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新课标】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新课标】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0 21:16:03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张学良
杨虎城
杨靖宇

九一八事变
知识结构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通过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史实,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
课程标准

西安事变
核心素养目标
01
02
03
立足时空观念和史料证实,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知道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立足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
立足史料证实和历史解释,知道一二九运动的时间、口号、意义,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证实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课程导入
一、九一八事变
1、背景
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
3)国际上,资本主义各国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4)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日本有机可乘。
1904—1905年, 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中国东北的利益,爆发了日俄战争。日本获胜后,控制了南满铁路和辽东半岛,并在此驻扎军队。1919年,关东军司令部正式组建,成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最高指挥机关。1927年, 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 提出了先夺,“满蒙”、后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侵略政策。两年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和政治困境,日本急于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军部势力和关东军下决心要制造事端,武装夺取中国东北。
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史料证实
2、概况
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沈阳城北柳条湖村炸毁南满铁路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
1)时间: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一、九一八事变
2)经过:
3)影响:
(东北军驻地)
800米
7500米
日本侵略军为何在侵略东北前先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呢?
为了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
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课堂探究
视频:九一八事变
3、日本扩大侵略
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相继占据东北三省;
蒋光鼐、蔡廷锴
一、九一八事变
2)1932年进攻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
3)1932年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分裂中国。
4)日军在占领区屠杀无辜人民,掠夺资源,推行奴化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不顾。”
——《文史资料选辑》
九一八事变后,又电令东北军:“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自便。”
——《革命文献》
九一八事变前
九一八事变后
一、九一八事变
4、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
1)东北各族人民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
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
3) 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改编为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一、九一八事变
图片资料
我们身边的历史
率领我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敌人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杨靖宇将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在日本侵略者留下的战场实录中有这样的记载:“讨伐队已经向他(杨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讨伐队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交战20分钟,有一弹命中其左腕,啪嗒一声,他的手枪落在地上。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手枪应战。因此,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就猛烈向他开火。”
  将军阵亡后,日军隆一郎下令将其遗体解剖,试图发现饥饿严寒条件下野外生存并战斗的秘诀,结果在将军肠胃中发现的只有树皮、草根和棉花;侵略者大受震骇,惊为天人。
杨靖宇将军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
(1)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2)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3)国民政府对日的不抵抗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2、一二·九运动
1)时间:
2)领导:
1935年12月9日
3)口号:
中国共产党
4)性质:
5)影响: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反对华北自治!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②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③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 ——中国共产党
1935年8月《八一宣言》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2、一二·九运动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视频:一二·九运动
三、西安事变
1.背景
①日本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③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张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④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三、西安事变
2、概况
1)时间:
1936年12月12日
2)经过:
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结果: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后的复杂局势力远远超出张、杨的预想——
日 本
英美
亲日派何应钦
亲美英派宋美龄等
我们这就准备赴西安与张、杨谈判,想办法争取放蒋!
讨伐张学良,至蒋于死地。哈!哈!蒋介石呀蒋介石你也有今天。你放心吧,等你死了,委员长的宝座我替你坐着。
哼!哼!哼!我一定要挑拨中国人打内战。让他们自相残杀吧!等到他们打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中国就是我的了。
喔,上帝!如果中国被日本占领了,我们在华的利益还能有保证吗?一定要促使中国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三、西安事变
周恩来:(敬军礼)“校长!”“十年不见,您老了很多啊。”
蒋介石:(点头、叹气)“恩来,你是我的部下,应该听我的话。”
周恩来:“只要蒋先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话,不仅我一人听蒋先 生的话,我们红军也都服从先生指挥。”
宋美龄:“不讨伐共产党了。这次周先生不远千里前来调解,
实在是感谢。”
蒋介石:(喃喃自语)“不能再内战下去了。”“内战时也经
常想起你们。在打仗的时候,也没忘记你们曾为我效
力的时候。能再合作一次也好。”
——以上对话摘编自《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卷10
张学良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
中共的态度
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三、西安事变
蒋介石被迫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蒋介石亲笔协议
西安事变谈判旧址
三、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视频: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到南京,蒋背信弃义,软禁了张学良。后国民政府撤往台湾,蒋介石将张学良转至台湾继续软禁。1975年,蒋介石逝世。1990年起张学良逐渐得以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享寿101岁,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将军。
张学良和赵一荻在张学良90大寿合影
作为一个军人,我是应该被枪毙;但是依我的良心,我没有做错!
——张学良
西安事变后的张学良——
张学良的幽禁岁月
2001年,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101岁。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被迫出国“考察”。1937年,秘密潜回香港打算参与抗日,但被国民党逮捕,并于1949年及其子女、卫士、秘书一共8人在戴公祠被军统局人员杀死,后被证实这次屠杀行动的终极命令者是蒋介石。
西安事变后的杨虎城——
市民自发为杨虎城将军等烈士送行
西安事变后被迫出国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日本无条件投降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局部抗战
全民族抗战
局部侵华
全面侵华
1931年
1937年
1945年
国共关系
以合作为基础
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形式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并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日本把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蒋介石一直坚持妥协政策,引起包括国民党爱国将领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不满;西安学生举行爱国游行请愿,呼吁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有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歌曲《松花江上》
1.【史料证实】1931年9月21日,苏联伯力广播电台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阴谋,指出:“日本只是口头上高喊和平,实际上已经开始占领满洲。”“日本侵略中国的阴谋”指 (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危机 C.七七事变 D.皖南事变
A
2.【史料证实】如图是位于沈阳的一座纪念馆,主体建筑上有“1931”“9月”“18”“星期五”等字样,其设计是为纪念某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标志着 (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C.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
D.中国开始艰苦卓绝抗战
D
3.【唯物史观】歌曲《松花江上》创作于1935年,在日军大举侵略的危急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这反映了 (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C.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国共合作抗战开始
C
4.【史料证实】5.1935年10月,新旅团旗扬,十二个小儿童,勇赴国难,离别爹娘 ”这曲《新旅赞歌》讴歌了一群小学生于1935年奔赴全国进行爱国救亡宣传的感人事迹。这群小学生“离别爹娘”的时代背景是 (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日本侵略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D.大小军阀混战,割据纷争
C
5.【史料证实】能够证明“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序幕”这一历史结论的史实是 (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危机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C
6.【史料证实】西安事变发生后,有人主张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但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亲英美派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为此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 )
A.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 B.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
C.取得了抗战胜利 D.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谢谢观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