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之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能力训练: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状元之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能力训练: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28 19:42:00

文档简介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韩非子·和氏》)
1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奉而献之厉王      奉:奉献
B.武王使玉人相之 相:鉴定
C.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题:命名
D.贞士而名之以诳 名:论说
解析:A项,奉:捧着。
答案:A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介词,让/名词,使者;B项,动词,认为/介词,用;C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转折;D项,结构助词,的。
答案:D
1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卞和第一次献玉被施以刖刑砍去了左脚,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打消献玉的念头。
B.厉王和武王的玉石匠人都认为卞和的玉是石头,他们也是造成卞和悲剧的责任人之一。
C.文王继位后,卞和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是因为他已经连续两次遭受了酷刑,内心非常痛苦。
D.“和氏璧”终于在文王时候得见天日,既是卞和之幸,也是当时的百姓之幸。
解析:C项,卞和痛哭是因为宝玉无人赏识。
答案:C
16.翻译下面句子。
(1)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厉王认为和氏是骗子,因而刖了他的左脚。
(2)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痛啊?
(3)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
参考译文:
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是骗子,因而刖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是骗子,而刖了他的右脚 。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啊?”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头,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语言表达
17.(2013·山东卷)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创造”下定义,不超过30字。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形形色色的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任何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确立一个主干单句,然后将创造这种人的特殊活动的本质特点以合适的成分(一般是定语)合理的顺序加进去。注意“和”与“或”的区别。
答案: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
(或者:创造是人通过思维和行动首次获得精神或者物质成果的一种活动。)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后遂以著令      著: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 释:消除。
C. 多格不行 格:搁置。
D. 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 阴:暗中。
解析:A.著:写作,撰述。
答案:A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 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解析:②句说的是王尧臣在推荐人才时不拘小节,表明他知人善用;④句说大家从此相信王尧臣说的话了,侧面表明了他的忠信明智;⑥句说的是即使是有很多人说王尧臣的坏话,他也坚持自己的做法,表明他坚守正义。
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解析:B项,“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的说法与原文不符,文中是说“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也就是说,任福不是因为韩丞相指挥失当而战死的。
答案: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
(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参考译文:
王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考取了进士的第一名,被授予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皇帝面试后,改授为著作佐郎当值集贤院,出知光州。这一年光州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掠取百姓的粮仓,按照法律要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这之后就书面地写进了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用这些法律。郭皇后被废后,居住在瑶华宫,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怜悯她。在郭皇后被废时,宦官阎文应曾经帮助过皇后,等皇后生病了,文应又主管监察医治的情况。皇后将死时,有人怀疑文应有奸谋。王尧臣请求将此事交付给御史,审问调查事情真伪,来消除天下的怀疑。虽然最终没有这样做,但自此文应做事时,再也没有人敢说什么的了,后来文应突然因为放纵专横的罪名被处死了。
元昊谋反,朝廷要对西部用兵,授予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探察四面的路的山川地势和艰险程度,回去就说哪一路应该增加多少兵力,哪一路贼兵不会攻打,哪一路应该紧急备战。说到诸位将领才能的长短,全都头头是道,推荐了20多个可以用得上的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将。当时,边关的部队刚好在好水打了败仗,任福等人战死。当时的韩丞相为主帅,因为指挥失当而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秦州;范文正公(范仲淹)也因为不知道元昊的谋反而与元昊有过书信来往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耀州。王尧臣于是说这两个人是天下的首选,他们忠义智勇,名扬于夷狄,不应该因为小小的缘故就弃置不用。况且任福是因为违背了节度制度而失败战死的,更不能因此而严格地惩罚他的主将。由于王尧臣的这些言辞没有投合宰相的心意,等到王尧臣其他的奏议到时,就将其中的大多数搁置而不施行。第二年,贼兵侵入泾原,在定川大战,杀了大将葛怀敏,定川就是王尧臣当时指出要紧急备战的地方,因此大家开始认为他的话是可信的,而以前所搁置起来的奏议,都一一被施行了。
当初,宦官张永和刚开始用事,请求向百姓收取十分之三的房屋税以用以国事。令下到了三司而停滞,永和暗地里派人贿赂王尧臣,王尧臣坚持认为那是不可行的。
京师多次流传王尧臣的谣言,皇上的左右也经常说他的短处。皇上对这一切都不管不问,而王尧臣也都像以往一样做事。
王尧臣处理政事时,遇到有所不同的论议时,一定会反复研究,坚持原则,然后就停止,绝不会坚持己见。在皇上面前,所说到的天下利害很多,而至于施行的,也从来没有自夸过。王尧臣为人纯正质朴,即使富贵显赫时也不忘节俭。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有文集五十卷。在临终前,他口授他的弟弟写下了作为忠臣的最后奏章,奏章中强调要以宗庙自重,心怀皇嗣未立的忧患。皇上对此非常感慨,等到给王尧臣发丧时,停止上朝一天,并加赠他为左仆射,太常又追加谥号为“文安”。
语言表达
14.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就像世间所有美好事物一样,网络也有两面性: ①_____________。常见的情形是,在虚拟空间聊得火热,见面之后却没有多少话,虚拟的热情和现实的冷漠,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过去,到了年节,人们走亲访友,其乐融融;而今一部手机,一部电脑,一条短信,四处群发,不知是真情祝福,还是假意应付。方便是方便,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虚拟空间拉近人们之间距离的同时,也在现实世界减少了人们之间的直接交流。
②但缺少了一点可以感知的温度,淡化了抱拳、鞠躬之间所包含的浓浓情谊。
(第一句,应根据下文的内容概括出网络的优势和不足;第二句,与“方便是方便”呼应,应为转折关系,写出网络交流的缺憾。)
高考链接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①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②,射稽八板;擿③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节选自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0年版,第657~671页。略有改动)
注:①臞:同“癯”。②板:筑墙的夹板。此处用作计量单位。③擿:掷,此处指用尖锐之物插入墙中以检测墙的坚实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  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 体: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 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 度:衡量
解析:“倡”通“唱”。讴癸是一歌手名。
答案: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A项中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意义,不译。B项第一个“其”是代词,可译为“它们的”;第二个“其”是代词,可译为“自己的”。C项中第一个“则”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第二个“则”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D项中第一个“于”是介词,表比较,引进比较的对象,译为“比”;第二个“于”是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
答案:A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解析:B项中的“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不是治国有术的表现,而是人主不应有的态度。
答案:B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自己即使憔悴、消瘦,还是没有益处。
(2)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3)知道喝进去就(能)使自己的疾病痊愈。
5.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墨子“若辩其辞”。
参考译文: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好像有若回答宓子的话一样。君主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喜欢听动听的话;观察别人的品行的时候,觉得行为深奥的人贤能。所以文武百官与百姓在说话的时候迂回而夸大,做事情也脱离了世道。
宓子贱治理单父时,有若拜见他说:“你为什么这么瘦啊?”宓子回答:“君主不知道我不贤能,让我来治理单父这个地方,公家的事情很急,我心里忧虑,所以瘦了。”有若说:“从前舜弹奏五弦琴,唱《南风》而使天下得到了治理。现在单父这个地方这样小,你还担心,那治理天下又能怎么办呢?所以如果有好的策略来治理的话,你坐在宗庙的堂上,身处于女子的美色之中,也对治理没有妨害;没有什么好的策略来治理,你即使是因为劳苦而消瘦,也没有什么好处啊。”
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声名显赫的学者。他亲身实践还是不错的,但他的话多半不动听,为什么呢?”田鸠说:“从前,秦伯把女儿嫁给晋国公子,让晋国为女儿办嫁妆,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到了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妾,却瞧不起秦伯的女儿。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婢妾,不能叫做善于嫁女儿。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卖宝珠,做了一个木兰盒子,盒子用香料熏过,外面点缀着珠玉,装饰着玫瑰,聚积着翡翠。郑国人买了他的盒子,退还了他的宝珠。这可以叫做善于卖盒子,不可以叫做善于卖宝珠。如今世上游说之士,都说动听有文采的言辞,君主欣赏他们的文采而忘了言辞的功用。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的政治,阐述圣人的言论,以此来宣告民众。如果让自己言辞华丽动听,那么就担心人们记住他的言辞而忘却言辞的价值。因文辞而损害了功用。这跟楚国人卖珠、秦伯嫁女相类似,所以墨子的言辞多半不动听。”
宋王与齐有仇隙,修筑武宫。让一位名叫癸的歌手放声歌唱,(他的歌声)使过往行人停下了脚步观看;干活的人,精神振奋,忘记了疲倦。宋王听说后,召见并赏赐了癸。癸对宋王说:“我的老师射稽唱歌的造诣比我深得多。”于是,宋王召见射稽,命令他演唱。结果行人没有止步,劳动的人也感到疲倦。宋王问癸说:“你的老师唱歌的时候,行人不止步,干活的人感到疲倦,他唱得并不如你,为什么要称赞他呢?”癸回答说:“请大王检验一下我们俩唱歌的实际效果吧:我唱歌时,他们只筑了四板墙,而射稽唱歌时,却筑了八板墙;而且墙壁的坚固程度也不一样,我唱时所筑的墙,可以捅进五寸,而射稽唱时筑的,只能捅进二寸。”
所以好的药即使是苦的,智慧的人也要劝人喝掉它,因为知道药入口能治疗自己的疾病。忠义的话是逆耳的,但是明智的君主也会听从,因为知道它是可以收到功效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B.会天疾风 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
解析:“过而击之也”中的“过”应为“犯过错”。如“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中的“过”就是“过错”的意思。
答案: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A项中第一个“者”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第 二个“者”是“……的人”。B项第一个“而”是表顺承关系的 连词;第二个“而”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的意思。C项 第一个“以”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来”的意思;第二个“以” 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为”的意思。D项两个“且”都是 副词,意思是“将要”。
答案:D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解析:本文是典型的“一事多人型”的文言文阅读。此种体裁近几年高考出现频率不高。本文共讲了七个人关于“诚信”的故事。四个事例从正面直接体现,三个事例从反面间接体现。第二段是对“诚信”的阐释。故直接体现诚信的事例是第一段“晋文公”,第三段“吴起”,第四段“魏文侯”,第五段“曾子”。所以该题6项直接表现诚信的有4项①③④⑤,故选B项。
答案: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解析:D项对“因遣之”的理解错了。遣之的是“客”,不是“关市”,所以“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是错误的。
答案:D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其”是代词“这样”,“信”是“讲信义”,“归”是“归附”。另外固定用法“可……乎”翻译成“能够……吗”。(2)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止”是“使……留下来”,使动用法;“故人”是“老朋友”。(3)注意重点词语,“而”表顺承关系,译为“就”;“信”是“相信”。固定用法“非以……也”译成“不是用来……的方法”。
答案:(1)有了像那样讲信用的国君(或“有国君像那样讲信用”),能不归顺他吗?
(2)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饭。那朋友说:“好的。”
(3)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办法啊。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时,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文士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已经粮食枯竭,力量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士约期十天,还不离开的话,那就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做的。”于是收兵离去。原国人听到后说:“有了像那样讲信用的国君,能不归顺他吗?”就向晋文公投降了。卫国人听到后说:“国君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怎么能不跟从他呢?”随后投降了晋文公。孔子听到后记下来说:“攻打原国而得到卫国,靠的是信用。”
晋文公问箕郑说:“怎样救济饥荒?”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文公说:“怎样守信用呢?”箕郑说:“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要守信用。名位上守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政事上守信用,就不会错过天时季节,百姓不会三心二意;道义上守信用,亲近的人就会努力工作,疏远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饭。那朋友说:“好的。”吴起说:“我等您来吃饭。”朋友到晚上还没来,吴起不吃饭等候着他。第二天早上,派人去请朋友。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天刮大风,近侍劝阻文侯不要再去,文侯不听,说:“不可以。因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我不能那样处身行事。”于是亲自驾车前去,冒风告诉守山人打猎的事作罢。
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孩子的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个猪吃。”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妻子阻止说:“不过是和小孩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作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办法啊。”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楚厉王遇到军情警报,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他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厉王派人安抚大家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于是民众都松懈了下来。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
李悝警告左右营垒的军队说:“小心地警惕敌人!他们早晚就会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说了好多次,但敌人却没有来。左右营垒的军队都松懈了下来,不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人前来袭击他们,打起来后,几乎消灭李悝全军。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
卫嗣公派人扮成经过关卡的人,这个人在过关时受到了主管官吏的非难,该人于是贿赂这个官吏,才得以顺利过关。后来,卫嗣公对那官吏说:“某月某日,有个人给了你金钱,你就放他过关了。”关卡上的管理官吏特别害怕,认为卫嗣公明察下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