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1 15:4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水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 史 试 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问政于箕子(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建议他除了“谋及卿士”“谋及卜筮”外,还要“谋及庶人”,武王十分钦佩。这反映了当时
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影响力 B.重大事务采取集体决策
C.商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强大 D.神权政治占据主导地位
2.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族居住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封国是由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 B.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周文化一致
C.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 D.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
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功能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4.元朝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设立了不少行中书省,以代表中书省在地方行使职权。1287年,忽必烈在全国范围内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行省制的实质是继承和发展了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5.朱元璋在总结元朝灭亡教训时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动。”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皇权旁落,宰相专权 B.干弱枝强,地方割据
C.法度不行,人心涣散 D.元行暴政,农民暴动
6.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  )
A.秦朝的三公     B.明朝的内阁大学士
C.唐朝的三省长官      D.清朝的军机大臣
7.秦朝皇帝制度、郡县制的确立,经过了集体讨论。唐朝有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合议的制度。宋明清时期廷议、朝议、集议制度进一步规范化。这说明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一致性是
A. 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B.保障决策的合理性
C.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D.强化权力之间的制约
8.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一些将军在军饷不足时,会在未得到公民大会允许的情况下请求雅典盟友的支持。这种行为常常受到公民大会的攻击,有些公民表示,军事指挥官们觉得他们自己就是法律。由此可见,在当时的雅典
A.外部势力影响政治决策 B.公民大会主导城邦事务
C.独裁统治破坏法律传统 D.权力滥用导致政局动荡
9.凯撒(公元前100—前44年),古罗马共和国统帅,在与其他军事统帅争夺政权的斗争中取胜,建立独裁统治,集执政官、保民官、独裁官等大权于一身。这说明凯撒
A.正式建立了罗马帝国 B.发展了罗马的民主政治
C.其统治政策不得民心 D.加速了罗马向帝制的过渡
10.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此后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在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西欧
A.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 B.王权神圣不可侵犯
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D.教会主导精神世界
11.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统治时期,法国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三级会议。下面对当时法国权力结构理解正确的
A.三次会议支持教皇,反对国王 B.贵族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C.教皇与贵族相互联合以共同对付国王 D.国王借助三级会议实施统治
12.17世纪末,当发动“光荣革命”的辉格党、托利党的领袖们制定《权利法案》的时候,国王拥有行政权和对外联盟权,但到了19世纪中期,国王终于沦为很少过问政府事务的国家象征。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人民革命力量的不断推动 B.启蒙思想深刻影响了英国
C.内阁制度和政党政治的发展 D.工业革命对民主政治的推动
13.“光荣革命”后,落实每三年一度例行化的议会是议会政治斗争的最大目标。1690年,英国托利派议员托马斯·克拉格斯爵士提出建议:“如果你给予(国王)以3年期限的关税收入的话,那么,就能确保议会的存在。”此建议的目的是
A.剥夺国王的行政权 B.运用财政规制追求民主
C.重新分配议会席位 D.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思想
14.“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
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B.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C.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 D.都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15.日记作为记录当事人生活经历的一种载体,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下面是写于1953年的一段日记:“今天是选举大会,张健、红旗、林阳都来了,大家围着红旗的新车子,议论纷纷……节日的标语到处张挂着,这是一个大喜日子,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和挫折 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C.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覆盖面广
16.“面向社会招揽人才,只讲德行与能力,使得许多熟知民间疾苦、体恤劳苦民众的有德之士进入中央政府,为官员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7.“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监,监管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大都由寒门子弟担任。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科举制已取代九品中正制  B.寒门子弟已成为治国核心
C.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世家大族的势力日趋衰落
18.钱穆指出,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抑制了门阀士族势力  D.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19.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北宋曹州(今山东菏泽)商人于令仪的子侄中多人考中进士。书中还记载了朝廷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密封和誊录等方法。上述材料反映出
A.商人子弟开始有了科举考试的权利 B.当时科举考试中存在舞弊现象
C.考试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D.北方比南方更重视科举考试
20.据《唐会要》记载,贞观年间,皇子李恪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遭侍御史刘范弹劾。这说明当时
A.中央监察机构职能扩展 B.御史监察受到皇权的庇护
C.司法制度逐渐发展完善 D.监察制度不回避贵族统治集团
21.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
A. 提升监察效果   B. 杜绝贪腐现象
C.扩大御史权力  D.促进制度转型
22.1800年,民主共和党人托马斯·杰斐逊当选美国第三任总统。即将卸任的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在下台前把许多本党人士紧急塞进了政府和法院。1801年初,杰斐逊上台后,立即撤换了大批联邦党官员,代之以新执政党的人士。这一事件
A.直接导致了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B.反映了“政党分肥制”的弊端
C.引发了美国政局的激烈动荡 D.加剧了美国的南北矛盾
23.一般认为工业革命是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重要动力,其依据是工业革命后
A.贫富差距扩大 B.政府管理职能扩展
C.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政党政治的形成
24.1890年,英国政府调整文官分类,在原来两大等级基础上再分别划分三个等级,均按照大学毕业考试类似的科目,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从20岁至24岁的青年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这一改革
A. 提高了政府管理的专业水平 B.为文官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C.有效地遏制了文官的官僚习气 D.使社会等级制度进一步固化
25.1978年美国颁布《文官制度改革法》,强调利用报酬来鼓励雇员的工作积极性,保护揭发政府工作缺点和弊端的人不受打击。这一改革的目的是
A.调动文官的工作积极性 B.加强执政党对文官队伍的控制
C.加强文官内部的相互制约 D.提高文官的专业水平
26.19世纪中期,美国的文官一般是跟随本政党在政治上共进退。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文官法》,规定文官不从属于任何政党,并将文官固定化和职业化。这种变化
A.改变了美国民主制度的结构 B.强化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C.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 D.推动了美国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27.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外国学堂有宗教一门。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这一规定表明清末教育改革
A.体现“中体西用”的理念 B.依旧带有盲目排外色彩
C.是戊戌变法的发展  D.带有明显的专制烙印
28.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提出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坚决反对。清廷却在1905年主动废除了科举制。这表明
A.科举制失去选拔人才的作用 B.慈禧太后的阶级立场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C.康梁思想得到清廷的认同   D.清朝选官制度被动革新
29.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修订颁布的《考试法》实施细则申明:“任命人员,谓政务官以外之公务员。”其目的在于区分政务官和事务官,这一规定
A.标志着文官制度的成熟 B.反映了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C.在当时政治体制下作用不明显 D.有利于克服政党轮换的弊端
30.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这一法律颁布的重要意义是
A.标志着干部制度的废除  B.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C.标志着文官制度的形成  D.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6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前期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住房拥挤不堪。城市发展和建设毫无规划可言,城市街道曲折狭窄,联排式、大杂院式和“背靠背”式房屋充斥新兴的大城市,利物浦与曼彻斯特的地窟、瓷器区以及伦敦的贫民窟令人触目惊心,公共设施则几乎等于零。
随着工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英国社会民主化运动已逐步走上稳健的正常轨道。19世纪英国城市政府改革主要有中央立法和城市地方立法两种。在中央以1835年的《城市自治机关法》为开端,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由市议会、市长和市参事会组成的新市政府,履行日益扩大的社会管理职责,从市政公共设施到街道、供水、垃圾和交通,再到精神生活的基础设施,如公园绿地、学校建设、图书馆和博物馆。到19世纪末,英国城市地方建设基本完成。到20世纪初期,经济领域中垄断与集中思想的抬头,政治领域中国家机器也日益加强,并将权力日益集中化,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管理。
英国城市政府改革进程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精神。以19世纪中下叶各城镇建设市政厅为例,当时市政厅被当作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市政厅的建筑与否、建筑的风格、建筑地址、预算、招标等都在公开的原则上进行。人们不仅仅把市政厅当作宏大的办公楼,而且把它当作是进行盛大的招待会、音乐会的场所,因此市政厅客观上具有议会厅、法庭、音乐厅等其他功能。市政厅已是群众提升其自身境界的工具。
——摘编自陆伟芳、余大庆《19世纪英国城市政府改革与民主化进程》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近代城市政府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回答英国近代城市政府改革的特点,并简要评价。(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德意志在官员的任用上长期保持着“恩赐官职”制的传统。1713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制定任用法官必须通过考试的规定。1873年,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颁布《官员法》《资历条例》,标志着德国官僚制的公务员制度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对德意志帝国公务员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陆续颁布了《联邦公务员法》《联邦法官法》《联邦公务员工资法》《联邦公务员休假条例》。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统一后,继续执行,并对相关法律条例进行修改完善,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公务员制度。
——摘编自侯京民《德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德意志公务员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意志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影响。(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历重创的清政府开始把眼光从“泰西各国”转向日本。1898年8 月,光绪帝发布上谕,“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此后又令各省督抚遴选在职官员及学生送日游历游学,又于1903年8月制定“奖励游学毕业生的章程”,对毕业生分别授予科举头衔,并予以录用。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便作为一项政策确立下来,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留日学生也直线上升。从京师同文馆的选派生到各省保送的望族子弟,从在任知府、知县到一般小富百姓,纷纷联袂东渡,甚至出现了兄弟、父子、姐妹、夫婿相伴留学东洋的景象。
——摘编自彭洁《简论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
材料二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种行政权力。孙中山在五权宪法里设计了“权能分治”的宪政制度。孙中山将政权与治权分开,让人民掌握“政权”,而政府则实施的是“治权”。人民是有“权”对政府进行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的,这样就可以形成主权在民,政府的“能”必须接受人民的“权”的管控,将人民的“政权”与政府的“治权”分开,形成“以权制能”的行政模式。
——摘编自马雪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与西方三权分立学说较析》
材料三 在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联系起来。“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
——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的主要因素。(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创新之处,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颁布《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背景及意义。(6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DACA 6—10 BBBDA 11—15 DCBDB 16—20 BDCBD
21—25 ABBAA 26—30 DADCD
二、非选择题:
31.(1)背景: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基础建设不足;环境污染;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政治民主化进程逐步推进。(6分)
(2)特点:由城市自治到接受中央行政管理的趋势;以立法手段推进;城市建设体现民主、自由、开放的精神。评价:英国近代城市政府改革伴随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反映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化带来的矛盾,使无产阶级的居住环境等方面有所改善;改革本身体现了英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6分)
32.(1)特点:否定了旧的选官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实施;采用考试的形式选拔公务员;与国际接轨;多次改革,逐步完善,体系完整,法律健全;重视保障公务员的权益。(6分)
(2)影响:规范了公务员的选拔制度,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文化素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了政治制度和人事制度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进步。(6分)
33.(1)主要因素: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明治维新的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政府重视留日;新政的实施;科举制的废除;西学广泛传播;民主革命形势高涨;民众救亡意识日益增强;进步人士的推动。(5分)
(2)创新:增加了监察权和考试权(将“三权分立”发展成“五权分治”)。(2分)评价:进步性:实现政府职能权力的有效分工;提高行政官员的素质,保证文官系统的独立性;监督政府机关的行为,防止权力腐化,保障民权;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经验和智慧,发展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局限性:主张权力之间分工合作,缺乏相互制约平衡的机制;权能区分学说太过理想化,人民“主权”对于政府“治权”的制约缺乏具体的办法;过分强调国家自由,抑制个人自由。(4分)
(3)背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意义:为公务员的晋升和降职提供有效的依据;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务员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政治保障。(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