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年级上数学第一学期第三单元《平均数的应用2》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五年级上数学第一学期第三单元《平均数的应用2》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0-10 19:3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平均数的应用(2)
教学内容:P38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数据个数的两组同类数据。
2、能运用部分的平均数进行估算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情况;使用部分的平均数进行估算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PPT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评价关注点
一、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内容? 预设1:我们研究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当比较两组数据个数不相同时,可以利用平均数来比较。 预设2:计算平均数时要根据数据特征,灵活合理的选择方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联系前几节课知识内容,进行简要回忆,铺垫新知探究。
二、探究新知 1、出示: 例2:小胖要用自己的步幅测教学楼一端A到另一端B的长度,你认为该怎么测? 讨论1:什么是步幅?你知道吗? 交流:步幅就是走一步的距离,图中像小胖这样从前面一只脚的脚尖,到后面那只脚的脚尖之间的距离,就是步幅。小胖这一步的步幅是0.45米。 讨论2:认识了步幅,该怎么去测量教学楼的长度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2)交流反馈。 预设1:已经测量出了小胖的步幅是0.45米,只要再数一数从教学楼A走到B的步数,就可以用步幅乘步数,来估算长度了。 预设2:每步步幅的长度是不一样的,刚才测量到的小胖的步幅是0.45米,不能保证下一步也一定是0.45米,所以应该多测几次,算出平均步幅。 预设3:从教学楼A走到B,也不能只走一次,因为每次走的步数也会不一样,所以建议多测几次,求出平均数后再计算。 小结:多测几次,利用平均步幅和平均步数再估计,得到的结果,会更加接近于真实情况,这也是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计算(P38) ①小胖走10步的距离是4.8米。小胖平均一步走多少米? (1)独立解答。 (2)交流反馈。 算式:4.8÷10=0.48(米)。 答:小胖平均一步走0.48米, ②小胖从教学楼的一端A到另一端B走了4次,分别走了84步,82步,83步,84步。这座教学楼的长度大约是多少米? (1)学生独立解答。 (2)交流反馈。 小胖平均一次走的步数是:(84+82+83+84)÷4=83.25(步), 平均步幅×平均步数求出教学楼的长度是:0.48×83.25=39.96(米) 答:这座教学楼的长度大约是39.96米。 ③小胖家到学校门口相距720米,小胖从家走到学校门口大约要走多少步? (1)学生独立解答。 (2)交流反馈。 算式是:720÷0.48=1500(步)。 答:小胖从家走到学校门口大约要走1500步。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帮助小胖用步幅估测出了教学楼的长度,生活中当需要对一个整体进行估测时,往往可以选出合适的一部分数据,利用平均数进行推算来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思考、交流,明白由于每步的步幅长度不同,用“步数×一步的步幅”计算出的结果误差较大,应通过几步步幅的平均数来推测教学楼长度更精确,进一步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评价关注学生对“步幅”的理解,对如何精确测量教学楼长度的方法思考和交流情况。 先求部分数据的平均数,得到小胖每步的平均步幅。再进一步根据“教学楼长度=平均步幅×平均步数”的关系,求出教学楼一端A到另一端B的大概距离。 最后根据“步数=总距离÷平均步幅”计算出小胖从家到学校门口的步数。/评价关注学生对整体进行估测时,选择数据的合理性。
三、联系巩固 1、讨论: 小胖还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他想知道这箱梨大约有多重?但测量的工具只有这个台秤,不太方便,你能利用今天的知识帮他设计一个测量方案吗? 反馈: 预设1:我建议他先拿出几只梨,称出它们的总质量,算出平均每只梨的质量,然后再乘24,就可以估算出这箱梨大约有多重。 预设2:选出的几只梨要大小适中,这样估算出的结果会更加接近实际质量。 小结:要先求出梨的平均质量后再乘个数,还能考虑到选出的这些梨要大小适中,尽量能够代表这箱梨的整体情况,思考要全面。 2、计算(P39): ①小胖从箱子中取出5只梨,称出它们的质量共1784克,这5只梨平均每只重多少克?这箱梨共有24只,大约重多少克? (1)学生独立解答。 (2)交流核对。 1784÷5=356.8(克) 356.8×24=8563.2(克) 答:这5只梨平均每只重356.8克。这箱梨大约重8563.2克。 ② 7月份某星期乘勇敢者转盘的游客人数统计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人数(人)1257319026351085426351496123
师:小巧也遇到了一个问题,她想要知道7月份去游乐场玩勇敢者转盘的人数,为此她调查了7月份某一个星期的游玩人数。 根据这些数据,你能估算7月份大约有多少人来游乐场乘勇敢者转盘?下面哪个算式最合理?( ) A、(1257+3190)÷2×31 B、(1257+3190+2635+1085+4263)÷5×31 C、(1257+3190+2635+1085+4263+5149+6123)÷7×31 (1)学生独立思考。 (2)交流反馈。 预设1:这三个算式都是先算出平均每天的游玩人数再乘31天,但第3个算式是最合理的。 预设2:根据一周的数据算出平均数,应该选C。第1个算式只选取周一周二两个数据来算平均数,数据太少。第2个算式虽然有周一至周五的数据,但周六、周日这两天是比较特殊的,一般游玩人数比较多,所以应该也把这两天的数据一起加入求平均数,这样推算出的结果误差会小一些。 师:像第3个算式这样,利用一周的平均数去推算整个7月份的游玩人数,更加合理。 ③计算(P39/2): 7月份某一个星期中,来游乐场乘勇敢者转盘的游客分别为1257人,3190人,2635人,1085人,4263人,5149人,6123人。你能用以上数据估计7月份大约有多少人来游乐场乘勇敢者转盘吗?(用计算器计算) 反馈: (1257+3190+2635+1085+4263+5149+6123)÷7×31 =23702÷7×31 =3386×31 =104966(人) 师:根据这个结果,你能估计全年来游乐场乘勇敢者转盘大约有多少人?怎么算? 预设1:104966×12 师:你认为这个想法可以吗? 预设2:我觉得这个想法是可以的,一年有12个月,用一个月的数据乘12,就可以推算出全年的数据。 预设3:我有不同的意见,7月份正好是暑假,游玩的人数肯定比较多,直接利用7月份的数据去推算全年,误差会很大。 预设4:只用7月份的数据作代表进行推算不够合理,建议可以在旅游旺季选几个月,在旅游淡季也选几个月,然后算出这些月份平均每月游玩的人数后,再去推算全年的游玩人数。这样得到的结果会更加接近于实际情况。 小结:在利用部分数据的平均数进行推算时,既要注意选择的数据不能太少,也要关注选取的数据,具有代表性,这样估计出的结果,会更接近于真实情况。 3、估一估: 师:这是四年级时研究过的一个问题,估一估大约有多少颗黄豆?还记得当时是怎么解决的吗? 师:学了今天的内容后,你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想法呢? (1)学生思考讨论。 (2)交流反馈。 预设1:当时我们是先把它划分成同样大小的几格,再选一格,数出有多少颗,最后再乘上格数,现在可以数2~3格的颗数,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后,再乘格数,这样更好。 预设2:选的格子也要合适,就像刚才讨论的,从箱子里选几只梨一样,要具有代表性。 预设3:这两种方法蕴含的道理是一样的,四年级时的方法是:只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格子去估测,现在有了平均数后,就可以多选几个,算平均数后再去估测,不管哪种方法,都是要用有代表性的数据去推算整体。 小结:说的很好,不仅对以前的估计方案进行了完善,而且还能找到不同方案之间的共同点,的确,利用部分的平均数对整体进行估算,可以使结果更加准确。 通过“称梨”的生活实际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感知对整体进行估测时,合理选择数据的重要性。/关注评价学生选择数据的合理性,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通过选择题的练习形式,鼓励学生将问题、数据信息与选项之间建立联系进行全面思考,初步体会通过部分数据的平均数进行估算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关注学生思考过程,说理能力。 通过实际生活情境问题,计算出部分数据,再利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延伸思考全年整体数据。/评价关注学生正确计算平均数的能力,由部分数据推算整体选择数据的能力。 联系四年级已有估测经验,结合新学知识,对原有估测方法进行更好的完善。/评价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的回顾,与新授知识建立对比,理解合理选择部分数据对平均数计算结果的影响。
四、小结作业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说说你对平均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预设: 1、利用步幅来估计长度时,要先做出平均步幅,再测出平均步数,最后用平均步幅乘平均步数就是距离,这样比较合理。 2、用部分数据计算平均数后,再推算总体情况。 3、用这个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师:利用平均数进行推测,也是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究竟如何选取代表性数据,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随着经验的积累,相信你会有更多的体会。 作业:练习册45页A级题,挑战练习册46页B级题 收集生活中的平均数,并说一说这些平均数的含义。 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组织交流,突出学生自己的分项和总结过程,引导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评价关注学生语言表达、总结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