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讲述亲情故事,体察百态人生
——《我的叔叔于勒》
情境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
于勒
——莫泊桑
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他勤奋地创作了一生,由于过度劳累得了精神错乱病,后来被送进巴黎的一家疯人院。1893年7月6日莫泊桑逝世,年仅43岁。
法国的莫泊桑—《羊脂球》
俄国的契诃夫—《变色龙》
美国的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美国的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
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屠格涅夫认为他是19世纪末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左拉: “他的作品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恩格斯:“应该向莫泊桑脱帽致敬。”
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家:
情境创设
“讲述亲情故事,体察百态人生”。学校戏剧社决定由我班来完成《我的叔叔于勒》话剧排练表演。文娱部经过商讨决定按如下流程来开展:
1、弄清话剧人物关系和主角,给话剧的分场。
2、设计每场的表演场景内容及背景音乐。
3、分析人物形象,表演人物台词。
4、探讨多元化主题,确定叙述视角。
5、舞台表演。
任务一
弄清话剧人物关系和主角,给话剧的分场。
1、小说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话剧的人物关系?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若瑟夫)
菲利普夫妇
于勒
第6节,当初的于勒:品行不好,挥霍钱财,是败家子
第8-10节,信中的于勒:美洲发了财,要偿还当初的
第33节,船长谈于勒:沦为穷水手,无颜见家人,不愿再次成为家人负担
第42节,“我”眼中的于勒:衰老,愁苦,疲惫,让人同情和怜悯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介绍和描写叔叔于勒的语句,设计一条曲线来展示于勒的人生轨迹的起伏
---败家子
--------美洲发财
-------------------------穷水手
(时间)
(穷与富)
几年后
当初
十年后
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3、浏览课文,完成菲利普夫妇在叔叔于勒不同的人生轨迹时期对他的不同称呼和态度的表格,设计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曲线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 对于勒的态度
坏蛋 流氓 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
小子 家伙 贼 讨饭的 流氓
赶
赞、盼
骂、躲
当初行为不正占财产:
几年后做买卖挣钱:
十年后变成穷水手:
(于勒的穷与富)
(菲利普夫妇的态度)
----------赞、盼
---赶
--------------------骂、躲
菲利普夫妇的态度随着于勒的穷与富在“变”
4、谁是主角?
“我”(若瑟夫)是故事的讲述者和参与者
菲利普夫妇 是主角
“于勒”是文中的线索人物
(暗线——于勒的不同人生轨迹)
(明线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态度)
两个姐姐 、 姐夫、船长(跑龙套的次要人物,)
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情节小标题补填完整,你觉得本剧可分为几场?
故事的开端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生活拮据, 于勒
美洲发财, 于勒
乘船旅行, 于勒
改乘他船, 于勒
5、梳理故事情节,给话剧分场
( 1—4 )
( 5—19 )
( 20—47 )
( 48—49 )
盼望
赞美
巧遇
躲避
话剧可分为四场
任务二
根据故事情节设计话剧每一幕的表演场景内容,并说明设计理由。(时间、背景图片、人物活动、背景音乐)
第一场:盼望于勒
时间——每个星期日
背景图片——勒阿弗尔海边
人物活动——栈桥散步,父亲重复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背景音乐——愉悦期待
思考1、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朗读)为什么这句话必须保留?
1、 产生悬念(即读者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
2、引出下文对先前那个“于勒”的叙述。
插叙-----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任务二
根据故事情节设计话剧每一幕的表演场景内容,并说明设计理由。(时间、背景图片、人物活动、背景音乐)
第二场:赞美于勒
时间——十年之前
背景图片——家里
人物活动——一家人读“福音书”、赞美于勒、显摆、二姐婚事成功。
背景音乐——欢快喜悦(如:贝多芬的《欢乐颂》)
第三场:巧遇于勒
时间——哲尔赛岛旅行时
背景图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的海面上
人物活动——老水手卖牡蛎、请吃牡蛎、菲利普夫妇确定此人就是弟弟时的表现、我给小费
背景音乐——荒诞混乱(爵士音乐)
任务二
根据故事情节设计话剧每一幕的表演场景内容,并说明设计理由。(时间、背景图片、人物活动、背景音乐)
第四场:躲避于勒
时间——前往哲尔赛岛途中
背景图片——紫色阴影哲尔赛岛
人物活动——沉默不语,回来时改乘他船,
背景音乐——沮丧失落
任务二
根据故事情节设计话剧每一幕的表演场景内容,并说明设计理由。(时间、背景图片、人物活动、背景音乐)
法国作家左拉曾说:他的作品无限的丰富多彩,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
巧合:就是利用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来组合故事情节的一种技巧,它能使戏剧的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巧合的关键是一个“巧”字,“合”是基本要求,要“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
1、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中。
2、因菲利普的虚荣,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
3、在向船长的打听下,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思考2、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结果真的在这只船上“遇见了于勒”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这些琐事不能删去,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符合情理!
思考3、为什么要把文中两处对大海的环境描写作为舞台背景?
(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描写了海上轻快明丽的景色,烘托出菲利普一家人欢快的心情。)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对照。“紫色的阴影”语意双关,既实指哲尔赛岛,也象征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
能揭示人物活动场景
任务三、分析人物形象,表演人物台词。
1、不同的台词,能折射出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心理。角色品读菲利普夫妇遇见于勒真实反应的语句,说说他们具有怎样的共性与个性?
2.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
3.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
4.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说:“出大乱子了!”
1.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1、 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2、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3、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4、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竟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5、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6、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潜台词——完了,我的发财梦破灭了
有的台词背后有言外之意,我们叫它潜台词。指出下列语句的潜台词
1、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说:“出大乱子了!”
2、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潜台词——我怕花钱,少买几个就能少花点钱啊!
【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共性:自私、虚荣、势利、冷酷。
个性:
菲利普:惊恐不安---语无伦次---极度恐慌
菲利普夫人:恐慌---镇定---暴怒---仇恨(精明刻薄、唯利是图、冷酷无情)
1.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2、表演台词
(请先按示例改写台词,然后再表演台词)
菲利普(不安地,瞪眼看了看身边女婿,脸色苍白,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在人物台词前补充舞台说明——人物的动作、神态及上下场
“我”在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分析“我”人物形象
给于勒叔叔小费,表明“我”是一个善良纯真、富有同情心的人,与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形成对比,在“我”这个人身上寄托了作者对社会的希望。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朗读)
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顺序形成了鲜明对比,饱含讽刺意味。
有同情心,有正义感
你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态度的“变与不变”中悟出了什么?完成这幅对联。
上联: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下联: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横批:
金钱至上
世态炎凉
唯利是图
主题一: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任务四、探讨多元化主题,确定叙述视角。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尖锐,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辛酸,金钱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人们因钱而扭曲了自己的观念。
社会背景
你还可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2、婚姻中充满了“金钱”:
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3、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充满了“金钱”
(33-----段船长对于勒的介绍)
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马克思
体现了作者的批判精神
我小时候,家在哈弗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我”家的生活状态如何?这能全怪我的父母吗?
菲利普夫妇并非大奸大恶之人,
不认亲兄弟实属生活穷困所致!
主题二: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体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这篇小说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妨试着变换一下叙事视角,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
若瑟夫回忆少年时代往事
2、确定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
叙述角度
叙述人称
有限视角---故事的讲述者和参与者的“我”
全知视角——局外人(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1.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
2. 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主题思想的展开留下空间。
3、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寄托了作者的良好愿望。
以“我”为叙述视角的作用
若变化叙事视角,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这样,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故事,会削弱叙事的真实性。也可以以于勒的视角讲述故事,这样可以直接描写于勒的心理,但在揭示主题的深度上会打折扣。
话剧表演时,还可用“我”的旁白形式来讲述一些不好表演的场景
如果话剧还是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好吗?
好,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能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
原文的开头: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向我乞讨钱,我的同伴若瑟夫 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的结尾: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结尾表明若瑟夫成年后,没有变得像他的父母一样自私、冷酷,而是仍然善良、富有同情心。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是本文开头和结尾删去的内容,如果加上去对本文的记叙顺序及主题是否会有影响?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作者会与文中的“我”发生混淆。
任务五、舞台表演
成立剧组,改写好剧本,确定表演者,准备道具、背景图片和音乐,排练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