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专项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专项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06:4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与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所刻画的衍太太这位女性形象相匹配的是( )
A.年轻时是“豆腐西施”,老了却尖酸刻薄,市侩俗气脸皮厚,一副“圆规”似的站姿。
B.表面理解孩子的调皮,却挑唆“我”去偷钱,迫使“我”出外求学,把孩子当成消遣的玩物。
C.知道很多规矩,睡觉不拘小节,常常“切切察察”,但“我”却对她怀有敬意。
D.无拘无束,不懂规矩,从不把事放在心上,天不怕地不怕,却又狡猾聪明地懂得躲避麻烦。
2.下列对《朝花夕拾》作品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无常》中鲁迅描绘了儿时在迎神会和舞台上所见的爽直、公正的“无常”形象。
B.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鲁迅对传统“孝道”进行理性思考,认为要取其精华。
C.《五猖会》中,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可以引发读者对家庭教育的思考。
D.《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虽粗鄙,但善良,鲁迅对阿长充满感激与怀念之情。
3.下列关于《朝花夕拾》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
B.《五猖会》主要描述了作者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台上所见到的“无常”形象。
C.《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遇到的一位老师。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父亲的病》都是《朝花夕拾》里的作品。
4.选出对有关名著《朝花夕拾》内容表述正确的两项( )( )
A.《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表达了对猫一类暴虐者的憎恶,对隐鼠一类弱小者的同情。
B.《藤野先生》一文中“纠正解剖图”和“看电影事件”,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C.《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回忆儿时的阅读经历,赞美了“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等孝道故事。
D.《无常》一文中鲁迅夹叙夹议,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所谓“正人君子”进行辛辣的讽刺。
E.《五猖会》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西湖梦寻》里的热闹赛事,接着写自己见过的较盛的赛会,这里都是为写五猖会做铺垫。
5.下面不能作为对《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概括的一项是( )
A.寿镜吾老先生方正博学,比较开明,虽然回答“我”关于“怪哉”的问题时有些不悦,但是回忆起他,鲁迅先生的内心仍是充满了理解与温情。
B.《琐记》中的衍太太,非常热心、非常理解小孩子,她帮助“我”解决困难,曾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她给童年的“我”带来了温暖。
C.《阿长与〈山海经》》中,保姆阿长絮叨粗俗,但她为“我”买来《山海经》。她对“我”质朴的爱,使成年后的“我”对她充满感激与怀念。
D.《范爱农》中的范爱农,内心充满爱国热情,但当时的环境使不肯随波逐流的他穷困潦倒,一腔热血的他以白眼示人。忆起他,鲁迅内心充满同情和痛惜。
二、填空题
6.填空。
《朝花夕拾》原名《 》。这组回忆性散文是 (作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作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 和 。
7.《朝花夕拾》原名《 》。《狗·猫·鼠》一文中,作者小时候床头贴的两张年画是《 》和《八戒入赘》。鲁迅先生还在其中申请回忆了他的两位老师,他们的名字是 和 。
8.任务一:《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其中有些作品记录了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在这些作品中,鲁迅描写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又如《 》中的 。
9.《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 》,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10篇,是一部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 ;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 。
10.请按顺序将横线补充完整。
《朝花夕拾》的作者是① ,作者原名是② ,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是一部回忆性③ 集,原名《④ 》,后改名为《朝花夕拾》。
书中揭露某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实质的文章是⑤ ;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文章是⑥ ;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文章是⑦ ;怀念幼时保姆的文章是⑧ 。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社戏》节选的两段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甲】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1.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两段选文所写的事件。
12.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这些开船的动词有什么作用?)
(2)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从写法的角度来赏析。)
13.甲、乙两选段都写了船速之快,都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请从其中一个选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写在下面,并说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好处。
14.说说甲文中②—④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A)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
(节选自《琐记》)
(B)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节选自《父亲的病》)
15.请结合选段(A)(B),分析衍太太这一人物形象。
16.阿长和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两个典型的妇女形象,分别写出她们的一件事情(语段事情除外)以及“我”对她们的态度。
17.读《朝花夕拾》,消除了我们与经典的隔膜,拉近了我们与鲁迅的距离。在这十篇散文中,我们看到的是具有战斗精神的鲁迅,是饱含深情的鲁迅,是富有童真童趣的鲁迅,是幽默的鲁迅。请结合《朝花夕拾》中相关篇目及内容,从以上四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试卷第4页,共5页
试卷第1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把握。
A.有误,根据“豆腐西施”和“圆规”分析,这是《故乡》中的杨二嫂;
B.正确,根据“挑唆‘我’去偷钱,迫使‘我’出外求学”得出:这是衍太太;
C.有误,根据“知道很多规矩,睡觉不拘小节,常常‘切切察察’”分析,这是长妈妈;
D.有误,这是鲁迅《且介亭杂文》中散文《阿金》中的主角“阿金”。
故选B。
2.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鲁迅对传统‘孝道’进行理性思考,认为要取其精华”错误;
故选B。
3.B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及常识识记。
B.有误;《无常》主要描述了作者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台上所见到的“无常”形象;
故选B。
4.AD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B.《藤野先生》一文中“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C.对“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等孝道故事的残忍和虚伪,鲁迅持批判的态度;
E.《五猖会》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事,接着写自己见过的较盛的赛会,这里都是为写五猖会做铺垫;
故选AD。
5.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B.衍太太出现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怂恿鲁迅看春宫图,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市侩形象。因此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B。
6. 旧事重提 鲁迅 经历(生活道路) 心路历程(成长历程)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知识的掌握。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志趣形成的经过。前七篇如《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反映了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生活的情境,后三篇《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则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经历,也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所以这组散文可谓是鲁迅作品中最富有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7. 旧事重提 老鼠娶亲 寿镜吾或者寿老师寿先生 藤野先生
【详解】《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狗·猫·鼠》一文中,作者小时候床头贴的两张年画是《老鼠娶亲》和《八戒入赘》。原文为:我的床前就帖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象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
鲁迅先生还在其中申请回忆了他的两位老师,一个是寿镜吾或者寿老师寿先生,是鲁迅的启蒙老师,“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一个是藤野先生,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老师。他毫无民族偏见,对鲁迅多有照顾。
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寿镜吾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
《朝花夕拾》 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 原名《旧事重提》。作者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叙事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是一部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其中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很多,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寿镜吾等。
9. 旧事重提 长妈妈或阿长 藤野先生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
《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 》,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 回忆性散文集,共 10 篇,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是一部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藤野先生》回忆了“我”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了在仙台学医时解剖学老师藤野先生对“我”的教诲,并记叙了自己受日本学生的歧视、侮辱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文章突出表现了藤野先生严谨、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10. 鲁迅 周树人 散文 旧事重提 《父亲的病》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阿长与<山海经>》
【详解】考查对名著《朝花夕拾》相关内容的掌握。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其中《父亲的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展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名医们庸医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恶痛绝,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
《二十四孝图》中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五猖会》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11.月夜行船 月下归航(意思相近即可)
12.(1)这些动词既说明了小伙伴驾船技术高超、动作熟练、聪明能干,又体现了大家看戏心情的急切。
(2)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灯火中的戏台比作仙山楼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戏台在灯光中时隐时现的朦胧美,与前文相照应,表达了“我”对社戏的向往和留恋。。
13.甲文示例:正面描写“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侧面描写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乙文示例:正面描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侧面描写“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不仅突出了船行之快和轻松愉悦的心情,丰富了文章内容,还使文章写法灵活生动,富有感染力。
14.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这些描写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
根据甲文第①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内容可知,甲文写经过了多次波折,外祖母和母亲终于答应“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戏,由甲文第②段“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可知,选文描写的看戏途中月夜行船的情景。“月色”点明时间月夜,“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他们换了四回手”点明行船,可概括为“夜航看戏”或“月夜行船”。
由乙文第①段“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可知,描写的是看戏归来时的情景。由第②段“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点明时间,因此可概括为“月下归航”或“戏后归航”。
1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1)“跳”“拔”“点”“磕”“退”“上”“出”等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也说明小伙伴们配合默契,在没有大人的帮助下,我们这群少年便熟练地将船开出,说明平时的勤劳能干。再结合第①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有说笑的,有嚷的”“飞一般”的语句可知,这里表现出伙伴们划船看社戏的兴奋和愉悦的心情。
(2)“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将灯火中的戏台比作仙山楼阁,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其中“罩”,覆盖之意,这里指戏台被红霞笼罩着,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相呼应。而“回望”意思是回头看,这里指离开戏台后又往戏台的方向望去,结合下文“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分析,“回望”表达了“我”恋恋不舍的心情。
13.本题考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运用。
甲文主要是写去看社戏的路上船速之快,正面描写有第①段“飞一般径由赵庄前进了”,侧面描写有第②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乙文主要是写离开赵庄的路上船速之快,正面描写有第②段“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了在浪花里蹿”,侧面描写有第②段“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结合甲文“跳”“拔”“点”“磕”“退”“上”“出”等动词和“有说笑的,有嚷的”“飞一般”的语句以乙文“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可知,无论是之前来去赵庄看社戏,还是看完社戏之后离开赵庄,这些正侧面的描写相结合不仅突出了船行之快和伙伴们划船兴奋和愉悦的心情,丰富了文章内容,还使文章显得不拘一格,写出乡下的生活充满无限的生机和趣味,富有感染力。
14.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的分析。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侧面写出了行船之快,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这几句描写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喜爱与深切的留恋之情。
15.①教唆“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并散布流言,表现出她爱搬弄是非、内心阴暗;②在父亲临终前让“我”不停大声呼唤父亲,表现出她的愚昧迷信。
16.阿长给“我”买绘图的《山海经》,“我”对阿长从“不大服”到充满敬意:衍太太怂恿别人的孩子在冬天比赛吃冰,“我”对衍太太这个庸俗的市井妇人充满厌恶。
17.示例:
具有战斗精神的鲁迅,如《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坚决捍卫白话文,对虚伪的封建孝道进行猛烈抨击。
饱含深情的鲁迅,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深情回忆了保姆阿长,表达了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敬意和怀念。
富有童真童趣的鲁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在百草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雪地捕鸟………这样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幽默的鲁迅,如《藤野先生》中,鲁迅用“实在标致极了”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极具幽默感。
【解析】1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A)段“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可以拿首饰去变卖”可知,教唆“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结合文段内容“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可知,衍太太饶舌,到处散布流言,爱搬弄是非、内心阴暗;结合语段(B)内容“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并且在父亲临终前让“我”不停大声呼唤父亲,表现出她的愚昧迷信。
16.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理解和把握。
阿长睡觉“摆大字”,挤得我无处容身,十分的粗俗;阿长规矩多,逼迫“我”吃“福橘”, 表现作者对阿长的厌烦,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结合《琐记》内容,“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可知,衍太太怂恿“我”去看不健康的书,是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形象,“我”对衍太太这个庸俗的市井妇人充满厌恶。
17.本题考查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和分析。
本题答案不唯一,解答此题要结合《朝花夕拾》相关篇目,谈谈具有战斗精神的鲁迅、饱含深情的鲁迅、富有童真童趣的鲁迅、幽默的鲁迅。
例如:具有战斗精神的鲁迅,《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表现了对现实的批判与讽刺;富有童真童趣的鲁迅,《五猖会》记叙了迎神赛会的习俗及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展现了鲁迅的童真;
饱含深情的鲁迅,《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悼念,这是饱含深情的鲁迅;
幽默的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以儿童的视角,结合她的迷信故事,说她有“伟大的神力”,对她有“空前的敬意”,用说反话的办法将之化为善意的调笑。
答案第2页,共7页
答案第1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