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国阿尔伯特 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 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
其一,爱无等差。“‘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伍非百《墨子大义述》)“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所谓“厚不外己,爱无厚薄”(《大取》),“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小取》),“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为什么要“兼爱”呢?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法仪》篇说得更明确:“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从而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做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中》)。可见,“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其二,兼以易别。墨子的“兼爱”与孔、孟的“仁者爱人”不同,后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亲”、“尊尊”为原则,主张仁爱有等,“轻重厚薄”有别;前者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基础,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儒家的爱发自内在心理的“仁”,以伦理为本位;而墨家的爱源于外在互利的“义”,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天志中》)墨子的爱重“兼”,《说文》释“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并持二禾而不专持一禾,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墨子视爱人若己为兼,亏人自利为别,并据此作出了“兼士”与“别士”、“兼君”与“别君”的区分,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通过“兼以易别”(《兼爱下》),达到人格平等地位的最终实现。
(摘编自马作武《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材料二: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1939年4月24日,他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他还进一步发挥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一条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他对陈伯达研究墨子称赞有加:“《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毛泽东视墨子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表达了他对墨子的高度评价。
陈独秀也推崇墨子,他说过:“设若中国自秦汉以来,或墨教不废,或百家并立而竞进,则晚周即当欧洲之希腊,吾国历史必与已成者不同。”又说:“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
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
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
(摘编自郑林华《<墨子>与中国共产党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他缅怀与追思无等级的氏族时代,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
B. 因为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主张“兼爱”,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
C. 在墨子看来,远近、贵贱、亲疏、上下有别,“别”是祸乱之源。他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认为“兼以易别”是实现人格平等地位的途径。
D. 陈独秀认为墨家的思想如果不废止,将改变中国的历史,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执着于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由此可以推出,他所谓的体制和秩序存在局限性,也将遭到来自统治阶层的阻挠。
B. 墨子“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句话既有对墨子救世情怀的肯定与赞美,也隐含着对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
C. 墨家的“爱”以平等为原则,儒家的“爱”注重等差和分别。通过两者的对比,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
D. 材料二中,毛泽东和萧楚女推崇墨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墨子的思想对共产党人的影响,都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3. 下列哪种思想符合墨子主张(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 “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C. “顺应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D.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结合材料内容,简述墨子的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被斗败的人(节选)
海明威
公牛追着帆布,刚冲了一半,就停了下来。它又采取守势。曼纽尔拿着剑和红巾,朝它走去。曼纽尔在它面前挥动红巾。公牛就是不冲。
曼纽尔侧身朝着公牛,顺着下垂的剑锋瞄准地方。公牛一动不动。仿佛站在那儿死掉了,再也不能向前冲似的。
曼纽尔踮起脚尖,顺着钢剑瞄准,猛扎下去。
又是一下冲撞,他只觉得自己给猛的一下顶了回来,重重地摔倒在沙地上。牛在他上面。曼纽尔躺在那儿,像死了似的,头伏在胳臂上,牛在抵他。抵他的背,抵他那埋在沙土里的脸。牛角抵穿他的一个袖子,牛把袖子扯了下来。曼纽尔把袖子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
曼纽尔爬起身,找到剑和红巾,用拇指试了试剑头,跑到围栏那儿去换一把剑。
牛站在那儿,在一场搏斗以后,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
曼纽尔拿着红巾朝它走去,挥动红巾。牛没有反应。他在牛嘴跟前把红巾从右到左,从左到右地摆动。牛用眼睛盯着红巾,身子跟着红巾转动,可是它不冲。
曼纽尔着急了。除了走过去,没别的办法。又快又准。他侧着身子挨近公牛,把红巾横在身前猛地一扑。他把剑扎下去的时候,身子往左一闪避开牛角。公牛打他身边冲过去,剑飞到了空中,在弧光灯下闪闪发光,带着红把儿掉在了沙地上。
曼纽尔跑过去,捡起剑。剑折弯了,他把它放在膝头上扳扳直。
他朝牛奔过去。他从手里拿着披风站在那儿的埃尔南德斯面前经过。
“它全身都是骨头。”那小伙子说。
曼纽尔点点头,一边擦擦脸。他把血污的手帕放进口袋。
公牛就在那儿。它现在离围栏很近。该死的牛。也许它真的全身都是骨头。也许没什么地方可以让剑扎进去。没地方?他偏要扎进去让他们瞧瞧。
他挥动着红巾试了试,公牛不动。曼纽尔像剁肉似的把红巾在公牛面前一前一后地挥动着。还是一动不动。
他收起红巾,拔出剑,侧身往牛身上扎下去。他感到他把剑插进去的时候,剑弯了,他用全身力量压在上面,剑飞到了空中,翻了个身掉进观众当中。剑弹出去的时候,曼纽尔身子一闪,躲开了牛角。
黑地里扔来的第一批坐垫没打中他。接着,有一个打中他的脸,他那血污的脸朝观众看看。坐垫纷纷扔下来,散落在沙地上。有人从附近扔来一个空的香槟酒瓶。它打在曼纽尔的脚上。他站在那儿望着扔东西来的暗处。接着从空中呼的一声飞来一样东西,擦过他身边,曼纽尔俯身把它捡起来。那是他的剑。他把剑放在膝头上扳扳直,然后拿着它向观众挥了挥。
“谢谢你们,”他说,“谢谢你们。”
呸,这些讨厌的杂种!讨厌的杂种!他跑的时候,脚底下给一个坐垫绊了一下。
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
曼纽尔把红巾在公牛的黑嘴跟前挥动着。
牛一动不动。
你不动!好!他跨前一步把杆子的尖头塞进公牛的潮湿的嘴。
他往回跳的时候,公牛扑到他身上,他在一个坐垫上绊了一下,就在这时候,他感到牛角抵进了他的身子,抵进了他的腰部。他双手抓住牛角,像骑马似的往后退,紧紧抓住那个地方。牛把他甩开,他脱身了。他就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没关系。牛走开了。
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似的。这些讨厌的杂种!
“把剑给我,”他大声叫道,“把那东西给我。”
埃尔南德斯拿着红巾和剑过来。
他用胳臂搂着他。
“上医务所去吧,老兄,”他说,“别做傻瓜了。”
“走开,”曼纽尔说,“该死的,给我走开。”
他挣脱了身子。埃尔南德斯耸耸肩膀。曼纽尔朝公牛奔去。
公牛站在那儿,庞大而且站得很稳。
好吧,你这杂种!曼纽尔把剑从红巾中抽出来,用同样的动作瞄准,扑到牛身上去。他觉得剑一路扎下去。一直扎到其护圈。四个手指和他的拇指都伸进了牛的身子,鲜血热乎乎地涌到他的指关节上。
牛踉踉跄跄似乎要倒下,接着他站到了地上。他望着,公牛先是慢慢地向一边倒翻在地;接着突然就四脚朝天了。
然后他向观众挥手,他的手刚给牛血暖得热乎乎的。
好吧,你们这些杂种!他要说些什么,可是他咳嗽起来。又热又闷。他低头望望红巾。他得过去向主席行礼。该死的主席!他坐了下来,望着什么。那是公牛。它四脚朝天,粗大的舌头伸了出来。他挣扎着站起来,又开始咳嗽了。有人过来,扶他站直。
他们抬着他,穿过场子到医务所去。医生和两个穿白衣服的人正等着他。他们把他放在手术台上,给他剪开衬衣。曼纽尔觉得很疲乏。他整个胸腔感到发烧。他咳嗽起来,他们把一样东西放在他嘴跟前。人人都十分忙碌。
一道电灯光照着他的眼睛。他把眼睛闭上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加点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又采取守势”“又是一下冲撞”“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暗示选文之前曼纽尔和公牛之间就有过多次决斗,公牛以守为主,曼纽尔以攻为主。
B. “它全身都是骨头”,通过对旁观者埃斯南德斯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与曼纽尔决斗的公牛瘦骨嶙峋的特点,在提示曼纽尔的同时也暗含了对他的担忧。
C. “挥动着”“收起红巾”“拔出剑”“扎下去”“身子一闪”“躲开”等动作一气呵成,体现出了曼纽尔斗牛技术的高超以及骨子里的坚强与勇敢。
D. “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你这杂种”“你们这些杂种”,前两者是对狡黠而顽强的公牛的愤怒和蔑视,后者则是对观众的愤怒的反击与蔑视。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线索清晰、情节集中,以曼纽尔多次对牛的进攻为线索,集中选取典型的决斗情节,在多次失败与最后成功的情节中凸显出了曼纽尔对斗牛活动的热爱。
B.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侧面烘托,通过埃尔南德斯的言行正面塑造曼纽尔的形象。
C. 小说善于制造反差,从曼纽尔一次次失败到最后的成功,从观众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鼓励欢呼,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突显了勇者的力量和人性的张力。
D. 小说使用多种叙述人称,第三人称与第二人称交替,将写作者的客观叙述与主人公的主观情感相融合,既客观冷静地再现了故事,又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8. “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9. 本文和《老人与海》均塑造了硬汉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两个硬汉形象的异同点。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乙)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B.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C.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D.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罔,本义是指渔猎用的网,引申义是天网、法网,也指结网等。“学而不思则罔”的“罔”则不是此意。
B. “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时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C. “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南华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D. 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12.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细微小节处。
B. 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 而不要妄动、妄为。
C. 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要抛弃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D. 《史记》上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14. 乙文体现了老子哪些思想主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15.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词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
B. “苏词下阕结尾三句运用了对写法,从侧面落笔,并不直接写对亡妻的思念,而是设想亡妻的痛苦,从而寄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藉和深沉。
C. 贺词中的“原上草,露初晞”,纯粹是为了状眼前之景,以荒郊常见的“草”“露”为主要意象,运用起兴手法引出后文的“新垅”,抒发了诗人对妻子离世的伤悲。
D. 贺词中的“谁复挑灯夜补衣”,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平实的细节表现了妻子的贤慧、勤劳以及夫妇之间的患难与共、甘苦共尝。
16.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半死桐》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
②《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③《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④《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很少有人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 ① 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2)或侯祠坐落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棵古树在前,一对古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诸葛亮能在一千七百年后享此祀地,并前配天子庙,右依先帝陵,千多年来只有他一人,这气象 ② 。
(3)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明朝初年,帝室之宵朱椿来拜,心中很不是滋味,下令废武侯祠,只在刘备殿旁附带供诸葛亮。不想 ③ ,百姓反把整座庙称武侯祠,香火更甚。到清康熙年间,为解决这个矛盾,干脆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在前,诸葛亮在后,以后朝廷又多次重中,这祠的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并在大门上悬以巨匾。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至今还有每年两百万人来探访。这是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更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选项与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
A.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C.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D.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0. 下列选项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至今每年还有两百万人来拜谒。这是一个借古证今地方,也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
B. 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至今还有每年两百万人来拜谒。这是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也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
C. 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至今还有每年两百万人来拜谒。这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也是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
D. 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至今每年还有两百万人来拜谒。这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也是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晴朗的夏夜,牛郎和织女隔着银河相望。牛郎星基本算是白色的,表面温度约为8000开尔文(开尔文=273.15+摄氏度),织女星看起来是白色的,比牛郎星更加偏蓝一点, ① ,约为10000开尔文。不论是从星体亮度, ② ,牛郎星和织女星确实都是挺般配的一对。通常来说,恒星的颜色越红, ③ ;颜色越蓝,温度越高,冬季的夜空为我们提供很好的例子。位于猎户座肩膀上的参宿四,红色的光芒暴露了它偏冷的本质,温度约为3200开尔文。位于猎户腿部的参宿七温度约为11000开尔文,因此闪烁着蓝白色的光芒,而挂在猎户腰带上的参宿三,表面温度高达30000开尔文,( )。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宛若猎户腰带上一颗闪闪发光的蓝宝石
B. 宛若猎户座上一颗闪闪发光的蓝宝石
C. 宛若一颗闪闪发光的蓝宝石挂在猎户腰带上
D. 宛若猎户座上的一颗蓝宝石,在闪闪发光
22.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5)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先秦诸子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民众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校将组织以“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学习讨论会,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答案】1. B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错。原文是“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可见大同理想不是墨子提出的,文中是说兼爱学说是大同理想的绝唱。
C.“在墨子看来,远近、贵贱、亲疏、上下有别”错。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
D.“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扩大范围,原文是“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被陈独秀成为“国粹”的是墨子的“兼爱”而非墨子的思想。
故选B。
2、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错。结合原文“儒家的爱重‘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对比的目的在于证明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的意识,不是为了证明其更具有进步意义。
故选C。
3. 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A.是孟子的推己及人思想;
B.是孟子仁政思想;
C.是庄子的顺应自然思想;
D.是墨子的兼爱思想。
故选D。
4. 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观;接着,结合兼爱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论证其隐含着平等观;第三从“爱无等差”“兼以易别”两个方面论证“兼爱”思想隐含的平等观。
5. (1)墨子的“兼爱”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相爱,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2)“兼爱”思想蕴含着平等意识,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法治观念;(3)墨子的“非攻”,有助于形成热爱和平的思想;(4)墨子的“节用”思想对于厉行节约有教育意义;(5)墨子的忘我的牺牲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6)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参加劳动,对于劳动教育有意义。
6. 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文中语句含义的能力。
B.“瘦骨嶙峋的特点”错误,从文中来看,“它全身都是骨头”是为了突出与曼纽尔决斗的公牛全是骨头很难下剑不好刺的特点,而不是为了突出瘦骨嶙峋的特点。
故选B。
7. 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对斗牛活动的热爱”错误,偏离了文章的主旨,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塑造曼纽尔的硬汉形象。
B.“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侧面烘托,通过埃尔南德斯的言行正面塑造曼纽尔的形象”错误,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是正面描写,埃尔南德斯的言行是侧面烘托。
C.“最后的鼓励欢呼”错误,观众最后并没有鼓励欢呼,小说塑造的观众群体对曼纽尔是不友好的,他们侮辱、嘲笑、蔑视曼纽尔,并不能说是鼓励欢呼。
故选D。
8. ①小说的情节是曼纽尔与公牛的几次决斗,通过这几次决斗烘托了人物倔强执着、自信不服输的形象特征,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这些情节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曼纽尔对观众、公牛的蔑视体现了曼纽尔的反抗意识。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9. (1)同:两者都倔强执着、自信不服输,面对一时的失败毫不在意,突显出内心的硬气和坚韧(勇敢、倔强、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2)异:①桑提亚哥始终是孤零零地漂泊在浩瀚无际的大海上,他的抗争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他与鱼的较量成了一曲人与自然、人与命运抗争的颂歌,老人的失败转化为寓言意义上的胜利,从而突显出桑提亚哥豪迈的人格。②桑提亚哥的内心活动以摇摆的方式推进,他是一个有血有肉、能感受到疲倦与伤痛的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概念化、抽象化的硬汉符号。③曼纽尔在真实的场景中具体的时空里与牛搏斗,有更多的人观看与见证他的硬汉形象,所以他的形象更具有真实感,其人格也更显得有普适性。④曼纽尔身上还体现出了一定的反抗意识,这是桑提亚哥所没有的,他对侮辱他、嘲笑他的观众的愤怒的反击和蔑视以及他对狡黠而又顽强的公牛的愤怒和蔑视都能体现出他身上的反抗意识。
10. 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及其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
“孔子适周”,“周”作“适”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D;
“老子曰”,“曰”断句的标志,其后断开;“子所言者”,“子”本句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
故选C。
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辨析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学而不思则罔”的“罔”,精神迷惑而无所得;句意: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
B.正确。
C.“又称《南华经》”错误。文中指老子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南华经》是庄子的作品。
D.正确。
故选C。
12. 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史记》上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错误。根据原文“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可知,其中的“史记”应为史料记载。
故选D。
13. (1)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2)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14. ①君子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要谦虚,戒欲望,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志向。
②老子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
③主张无为而治,清静不扰,百姓自然趋于“化”,归于“正”。
15. 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纯粹是为了状眼前之景”错误。“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亦比亦兴,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使用了比兴的手法,不是为了状眼前之景。
故选C。
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贺词由实入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
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
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苏词的“明月夜,短松冈”,贺词的“原上草,露初晞”,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
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的“鬓如霜”,把鬓发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与对亡妻的思念交融在一起。贺词上片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刻画出作者的孤寂、伤悲。
【答案】 ①. 见贤思齐焉 ②.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④.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⑤. 修我甲兵 ⑥. 与子偕行 ⑦. 谁家今夜扁舟子 ⑧. 何处相思明月楼
①长久不衰(经久不衰) ②绝无仅有(亘古未有) ③事与愿违(弄巧成拙)
C 20. D
A
22. ①因为温度高些②还是从颜色来说③温度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