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一)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③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④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⑤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注:①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②召忽:与管仲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③匡:纠正。④衽:衣襟。⑤谅:遵守信用,这里指拘泥小的信义、小的节操。
13.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召忽死之 死:为……而死。
B.管仲相桓公 相:辅佐。
C.微管仲 微:低微。
D.自经于沟渎 自经:上吊自杀。
解析:C项,应该解释为“假若没有”。
答案:C
14.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特点一样的是( )
例句: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A.管仲非仁者与 B.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C.鸟兽不可与同群 D.古之人不余欺也
解析:A项是反问句,B项是判断句,C项是省略句,D项和例句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句。
答案:D
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应注意的重点词语有:九,多次;以,凭借。
答案: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
(2)解析:应注意的重点词语有:微,假若没有;被,披。
答案: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的落后民族了。
16.从上面两段文字看,孔子称赞管仲“如其仁!如其仁!”这是为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管仲不逞匹夫之志,而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使人民受惠。
参考译文:
(一)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节,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子路又)说:“(这样,管仲)算是没有仁德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算他的仁德!这就算他的仁德!”
(二)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自杀,却又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还受到他给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
语言表达
17.(2013·课标卷Ⅰ)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水是植物主要的组成成分,植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的甚至可达90%以上。__①___,土壤中的矿物质、氧、二氧化碳等都必须先溶于水后,___②___。水还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以利于各种代谢的正常进行。水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他还作为反应物参与植物体内很多生物化学过程。因此,__③__。
解析:作答本题,第一步是整体阅读,了解文段的主要内容。这段文字属于说明文,介绍的是水对植物的重要作用,一共由5个句子组成。第二步要结合语境明确每处横线上要填写的内容。第一处和第二处在一个句子中,第一处要填的应该是总括句,因为,接下去的句子是对它的解释,第二处要填写的内容应跟前面的内容构成条件关系。从第三、四句可以推断,第一处所填的内容应该是就水的作用方面来讲的。根据“因此”可以推断,最后一处应该填写总结句。
答案:①水是很多物质的溶剂②才能被植物吸收和运输③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或:没有水植物就没有生命)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子畏于匡 害怕。
B.文王既没 通“殁”,去世。
C.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同“举”,掌握。
D.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忧虑。
解析:A项应该解释为“受到威胁”。
答案:A
14.下列各句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用法和意义一样的一项是( )
例句:天之未丧斯文也
A.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B.天之将丧斯文也
C.加之以师旅
D.是故哂之
解析:A项是助词“的”;B项与例句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D两项都是代词。
答案:B
15.从所读文字看,孔子热衷仕途的原因是什么?请分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2)从政的高度自信;(3)青史留名、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
参考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个月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孔子说:“君子忧虑身死之后而名实不相称。”
语言表达
16.某班准备举行“祖国在我心中”主题班会,在播放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李文波的相关资料时,将同步配发画外音。请根据下面的材料,设计抒情意味浓郁的画外音,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个字。
李文波,海军某部气象工程师。21岁大学毕业后从军,赴南沙守礁20多年,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的纪录。长期恶劣环境下的生活使他的身体大不如前,但他仍然坚持一次不落地守礁,还经常替战友顶班。20多年来,为了守礁,他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母亲病逝时也没能在身边尽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青春岁月献海岛,赤胆忠心报祖国。因为有你,祖国的边疆才得以安宁,人民的生活才得以幸福!
示例二:舍青春创事业,舍个人念“大家”,舍小家顾国家。你的“舍”,形象展现了当代军人风采!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5~18题。
(甲)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器量小而固执的样子)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乙)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史记·孔子世家》)
1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项,到/在;B项,作为/做;C项,凭据/带着。
答案:D
16.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乡党称弟焉 弟:同“悌”。敬爱兄长
B.要盟也,神不听 要:要挟,威胁
C.盟可负邪? 负:承担
D.孔子遂适卫 适:到
解析:违背。
答案:C
17.对两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孔子说,一个人“言必信”,讲了话一定要兑现。“行必果”,做事一定要坚决果断,有始有终。
B.孔子认为一个人“硁硁然”,不问是非曲直,在大事上糊涂,只管自己的言行硁硁,必然会陷入浅薄固执。
C.孔子强调“信”,诚信对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但从(乙)文中来看,孔子并没有遵守诚信,是因为执政者是器量狭小的人,孔子背离了自己的原则。
D.从(甲)(乙)两段文字看,孔子并没有片面地、无条件地推崇“信”,而认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贯彻始终,只要合乎道义,按照道义行事便成。
解析:C项,不能说“孔子并没有遵守诚信”,因为这条约是在胁迫下订的,神明都不会认可。
答案:C
18.翻译句子。
(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这样就可以称为士了。
(2)路过蒲邑,刚好遇上公叔氏占据了蒲而背叛卫国,蒲人就留住孔子。
参考译文:
(甲)子贡问:“怎样才可以算是一个士?”孔子说:“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这样就可以称为士了。”子贡又问:“请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家乡人称赞他尊敬兄长。”子贡又说:“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话一定讲信用,做事一定果断,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问:“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算得了什么啊!”
(乙)路过蒲邑,刚好遇上公叔氏占据了蒲而背叛卫国,蒲人就留住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才德好,又英勇。他对孔子说:“我以前跟着老师在匡那个地方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上危难,这是命吧!我和老师一再的遭难,宁愿跟他们拼死算了!”于是就跟蒲人猛烈地拼斗起来。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如果能不去卫国,我就放你们走。”双方条件谈好,就放孔子一行从东门离去。孔子脱险后却一路前往卫国。子贡说:“约定好的事情可以不遵守吗?”孔子说:“在胁迫下订的条约,神明是不会认可的。”
19.仔细观察下边的漫画,按要求作答。
(1)概括漫画所反映的一种社会心理。
(2)针对漫画中的现象,写一段劝诫的话。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5个字。
答案:(1)可以集体违规,因为法不责众。[符合漫画内容即可。]
(2)红灯停,绿灯走,安全意识定要有;你一言,我一行,规则底线要紧守。
[内容要求:①针对漫画中的现象;②劝诫闯红灯者。]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吏 道
邓 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选自《伯牙琴》)
1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 稽:查考
B.后世所以害民者牧民 牧:治理
C.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不肖:不孝顺
D.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 息:繁殖
解析:不肖:不成才、不正派。
答案:C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C项“而”,都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A项的“若”,前者是“像”,后者是“假如”。B项的“之”,前者是结构助词,“的”;后者是动词,“到……去”。D项的“所以”,前者是表示手段, “……的凭借”;后者是表示原因,“…… 的原因”。
答案:C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为了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过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B.作者言辞激烈地批判“害民者牧民”的官吏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C.文章认为民众之所以作乱,是因为“夺其食”、“竭其力”,是从民生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D.倘若一时无法重用德才兼备的人,索性让百姓在乱世中实施自治,以求国家安定、太平。
解析:A项无中生有。
答案:A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才能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来越无法治理了。
(2)(官吏)强夺百姓的食物,(那么百姓)不得不愤怒;(官吏)使百姓的气力耗尽,(那么百姓)不能不仇恨。
(3)如今为百姓做事的官吏不能够自食其力,就日夜窃取百姓的财物,搜刮捞取,不也是与盗贼的心思一样吗?
参考译文:
与君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朝廷内有九卿、百官,外有刺史、县令,其次是佐、史、胥徒。像这样的人,(虽然)地位尊卑不同,(但)都属于官吏。
古时候君主与百姓之间相安无事,固然不能够没有官吏,但是人员不多。陶唐氏、虞氏(曾经)设置官职,这(是)可以考查的,(是)他们距离百姓很近的缘故。选拔有才能而且品行高尚的贤士(做官),然而有才有德的人又不愿意做官。因此,上古时的贤士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国君的使者来求访他们,诚恳相待唯恐他们不肯出来做官。所以为官的人常因无可奈何(而做官),因而天下百姓暗中受到他们的福泽。后世(之所以)让危害百姓的人治理百姓,(是)因为害怕(百姓)作乱,严密防范不得不周到,禁令和法制不得不详尽,这样,以后的大小官吏遍布天下。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有才能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来越无法治理了。如今一名官员,大到封邑数万户,小的即使没有奉养,却也能相互依附勾结混口饭吃以代替耕作。数十名农夫的劳动不够奉养他们,致使不正派的人和游手好闲的人常常混入官吏的行列,就像由虎狼来放牧猪羊,却希望猪羊滋生繁衍,怎么能够实现呢?
天下人并非特别愚蠢,哪会厌恶安定而盼望混乱,担忧安乐而渴望危难呢?(这样一来)似乎可以长治久安了,却还有混乱与危难,为什么呢?(官吏)强夺百姓的食物,(那么百姓)不得不愤怒;(官吏)使百姓的气力耗尽,(那么百姓)不能不仇恨。百姓的作乱,是由于(官吏)夺取了他们的食物;百姓的危难,在于耗尽了自身的气力。然而宣称要治理百姓的人,(却)耗尽了百姓的气力因而使他们处于危难之中,夺取了百姓的食物因而使他们作乱。二帝三王治理天下的办法,是像这样的吗?
上天生养的这些子民,从事的职业不同,(但)都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如今为百姓做事的官吏不能够自食其力,就日夜窃取百姓的财物,搜刮捞取,不也是与盗贼的心思一样吗?盗贼戕害百姓,随时发生,随时(因为百姓的反抗而)败灭,(因此盗贼的祸患)没有到很严重的地步,是(盗贼)有所回避与顾忌的缘故。官吏(却)没有回避和顾忌,日夜肆意横行,使天下的百姓敢怨恨却不敢说出来,敢发怒却不敢诛杀他们。难道是上天不仁义,助长贪婪奸邪的人,使他们与虎狼蛇虺一起成为百姓的祸害吗?
既然这样,那么怎么办呢?说:找到有才能且高尚的人并任用他们;如果(一时)还办不到,废除专司,罢去县令,听任天下人自己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国家安定、太平,不是还要好一些吗?
语言表达
17.(2013·江苏)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画线句是个比喻句,解答时,得根据语意找出比喻句中的各个喻体及其分别对应的本体,然后组合成句就行了,但针对语感较强的考生而言,只需凭借语感就能答出含义来。
根据语意,整个语段是讲“环境”的,青年人抱怨“环境”,对于青年人而言,这个“环境”是不大好的。“长者”的话必是劝告、警示青年人的:“保护自己的脚”劝他“穿上一双鞋子”,是劝以前“赤脚”的青年人,由于“环境”不大好,得“穿上一双鞋子”,劝他对“己”有所改变,即要“改变自己”(本体);后者“给全世界铺上地毯”就是“改变世界”(本体)了。二者结合是言:改变自己比改变世界更容易。
当然,在答题中,可能会出现“保护环境,应从自身做起,而不要好高骛远”之类的答案,也应该视为正确答案。
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
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10~11题。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10.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
B.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思”严格要求自己。
C.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仁”、“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这些都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孔子这么说,主要是为没能做到而自责。
解析:D项孔子这么说,一是自责,二为勉人。
答案:D
1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结合上面《论语》选段,简述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和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君子内存仁德,心胸宽广,明白大义,知礼谦恭,不忧不惑不惧,不贪小利,不同流合污。
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两个标准:一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二要有坚持这种志向的气节操守。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5 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选自《 孔子家语· 颜回》 )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固有诬人也 固:原来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 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D.岂足多哉 多:称赞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B项“巧”是“擅长”“善于”的意思,“巧于使民”指“擅长管理百姓”。
答案:B
1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内容的能力。原文写鲁定公心理变化有三个阶段,即由“不悦”到“喜”,由“喜”到“悦”。鲁定公先是不满颜回的预测,后预测变为现实后,颜回分析原因,鲁定公认为说得好,要求“愿少进乎?”,颜回由“御”马讲到“为政”治理国家,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所以鲁定公“悦”。B、C、D三项都不是鲁定公由“不悦”到“悦”的原因。B、C两项是鲁定公认为“善”的原因,D项只是交代情况。
答案:A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解析:此题考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改变鲁定公对颜回的看法的不是“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B项与原文不符,颜回是肯定造父御马,东野华与造父不能相提并论,D项“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不当,“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
答案:C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1)句“越席而起”“促驾”比较难翻译。(2)句“奚”是疑问代词,当“什么”“怎么”讲。(3)句“穷其下”的“穷”是使动用法,是“使……穷困”的意思。
答案:(1)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招颜回来(派人把颜回招来)。
(2)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3)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参考译文:
鲁定公问颜回说:“先生你也听说东野毕擅长驭马吗?”颜回回答说:“擅长是擅长。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定公面色不高兴,对左右随从说:“君子也会有陷害别人的。”颜回退回。
过了三天,饲马人来陈述说:“东野毕的马逃走了,两匹骖马拉着两匹服马进了马厩。”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把颜回招回来。颜回到了,定公说:“前两天我向先生你询问东野毕驭马,先生你说‘擅长是擅长。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不知道先生凭什么能够知道这件事呢?”颜回回答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地苛求马。我凭这知道。” 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你所说的那样。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咬,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定公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回答说:“他之所以是颜回,就是这样。不值得去夸奖!”
(选自《 孔子家语· 颜回》 )
语言表达
16.某校利用宣传橱窗举办关于“蛟龙”号的专题展览,展览包括四个板块。请根据下面的材料,为展览拟写总标题和各板块标题。要求:简明生动,每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除少数非核心零部件之外,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是“中国制造”,总装也由我国独立完成。“蛟龙”号技术上拥有三个优势,即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功能、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强大的续航供电功能;与国际上现有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相比,其综合性能稳居前列。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顺利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 062米的深处,全世界为之瞩目。此次深海作业的成功,证明这条“中国龙”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域潜航的能力,标志着海底资源宝库向中国人敞开了大门。
总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块标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拟总标题,要先阅读整个文段,把握主要信息。要能概括事件(“蛟龙”入海)的这个过程,并能明确其影响和意义。分板块标题的拟定,在阅读基础上,理清语句段的意思,分清层次。四个板块,四层意思。第一句突出“蛟龙”号的“深海”特性;第二句确定其“中国制造”;第三句介绍其技术上拥有的三个优势;第四句叙述其下潜的过程;第五句概括其影响。表述答案时,要简明生动,注意每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的要求。
答案:总标题:“蛟龙”入海,世界瞩目 板块标题:①深海“蛟龙” ②中国制造 ③技术优势 ④深海作业
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依于仁 依:凭借。
B.君子义以为质 质:根本。
C.而耻恶衣恶食者 耻:羞耻。
D.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广大。
解析:耻,以……为羞耻。
答案:C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志于道 ②游于艺 ③无求生以害仁 ④仁以为己任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①以,②在,③却,④把。
答案:C
11.综合上述五段材料说说在传统儒家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具有哪些素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坚守正道,心怀仁爱之心,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博学多才。
参考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能为求生而损害仁德,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1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2)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第①段强调择邻的重要性。“近朱者赤”,要选择仁德之所。第②段是说具备仁德自然会受别人仰慕,被别人追随。故C项说仁德需要标榜才得以彰显与文段不符。
答案:C
(2)解析:“择处”即“择友”,都是讲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可以谈良好的环境对人积极的影响,也可以谈不良的环境将会对人造成消极影响。
答案:“择友”如“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从其他角度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史记·孔子世家》)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断开。
丘 得 其 为 人 黯 然 而 黑 几 然 而 长 眼 如 望 羊 如 王 四 国 非 文 王 其 谁 能 为 此 也
答案: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1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肃穆沉思,随后又欣喜陶然,显出志向高远的神态。
15.从文中,你能否总结出师襄子的教学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师襄子的做法体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
16.从这段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管学什么东西,都不能浅尝辄止。(答其他方面也可,但要符合选文内容,并且有道理)
参考译文:
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肃穆沉思,随后又欣喜陶然,显出志向高远的神态。(孔子)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写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地)说:“老师说的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语言表达
17.下图为“山东地震救援志愿者徽章”,请就其寓意写一段说明性文字,8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分析徽章的构成,弄清其构成要素及图形的含意;要抓关键,如“红心”“白鸽”“绿叶”的象征义。
答案:(示例)徽章由“心形”“手形”“白鸽”“绿叶”“志愿者”等元素构成。“心形”代表志愿者的爱心和热情。“手形”代表志愿者伸出援助之手及其奉献精神。“白鸽”代表志愿者的纯洁心灵。“绿叶”代表生命,揭示救援的真正含意。“志愿者”三字明显标识抗震救灾的信息。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①羔豚者弗饰贾②;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五年后)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③。”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选自《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粥:通“鬻”,卖。②贾:同“价”,价格。③冉求:与后面的子赣同为孔子的学生。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摄:代理。
B.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 下:谦虚地对待。
C.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 好:美丽。
D.送冉求,因诫曰 诫:勉励。
解析:D项,这里的“诫”是“叮嘱”的意思。“勉励”与“以孔子为招”意思不符。
答案:D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A项,表被动/动词,给予;B项,于是/才;D项,代词/结构助词,的。
答案:C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为政有方,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B.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
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
D.康子未遵“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
解析:C项,不是“没有重用”,而是“用之不终”。
答案:C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有:涂,路;遗,掉在路上的东西。
答案:在路上出行的男人和女人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
(2)解析:此句为反问句,翻译时注意句式。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有:致,献送。
答案:如果没法阻止孔子当政再献送土地,难道算晚吗?
(3)解析:此句为被动句,翻译时应翻译出被动句式。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有:笑,耻笑。
答案:从前我们先君任用他没有善始善终,最后被诸侯耻笑。
参考译文: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代理国相事务,面有喜色。门人说:“听说君子祸患降临不恐惧,福运到来不喜悦。”孔子说:“是有这样的话。但不是还有‘身居高位礼贤下士而自得其乐’的话吗?”于是诛杀鲁国扰乱政事的大夫少正卯。参与治理国政三个月,卖羊羔猪豚的不随意抬价;在路上出行的男人和女人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从四方来到城邑的客人不必向官吏请求,全都给予接待,如同回到了家。
齐国人闻悉鲁国的情况后感到恐惧,说:“孔子当政的话,鲁国必然称霸;鲁国称霸而我齐国土地挨近它,我齐国的土地就会最先被兼并了。何不赶紧献送土地呢?”大夫黎说:“请先尝试设法阻止孔子当政;如果没法阻止孔子当政再献送土地,难道算晚吗?”于是挑选齐国国中漂亮的女子八十人,连同有花纹的马一百二十匹,馈赠给鲁国国君,齐人将盛装女乐、有纹骏马陈列在鲁国都城南面的高门外。季桓子就告诉鲁定公要外出巡回周游,终日前往观看,懒于处理政事。孔子于是上路。季桓子喟然长叹说:“夫子因为那群女乐的缘故怪罪我啊!”
(五年后,)季桓子病重,坐在辇车上望见鲁都的城墙,深深地叹息道:“昔日这个国家将要振兴了,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不兴旺了。”回头对他的继承人季康子说:“我如果死了,你必定为鲁国之相;你担任鲁国之相的话,必须召请仲尼。”几天后,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继位。季桓子安葬完毕,季康子打算召请孔子。大夫公之鱼说:“从前我们先君任用他没有善始善终,最后被诸侯耻笑。如今又要起用他,不能有始有终,这就会再次被诸侯所耻笑。”季康子说:“那召请谁可以呢?”公之鱼说:“一定要召请冉求。”于是派出使者召请冉求。冉求将要上路,孔子说:“鲁人来召冉求,不是小用你,将要大用你啊。”这一天,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小子志向远大,文采斐然而有章法,我不知道调教他们的办法了。”子赣知道孔子心想回去,他去送冉求起程,趁机告诫说“倘若任用你,就一定要招聘孔子”。
语言表达
16.(2013·福建省)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1:校门建筑是校园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交通和安保。它与校园内的教学楼、实验楼等一样,重要的是实用价值。因此,校门建筑首先应当注重实用。
材料2:校门建筑是一所学校的“门面”,是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它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并努力体现该校的办学理念。因此,校门建筑首先应当彰显校园文化。
你对校门建筑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校门建筑的设计应秉持实用、简约、大方的原则。校门建筑是校园交通的门户,是校园安全的锁钥,实现这两大功能是校门建筑的基本要求。在此前提下,再讲求造型美观。因此,校门建筑要实用、简约、大方,而不应盲目攀比。那种一味追求高大、奢华,耗巨资建造校门的做法,不仅造成很大的浪费,还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共146字)
示例2:校门在建筑造型和风格上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它不仅要实用美观,还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吻合。校门建筑是学校文化内涵的体现,是对该校历史文化积淀和办学特色的诠释。因此,它应该是校园建筑的点睛之笔,和学校的其他建筑相协调。这就要求我们,在校门设计上要讲究个性,不能千篇一律,应注重体现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共149字)(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高考链接
1.(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______________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敞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者。(宋 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的材料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颜子箪食瓢饮的典故在《论语》选读部分已学过,故第一空应很容易联想到。填第二空需结合语境,“皆” 字表明此处是对上文的总结,可由上文内容推断出答案。
答案:颜子 恶衣恶食
(2)解析:解答此题,应先读懂材料,注意到材料体现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需从两点回答。
答案: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承认。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傲,更要谦逊好礼。
2.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A、B、C三项在两段选文中都有依据,而D项“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是对“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的错误理解。
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认识。解答本题一是要注意对内容的理解,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的认识。考生失误往往在于理解和认识上的差距。语言表述也不容忽视,在表述时要简明扼要,文从句顺。
答案: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从之,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可能有这样一种人,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
②孟子说:“(孔子的弟子)子路,人家指出他的过失,他就欢喜。(当年的圣君)禹听到别人的美言,就加以拜谢。伟大的舜又超过了他们,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抛弃缺点,学人长处,乐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来行善。”
3.《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有创新的题目,实际上是将古诗文默写与评析相结合的一道题。首先要根据给出的例句写出《论语》中与之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注意是“它们”,也就是既要涉及所引《论语》的句子,也要联系所给的《朋党论》的句子,还要就共同点进行分析。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孔子的话重在“改”字,而子贡的话重在“人皆见之”“人皆仰之”。
答案: ①人应该知错改错;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2)解析:题干已说明用了比喻的方法,答题时应从比喻的特点入手,比喻的特点是相似性,要抓住君子与日月,犯错与日食、月食的关系考虑作答。
答案: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②以日月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过错,别人一定知道。”
②孔子说:“有了错误却不改正,这就叫错误了。”
③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犯了错误,人人都看见了;改正了过错,人人都仰望着。”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两种停顿方式各自强调的重点内容。
答案:①贵人贱马;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解析:解答本题应明确孔子的“仁爱观”的内容,再联系题中所给的句子的内涵,分析其中所包含的观点态度以及与孔子观点的关系。
答案: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6.补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论语·述而》)
(2)莫春者,__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论语》)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__________。”(《论语·学而》)
(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
答案:(1)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2)春服既成 浴乎沂
(3)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患不知人也
(5)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出的。明“夷狄”“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势力范围。在当时,用不用“周礼”,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如楚是南方大国,文化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周族的姬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而被“诸夏”视为“蛮夷”。齐桓公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可见,“周礼”在区分“夷狄”与“诸夏”时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这种区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近就有伊雒之戎、陆浑之戎。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救卫存邢、南伐荆楚、北伐山戎,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霸业。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分称许,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予觉察到当时民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觉维护“诸夏”的团结统一,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这说明孔子自觉地把维护民族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大义,把管仲的贡献提到了“如其仁”的高度。比起“民族大义”来,管仲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在孔子看来,都是可以原谅的。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体现了某种朦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意识的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就成为一种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它的出现应当说与孔子所开始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关于区别“诸夏”与“夷狄”,孔子还有一段议论,即“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夷狄”虽“有君”,却不行“周礼”,君臣上下的名分有等于无;而“诸夏”哪怕无君,但君臣的等级秩序照样存在。可见孔子以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胧的“民族意识”的自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他的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决不能给以过高的、违反历史真实的估计。 孔子的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到秦汉以后逐渐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积极方面,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批民族英雄以此为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消极方面,也总有人以此为借口,对内欺压少数民族,变成大汉族主义;对外则以天朝大国自居,流于狭隘的民族主义。
(有删改)
7.下列对“明‘夷狄’‘诸夏’之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夷狄”“诸夏”之别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是在维护、恢复“周礼”这一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明“夷狄”“诸夏”之别的主要标志是“周礼”,它当时适用于周族内部,同时已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
C.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是和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并不孤立存在。
D.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在秦汉后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被继承和发扬,其历史作用具有二重性。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从文中“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体现了某种朦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可见孔子以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胧的‘民族意识’的自觉不是孤立的”等内容可以看出,这个政治主张表现出来的是“朦胧”的民族意识,而不是“强烈”的民族意识。
答案:C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总称的“周礼”,是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
B.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使得“夷狄”“诸夏”的矛盾一直存在并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爆发。
C.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的行为颇为不满,但对其“一匡天下”的成就表示称许,这体现了孔子民族意识的自觉。
D.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这文明史上的奇迹与始于孔子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区分“夷狄”与“诸夏”的标志是“周礼”,所以选项中的“杂处”说法片面;同时“一直”一词表述不正确,而“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爆发”无中生有,文中只说“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民族斗争”。
答案:B
9.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待“周礼”,诸侯国有的拒之不用,有的将其作为称霸的借口,表明“周礼”的权威性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B.周王朝时“夷狄”“诸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孔子区分二者有自觉维护“诸夏”团结统一的考虑。
C.民族意识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为一批民族英雄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
D.明“夷狄”“诸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还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一主张。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明‘夷狄’‘诸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表述有误,文章最后一段说“消极方面……”,表明其作用是双重性的。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