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科书 书 名:必修第一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 了解太阳能量来源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 掌握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3. 掌握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课前学习任务
1. 完成对必修一教材内容的预习。
2. 尝试概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探究一 读图思考:生物量与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有什么联系? 继续思考: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一定是低纬度地区多吗? 答案: 生物量多少与太阳辐射呈正相关; 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生物光合作用强烈,生物量多; 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弱,生物光合作用弱,生物量少。 (2)不一定,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学习任务二】 探究二 读图找出我国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和最贫乏的地区,并解释原因。 总结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最丰富:青藏高原 最贫乏: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 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 四川盆地,气候湿润,加上地形闭塞, 水汽不易扩散,云量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太阳辐射量就少。 (2)纬度 地形地势 天气状况 纬度不同,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有差异,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度和日照时数。 地势越高,大气越稀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越强。 天气晴朗,大气削弱作用弱,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多。
【学习任务三】 探究三 分析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在a图中找出相邻的两个波谷的时间间隔。 2:在b图中找出最左侧和最右侧波谷的年份,数出这两个年份间波峰的个数,计算相邻两个波谷间的平均时间间隔。 答案: (1)大约10年 。 (2)在图中找到两个波谷间的时间间隔是298年,间隔了27个周期,可以计算出每个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是: (2008-1710)÷27 ≈11年 。
推荐的学习资源
报刊杂志—中国国家地理。 纪录片—航拍中国、地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