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精卫填海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精卫填海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0 21:5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认识“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和注释,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4.结合阅读和生活经验,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故事中神奇的想象和精卫坚韧执着的个性。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插图和注释,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教学难点】
结合阅读和生活经验,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故事中神奇的想象和精卫坚韧执着的个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神话故事分享
一、质疑课题,回顾导入
1.出示课题,学生质疑
预设:是谁 ? 为何(起因) ?怎样(经过)? 结果?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从学生搜集的神话故事引入,既激发了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学习兴趣,又降低了学生语言学习的难度。《精卫填海》这个题目,就是对整个故事内容的最简练概括,这也是多数神话故事题目的特质——人物(精卫)+事情(填海)。扣住这个言简义丰的文题,可以引发学生质疑。而这些经过梳理的问题,很好地指向了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形成了一条深度阅读的主线。】
2.了解《山海经》
(1)先秦古籍(2)原始神话(3)集体创作
3.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出示《守株待兔》《司马光》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正确朗读(2)借助不同方法理解文意
师:这节课我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读懂的过程中理清故事的内容脉络。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回顾之前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文言文的学习,并在之前的基础上提高要求,落实单元目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初读课文,正音断句
师:我们先进入第一个环节,把字音读正确,打开书先自己读两遍,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正音多音字“少”和“为”
3.正音“溺”“堙”“衔”
4.读好停顿
过渡:同学们,想要读好文言文,光读准字音可不行,我们还要读好文言文中的停顿。
(1)师范读,注意气断声连
(2)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形成文言文朗读的基本语感,为后面了解故事内容、讲述故事做好铺垫。】
三、理解文意,梳理脉络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读着读着故事的意思渐渐有些明白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意思。还有什么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接下来,就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读懂课文。
(一)学习第一句,了解精卫是谁
师:初读课题时,有同学想要知道精卫是谁?课文的第一句话交代了精卫的身份,试着借助注释说一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1.知道文中的“少女”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
2.随机指导“曰”
3.理解“之”
(1)炎帝之少女 西山之木石
(2)惊弓之鸟 漏网之鱼 害群之马(二上《日积月累》)
(3)光持石击瓮破之(三上《司马光》)
小结:“之”在不同语言环境下表示的意思不同,要结合语境理解。
【设计意图:抓住文言文中的常见字进行学习、巩固,让学生知道同一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下表达的意思不同,要结合语境理解。】
4.知道精卫是谁
(1)结合第一句话进行介绍。
(2)借助注释和插图,补充信息。
过渡:精卫的身份我们知道了。那精卫为什么要去填海?又是怎样填海的?继续往下读。
(二)学习第二句,了解精卫填海的原因和经过
1.出示学习任务单
(1)借助注释、插图等方法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2)用直线画出精卫填海的原因,波浪线画出精卫填海的过程。
2.理解古文中“于”的用法
回顾“戏于庭”中“于”的意思
(2)解释:以堙于东海 游于东海
(3)拓展练习:“猎于林”“习于室”
【设计意图:“于”字也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从《司马光》到本文再到拓展内容,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字义,并且注意语序的调换。】
3.学生分享文意,随机指导“溺”“衔”
4.交流精卫填海的原因和过程。
师小结:课文虽然短短两句话,却让我们清晰地知道了精卫是是谁,她填海的原因以及填海的过程。
理清了故事的脉络,谁想挑战一下说说全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时刻落实单元目标,让学生能够结合故事的起因、经过把课文说清楚。】
四、感受神奇,体会人物形象
1.精卫填海的过程容易吗?圈画关键词。
(1)感受西山到东海的路程遥远
(2)抓住“常衔”,感受精卫填海的艰辛过程
2.精卫叼着木石往返于距离遥远的西山和东海,一次又一次,它一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吧。面对这些困难,它会怎么想?怎么做?小组讨论。
环境:严寒酷暑 狂风巨浪
他人:不解疑惑 冷嘲热讽
自身:精疲力竭 嘴破血流
面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卫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精卫遇到怎样的困难,它始终——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关键词,提供表达支架,变词为场景,激发学生联系生活,设身处地地展开想象,丰富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进入创述故事的体验中。】
3.这是一只怎样的鸟?
预设:无所畏惧、坚持不懈、执着。
师:女娃溺水而亡,却没有消失,而是化为一只执着的精卫鸟,想用小小的木石把浩瀚的大海填平,多么神奇的想象啊!
五、展开想象,感受民族精神
1.展开想象,讲述故事
师:这么神奇的故事想不想讲给自己的好朋友或者是爸爸妈妈听?想要把故事讲生动,我们需要展开想象,补充细节,例如——外形、心理、环境、语言等。
【设计意图:依托文本情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具体地讲述故事,换位体会人物情感和内心,为创设故事提供思路、内容和情感,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2.质疑
师:明明知道大海难以填平,精卫却花费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这样一件难以成功的事。这不就是一只笨鸟吗?难道我们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古籍,用那么多劳动人们的智慧就是创造一只笨鸟吗?
3.人物类比,感受民族精神
(1)通过盘古、夸父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神话人物和精卫身上坚韧执着的民族精神。
(2)雷锋和袁隆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延伸传递。
【设计意图:通过精卫与盘古、夸父、雷锋和袁隆平的人物类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民族坚韧执着的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
师小结:这些人物身上都有精卫的影子,精卫笨的可爱,笨的执着,而它身上有一种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那叫做——坚韧执着。
4.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注释、插图、展开想象等方法学习课文,梳理了课文的脉络,讲述故事,感受到了精卫坚韧执着的人物形象。希望同学以后如果遇到困难,都能想起这一只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卫。
2.作业布置
(1)背诵《精卫填海》。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精卫填海的故事。
(3)选做:收集《山海经》中的其他故事读一读,然后讲给同学听。
七、板书设计
13.精卫填海
起因 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
经过 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 坚韧执着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