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10月)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西汉诸侯国“相”的秩级统计
时期 秩级(官员职位等级与俸禄待遇)
高祖时期 天子之相与诸侯之相都可称“相国”
惠帝时期 只有天子之相可称“相国”,诸侯之相只能称“丞相”
景帝时期 诸侯之相下降到九卿之列,秩中二千石(比两千石高)
武帝及以后 诸侯之相逐步与郡守同秩,降为二千石,位在郡守之后
表中诸侯国“相”的秩级变化反映出当时( )
A.丞相制度渐趋消亡 B.行政层级愈发细密 C.察举制度得到完善 D.大一统国家逐步巩固
2.如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
A.充分吸取了秦汉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
B.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C.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D.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
3.明时,分别以北京、南京为中心的北、南直隶并立;清顺治时期,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并分设左右布政使管辖南北,后成为安徽、江苏省;乾隆时期,加设江宁布政使。南直隶被一分为三。清政府如此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 B.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
C.缓解基层官员的冗余 D.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
4.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陪审法庭宣布判处死刑。表1是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审判方式与流程的统计表。该案折射出雅典( )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罪名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6000人 501人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亵渎神灵和蛊惑青年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法官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
C.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D.司法程序与结果合情合理
5.1884年,英国议会颁布法案,取消农村与城镇选区的划分,依据人口比例重新划定选区,实行单一选区制,即每个选区产生一名议员;取消了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并对选举中的舞弊、贿赂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据此可知,这一法案的颁布( )
A.促进了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 B.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C.加速了英国城乡人口的流动 D.复刻了雅典直接民主的模式
6.下表是1937年陕甘宁边区的固临、延长、安定曲子四县社会各阶层当选参议员的选举结果(百分比)。这一现象( )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县级 4 65 25 1 1 2 2
区级 4 67 22 2 1 2 2
乡级 5.6 71.4 17 2 2 1 1
A.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原则 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C.扩大并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挫败了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7.1995年,中央对选举法进行修改,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农村和城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10年,又确定了城乡同比例选举。这种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接近 B.城市化的进程逐渐放缓
C.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 D.基层民主建设成果显著
8.如表是晚清著名记者徐凌霄的求学大事记。这样的求学经历最主要得益于( )
求学经历 主要内容
初入学为生员 岁经两考,名列第一,补廪生
考入山东客籍高等学堂 兼学中西课程,熟练运用英语
通过京师学部考试 授予举人出身
考入京师大学堂 学习土木工程专业
A.洋务运动 B.清末新政 C.中华民国建立 D.新文化运动
9.隋朝规定“工商业者不得入仕”,唐朝时,除现任官员、工商业者和宗室子弟不得应举外,一般士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到了宋朝,凡应试者,无论家庭贫富、郡望高低、年龄大小,甚至“工商杂类”出身之人,皆可投牒自进。这意味着( )
A.商人获得了更多政治权利 B.科举成为主要的选官途径
C.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扩大 D.官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10.下图所示是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墓主师饶曾任东海郡功曹史(掌握地方人事),《集簿》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该文物( )
A.可作为墓主官职升降的主要依据 B.是研究汉朝中央官制的重要资料
C.体现了朝廷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 D.反映了秦汉时期监察体制的情况
11.下表为中晚唐五代大士族入相与登科人数及比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朝代 入相人敛(人) 进士(人%) 明经(人/%) 制举(人/%) 科目选(人/%) 其他(人/%)
中晚唐 88 71/81% 1/1% 1/1% 1/1% 14/16%
五代 8 7/88% 0/0% 0/0% 0/0% 1/13%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B.门阀士族趋向消亡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D.科考程序趋于完善
1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下图是反映西方文官制度局部发展过程的时间轴。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
A.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推动者是政府
B.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注重法制化建设
C.文官制度保护了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
D.文官制度经历了从一国到多国的传播过程
13.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1990年),英国政府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要求文官在具备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此可知,这场改革( )
A.不利于政府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 B.顺应了工业革命后改革官制需求
C.奠定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 D.促进了英国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14.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宣布将5类干部新加入“问责”行列(下图所示)。该规定的颁布体现了( )
A.干部选用注重实际从政能力 B.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加速
C.干部管理的民主化进程加快 D.中共强化党内监督力度
15.据统计,中央政府一级的公务员,2010年度录用了1.4万余名,其中来自普通家庭的占93.4%。2011年度录用了1.5万余名,来自普通家庭的占87.1%;2012年度考生有15.5万余名,来自普通家庭的占82.3%。这说明,我国公务员考试( )
A.使中央政府人才济济 B.实现了公平公正竞争
C.激发了青年从政热情 D.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二、论述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到民国初年的政区演变表
时期 高层行政 统县政区 县级行政区
秦 郡 县、道
汉 郡、王国 县、道、邑、侯国
魏晋南北朝 州 郡、王国 县、国
隋、唐前期 州(郡) 县
后唐期、五代 道(方镇) 州、府 县
宋、金 路 州、府、军、监 县
元 省 路 县 州 县
明 布政使司(省) 府、直隶州 县 县
清 省 府、直隶州、直隶厅 县、州、厅
民国初年 省 道 县、设治局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根据材料,提取两个秦至民国初年政区演变的信息,并运用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信息准确,论证有力,表达清晰)。(1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 1908年颁发的京师大学堂修业证书,证书四周饰有龙纹边框,边框四角书有“京师大学堂”字样。写于证书之首的是慈禧太后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颁布的懿旨。懿旨全文共852字,大体内容为:国家兴贤育才,采取前代学制及东西各国成法创设各等学堂……(学生)不准干预国家政治及离经叛道、联名纠众、立会演说等事……以圣教为宗,以艺能为辅,以理法为范围,以明伦爱国为实效,若其始敢为离经叛道之论,其究必终为犯上作乱之人。盖艺能不优町以补习,智识不广可以观摩,唯此根本一差,则无从挽救。故不率教必予屏除,以免败群之累……不仅学生立即屏弃严惩,其教员管理员一并重处,决不姑宽……”,懿旨还规定,“此旨即著管学各衙门暨大小各学堂一体恭录,一通悬挂堂上,各学文凭均将此旨刊录于前,俾昭法守。钦此。”
结合所学知识,对“京师大学堂修业证书”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阐释。(1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潍坊柴油机厂大事记
1946年,环海铁工厂(其前身)创建于威海。
1948年,12名环海铁工厂工人筹建潍县坊子大华机器厂。1950年,生产了25台15马力柴油机支援治准工程。
1953年,企业收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并更名为潍坊柴油机厂,建成了金工、铆锻、装试等车间,扩大了生产能力。
1957年底,工厂生产柴油机达到574台,提前两年完成工厂计划。
1958年,进行扩建。
1961年,开始进行全面整顿。
1965年,工厂扭亏为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70个大庆式企业之一。1978年,各项生产指标基本恢复。
1984年,定点生产从奥地利引进的斯太尔重型汽车用发动机,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将技术标准进行“中国化”。
1986年,对市场需求量大的老款柴油机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改造。1994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精简改革。
2002年,成为本行业内首家完成混改的企业,正式成立潍柴动力集团。2004年,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9年,入选“国家级创新试点企业”,入选亚洲品牌500强。2022年,弹柴动力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1.099%柴油机,刷新全球纪录。
——摘编自《潍坊柴油机厂厂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见证新中国经济的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3分)
三、材料分析题
19.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万般皆下等,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摘编自【宋】《神童诗》
材料二 为了取代科举选士制度,张之洞等人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专门制定了一套学堂奖励科名出身制度,还在呈递朝廷的奏折中提出:“凡科举抡才之法,皆已括诸学堂奖励之中。然则并非废罢科举,实乃将科举、学堂合并为一而已。”《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中也指出:“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亦与科举无异。”在这一颇具科举考试文化特色的“理论”影响下,以学堂选士替代科举选官的举措获得了官绅阶层乃至普通士人的广泛认同。1905年12月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拟于明春出示招考,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该报于1906年7月13又记:“(京师)有某官立学堂之某学生,得父死之电而不奔丧”,因为“回乡里往返须三月之久,恐旷课而扣分数”。
——摘编自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
材料三 西方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虽然宣称是民主、平等的,但其形式平等多于实质平等,种族、民族问题的存在使得公务员录用的民主、平等难以真正实现。我国《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指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报考者应予照顾。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退役军人应予照顾。录用公务员时,对报考者要从‘德’和‘才’两方面去衡量,二者得兼,不可偏废。”《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第四章“报考资格审查”第十四条规定“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这是与我国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息息相关的,与西方国家要求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形成鲜明对比。
(1)材料一提到了哪两种选官制度?(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内容(3分),并说明改革的进步意义。(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不同之处(2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2分)
高二历史(10月)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诸侯之相下降到九卿之列”“降为二千石,位在郡守之后”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高祖到武帝,诸侯国“相”的秩级“不断下降”,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汉代中央政府逐步加强对诸侯王国控制的过程,反映了大一统国家逐步巩固,D项正确;丞相制度并没有消亡,排除A项;材料叙述的是官员职级并非行政层级,排除B项;察举制确立于汉武帝时期,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变化,且察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推断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中“转运使司”“文官知州”“通判副属”,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情况,北宋这样的地方机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有效改变了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B项正确;北宋的地方机构设置充分吸取了唐朝中后期以来的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而不是秦汉以来,排除A项;北宋的地方机构设置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非加强君权,排除C项;北宋中后期的积贫积弱局面是由于中央到地方各领域制度设计、重文轻武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材料只反映了北宋的地方机构设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在明初是首都所在,后也是南方经济文化中心;清代对其改称、一分为三,旨在削弱其影响力,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中央集权,即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A项正确;行政区划调整未能体现地方官员职权变化,排除B项;增设行政区,地方基层官员同样需增加,可能会加剧基层官员的冗余,而不是缓解,排除C项;层级未变,南直隶被一分为三后,三地皆属省级行政区,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前399年(雅典)。据材料“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审判方式与流程的统计表”,可知,陪审、审判人员的产生方式是抽签选出,有一定的弊端,同时程序采用一审制,容易造成冤假错案,C项正确;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少数人,也就是公民的民主政治,排除外邦人、奴隶、妇女和儿童等,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法官的专业能力状况,排除B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司法程序与结果并不是合情合理的,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选项引导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4年的英国。根据材料信息,1884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重新划分选取和取消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法案顺应了工业革命后人口分布改变的现实,扩大了选举权,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光荣革命后英国的国家权力中心一直在议会,没有转移,排除A项;这一法案是顺应了城乡人口的流动,但材料无法判断是否加速了城乡人口的流动,排除C项;英国民主政治采取的是间接民主模式,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937年(中国)。据本题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表中反映出各阶级、各阶层不仅能参加选举,而且有些地主、富农、商人还当选为参议员,这充分彰显了中共力图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日的努力,必然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与巩固,C项正确;中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材料与这一目标和原则不符,排除A项;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材料不涉及扩大阶级基础,排除B项;材料与军事行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5-201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后,选举法中的城乡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差距逐渐缩小,直至2010年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有利于保障农民政治权利,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民主制度不断完善,C项正确;这一时期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农村,排除A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并非基层民主建设工作,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考入山东客籍高等学堂”“授予举人出身”“考入京师大学堂”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是废除科举制,实行学堂选官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清末新政的开展,即主要得益于清末新政,B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京师大学堂尚未建立,排除A项;中华民国建立和新文化运动发生在民国时期,而非晚清时期,排除C、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呢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隋唐(中国)。依据材料“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可以看出宋朝对于工商人员入仕的松动,有利于扩大国家统治基础,C项正确;允许商人入仕并不意味着商人获得更多政治权利,在古代中国,普通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权利,排除A项;放松参加科举的资格限制,并不能证明当时科举制是主要的选官途径,排除B项;允许工商杂类出身之人参加科举,并不能导致官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两者不存在因果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集簿》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并结合知识可知,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即每年岁末,地方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集簿》成为考核官员的重要依据,A项正确;据材料“东海郡功曹史(掌握地方人事)”,可知东海郡功曹史是地方官,不能用于研究汉朝的中央官制,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选官权的归属问题展开论述,排除C项;据材料“东海郡功曹史(掌握地方人事)”,可知东海郡功曹史只是掌管地方人事的官员,不属于监察官,故材料不能反映秦汉时期监察体制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晚唐至五代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中晚唐到五代时期,进士出身入相的比重显著上升,士族出身入相的比重显著下降,说明的是受科举制的影响,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A项正确;当时门阀士族仍然存在,并非消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文官制度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并非对工人阶级利益的保护,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据材料可知,英国通过颁布法令的形式确立了文官制度,所以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推动者是政府,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美国的《美国文官法》等,体现了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注重法治化建设,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英国确立文官制度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也相继确立文官制度,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传播过程,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英国政府要求文官“在具备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样有利于提高文官的文化水平、工作能力,促进英国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对文官的专业性考核”不会阻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排除A项;材料时间是“1979—1990年”,不是工业革命后,排除B项;奠定西方文官制度基本框架的不是这场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中国。中共中央对干部的问责日益完善,体现了中共强化党内监督力度,D项正确;问责干部不属于干部选拔,排除A项;问责制度的完善不能体现出公务员专业化发展水平,排除B项;干部管理的民主化与材料的问责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政府公务员的报考和被录取者,绝大多数来自普通家庭,反映出公务员考试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中央政府人才济济,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并非公务员考试已实现了公平公正竞争,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公务员考试激发了青年从政热情,排除C项。故选D项。
16.示例:
信息一:秦至民国地方层级存在郡县二级制、州(道、路)郡县三级制,还有四级制、五级制等,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在调整过程中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此消彼长。(2分)
阐释:从整体上来讲,秦至民国地方行政区划始终在不断发展演变,经历了秦汉郡、县两级制,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隋至唐前期州、县两级制,唐后期至五代道、州(府)、县三级制,宋路、州、县三级制,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五级制,明省、府、州、县四级制,清省、府、县,民国初年省、道、县三级制。在调整过程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此消彼长。如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体现出了由虚入实和监察机构行政化的特点,还有唐朝的藩镇,伴随着地方实力的增强,出现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了中央集权。如元朝的行省制,地方层级为五级,行省长官尽管权力较大但受制于中央,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分)
总之,地方行政区划的不断变化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提高行政效率,并且大体上实现了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2分)
信息二:秦至民国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分)
阐释:秦至民国地方行政区划中,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从秦至民国始终存在,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县制的设计比较合理,适合农民朝出晚归的出行要求,对于官员下乡劝课农桑也比较合适;县制是落实中央一切政令的基本单位,赋税征集、军队招募、百姓安居乐业皆属县的职责范畴;县制的财力、物力和军力有限,对中央政权不存在实质性的威胁,故县制有超强的稳定性。这种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维护了农耕经济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巩固了统一和认同意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分)
综上,秦至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但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有极强的稳定性,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分)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至民国初年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情况,按照题目要求,“提取两个秦至民国初年政区演变的信息”,例如提取信息“在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一级政区,秦汉为郡,东汉末、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明清为省。”其次,结合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用相关史实对所提取信息进行论证,如阐释:中国幅员辽阔,一级政区往往特别大,土地人口众多,财力雄厚,容易产生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力量,故中央王朝总是想办法控制一级行政区划;州、道、路最初多为监察派出机构,但当发生叛乱或农民起义时,为调动地方积极性,参予平叛或镇压农民起义,往往变成了一级行政区。提取信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恋的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化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迁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最后省府县三级制。”阐释:中央集权是依靠中央直接统治地方实现的。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围绕中央集权加强的方向发展,地方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可以说是中央集权推动了地方行政层级变化。提取信息“随着地方行政层级增加,原有的郡、州、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阐释:县制的设计比较合理,适合农民朝出晚归的出行要求,对于官员下乡劝课农桑也比较合适;县制是落实中央一切政令的基本单位,赋税征集、军队招募、百姓安居乐业皆属县的职责范畴;县制的财力、物力和军力有限,对中央政权不存在实质性的威胁,故县制有超强的稳定性。需要对所答内容进行整合,做好信息提取和总体阐释,最后进行总结。
阐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列强侵华加剧,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救亡图存运动高涨;与此同时,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播。(3分)
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为挽救统治推行新政。该证书颁布于 1908年,教育改革属于清末新政 的重要内容。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戊戌维新运动中,而且在此后延续下来,证书上印慈禧太后的懿旨,体现出作为镇压维新变法的当权派,慈禧也不得不顺应近代化的趋势。该懿旨交代了清政府创办新式学堂的宗旨,即为国家兴贤育才,规定了学生和教师的一些禁令,如不准干预政治,不准离经叛道。懿旨中指明“管学各衙门暨大小各学堂一体恭录”,折射出当时新式学堂教育在全国已经推广开来。证书中“德文学生”“分类修业”“平均分数计”等,反映出京师大学堂采用分科教学的办法。(5分)
这些措施促进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客观上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提高民众整体素质;有利于推进新学和新政,促进社会进步。但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存在大量封建残余,如仍灌输儒家纲常伦理,反映出防范新式教育发展对封建统治的冲击。(4分)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08年的中国。从颁布时间可知,这是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成就。联系戊戌维新运动可知,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戊戌维新运动中,而且在此后延续下来,证书上印慈禧太后的懿旨,体现出作为镇压维新变法的当权派,慈禧也不得不顺应近代化的趋势。联系懿旨的内容“国家兴贤育才,采取前代学制及东西各国成法创设各等学堂……(学生)不准干预国家政治及离经叛道、联名纠众、立会演说等事……以圣教为宗,以艺能为辅,以理法为范围,以明伦爱国为实效,若其始敢为离经叛道之论,其究必终为犯上作乱之人。”可知,该懿旨交代了清政府创办新式学堂的宗旨,即为国家兴贤育才,规定了学生和教师的一些禁令,如不准干预政治,不准离经叛道,这说明清政府既想发展新式教育培育人才,也注重防范新式教育发展对封建统治的冲击。从“德文学生”“分类修业”“平均分数计”等,反映出京师大学堂采用分科教学的办法,体现了中国大学教育的近代化。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示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恢复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进行工业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潍柴参加支援治准工程,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企业收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并扩大了生产能力,适应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潍柴贯彻国家“八字”方针,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生产实现扭亏为赢,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6分)
1978年以来,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潍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一时期,潍柴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参与国际竞争,科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6分)
总之,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反映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程。(1分)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设问要求以“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见证新中国经济的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在小论文中要结合潍坊柴油机厂体现出的新中国经济的变迁进行说明,如潍柴参加支援治准工程与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潍柴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生产实现扭亏为赢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潍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企业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潍柴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参与国际竞争与进一步深化规格开放。最后得出结论,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反映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程。
19.(1)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分)趋势:①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②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2分)
(2)内容:①实行学堂考试选官和留学生考试选官制度;②废除科举制,设立咨议局和资政院;③实行议员制,议员分钦定议员和民选议员。(3分)
进步意义:①有利于改变政府的人才结构;②有利于教育发展,培养新式人才;③为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3分)
不同:①西方的公务员制度没有实现真正的公平民主,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更加公平民主;②西方的公务员制度中要求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中对公务员有政治要求。(2分)
启示:官员选拔制度与一国的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息息相关,是一个国家政治状态的现实反映。(2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九品访人”、“万般皆下等,惟有读书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一中提到的两种选官制度分别是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选拔标准上是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选拔方式上是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内容根据“以学堂选士替代科举选官的举措获得了官绅阶层乃至普通士人的广泛认同”可知是实行学堂考试选官选官制度;废除科举制;结合所学,还可从实行议员制,议员分钦定议员和民选议员等进行回答。进步意义:综合所学可知,可从有利于改变政府的人才结构;有利于教育发展,培养新式人才;为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等进行总结。
(3)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和西方。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不同之处根据“其形式平等多于实质平等,种族、民族问题的存在使得公务员录用的民主、平等难以真正实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报考者应予照顾……录用公务员时,对报考者要从‘德’和‘才’两方面去衡量,二者得兼,不可偏废”可知,西方的公务员制度没有实现真正的公平民主,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更加公平民主;根据“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西方国家要求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形成鲜明对比”可知,西方的公务员制度中要求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中对公务员有政治要求。启示: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官员选拔制度与一国的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息息相关,是一个国家政治状态的现实反映。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