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2*30=60分)
1.甲骨文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甲骨文可以说明当时( )
A.私有观念开始产生 B.君主集权逐步形成
C.分封制度渐趋成熟 D.礼制观念得到发展
2.西周金文中的“伯”作为称谓,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邑主的爵称。下图是伯由“排行”到“爵称”的大致轨迹。 这过程体现了( )
A.军功是西周分封主要依据 B.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
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 D.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为据
3.有学者指出,夏代是个空前广泛的城邦联盟,处于早期国家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商、周则属于第二个阶段,其特征是出现了中央王国和地方族邦的联合体。最适合作为该观点依据的是( )
A.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B.官僚政治取代世卿世禄
C.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分封诸侯取代方国联盟
4.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5.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云梦秦简·为吏之道》记载,“吏有五善:中(忠)信敬上,精(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龚(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吏有五失:一曰夸以迆,二曰贵以泰,三曰擅裳割,四曰犯上弗知害,五曰贱士而贵货贝。”这主要说明秦代( )
A.对官员行为赏罚分明 B.官员的素质得到提升
C.儒家思想并未被抛弃 D.重视官员的考核问题
7.汉武帝时,除京师附近的七郡外,正式将全国划为十三个州部,其中十一个州部以《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中的传说州名来命名,如冀州、青州、扬州等。这反映出( )
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异变 B.社会治理重视继承创新
C.君主专制加强倾向明显 D.州部郡国力量有所削弱
8.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颁行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据此可知,当时选官制度调整表明( )
A.人才选拔更加开放 B.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C.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D.社会局势决定选官制度
9.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所设谏曹,欲闻讽议,允副从绳之望,须成削稿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这样的规定( )
A.利于减少国家决策失误 B.保障了监察机制独立
C.使谏官拥有门下省职权 D.实现了政府吏治清明
10.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监察御史张士逊为贡院监门官。时贡举初用糊名之法,士逊曰:‘主司有亲戚在进士中,明日当引试,愿出以避嫌。’主司不听,士逊乃自言引去。上是之,记名于御屏,遂诏:‘自今举人与试官有亲嫌者,皆移试别头。’”宋朝别头试的实施( )
A.推动了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 B.提高了科举选拔人才的标准
C.进一步加强了科举制度建设 D.意在抑制门阀士族干扰科举
11.南宋后期名臣魏了翁,曾给皇帝上呈过一份奏章,列举“本朝”形成的多层多途的信息通进方式。魏了翁说到方方面面的情况都有向皇帝、向朝廷递进信息的特定渠道,他概括说“盖无一日而不可对,无一人而不可言”。这则史料可用来说明宋朝( )
A.社会监督完善有效 B.集权制度把控严密
C.文人理政细致高效 D.政治氛围较为宽松
12.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对当时的内阁大臣评论说:“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故自世宗以来,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这表明( )
A.内阁掌握中央的决策权 B.阁臣已演化为宰相
C.阁臣存在一定政治风险 D.内阁成为六部上级
13.“上计”是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重要制度。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治安情况、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下图),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持右券,臣下持左券。到了年终,官吏必须到国君那儿去报核。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或由右丞相协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的建立,意味着( )
A.中央加强地方财政的控制 B.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优劣
C.作为官员升降赏罚的凭据 D.与察举、征辟制互相印证
14.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朝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 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朝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 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15.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盘章程》,因制定颁布于旧历癸卯年,故又称“要卯学制”。对这一学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标志着中国科举制的废除 B.中国文官考试制度开始建立
C.推动了京师大学堂的创建 D.标志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16.民国初年,政权更替,党派林立。从1912年2月至10月,仅在民政部立案的党派就有85个;至1913年底,“有312个政党性党派团体,但是,具有健全纲领或具体政纲者不超过35个”。由此可知,当时( )
A.政党政治已经定型 B.政治投机较为盛行
C.政治理念分歧明显 D.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17.1915年,依据《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每人保荐名额以二人为限。保荐人须将被保荐人的履历和证明文件等呈请大总统令交文官甄用委员会甄用。保荐官若有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发觉后须受处分。”这一政令表明( )
A.民国文官保荐体制趋于完善 B.选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
C.政府重视对保荐制度的监管 D.官吏任用过程的公平公正
18.自1931年11月到1934年初,中华苏维埃政府共进行了三次选举,在第三次选举期间,胡烈创作了漫画《选举运动》(如图所示)。由漫画可知,中华苏维埃政府的选举( )
A.体现了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 B.反映了土地革命的成功开展
C.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
19.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 根据地政权既不是资产阶级的“一党专政”,也不是无产阶级的“一党专政”,而应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几党专政”。毛泽东的这一主张( )
A.体现了中共对自身建设的要求 B.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C.助推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探索 D.宣告国共合作关系彻底破裂
20.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等法规。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A.退休公务员颇受敬重 B.文官制度已初具体系
C.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D.法治建设的成就突出
21.1944年9月,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召开。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立即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随后,重庆各党派、各阶层代表举行会议,强烈要求召开国事会议,制订改组国民政府的具体办法。这表明,当时( )
A.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国家前途命运问题备受关注
C.革命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大 D.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成为共识
22.1990年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中产阶级、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经 济根源。不久,北京有广泛影响力的期刊《当代思想》发文指出,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类似观点的文章在当时多有发表。这反映出当时(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受到质疑 B.拨乱反正工作提上日程
C.思想观念亟需进一步的解放 D.现代企业制度引发争论
23.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
A.有效避免了贪污腐败现象的滋生 B.对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大
C.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D.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素质
24.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宣布将5类干部新加入“问责”行列(下图所示)。该规定的颁布体现了( )
A.干部选用注重实际从政能力 B.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加速
C.干部管理的民主化进程加快 D.中共强化党内监督力度
25.下表为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对罗马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分析。他意在说明罗马共和政体
君主政治 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由选举产生,任期为一年
贵族政治 元老院决定国家内外政策,通过法律
民主政治 公民大会具有选举权和立法权
A.有利于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B.调动了罗马公民积极参政的热情
C.体现了权力的相互配合与制衡 D.推动了法律完善以防范独裁统治
26.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人们聚集在一起组成“党派”来参与政治,“党派”间的斗争则被称为“党争”。政治领袖是“党派”的核心,“党派”往往通过公民大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见解,许多“党争”最后都诉诸于陶片放逐法。据此分析,这一时期的“党争”( )
A.适应了民主政治发展 B.削弱了城邦至上的理念
C.导致了雅典民主衰落 D.反映雅典建立政党政治
27.1297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在欧洲大陆北部筹划反法联盟。部分英国贵族拒绝应召服役及缴纳赋税,并集结大量军事力量对抗王室,王室被迫妥协,反对派贵族进而要求王室承诺此次征税不会成为先例,再次强调征税的“公议许可”原则等。这一事件( )
A.反映了英国王权与贵族的矛盾 B.标志“王在法下”原则的确立
C.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意识形成 D.加速了英国封建制度的衰落
28.英国、法国和美国革命拥护“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但早期革命的领导人认为选举是一种特权而不是权利,理所应当受到一定资格限制,于是他们将选举权限定给拥有一定资产的白人男性公民。这一现象说明资产阶级革命( )
①实现了人类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②以财产不平等取代出身不平等
③没有触及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④没有体现不同种族之间的平等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9.恩格斯揭露美国某一用人制度的实质是:“两个轮流执政的政党,都是由这样一些人操纵的,这些人把政治变成一种收入丰厚的生意。而在本党胜利后取得相当职位作为报酬。这些人表面上是替国民服务,实际上却是统治和掠夺国民的。”该制度是( )
A.个人恩徇制 B.竞争功绩制 C.政党分肥制 D.常任文官制
30.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1990年),英国政府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要求文官在具备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此可知,这场改革( )
A.不利于政府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 B.顺应了工业革命后改革官制需求
C.奠定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 D.促进了英国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二、材料分析题(16+12=28分)
31.中国的户籍制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一个时期的户籍管理又与当时的政治形态紧密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81年,明太祖对户籍立法进行改革,实行黄册制度。黄册以里为单位(每110户为1里),又编绘鱼鳞图册以登录田土,所谓“鱼鳞册为经,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明朝户籍有严格的类别区分,由于官僚机构的衰朽,这套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
——选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11年,清廷制定了《户籍法》,作出关于户口及其变动事项的合法登记程序及管理机关的规定,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同时,商品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也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自由迁徙。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重新实行保甲制度,连保连坐,实质是将中国最基层单位——乡村中的居民捆绑在一起,强迫民众承担各种义务。
——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制度。(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户籍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56年,查理四世为了谋求德意志地区诸侯对其子继承王位的承认,确立了帝国的七个选帝侯。他们分别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萨克森-维膝堡公爵、勃兰登堡伯爵、莱茵-普法尔茨伯爵以及波希米亚国王。最初,美因茨大主教是选侯召集人兼帝国摄政和首相,而来自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则长期担任德意志皇帝。1525年,来自勃兰登堡的选帝侯腓特烈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他宣布改信路德宗教。随后,腓特烈宣布将条顿骑士团世俗化,改为普鲁士公国。此后,用腓特烈家族的国王,一直对内实行开明君主专制治国,不断进行农业、军事、法律和教育改革;对外则通过战争和联姻继承的方式不断增强普鲁士的实力。
——整理自《帝国的北斗——德意志七大选帝侯的故事》
材料二 1300年法王与教会为征税发生冲突,为争取支持,腓力四世召开了由高级教士、世俗贵族和富裕市民组成的三级会议。三级会议从14世纪起成为法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部分,往往是在国王需要征收新税或需要各等级代表的支持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才召开,而各等级在同意国王要求的同时也常以司法、行政方面的改革作为交换条件。
——《中世纪欧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16世纪德意志选帝侯的特点,并概括腓特烈家族促使普鲁士实力不断增强的统治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等级君主制确立的历史意义,指出14—16世纪法德两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6分)
三、论述题(1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秦汉)到晚期(明清)好像没有大变化,于是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变迁被不断揭示出来。到20世纪,人们认为中国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是一个动态上升的进程。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反映了一些学者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观点,针对材料中的观点(部分或整体均可),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皆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0:DCDCC DBCAC 11------20:DCABD BCACB 21-------30:BCDDC AADCD
31.(1)内容:分为黄册和鱼鳞册,分别统计人口、财产及土地数目;明确户籍类型,分军、民、匠三大类。(4分)评价;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强化了基层治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便于征发赋役;后期官员腐败,加重百姓负担,执行力减弱,作用有限;对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作答,6分。)
(2)因素:受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不同时期政府对户籍制度的调整;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西方户籍制度的影响。(如果回答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也可,3点6分)
32.(1)特点:范围固定,宗教色彩浓厚,介入中央政治。(2分)措施:对内进行宗教改革,发展经济实力,强化军事武力,优化政治统治;对外以多种方式增强普鲁士实力。(4分)
(2)意义: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建立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独立和主权,抗击外敌侵略;推动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使王权得到加强,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点4分)差异:法国形成王权统一国家时,德国的分裂越来越严重。(2分)
33.(12分)示例一:我赞成中国历史是停滞的观点。
说明:秦汉至明清,政治上,中国基本保持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经济上,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长期占据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新的经济因素受到政策的限制,得不到快速发展;思想上,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便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主流。
综上所述: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看,总体上保持了不变,因此中国历史是“停滞”的。
示例二:我赞成中国历史是动态上升的观点。
说明:秦汉至明清,政治上,后世虽然继承了秦制,但是多根据现实需要进行调整,使其适应现实的需要;经济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唐代出现了曲辕犁、筒车等农业工具推动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发展。明清时引进了高产作物,粮食产量提高。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南方经济逐步得到开发;文化上,儒家思想在经历佛道冲击后,宋代得以复兴,形成理学。民族上,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直存在,形成了不断壮大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不断上升的,所以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示例三:我认为秦汉到明清的历史从长时段来看是停滞的,微观上看是发展的。
说明:秦汉至明清,中国都处于封建社会时期,没有发生社会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思想上,儒家思想长期占据正统地位。因此,从宏观视野审视中国历史的发展,前后具有一致性和停滞性。如果深入这段历史的内部来观察。政治上,中央集权体制伴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进行调整;经济上,我国农业的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出现了曲辕犁等耕作工具,商业发展出现了纸币交子;文化上,儒家思想从汉代确立为正统,经历佛道冲击后,在宋代形成理学体系。因此,从微观视野审视中国历史是发展上升的。
综上所述:审视中国历史的角度不同,我们会得出不同的观点。因此,对于历史问题,我们应该多角度去辩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