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作者,理解诗词大意,能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2.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词主旨。 3.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象,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和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激发爱国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都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有一个人却例外,他就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辛弃疾, 18岁就考中进士的他,一心要继承岳飞遗志——北却金兵,恢复中原。曾经,他横刀立马带50人突击小分队夜袭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大营绑走叛贼,并千里奔驰赶回当时的首都临安,当众将叛徒斩首示众。真正是“百万军中取敌首级犹如探囊取物”啊!如此剽悍勇猛,吓得只想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连忙将其召回,委以文职,让他闲居江南二十多年。公元1188年的一天,他在居所迎来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促膝长谈,彻夜不眠,甚是尽兴。友人走后,心绪难平的辛弃疾挥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 二、诵读体悟 1、观看微课动画,了解作者并给词句划分节奏。 节奏划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和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悲愤。 三、研读赏析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找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破阵子、同甫、赋和壮词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破阵子:词牌名;陈同甫:名亮,辛弃疾的朋友;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 2、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醉和梦”在词中有何作用?(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挑灯、看剑,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醉”和“梦”表明后文点兵作战的场景是作者的回忆。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中的八百里、麾下、炙、翻、塞外声和沙场分别表示什么含义?这句话该如何翻译? 八百里:指牛;麾下:军旗下面,指部下;炙:烤肉;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悲壮粗犷的军乐;沙场:战场。营地里,他正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又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啊! 4、“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 “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中的的卢、霹雳是什么含义?这句话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的卢:马名,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霹雳:响雷,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写出词人在战场上骑着快马英勇杀敌的形象。 6、在学习完这首词之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 四、诗文小结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除了首句和末句写实,其余八句一气贯通,描写梦回沙场的情景。梦中痛击金兵的豪壮和现实报国无门的悲凉形成强烈的对比,将词人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五、作业设计
想象扩写:请同学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进行扩写,字数3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