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 8 个生字,会写“崛、肃”等 17 个生字,会写“崛起、严肃”等 15 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4.说说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教学重难点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难忘节日,勾起回忆
师:(出示图片)还记得这是谁吗?师:二年级时,课文《难忘的泼水节》,带我们了解了周恩来 60 多岁时的故事。
二、解锁密码,开启时空链接
师:今天,我们将一起回到周恩来 12 岁那一年,去看看他的励志故事。(齐读课题)指导书写:“崛”梳理书写口诀:左小靠上、间距匀称、长撇舒展师:想要走近那段历史,要先从词语开始。指名认读词语:严肃崛起疑惑沉郁训斥燃烧惩处分量当效此生光耀门楣中华不振师:接下来,我们走近故事。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课文讲了三件事,而且已经在预习单上梳理了出来。我们一件一件的交流。展示预习单第一件事:
预设:魏校长问学生为什么而读书,很多学生都回答出了自己的理由,周恩来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听了连声赞叹,让同学们向周恩来学习。师:这件事中,出现的人物有——?主要人物是——?所以,这些次要人物可以不再关注,只关注主要人物周恩来。那周恩来所做的主要事件是——?师:但是这样概括还不够简练,我们可以结合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简练的概括为——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师:这也是本单元语文要素所提到的关注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来概括。(板书: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师:请你像这样,在预习单上把后两件事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圈画出来,然后结合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尝试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交流引导:小标题的格式结构差不多,可以再简练一点。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小结:概括时要抓住主要人物所做的主要事情来概括。师:你来观察,这三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师:没错,这是起因,这是结果。你能把三件事情连起来说说吗?预设:周恩来因为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之后,并且亲眼见到了“中华不振”的情景,所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结: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一篇课文如果写了多件事情,我们可以先弄清每件事写了什么,再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穿越时空,了解历史
过渡语: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关模范学校。(出示学校图片)师:瞧,周恩来正清晰而坚定的回答着魏校长的问题!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相机指名读师扮演魏校长追问: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生再读,读出坚定的气势)师:说得好!是什么让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有了如此坚定的胸襟和抱负?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 11—14 自然段。相机出示耳闻“中华不振”片段: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 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师:一起来看课文 11—14 自然段,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一起交流一下。预设 1:伯父说有些地方不能随便去玩,有事要绕着走,惹出麻烦没地方说理。相机出示知识链接:租界: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以经商或居住的名义,强迫弱小的国家将自己的部分领土出租给其他国家。师:在那个时代,这样的租界地还有很多,我们的土地被强迫租给了别的国家,你们什么感受?预设 1:很生气。——读出你的愤怒。预设 2:很疑惑,为什么会这样?——带着感受读出来。小结:借助资料让我们加深了感悟。师:继续交流,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预设 2:伯父说“中华不振”。(伯父叹气)师:试着读出伯父的语气。——老师听出了伯父的无奈。小结:借助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课文。预设 3:伯父沉郁的表情让周恩来难以忘怀。——一个表情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当时伯父的无奈和绝望。预设 4:周恩来很疑惑为什么我们中国自己的地方不能去?师:你疑惑吗?读出你的疑惑。——这真是中华不振啊。过渡语:我们听到了伯父口中的“中华不振”,让人悲愤!请你用上刚才学到的抓关键词、借助资料的方法,小组合作,继续走进课文的 15—16 自然段,看看还有哪里让你体会到了中华不振?汇报交流:预设 1:中国的土地上,竟然到处都是外国人,成了外国人的天下。——多么不可思议呀!预设 2:中国的女人受了委屈,竟然没人给他撑腰,还要被训斥,特别不讲理。——多想帮帮她呀!预设 3:明明是中国的土地,竟然说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真是太可笑了。预设 4:女人只能自己哭诉,没人能帮她。——可怜的女人。预设 5:攥着拳头,说明他很愤怒,却敢怒不敢言。——我们多么无能为力呀!相机出示交流平台语句,对比朗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师:请你对比着读一读这两句话,看看更喜欢哪一句的表达效果?为什么?预设 1:我更喜欢第二句,用了反问句,语气更强烈。预设 2:第二句更能提现围观中国人的无奈。师:是呀,反问句让语气变得更强烈,更能表达出我们内心的心情。师:周恩来的心情与你们是一样的,请你替他表达出此刻的心情吧!(指名读)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预设 1:老师听出了你的同情!预设 2:老师感受到了你的愤怒!师:然而,这只是其中的一幕,再来看。(出示视频)耀武扬威的帝国主义列强,任人宰割的中国百姓,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牌......我们亲眼目睹了中华不振,你什么心情?预设 1:特别愤怒!预设 2:恨不能......师:读出你此刻的心情。(师范读—指名再读)师:就是这样的心情,激发出了周恩来的决心——女生齐读。师:所以,他坚定而响亮的回答魏校长——男生再读。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1917 年,中学毕业的周恩来,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出国求学。出国前夕,他写下了一首诗,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出示:大江歌罢掉东去,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译文】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濒临绝境的中国。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结合译文自读,思考:周恩来为什么出国求学?预设 1:想要多学知识拯救中国,不让中国再受欺负。预设 2:想要通过知识改变中国的现状,让祖国变强大。师:是呀,周恩来心怀希望,所以,他曾写下这样的临别赠言:“愿相会在中华腾飞世界时”,如今这盛世如其所愿。(播放中国腾飞发展视频)
四、时光连线,对话人物
师: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不曾改变,在中国日益强大的今天,你为什么而读书呢?预设 1:加油吧,少年。预设 2:老师相信你能做到。预设 3:从小小的目标开始,脚踏实地去做吧。小结:未来我们一定能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出上一份力!让我们向着这个目标努力读书吧!(板书:繁荣富强)
五、传承精神,创造未来
师:像这样立志用知识改变中国的故事还有很多,让我们再次走近那段历史:拓展阅读:华罗庚的故事抗日战争期间,敌人传递军事机密的时候要经过二次加密,只有经过培训的人员才能够破译这种电报。俞大维主动前去拜会华罗庚教授,如果华罗庚能够把日军的数字排列的规则找出来,日军的密码电文问题就迎刃而解。第二天清晨蔡孟坚起床的时候,华罗庚已经开始洗漱了。也正是这个时候,华罗庚递给他一沓稿纸,让其交给俞大维。后来蔡孟坚回忆道:“次日清晨,华教授如厕,出来后手中拿着一沓稿纸,上面写满了字,交给我说:“问题已经解决,但我没有时间重新抄写了。就请将军立即转交俞署长。”解放后,华罗庚回忆这段事迹时,感叹道:“数学有大用!”自学要求: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预设 1:华罗庚为破译电报付出很大努力,数学知识很有用。预设 2:华罗庚用数学知识帮助破解密码。师:我们看到了用数学知识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的华罗庚,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以笔护国,用文字唤醒国人的鲁迅;耗尽毕生所学,为中国航天、导弹事业无悔付出的钱学森;身先士卒,为中国核事业奉献一生的邓稼先......而未来的中国还有无限的可能,中国也将由你们继续用知识来创造更多的奇迹!师:孩子们,课下再去读一读《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吧,从中获取更多的精神力量,传承精神,整装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