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新课导入
朱元璋评价汉高祖:“惟汉高祖皇帝除嬴平项,宽仁大度,威加海内,年开四百。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毛泽东评价汉高祖:“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
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1.认识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史料实证)
2.理解“文景之治”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历史解释)
3.探究秦亡汉兴的原因,认识施仁政得天下,施暴政者失天下,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启迪统治者要重视民生,以民为本,减轻人民的负担。(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一、西汉的建立
1、西汉的建立
时 间:
开国皇帝:
定 都:
▲西汉都城·长安布局示意图
▲西汉长安城出土“汉并天下”瓦当
刘邦(汉高祖)
公元前202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前256—前195)
2.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说一说,西汉初年是怎样的社会景象?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景象?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材料一:《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材料二: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 ,而将相或乘牛车。
译文:西汉建立初期,百姓失掉了所从事的工作,出现大荒年。大凡米一石要五千钱,人吃人,死的人过半数。
译文:皇帝出行都不能乘坐到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拉的马车,而高级将领与文官只能坐牛车出了
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处都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
因为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首要问题:
社会景象:
原因:
休养:休息保养;
生息:人口繁殖,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表现。
休养生息政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元气,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汉高祖刘邦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1、背景(原因)
……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故无为者乃有为也。……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及故也。 —陆贾《新语》
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②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
二、休养生息的政策
措施:
目的:
作用:
原因:
材料一:“秦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我之所以得天下者何?” ——刘邦
吸取秦亡教训;西汉初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残破不堪。
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材料三:“兵皆罢归家”。诏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各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①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②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材料四:“农,天下之本……其令君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③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材料五:“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伍而税一,量史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④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
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材料二: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 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项目 秦朝 汉初
统治政策 赋税沉重(三分之二) 徭役兵役繁重 刑法残酷等 轻徭薄赋(什五税一)
“兵皆罢归家”
鼓励耕织
结果
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秦朝灭亡。
使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
第56页
1.分析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材料二: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材料三:文帝二年(前156年)、文帝十二年(前166年),文帝两次下诏“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十三年六月,又“除田之租税”,公元前156年五月,景帝“令田半租”,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秦始皇征收2/3
汉高祖征收1/15
汉景帝收1/30
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三、“文景之治”
材料四: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dan),肉二十斤;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汉书·文帝纪第四》
材料五:文帝:当劓(yì,割鼻子)者,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子抽打)三百;当斩左止(趾)者,笞五百……
景帝:改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子抽打)刑五百为二百 ,三百为一百……
——《汉书·刑法志》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材料六: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you)、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汉书·文帝纪第四》
材料七: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上常衣绨(ti)衣(材质粗糙的衣服),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ye)地,帷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④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反对奢侈浮华。
3、影响
①历史地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治世”。
(公元前202年~前141年,61年)
②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带笑意
东方
“蒙娜丽莎”
试比较两种俑的
表情有什么异同?
这说明什么?
三、“文景之治”
3.比对秦朝与西汉统治措施,从“秦亡汉兴”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教训?这对现在的国家治理有何现实意义?
朝代 赋税 徭役 刑罚 结果
秦朝 赋税沉重,农民要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徭役繁重,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不下300万人 严刑峻法,死刑有十多种,还有族诛、连坐等 二世而亡
西汉 减轻赋税,文帝景帝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让士兵还乡务农,减轻徭役和兵役 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文景之治
实施暴政,不恤民情,则国家衰亡;
实施仁政,关注民生,则国家强盛。
启示教训:
现实意义:
①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关注民生。
②成由俭败由奢,提倡勤俭,反对奢侈浮华。
③政府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并具有延续性。
课堂小结
西汉的建立
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长安
汉初状况:残破荒凉,田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
首要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休养生息
背景:汉初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秦亡教训
措施: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轻徭薄赋
作用: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出现原因:休养生息,以农为本,减轻赋税,以德化民,
减轻刑罚,勤俭治国
“文景之治”
统治者:汉文帝和汉景帝
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汉高祖 汉文帝 汉景帝 休养生息
1.(2023年湖南株洲中考)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写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与材料中内容相符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2.(2023年吉林长春中考)“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针对这种情况,西汉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A. 休养生息 B. 重文轻武 C. 文化专制 D. 闭关锁国
3.(2023年山西中考)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随堂训练
A
A
A
4.(2023山东宁阳期中)“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首诗描述了刘邦 ( )
A.领导农民起义,赢得民心 B.打败项羽,赢得胜利
C.推翻秦朝暴政,建立西汉 D.乘胜追击,定都长安
C
5.(2023山东莱阳期末)《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反映出西汉初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 )A.积极整顿吏治 B.统一全国货币 C.恢复发展生产 D.大力培养人才
C
6.(2023山东莱州期末)《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使我们认识到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领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德治国的大智慧。秦汉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的是 ( )A.秦始皇、秦二世 B.汉武帝、汉献帝 C.汉高祖、汉惠帝 D.汉文帝、汉景帝
D
7.(2023山东宁阳期中)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多次下诏减“田租之半”或“租税之半”;景帝时甚至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这些举措 ( )A.体现抑制诸侯王的意图 B.贯彻了儒家仁政思想 C.促进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D.促成了“光武中兴”
C
8.(2022山东济南中考)《汉书》中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这反映的治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A
9.(2023廊坊期末)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如图是秦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表。a阶段人口数量下滑和b阶段人口数量迅速提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科技进步,人丁兴旺 D.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