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貌的形成:常见的地质构造——褶皱构造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选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
2、内容分析:“褶皱构造”是第二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中的第一个知识点,教材中仅用两段精炼简洁的语言对褶皱的形成演变进行了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通过动画及图像将教材文字中蕴涵的逻辑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此外,人类活动会受到地表形态的影响,同时也以一定的方式对地表形态施加影响。所以教学中有必要对相关的人类活动案例进行补充与分析,从而强化学生对褶皱构造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示意图和动画演示,理解褶皱构造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地理逻辑思维)
2、通过图像分析,能够正确区分背斜与向斜。(局部区域认知)
3、结合实例,分析构造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褶皱的形成过程;背斜与向斜的区别。
2、教学难点:地形倒置。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环节 “山区岩层图片”导入 1.呈现山区岩层图像,引入新知识。 2.讲解:在山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层,这些岩层常常出现倾斜弯曲,岩石的这种变形就是褶皱构造。 ①从身边自然场景出发,引起学生共鸣,引入新课。 ②同时直观的呈现了褶皱形态,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初步感知。
二、新课教学环节 (一)褶皱的形成 1.展示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过程。 2.讲解:水平岩层在地壳运动强大挤压力的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就形成了褶皱。 3.展示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褶皱图片。 ①利用动画演示褶皱形成过程,生动形象且直观,利于学生快速理解知识。 ②展示真实的褶皱图片,强化学生对褶皱的认识。
(二)背斜与向斜的区别 1.从岩层形态上看: 展示岩层图片,讲解背斜与向斜的岩层差异。 2.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 展示岩层剖面图,对比分析背斜与向斜岩层的新老关系。 3.从地表形态来看: 呈现岩层图片,比较未受侵蚀的背斜与向斜地貌。 图示岩层侵蚀过程,比较侵蚀后背斜与向斜地貌差异,归纳地形倒置知识。 ①背斜与向斜是本节核心知识,所以从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和地表形态三个角度进行全面对比,学生在比较中把握两者的特点和差异。 ②主要采用图像法来进行知识呈现,可以更直观清楚的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知识小结 1.总结背斜与向斜主要知识 总结归纳,梳理知识,让知识更加有条理,完善知识结构。
三、迁移应用环节 褶皱构造的实际应用 1.找水找矿活动:向斜适合找地下水,背斜适合找石油、天然气。 2.修隧道活动:背斜修建隧道更稳固。 通过找矿找水等实际案例对知识进行深化与迁移,强化学生对褶皱构造的认识,同时利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四、课后巩固 课后习题练习 1.设计并整理课后练习:包括常规习题与图像绘制两部分作业。 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测学习效果。其中特殊设计了图像绘制的任务,在增加作业趣味性的同时梳理了知识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