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主题思想。
2.品味文本具有想象力的语言,学习反语的修辞手法。
3.学习文本通过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4.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品味文本具有想象力的语言,学习反语的修辞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三、课前导入
播放圆明园被毁视频(视频资源见光盘)。
同学们刚刚所看的是圆明园被毁的视频,在英法联军的大肆抢掠中,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化作了一堆废墟。作为当时法国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作者。
维克多·雨果( 英文名: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1]
1802年2月26日,雨果生于法国贝桑松,上有兄长二人。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他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授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雨果于此时期四处奔走宣传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他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1885年5月22日,雨果辞世,于巴黎举行国葬。
雨果的创作历程长达60余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2.写作背景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 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清咸丰六年(1856),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1860年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10月控制北京城,焚烧圓明园。
3.知识链接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
五、积累词语
1.重点字
瞥见(piē) 箱箧(qiè) 珐琅(fà láng) 赃物(zāng)
晨曦(xī) 朱鹭(1ù) 缀满(zhuì) 劫掠(jié) 赞誉(yù)
恍若(huǎng) 制裁(cái) 荡然无存( dàng)
2.重点词
赞誉:称赞。
恍若:仿佛。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惊骇:惊慌害怕。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儿没留下。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美丽。
目标学习一: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
1.快速默读课文,探究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意见。
第二部分(2—4):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三部分(5—9):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尖锐的嘲讽。
2.文本是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强盗行径,是不尊重人类文明的非人道主义行为。
3.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首先以瑰丽的语言盛赞圆明园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其后,又以比喻及反讽的修辞,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揭露而出,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的观点。
4.文章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作者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痛斥了英法联军公然掠夺的强盗行径,谴责了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滔天罪行;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目标导学二:深入分析,充分理解
1.作者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的圆明园的?
明确: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作者用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雪松,宝石,绸缎,神殿,后宫,城楼,神像,异兽,琉璃,珐琅,黄金,脂粉,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等无数华贵的象征,铺就了一张华贵的想象画面,构成他心中的圆明园。正如他所说“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
2.作者认为这座圆明园在人类历史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明确:作者认为,圆明园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此外,这座园林是为世界各国人民而建,是属于人类的。它当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有同样的历史地位。
3.作者是如何展开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谴责的?
明确:作者将英法联军比喻为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并围绕该比喻展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劫掠圆明园事件的强盗行径。
4.作者在揭示英法联军劫掠行径部分并未直接用强烈谴责的语言,但是却达到了强烈谴责的效果。你认为达到该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加强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效果,加强了谴责效果。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英法联军劫掠行径的本质是丑陋的,但是却表现得如此“风光”,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征,运用反语的修辞,表现了英法联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陋,强化了谴责效果。
5.思考: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作者并非不爱国。其一,在文中,作者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着想,也是爱国的体现。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劫掠圆明园问题,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6.作者为什么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经过岁月沉淀的一切,都会变成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人类精神的一部分,没有国界。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在全球范围内根深蒂固,文化更是没有了国别之分,一切财富都是属于人类的财富。
7.这封信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精美绝伦,而后才写侵略者对它的焚烧洗劫,这样安排材料有何好处
这是衬托手法的巧妙运用。用“美”衬托“丑”,越是写圆明园的美,就越能突出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作者盛赞圆明园“是属于人类的”,是“亚洲文明的剪影”,是东方“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圆明园的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同时作者强烈的谴责之情也得;到充分的展现。
8.如何看待雨果精神的难能可贵之处
第一,他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站在人道主义和人间正义的立场,上,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真相,有无比的勇气。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第二,他能将人民与政府相区别。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第三,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圆明园是人类智慧和勤劳的结晶雨果正义和公平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尊敬的,不朽的雨果永远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朋友。
目标导学三:重点语句理解
1.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独句成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惋惜和愤怒之情,并开启下文)
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形象地勾勒了两个强盗——英法政府的丑行。“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词均使用了反语,其后的感叹号强调了强盗烧毁圆明园的滔天罪行,感情强烈。“手挽手”“笑嘻嘻”等细节描写更增添了善良、正义的人们对他们的强盗行为的憎恨)
3. 试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以强盗的口吻来形容此次“胜利”,强烈谴责了侵略者贪婪、野蛮、无耻的强盗行径,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运用反语修辞, 并且用“文明人”与“野蛮人”对比,更有力地讽刺了所谓的“文明人”,控诉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罪行。
目标导学四:探究写法
1.运用反语。
为了有力地谴责英法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作者多次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例如:“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这一句中的“更彻底,更漂亮”就是反语。接着又称之为“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就更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文章的最后,作者又将所有的谴责说成是“全部赞誉”,再次对侵略者进行了尖锐而辛辣的讽刺。
反语的主要作用有:
①运用反语可以揭露、批判、讽刺消极的方面,增加语言的战斗力;②运用反语可以鲜明地表示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③运用反语可以使语言有变化,不死板,生动有趣,增强说话或文章的幽默风趣感;④面对荒谬不硬加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而达到归谬目的。
2.巧用对比。
文章多次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对比,突出了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对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作者还将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对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将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民的文明表现得一清二楚。多次运用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1. 通过引导学习,学生能清晰地把握文章主题,感受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学习通过对比和反语修辞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方法。
2. 但这节课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自主学习时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缺少教师有效的引领,使时间上前松后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