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13、植树的牧羊人
让 乔诺
学习目标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重点)
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难点)
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重点)
怎样才能算是
一个难得的好人?
作者名片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他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
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选入课文时改为现在的题目。课文原来的题目为《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据介绍,这篇短篇小说原是让·乔诺在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事后让·乔诺发表声明说,写的是故事,艾力泽·布菲虚构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主人公的精神却鼓舞了无数的人。
流淌( ) 白桦( )
沉默寡言( ) 刨根问底( )
字词学习
慷慨( ) 干涸( ) 坍塌( )
缝隙( ) 酬劳( ) 废墟( )
薰衣草( ) 滚烫( ) 光秃秃( )
kānɡ kǎi
xūn
chóu
fènɡ xì
hé
tū
tànɡ
tān
xū
◆生难字
tǎnɡ
páo
huà
ɡuǎ
◆词语集注
干枯,没有水。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不长庄稼的地方。
散步,闲走。
比喻追究底细。
思考;考虑。
微小单薄;数量少。
干涸
坍塌
不毛之地
溜达
刨根问底
琢磨
微薄
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本文讲述了牧羊人在阿尔卑斯山地几十年来坚持不懈地
(人) (地)
植树,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
(事) (结果)
听奇事
植树的牧羊人
1:概括牧羊人高贵品质(总领全文)
2-20:讲述牧羊人的故事
2-12初遇牧羊人
13-17再见牧羊人
18-20最后一次相见
21:赞扬牧羊人(照应开头 总结全文)
结构梳理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段落。
时间顺序(总分总结构)
PPT模板下载:www./moban/ 行业PPT模板:www./hangye/
节日PPT模板:www./jieri/ PPT素材下载:www./sucai/
PPT背景图片:www./beijing/ PPT图表下载:www./tubiao/
优秀PPT下载:www./xiazai/ PPT教程: www./powerpoint/
Word教程: www./word/ Excel教程:www./excel/
资料下载:www./ziliao/ PPT课件下载:www./kejian/
范文下载:www./fanwen/ 试卷下载:www./shiti/
教案下载:www./jiaoan/
字体下载:www./ziti/
1.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 完成表格。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自信、平和;住在石房子里;牧羊的同时种橡树;生活一丝不苟
无边无际的荒野;废弃的村庄;泉眼干涸;狂风呼啸
身体还很硬朗;不再放羊,改养蜜蜂;还在种树(橡树、山毛榉、白桦树);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废弃的村庄;树木成片;
看到溪水
87岁
空气也不一样了,飘着香气的微风;干净的农舍;地里冒出泉水;人们从城里搬到这里安家
(夸张和比喻)
赏奇景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漠的毫无生机,这样写有何作用?
荒土
沃土
对比,渲染出一种荒凉的气氛,暗示了在此种树的艰难,烘托出牧羊人顽强的精神。
13、植树的牧羊人
让 乔诺
第二课时
说奇人
1.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牧羊人的描写,做好批注。
2.以“牧羊人是一个……的人”的形式来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相关语句)
合作探究
人物形象描写方法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
直接描绘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神态
通过其他人的反应、评价来侧面衬托
通过环境描写来侧面衬托
牧羊人是一个自信、平和、乐观,做事认真仔细,有毅力、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
1.文章首尾两段作者对牧羊人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第一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引出下文。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内容上是作者对牧羊人优秀品质的高度赞美,升华主旨;结构上照应开头、总结全文与第一段形成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问题探究
2.参考以下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他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赞美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之情。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独自一人在荒芜的高原上种树的故事,赞美了他勤劳、执着、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的高贵品质。
1、运用对比,主题鲜明。
2、第一人称叙述,真实感人
3、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
写作特色
拓展迁移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个性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请你为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重点)
2.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难点)
3.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重点)
二、作者
让 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他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
三、背景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选入课文时改为现在的题目。课文原来的题目为《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据介绍,这篇短篇小说原是让 乔诺在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事后让 乔诺发表声明说,写的是故事,艾力泽 布菲虚构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主人公的精神却鼓舞了无数的人。
四、字词
四、知识链接
人物描写的方法
(1)直接描写:直接描绘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神态。
(2)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人的反应、评价来侧面衬托;通过环境描写来侧面衬托。
五、整体感知
一读:标段序;借助字典,解决字词障碍。
1.字音(查阅字典,并用红笔在文中做好标记)
慷慨( ) 干涸( ) 坍塌( )
缝隙( ) 酬劳( ) 废墟( )
薰衣草( ) 滚烫( ) 光秃秃( )
流淌( ) 白桦( )
沉默寡言( ) 刨根问底( )
2.多音字
( ) 难得 ( )琢磨 ( )应征
难 琢 应
( ) 遇难 ( )雕琢 ( )应该
3.词语解释
干涸: 坍塌:
琢磨: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二读:再读文章,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讲述了 (人)在 (地)一直坚持 (事),最终
(结果)的故事。
三读:找出描写高原情况的句子,用横线勾画;找出描写牧羊人情况的句子,用波浪线勾画;结合课后第一题,填写表格;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探究案】
1.勾画有关牧羊人的描写(包括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2.结合首尾两段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认识。
【检测案】
一、基础检测
1.请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坍塌( ) 缝隙( ) 慷慨( )
废墟( ) 干涸( ) 刨根问底( )
沉默寡言( ) 一丝不苟( )
2.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帐蓬 琢磨 硬朗 爆发 B .张扬 呼啸 流倘 添置
C .滚烫 干躁 酬劳 地毯 D .荒地 废弃 飘荡 水渠
二、阅读检测
完成《标准课堂》课内精读8-11题。13.植树的牧羊人
一、教材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本单元的要求是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关键语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本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运用默读,在分析文本时主要采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本课重在学生自身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体验,因此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他们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学习本单元,有助于学生美好品质的培养。再加上本单元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都能从文本中或多或少有所收获,因此本单元侧重于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三、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
2.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
3.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
2.难点:(1)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2)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教学方法
默读法、小组合作探究
六、教学课时: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算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文章,会给我们答案。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1.作者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他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
2.背景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选入课文时改为现在的题目。课文原来的题目为《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据介绍,这篇短篇小说原是让·乔诺在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事后让·乔诺发表声明说,写的是故事,艾力泽·布菲虚构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主人公的精神却鼓舞了无数的人。
三、字词
1.生难字
慷慨 干涸 坍塌 缝隙 酬劳 废墟 薰衣草 滚烫 光秃秃
流淌 白桦 沉默寡言 刨根问底
2.多音字:难、琢、应
3.词语解释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琢磨:思考;考虑。
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
四、整体感知
(一)听奇事
1.默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本文讲述了牧羊人(人)在阿尔卑斯山地(地)几十年来坚持不懈地植树(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结果)的故事。
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段落。
时间顺序(总分总结构)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交代牧羊人是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
第二部分( 2-20 ):作者三次见牧羊人的情形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 21 ):作者高度赞扬牧羊人的高贵品质,抒发了敬佩之情。
(二)赏奇景
1.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 完成表格。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自信、平和;住在石房子里;牧羊的同时种橡树;生活一丝不苟 无边无际的荒野;废弃的村庄; 泉眼干涸;狂风呼啸
再见牧羊人 身体还很硬朗;不再放羊,改养蜜蜂;还在种树(橡树、山毛榉、白桦树);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废弃的村庄;树木成片; 看到溪水
最后一次相见 87岁 空气也不一样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干净的农舍;地里冒出泉水; 人们从城里搬到这里安家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漠的毫无生机,这样写有何作用?
对比,渲染出一种荒凉的气氛,暗示了在此种树的艰难,烘托出牧羊人顽强的精神。
五、板书设计
初见牧羊人:荒野、废弃的村庄…
再见牧羊人: 树木成片、看到溪水… 对比 执着奉献的精神
最后一次见: 空气不一样、沃土…
第二课时
一、深入探究
(三)说奇人
(过渡语:谁创造了这个神奇?再读课文,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牧羊人的描写,做好批注。以“牧羊人是一个……的人”的形式来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补充人物描写的方法】
(1.直接描写:直接描绘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神态。2.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人的反应、评价来侧面衬托;通过环境描写来侧面衬托。)
1.直接描写
(1)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细节描写,他是一个对待生活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过日子的人。)
(2)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动作描写,“挑”“分开”“数”“拣”看出他是一个认真仔细的人。)
(3)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动作描写,“戳”“放”“盖”表现了牧羊人种树时动作娴熟,“轻轻”“仔细”则表现他种树时认真谨慎的态度。)
(4)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语言描写,写出牧羊人的慷慨无私、不图回报、不慕名利。)
2.间接描写
(1)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写出了他是一个自信、平和、神秘的人。)
(2)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写出了牧羊人顽强的毅力,执着的信念,无私的付出。)
(3)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一系列数字表明了牧羊人种树不易,体现了牧羊人是一个毅力顽强的人。)
总结:牧羊人是一个自信、平和、乐观,做事认真仔细,有毅力、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
二、问题探知
1.文章首尾两段作者对牧羊人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第一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引出下文。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内容上是作者对牧羊人优秀品质的高度赞美,升华主旨;结构上照应开头、总结全文与第一段形成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参考以下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他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赞美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之情。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三、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独自一人在荒芜的高原上种树的故事,赞美了他勤劳执着、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
四、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主题鲜明。
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废墟的荒芜贫瘠景象与绿洲生机盎然景象前后变化进行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的伟大作用和无私奉献精神,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第一人称叙述,真实感人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写“我”的见闻感受,展现了牧羊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我”亲眼见证高原从“荒地”到“沃土”的巨变,更能产生打动人的力量。
3.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
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穿插了描写与议论。描写如第二段对阿尔卑斯山地荒凉景象的描写。议论如“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有多难!”议论描写与叙述相结合,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五、拓展延伸
(过渡语)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的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和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补充杨善洲事迹)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个性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六、作业布置:请你为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
七、板书设计
直接描写:外貌、动作、语言
勤劳执着、认真仔细
无私奉献、不图回报
间接描写:我的评价、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