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能说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会根据加数的符号正确确定和的符号与绝对值;
3.会熟练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4.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总结知识的思维能力。
3.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教学,渗透化归、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2.在传授知识同时, 应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准备:
通过交谈,研究学生本节课学习中会遇到的困难,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ppt课件)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本节课主要以 “教学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指导,采用讲授式、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等策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如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探究,猜想结论→归纳结论,创新记忆→例题讲解,巩固新知→趣题设计,发散思维→总结反思,灵活应用。
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
以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原则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观察分析、小组交流讨论等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优势,使每个学生均有所收获。
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的基础及学习习惯是比较差,初一学生对于小学的数的运算等能力不强,学生对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是很适应;不过,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步淡化,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现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和勇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学生间互相评价和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已逐步形成。
(二)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是初中数学用算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之一。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同时也为后继学习实数、代数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就本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思考方式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出示演示文稿2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各组数中,哪一个数的绝对值大?
(1)5和3; (2)-5和3; (3)5和-3; (4)-5和-3。
2 、说明下列用负数表示的量的实际意义
(1)小兰第一次前进了5米,接着按同一方向又前进了-2米;
(2)北京的气温第一天上升了3℃,第二天又上升了-1℃;
(3)东方汽车向东走了4千米之后,再向东走了-2千米。
3、 根据上述问题,回答
(1)小兰两次一共前进了几米?
(2)北京的气温两天一共上升了几度?
(3)东方汽车一共向东走了几千米?
(二)引入新课
在小学算术中学过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些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的运算。引入负数之后,这些运算法则将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三)进行新课 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问题一
出示演示文稿3回答下列问题。
小明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由A点出发进行两次步行,先走5米,再走3米,会有哪几种走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讨论猜想结论,每组出一人回答讨论结果。
教师以课件的形式加以评价。
有4种形式走法。
结论1:同号两数相加,取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结论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 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问题二问题三
出示演示文稿4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探究,利用猜想结论→归纳结论的方式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利用演示课件的形式给予肯定及表扬。
(四)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
通过三个问题的探究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
自由结组讨论回答。总结有理数加法的三个法则.学生看书,引导他们看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
出示演示文稿5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五)分析理解 总结步骤
出示演示文稿6
( -4 ) + ( - 8 ) = - ( 4 + 8 )= - 12
↓ ↓ ↓
同号两数相加 取相同符号 绝对值相加
( - 9 ) + (+ 2) = - ( 9 - 2) = -7
↓ ↓ ↓
异号两数相加 取绝对值较大 绝对值相减
想一想
同号两数之和——这是名符其实的和,做加法。
异号两数之和——表面上叫“和”,其实是做减法。
(六)巩固练习
1、出示演示文稿7填表
2、出示演示文稿8例题计算
3、出示演示文稿9比较有理数中的和与算术中的和有什么区别
(七)课程小节、布置作业
出示演示文稿10
(八)课堂评价:学科班长评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及个人。由组长对课堂进行评价。
(九)教后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是以《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要重视“双基”教学的要求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同时将“问题” 贯穿于始终,运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探索过程中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不但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2、教学中应按照新课程标准,做到用教材教学,但不必一定只教教材。教学时应尽量选取适合自己学生的熟悉教学素材,可降低教学难度。
3、学生在做异号两数相加时仍然有部分学生存在符号错误,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待加强提高.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学习都要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最感兴趣的、最常见的情境引入学习主题,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这样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所教的学生又最终要走向社会,要成为会做事的人,把数学用于生活更是我们数学教师长远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
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基本功的含义更为广泛了,她不仅包括了我们过去所要求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对教材的把握能力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再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了,而是要广闻博识,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我们教育的终级目标。
课件10张PPT。1.3有理数的加法(1)1、下列各组数中,哪一个数的绝对值大?
(1)5和3; (2)-5和3; (3)5和-3; (4)-5和-3。 2 、说明下列用负数表示的量的实际意义
(1)小兰第一次前进了5米,接着按同一方向又前进了-2米;
(2)北京的气温第一天上升了3℃,第二天又上升了-1℃;
(3)东方汽车向东走了4千米之后,再向东走了-2千米。
3、 根据上述问题,回答
(1)小兰两次一共前进了几米?
(2)北京的气温两天一共上升了几度?
(3)东方汽车一共向东走了几千米?
复习提问(+5)+(+3)=+8(-5)+(-3)=-8结论1:同号两数相加,取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5)+(-3)=+2(-5)+(+3)=-2结论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
减去较小的绝对值。A.西问题2:小明在0点向东步行5米,再向西步行5米,这时距0点什么位置?问题3:小明在0点向西步行5米,再向东步行0米,这时距0点什么位置?(+5)+(-5)= 0 +5-5结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结论: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5(-5)+ 0 = -5 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 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分析理解 总结步骤
( -4 ) + ( - 8 ) = - ( 4 + 8 )= - 12
↓ ↓ ↓
同号两数相加 取相同符号 绝对值相加
( - 9 ) + (+ 2) = - ( 9 - 2) = -7
↓ ↓ ↓
异号两数相加 取绝对值较大 绝对值相减
想一想同号两数之和——这是名符其实的和,做加法。
异号两数之和——表面上叫“和”,其实是做减法。 练一练1.填表+18+8+26+16-9+79+5-14-12-3-例题解:(1) (-11) + (-9)(同号两数相加)(11+9)(取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 (-3.5) + (+7)(异号两数相加)=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
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7-3.5)= +3.5(3) (+9) + (-10.2)=-(10.2-9)=-1.2= +(5) (-1.08) + 0 (6) (+3.2) + (-3.2)= 0(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互为相反数相加等于零)计算:(1) 5 + 3 = 8 不写符号,正(零) 大于或等于加数
(2) (-5) + (-3) = -8 负 小于加数
(3) 5 + (-3) = 2 正 大于或小于加数
(4) (-5) + 3 = -2 负 大于或小于加数
(5) 5 + (-5) = 0 零 大于或小于加数
(6) (-5) + 0 = -5 负 等于或小于
结论:在有理数运算中,算术中的某些结论不一定再成立。
比较有理数中的和与算术中的和有什么区别
和的符号 和与加数的关系
课程小结
(1)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2)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关键问题。
布置作业
(1)18页练习 1 、 2 题。
(2)思考题 1)a+|a|=0 , a是什么数?
2)若|a+1|=2 ,那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