。什么缘故?就是因为鞋帽不如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干不干呢?’(某人)一定不干。什么缘故?就是因为天下不如生命可贵。(但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大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
语言表达
18.请欣赏下面的漫画,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简要描述画面的内容。(不超过5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这幅画给我们的启示。(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图的左边站着高矮胖瘦不同的四位女子,经过美容院的整容后就变成了右边的形体、动作一致的四个时髦的女子。
(2)人们对美的认识不应该是统一的标准,而应该是千姿百态的。
人们对美的想法不应该是相同的,而应该是不一的。
人们对美的追求不应该是一致的,而应该是多彩的。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原 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①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②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③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④,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⑤,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⑥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① 戢戢:聚集众多的样子。 ② 腾:传播。 ③ 蒸:兴起、渐成。④ 雠:应答、响应、应验。 ⑤ 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高明,地位显贵。⑥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君:拥戴
B.其风民也皆以义 风:教化
C.谓之不诬,可乎? 诬:欺骗
D.而坏风俗,而贼人才 贼:杀害
解析:D项,贼:摧残。
答案:D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是 (  )
①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②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③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④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⑤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⑥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解析:②是说风俗的影响和作用,⑤表达对士大夫的希望,⑥是希望自己的主张能收到成效。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是为之”。
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
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
解析:B项错。作者认为选拔人才、转移风气是君臣上下的当务之急,“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非全体动员不可。
答案:B
1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
(2)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3)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
参考译文: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
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们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们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两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们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周易卦文言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语言表达
14.把下面4句话按适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义连贯的一段话。
墨学沉睡了2000年,这2000年,正好是中国帝王集权专制的2000年。____________墨家作为中国最富创造力的古代精华,其复兴与重新受到重视,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①当封建专制面临解体时,思想上的专制罗网也被撕开一角。
②墨家的道义,注定其本质精神无法苟合于集权的专制政体。
③墨家的重兴,必然是等待君主集权制的崩溃。
④墨子的学说,在晚清时期重新被重视,这绝不是偶然。
解析:本题所排序内容位于语段中间,排序时应注意与前面内容及后面内容的衔接,同时注意所排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答案:②③④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