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课件(36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2.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课件(36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0-10 23:04:46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2.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以及宇宙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科学思维:知道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的动力。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之不易。
探究实践: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最终的观点。
态度责任: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乐于参与调查、查阅、实验等科学活动。有证据意识,知道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
上古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和运动方式有以下几种假说:
1、“浑天说”
2、“盖地说”
3、“天圆地方说”
科学聚焦
上古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和运动方式有以下几种假说:
1、“浑天说”
2、“盖地说”
模拟实验告诉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有很多种可能。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历史上人们对地球运动有哪些看法呢?
科学聚焦
方法:对比阅读两种学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要求:一边阅读一边记录关键信息。
思考:两种理论模型的科学证据有哪些。
总结:地球真实的运动状态。
阅读要求
科学探索
克罗狄斯·托勒密
“地心说”示意图
科学探索
科学探索
尼古拉·哥白尼
“日心说”示意图
科学探索
科学探索
比较阅读
学说 主要观点(横线上填①代表“地心说”,②代表“日心说”) 在你支持的学说下打“√”
代表人物 地球形状? 谁是宇宙中心? 地球是否自转及特点 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 地心说 ①托勒密 ②哥白尼 球形 方形 地球 太阳 不自转 绕轴自转,且自转一周24小时 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 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
日心说
“日心说”提出后,有很多的科学家投身于天文观测与计算,越来越多的证据被找到。 科学家 证 据 证实的观点 伽利略 地球不是宇宙中心 傅科 地球在自转 ①②






科学探索
再次做模拟实验,完善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1.实验材料
手电筒 地球模型 铁丝 亮片 胶水
科学探索
2.实验操作
①改进我们的地球模型
根据地球是绕轴运转的,所以用一根铁丝贯穿地球模型的南北,当作“地轴”,注意地轴是倾斜的。为了便于观察,把铁丝的一端弯折成一个圆圈或其他形状当做底座,能够支撑模型。
科学探索
②贴亮片
在地球模型的几块大陆上,分别贴上几个反光的小圆片,标上序号。建议小亮片贴在地球模型的中间或靠近中间的位置。
科学探索
③转动地球模型
打开手电筒,用较强的光源照射地球模型,同时让地球模型按逆时针方向自转
注意:在偏暗的环境中实验,手电筒的光不能直射眼睛。
科学探索
3.观察记录
地球模型自转一周是24小时,依次观察亮片是否经历昼夜变化。把我们的观察用连续的组图记录下来,使我们的解释更加清楚。
温馨提示
观察顺序:自转前——自转1/4周——自转半
周——自转3/4周——自转一周
观察顺序:自转半周前——自转半周后
科学探索
4.跟视频一起实验观察记录
科学探索
5.我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自转半周前,亮片处于白昼状态,自转半周后处于黑夜状态,地球模型自转一周后,亮片经历了一次昼夜交替。
案例1
科学探索
案例2
中午
傍晚
深夜
黎明
中午
地球自转一周后,1号地区经历里一次完整
的白天和完整地黑夜,昼和叶交替了一次。
科学探索
6.实验结论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科学探索
除此之外,实验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实验发现:1号地区是中午时,2号地区是黎明,3号地区是深夜。
实验结论:不同地区的昼夜交替是不同时的。
科学探索
1.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他们如何使自己的理论模型更具有说服力?
2. 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与前一次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
3. 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科学研讨
太阳系
科学拓展
课堂总结
一 选择题
1. 天文学家哥白尼的伟大著作是( ) 。
A. 《天体运行论》
B. 《天论》
C. 《八十天环游地球》
A
课堂练习
2. 昼夜交替的原因是( ) 。
A. 太阳的东升西落
B. 乌云的遮盖
C. 地球自转
C
课堂练习
3. “地心说”和“日心说”都能解释( ) 现象。
A. 地球围着太阳转
B. 太阳围着地球转
C. 昼夜交替
点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共同点是都认为地球是球形的,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
C
课堂练习
4. “日心说”认为( ) 处于宇宙的中心。
A. 月亮 B. 地球 C. 太阳
C
课堂练习
5. 如果船桅放置一盏灯,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减弱,直至最后消失,这个事实能够说明的观点是( ) 。
A. 地球是球体
B.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C.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A
课堂练习
二 填空题
1.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________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2. 从地球的一个地方出发,朝一个方向前进,始终不改变方向,最终又会回到原来的地方,说明地球是一个 ________ 。
地球
球体
课堂练习
三 判断题
1. 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完成正确的。 ( )
2.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 )
点拨:2.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此之前,由于受到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无法看清楚地球的全貌,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

课堂练习
四 如图是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过程中绘制的示意图,看图回答以下问题。
1. 其中图甲是“_______”理论的示意图,图乙是“_______”理论的示意图,两种学说都认为_______是球形的。
地心说
日心说
地球
课堂练习
2. 图乙所代表的学说认为: _______是不动的,而且处在宇宙的中心, _______以及其他的_______都围绕着它做圆周运动。
太阳
地球
行星
课堂练习
3. 图乙所代表的学说还认为: 地球是在运动的,绕_______自转,并且_______小时自转一周。

24
课堂练习
4. “日心说”发表后, _______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旋转,从而否定了_______是宇宙中心的说法。
伽利略
地球
课堂练习
五 如图,典典和同学改进了地球模型,并再次做了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 典典利用金属丝模拟 _________。
2. 在地球模型上贴上反光小圆片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2.研究地球的运动,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来研究。
地轴
观察一个具体位置
(小圆片所在位置) 的昼夜变化情况
课堂练习
3. 下图是典典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请用阴影表示不能被照亮的部分。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