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1张PPT。第六单元复习《论语》六则一、走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___,字___。春秋末期___、___、___,__家的创始者。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___》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他的学说以“___”为核心,以“礼”为手段。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____”,因为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三、课文畅读
1、读准字音
论语( ) 不亦说( )乎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思则殆( ) 四、知识梳理
1、通假字
不亦说乎( )
学而不思则罔( )
四、知识梳理
1、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3、一词多义
之 学而时习之( )
之 默而识之 ( )
知 人不知而不愠( )
知 温故知新 ( )3、一词多义
学而时习之(它,代指知识)
之 默而识之 (它,代指知识)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 温故知新 (知道)4、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 )
学而时习之( )4、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常常)五、初步感知
1、谈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
3、《论语》与《___》《___》《___》合称为“四书”。《世说新语》二则一、走进作者
刘义庆(403——444),_____(朝代)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课文畅读
1、读准字音
尊君在不( ) 华歆( )
辄( ) 邪( )
拯( ) 携( )
郯( ) 舍( )所携人
___(互相)
相
___(丞相)
2、把握节奏
(1)元方∕时年七岁。
(2)君与家君期日中。
(3)元方入门不顾。
四、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 )
2、古今异义
古义:
期
今义:
古义:;
去
今义:四、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
2、古今异义
古义:约定。例:期行。
期
今义:日期。
古义:;离开。例:太丘舍去。
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古义:
所以
今义:
古义:
顾
今义:
古义:
贼
今义:
古义:
可以
今义:
古义:……的原因。例;本所以疑。
所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回头看。例:元方入门不顾
顾
今义:照顾,照料。
古义:作乱的人。例:后贼追至。
贼
今义:偷东西的人。
古义:可,可以。以,因为。例:宁可以急相弃邪?
可以
今义:表示许可的能愿动词
3、一词多义
下车引之 ( )
之 歆辄难之 ( )
世以此定华、王之 优劣( )
何为不可 ( )
可
宁可 以急相弃邪( )
宁可以 急相弃邪( )
以
世以 此定华、王之优劣( )
4、词类活用
歆辄难 之( )
5、特殊句式
何为不可( )
3、一词多义
下车引之 (代词,他,指元方)
之 歆辄难之 (代词,这件事)
世以此定华、王之 优劣(定语标志词,的)
何为不可 (动词,肯,同意)
可
宁可 以急相弃邪(动词,可以)
宁可以 急相弃邪(介词,因为)
以
世以 此定华、王之优劣(介词,凭借,靠)
4、词类活用
歆辄难 之(形容词与活用为动词,“对……感到为难”)
5、特殊句式
何为不可(宾语前置句,“何为”是“为何”的倒装)
伤仲永一、走进作者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___,号___,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___、___、___。晚年被封为荆国,谥号“文”。王安石著有《王临川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课文畅读
1、读准字音
啼( ) 邑人( ) 扳( )
环谒( ) 泯然( ) 称( )
焉( )2、把握节奏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诗书四句,并自为其名。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三、知识梳理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译为“牵,拉”)
2、一词多义
并自为其名( )
自 还自扬州( )
余闻之也久( )
闻 不能称前时之闻( )
忽啼求之( )
借旁近与之( )
之 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环谒于邑人( )
于 于舅家见之( )
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稍稍宾客其父( )
2、一词多义
并自为其名(自己)
自 还自扬州(从)
余闻之也久(听说)
闻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之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
”,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这,代词)
其 稍稍宾客其父(他的,代词)
3、词类活用
父异焉( )
邑人奇之( )
宾客其父( )
父利其然也(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泯然众人矣( )3、词类活用
父异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
邑人奇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奇怪”)
宾客其父(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
父利其然也(名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利”)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经常性,“每天,天天”)
泯然众人矣(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4、古今异义
是 古义:
是 今义:
稍稍 古义:
稍稍 今义:
复 古义:
复 今义:4、古今异义
古义:此。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古义:纷纷。例: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今义:稍微。
古义:再,又。例:复到舅家。
复 今义:重复,往复。5、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②省略句
不使学( )
借旁近与之( )
还自扬州( )
③倒装句
还自扬州( )5、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②省略句
不使学(省略宾语,可补充为“不使之学 ”)
借旁近与之(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还自扬州(省略主语,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③倒装句
还自扬州(正确语序是“自扬州还”)木兰诗三、课文畅读
1、读准字音
鞍鞯( ) 机杼( )
金柝( ) 辔头( )
军贴( ) 胡骑( )
戎机( ) 云鬓( )
阿姊( ) 可汗( )
扑朔( ) 燕山( )
裳( ) 策勋十二转( )
红妆( ) 霍霍( )∕2、把握节奏
(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2、把握节奏
(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四、知识梳理
1、通假字
著我旧时裳( )
对镜帖花黄( )
火伴皆惊忙( )四、知识梳理
1、通假字
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
火伴皆惊忙(“火”通“伙”,伙伴)2、一词多义
昨夜见军帖( )
帖 对镜帖花黄( )
愿为市鞍马( )
市 东市买骏马( )
昨夜见军帖( )
见 归来见天子( )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
将 将军百战死( )
2、一词多义
昨夜见军帖(文书,名册)
帖 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
愿为市鞍马(买)
市 东市买骏马(集市)
昨夜见军帖(看见)
见 归来见天子(拜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扶持,扶助)
将 将军百战死(带兵的人,将领)
3、古今异义
去 古义:
今义:
走 古义:
今义:
爷 古义:
今义:3、古今异义
古义:离开。例:旦辞爷娘去。
去 今义:往(与“来”相对)。
古义:跑。例:双兔傍地走。
走 今义:行走。
古义:父亲。例:阿爷无大儿。
爷 今义:爷爷,爸爸的父亲。4、词类活动
策勋十二转(名词动作词,记录在简策上)
5、特殊句式
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诗五首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绮窗( ) 涨秋池( )
西窗烛( ) 潇湘( )
城阙( ) 数声风笛( )
五津( ) 宦游人( )
凄凉( ) 闻笛赋( )
暂( ) 沉舟( )2、理解词义
___: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___:来的时候。
___:雕画花纹的窗户。
___:何时,什么时候。
___:文中指被贬谪。
___:近邻。
___:不要做。
___:倒好像。
___: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
___: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吕安而写。诗人用这个典故,也有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的意思。
___:相传晋代王质进山砍柴,遇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来观看。棋还没终局,他手中斧子的柄已经烂掉。回到村里,发现与他同年代的人都去世了。单元总结提升1、解释下列词语
(1)时:_________
(2)愠:_________
(3)故:_________
(4)殆:_________
(5)厌:_________
(6)期:_________
(7)去:_________
(8)委:_________
(9)引:_________
(10)顾:________
(11)辄:________
(12)幸:________
(13)纳:________
(14)宁:________
(15)拯:________
(16)未尝:_______
(17)求:________
(18)旁近:_______
(19)稍稍:_______
(20)利其然:______
(21)环谒:_______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不亦说乎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
(3)尊君在否_________
(4)对镜帖花黄_________
(5)出门看火伴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2)可以为师矣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3)学而不厌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4):去后乃至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5)后贼追至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6)期日中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7)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8)复到舅家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9)阿爷无大儿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4、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_____________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________
(4)父异焉
_______________5、填空。
(1)《世说新语》是古代____集,分_________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____________。作者_____,南朝宋____家,彭城人。
(2)《期行》选自《______》,《乘船》选自《______》。这两篇体裁都是__________。阅读《伤仲永》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即书诗四句___________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
(3)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
(4)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意思。
(1)其实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第一段中“父异焉”和“邑人奇之”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4、读了本文,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自我综合评价六一、积累·运用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人不知而不yùn( )
(2)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3)朔气传金tuò( )。
(4)南市买辔( )头
(5)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
(2)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
(3)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4)歆辄难之___________
(5)世隶耕____________
(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
(7)父利其然也__________
(8)愿为市鞍马__________
(9)学而不厌___________
(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_____4、写出下列句中获得通假字。
(1)尊君在否 ___通___
(2)出门看火伴 ___通___
(3)不亦说乎 ___通___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
(2)君自故乡来,_________。
(3)《木兰诗》中写木兰在北方艰苦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丈夫非无泪,不洒别离间”可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而这首诗写友情的名句 是:________,_______。6、结合语境,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同学向你请教问题时,你说:“有何见教?请问吧。”
B、骑车碰了别人的车时,你说:“对不起,没碰坏哪里吧?”
C、老师到你家家访时,你说:“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
D、朋友邀你看球赛时,你说:“快考试了,没空!”
试卷习题一、基础知识积累(共20分)
1、默写(每空2分,共12分)
(1)海内存知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比喻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句子是
, 。
(5)数声风笛离亭晚, 。《淮上与友人别》2、运用
仿写例句,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每节2分,共4分)
例: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母爱是 , .
母爱是 , . 3、张军匆匆走进教室,习惯地用纸巾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团扔在地上。同学张敏看见后说:“呀!你很讲究个人卫生哦!”张军听了,怪不好意思的,笑笑说:“ ”随即将纸团拾起来,扔进了垃圾桶。(每节2分,共4分)
(1)张敏的言外之意是: .
(2)如果你是张军,你应该怎样说: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选文后的题目。
(一)乘船(14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4、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俱 (2)歆辄难之 辄 .
(3)王欲舍所携人 舍 (4)后贼追至 贼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幸尚宽,何为不可?
(2)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6、按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王朗让人搭船的原因是 .
(2)王朗想抛弃“所携人”的原因是 .
(3)华歆认为不该抛弃“所携人”的原因是
. 7、依据小故事,请你判断谁优谁劣?优在哪?劣在哪?(3分)
(甲)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乙)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 ) 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 ),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 àn淡( ),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chōng jǐng( ),又仿佛在等候。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闩,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8、给选文中划线的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蹒跚( ) 黝黑( ) àn淡( ) chōng jǐng ( )
9、从表达方式看,甲文重在 ;乙文重在 (2分);
10、甲文对母亲高度评价的句子是 ;(1分)
乙文中被母爱感动而悔悟的句子是 。(1分)11、甲文划线的句子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 的决心;(3分)
乙文划线的句子采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体现了母亲
的形象。(3分)
1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甲乙两选文的内容。(2分)
.
.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检测题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殆( ) 辄( ) 环谒( ) 辔头( ) 宦游( )
2.填写:
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⑵成语“择善而从”是根据《论语》中哪一则而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元方驳斥来客的两个句子是: 。
⑷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根本原因是 。(用文中的一个语句回答)
⑸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
⑹《诗五首》的五位作者中,属于晚唐时期的诗人有 、 、 。4.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以: )
⑵学而不思则罔(罔: )⑶友人惭,下车引之(引: )
⑷宁可以急相弃邪(宁: )
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
⑹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市: )
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无为: )5.译句。
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孔子提倡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请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六则》中的有些话已成为成语,请举出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伤仲永》一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木兰诗》一文叙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全诗可以分为 、 、 、 四个部分,全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
1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一句点明了 和 ,其中已隐含惜别的意思,气象雄浑开阔,为全诗奠定了 的基调。13.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⑴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⑵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⑶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14.给下列加点词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⑴不亦说乎( )
⑵人不知而不愠( )
⑶学而不思则罔 ( )
⑷思而不学则殆( )
⑸默而识之( )
15.指出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
⑴学而时习之( )⑵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⑶默而识之( )
16.“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或三个以上与“华而不实”中的“而”意思相同的语句。18、下列语句中表示使学习方法的有( )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学而不思则罔 D.思而不学则殆 E.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F.择其善者而从之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 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 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旦 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 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 鸣啾啾 。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问女何所忆( )
②旦辞爷娘去(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20.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画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写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
23.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四段主要写什么?为什么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木兰诗》中成语“扑朔迷离”出典的句子: , 。
(2)望岳》一诗中富于哲理意义的句子: , 。
(4)《观沧海》一诗中写山岛之上景物的诗句是: , 。
(5)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句子是:
, 。
(6)《登飞来峰》蕴含哲理的句子是: , 。(9)侧面描写三峡山势高峻的句子是: , 。
(10)春冬之时三峡水清的句子是: , 。
(11)直接描写高猿长啸的情景的句子是: , 。
(12)最能表现三峡夏季时水流之快的句子 (13)《论语六则》中,表示要虚心向周围的人学习,取长补短的句子是: , 。
(14)《木兰诗》中,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 , 。
(15)表现木兰十年征战的句子是: , 。 (17)《淮上与友人别》中,点明送别时间地点的句子是: , 。(18)古代诗歌中,送别友人,眷恋亲人的句子很多,请根据学过的课文写出一句:
, 。
(1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景物的句子是: , 。
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 。
(2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的句子 比喻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句子是: , 。
(21)《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友人团聚的句子是 , 。
(22)《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 。
(23)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 。
(24)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的雄姿的句子是: , 。(25)写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的句子是: , 。
(2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是: , 。
(2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名句是: , 。
(28)总写三峡地貌特征的句子 (29)《三峡》中直接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 。
(30)《三峡》中表现水流急速的两个四字短语是: , 。
(31)《三峡》中表现山河秀丽的两个四字短语是: , 。
(32)表现秋境的凄清、令读者恍若身临其境的两个四字短语是: (33)《三峡》中郦道元用“ , ”的语句比喻夏水的急速,引用渔者之歌“ , ”渲染秋猿的悲凉之声。
(34)《观沧海》中表达诗人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 ; , 。
(3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友人宽慰的一句是: , 。
(38)《望岳》的颈联 (3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必伤别离,不要学女儿之态的句子是:
, 。
(40)《观沧海》中描写秋风呼啸、惊涛拍岸的句子是: , 。
(41)《论语六则》论述学与思相辅相成的句子是: , 。
(42)《望岳》中化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是: ,
。(44)《登飞来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两句诗是: , 。
(46)《夜雨寄北》中设想将来与友人秉烛长谈之情景的句子是:
, 。
(47)《淮上与友人别》中表现春光明媚、花好人愁的诗句是: , 。(4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现诗人对友人深厚情谊的句子是:
, 。
(49)《木兰诗》中成语“扑朔迷离”出典的句子: , 。
(50)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
(51) ,关山度若飞。 ,寒光照铁衣。(52) ,思而不学则怠。
(53)古往今来,人们身处困境,进退两难时,便自然而然地吟起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名句: , 。
(54)杜甫的《望岳》诗中,诗人想象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 , 。
(55)《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56)杜甫《望岳》的颔联是: , 。
(57)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 , 。
(59)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孔子的话: , 。
(61)《木兰诗》中概括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 。62)唐代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是: , 。
(63)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该采取的态度是:
, ?(64)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
?面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大连。”
(65)《淮上与友人别》中描写了一幅长江上杨柳依依,春光明媚的景致的诗句是:
, 。(67)古诗词中描写军旅生活的诗句很多,如《木兰诗》“ ,寒光照铁衣”。
(68)杜甫《望岳》抒写“ ,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王安石《登飞来峰》悟出“不畏浮云遮望眼, ”的哲理;
(7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7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诗句是:
,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寂寥(liáo) 嘈杂(cáo) 工尺(chě) 伶仃(líng)
B.瑟缩(sè) 妯娌(zhóu) 荤菜(hūn) 无垠(yín)
C.酝酿(liàng) 黄晕(yùn) 澄清(chén) 山麓(lù)
D.隧道(suì) 山岚(lán) 穹隆(qióng) 濡湿(rú)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司空见贯 心有余季 兴致勃勃 虔诚
B.孔武有力 棱角分明 力倦神疲 哀悼
C.喜不自胜 笑容可拘 名负其实 峰拥
D.旁若无人 汉马功劳 消声匿迹 戏虐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经过大家一番苦心孤诣的开导,他终于明白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B.十年不见了,老李激动地对我说:“我俩真是有缘啊,这是我们第三次萍水相逢了!”
C.经过严谨的论证和长期的测试,董事长心血来潮地决定:新产品于下个月投放市场。
D.读完《地震自救手册》后,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4.下列句子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B.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C.北京博物院展出了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D.我们听到的是欢乐的歌声和愉快的笑容。6、文学常识连接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风筝》——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
B.《卖油翁》——欧阳修——唐代政治家、文学家
C.《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20、注音。(1分)溯( ) 湍( ) 属( )
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或王命急宣: ②良多趣味:
③晴初霜旦: ④故渔者歌曰:
22、指出下列语句中“绝”字的不同意思。(3分)
①沿溯阻绝( ) ②绝巘多生怪柏( ) ③哀转久绝( )25、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2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26、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2分)
①侧面表现夏季江水流急的句子是
②写出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生,色彩各异的句子是
27、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加点词语“飞漱”使用的妙处。(2分)
28、上文第三段主要抓住 的特点,写出了三峡秋景的凄清,作者在文末引渔歌作结,其作用是(2分)
(二)诗歌赏析(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9、这首诗的作者 , 代诗人,(2分)
30、请从修辞、情感等方面说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的妙处。(3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