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贝多芬等人的成就,初步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从教材地位看 本课位于统编版初中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也是初中世界近代史教学中的最后一课,与两次工业革命以及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等内容息息相关,而本课的科技与文化是在近代的环境下产生,与时代发展相辅相成。 2、从教材内容看 本课分为三个子母:科学家、文学巨匠、音乐美术大师,内容较为零散,涉及到不同领域的成就且时间跨度较大,且呈现内容比较表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科学与文化成就背后所蕴含的本质与时代转型。此外,教材辅助栏目的人物扫描较为详细,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起来。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学生通过世界近代史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这是本课的时代特征,但是学生将文化和科技置于近代转型的社会分析时空观念的能力较弱。九上《文艺复兴运动》一课,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思想转变,学生对文艺复兴的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认知,可与本课内容相衔接,并且学生对近代重大科学与文化成就耳熟能详,但是学生缺乏建构能力,难以将近代科学与文化成就所反映人的认识、意识逐步提高与文艺复兴对人已有朦胧的关注相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历史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各自领域的成就,感悟科学与文化成就的伟大。(家国情怀) 2、将科学与文化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分析,了解科学与文化产生的来龙去脉,认识人的认识能力提高的过程,理解科学与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的作用。(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贝多芬等人的成就; 难点:理解科学与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方法
在教法上采用情境创设、问题探究法、史料教学法; 在学法上采用材料学习法、表格归纳法。
设计思路说明
马克思主义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中世纪神学权威对人的方方面面具有主宰作用,人的思想被神学禁锢,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近代人类逐渐摆脱神学的桎梏,逐渐把人放到核心地位,客观地认识自我和世界,人类在追求对美好生活和思想解放的追求。 近代的科学与文化是以近代社会变迁为依托、以人为中心思考的成果,实则是人思想解放的缩影。落实到本课,牛顿是科学家也是炼金术师,说明科学未完全摆脱神学,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将科学从神学独立出来,人客观地认识到自我;近代的文学则是进一步关注到人与社会的关系;近代的音乐和美术展现出个性的张扬与聚焦到人的生命,这是人认知能力渐进提高的过程,推动人去探索和思考社会。基于此将本课的教学主题确定为:从科学与文化看人的认识能力提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教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哲学终极三问,也是人认识自己的灵魂三问。自从人有自我认知与意识时,神总是笼罩着人的思想,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人逐渐从神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开始以人为中心思考问题,但仍未彻底地摆脱神的束缚。近代的人们是又如何认识自己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科学与文化,从科学与文化看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认识能力的提高又如何促进社会发展。 回顾九上知识,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一是以哲学三问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巩固所学并构建与本课的联系,为本课学习做铺垫。
一、初开·挑战:科学 1、哥白尼、伽利略与神的对话 哥白尼与神父 哥白尼:神啊,我发现天空或苍穹、太阳和月亮不转,而地球转。 路德:你这蠢材是想要把天文这门科学颠倒吗?《圣经》告诉我们,约书亚太阳静止下来,但没有命令大地。 伽利略与教父 伽利略:我用望远镜看到太阳有黑子,原来上帝是有瑕疵的。 修道士:加利利人啊,为什么们老是仰望星空呢,你们这些发起魔鬼学问,该将视为异端加以驱逐。 ——根据罗素著,徐奕春、林国夫译:《宗教与科学》改编 教师设问:为什么哥白尼和伽利略都受到了神父的责骂和质问? 答案:哥白尼和伽利略的科学与神学产生冲突。 教师: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开始就摆脱神的束缚,认识人类生活的客观世界不可避免地遭到神的阻挠。 牛顿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科学成就 (1)讲述牛顿《自然哲学与数学原理》和三大科学成就 (2)牛顿光学与力学的特点 材料1:在牛顿的时代……光不再是弥散四周、纯粹、无色的神秘物质,不再是上帝的住所,而是一个物理现象,它的规律可以用反光境和透视镜来研究,它的颜色可以用三棱镜来分析。 ——[英]W.C.丹皮尔(Dampier,W.C):《科学史》 材料2: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照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 ——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上) 教师设问:阅读材料说说牛顿的光学和力学有何特点? 牛顿的科学有何意义。 答案:牛顿的光学和力学都证明了自然界不受神的约束,光和力都是一种自然现象。意义: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教师:牛顿的科学已经在打破神学的束缚,上帝的手已经不再能明显地在每桩天上的或人世的事件。近代科学展现了人的认识能力,把人从神学的迷失中解救出来,更科学地认识人所生存的客观世界。 牛顿痴迷于炼金术 出示牛顿炼金术的手稿《哲学家之石》 摘自艾利夫《牛顿新传》,凤凰传媒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61页 教师:牛顿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热衷炼金术。这图是牛顿所画的哲学家之石,据说这种物质可以帮助将金属转变为金子或者使人返老孩童、获得永生。生老病死是人生命的自然规律,同学们你们相信人可以或返老孩童和永生吗? 学案问题一:光“不再是上帝的住所”,自然界“没有上帝的地盘”,与材料3牛顿痴迷炼金术相冲突吗?为何牛顿出现如此大的反差? 回答:因为牛顿未完全摆脱神学。 教师:牛顿一方面在科学的成就能够客观认识到世界,另一方面他又痴迷炼金术并提出荒谬的想法,侧面说明在科学掺杂着神学,科学仍未完全摆脱神学,对客观世界探索仍有很大进步空间。 达尔文的科学成就 (1)请学生根据人物卡片预习,回答达尔文的成就 (2)达尔文对于人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他发表了《物种起源》回答了人从哪里来,人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而来。 学案问题二:结合材料谈谈达尔文的进化论有何意义?达尔文相较于牛顿有什么进步之处? 全世界的人都惊恐地尖叫起来:“达尔文说人是猴子的后裔!” ——(英)罗素、徐奕春,林国夫译:《宗教与科学》 回答:打破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达尔文更加客观认识人的问题,不痴迷神学。 教师总结:达尔文的进化论直接否定神创论,相较于牛顿的科学仍未完全摆脱神学,达尔文时期的科学已逐渐与神学相分离而独立出来,思考人从哪里来,更加注重人本身,进一步科学认识客观社会。 思考和回答教师问题。 阅读学案的材料,回答ppt上的问题。 回答学案的问题一。 回答学案问题二。 以哥白尼和伽利略与神对话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历史的距离。 补充材料,探究教学难点,牛顿的科学对近代社会的意义。 牛顿既有重大的科学成就又痴迷于炼金术,形成巨大的反差,学生更能感悟近代科学与神学未完全独立。 引导学生思考达尔文成就的作用,并通过牛顿与达尔文科学的进步性探究认识能力提高的过程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深思·呐喊:文学 巴尔扎克的文学 (1)请学生根据学案人物卡片预习,回答巴尔扎克的代表著作。 (2)探究巴尔扎克小说的特点 教师设问:阅读教材第30页相关史事材料总结人间喜剧描绘了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材料3:他的作品深入刻画和批判金钱万能、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所谓“人间喜剧”实际上都是由一个个悲剧组成。巴尔扎克描绘了资产阶级罪恶的发家史;抨击个人野心家的道德堕落;嘲笑投机商人的冷酷、吝啬;同情劳动大众的贫苦生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 回答:描绘了人的拜金和利欲熏心的社会,是法国的一副纷繁复杂的社会史。 教师:巴尔扎克小说从社会的角度关注到了人,讲述社会各阶层的关系。 列夫·托尔斯泰文学 (1)请学生根据学案人物卡片预习,回答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著作。 (2)探究列夫·托尔斯泰文学著作的特点 教师设问:阅读材料,托尔斯泰的作品在关注什么?作品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4: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材料5:人们不但不应该憎恨仇敌,不能同他们争斗,还要爱他们,帮助并服务于敌人。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回答:关注家庭以及社会的人,反映社会现实。 学案问题三:巴尔扎克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共同关注点是什么? 教师: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小说都在批判现实社会和揭示了社会矛盾,关注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把目光放到社会,认识到人的命运与社会密切相关。 3、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教师设问:巴尔扎克与列夫托尔斯泰为何都在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呢? 学案问题四:文学背后折射的什么样的社会?(提示:画出17—20世纪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时间轴) 展示学生学案的时间轴,再引导学生梳理。 回答: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资本主义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经历着工业革命,社会矛盾尖锐与阶级差距加大,他们看到社会丑陋与险恶,于是写下了这样的著作。 教师总结:我们从文学看到作家关注人与社会,人的自我认识也开始将人放在近代变迁的社会进行考察,同情下层民众,反映百姓的呼声,为百姓呐喊,起到了启人心智、促人觉悟的作用。 利用课前预习的学案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补充史料让进一步学生了解近代文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补充史料引导学生将文学放置于时代背景下分析,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并分析文学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最后通过表格梳理使知识更加明晰。
三、逐梦·张扬 1、贝多芬的音乐 教师设问:人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还表现在艺术层面,近代的音乐有什么变化呢? 材料7:从19世纪开始,浪漫主义音乐逐渐在西欧乐坛占据主导地位。西欧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音乐服务的对象由宫廷转向社会,由贵族转向资产阶级;音乐家也由受雇于宫廷的奴仆变成了为争取个人的成功而创作和演奏的艺术家。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 学生:音乐服务对象由宫廷转为社会,音乐家由宫廷奴仆转为为自己而创作。 学案问题五1:阅读教材第30页和31页,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为谁而作?为什么在《英雄交响曲》划去拿破仑的名字?贝多芬的个人理想是什么? 学生:拿破仑称帝,因为拿破仑称帝违背自由,贝多芬追求自由、平等、博爱。 教师:贝多芬一直憧憬法国大革命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共和主义的理想,但是1804年拿破仑称帝意味着共和精神的背叛。贝多芬划去拿破仑的名字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宣扬贝多芬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观念,这种追求是对封建统治的批判。 2、梵高的绘画 (1)观看视频《梵高一生的创作历程》,感悟梵高的追求和作品的表达。 (2)探究梵高的绘画与人生 教师设问:通过视频梵高的绘画感受到了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回答:绘画自然、色彩鲜明,感受生命向上的力量。 学案问题五2:为何梵高一生穷愁潦倒依然能画出这样的画? 教师:梵高的绘画可以看出描绘自然的同时也有想象的部分,色彩鲜明是梵高结合主观感受,更加关注到个人的主观感受,即使一生贫困仍热爱生活。 学案问题五3:相较于近代文学,贝多芬与梵高的艺术的关注点是什么? 教师总结:近代文学的关注点是人与社会,而贝多芬的音乐和梵高的美术,我们看到人的认知更进一步地聚焦在个人的感受和命运,关注到个人的生命,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追求,对封建统治和社会痛恶进行赤裸裸地批判。 思考和回答教师问题。 观看视频回答教师问题。 补充史料了解近代音乐的特点,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之上,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感悟人对生命的关注。 通过视频感悟梵高的绘画与其一生的命运,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引导学生看到人认识能力从关注社会到关注生命的这个过程的提高。
课堂小结 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梵高的科学与文化成就,伴随着人认识能力不断提高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推动社会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科学的本质就是启蒙,启蒙必须依靠科学,只有科学地认识自我与社会,才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点燃“理性之光”,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 回顾本课所学,紧扣重难点,升华主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