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云雀》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结合具体诗篇的学习,丰富词句的积累。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作者、意象、意境、手法等方面的知识。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诗歌意象,深入了解现代诗歌创作。
4.文化传承与理解:朗读诗歌,加深对青春生命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学习重点】
1.朗读和理解任务的全面、具体落实。
【学习难点】
2.对青春价值的关注与思考的努力呈现。
【教法与学法】诵读、讨论、点拨
【学习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雪莱(1792—1822),英国诗人。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少年时在皇家的伊顿公学就读。1810年入牛津大学学习,开始踏上其追求民主自由的道路。
1811年,诗人因为写作哲学论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无神论思想,被学校开除。1818年迁居意大利,与拜伦成为好友。代表作有《西风颂》《致云雀》等。
二、创作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据雪莱夫人回忆,《致云雀》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
两年后,诗人便不幸辞世,这首诗被人们公认为雪莱的“好诗”。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致云雀》歌咏了一种小鸟——云雀,构巢于地却狂喜,高飞,摆脱所有的来自于大地的约束,为人们刻画了一个浪漫主义时代的美好的理想形象:那冲霄而上的大自然的精灵,在天空上向人间唱着优美的歌曲。
2、如何理解《致云雀》一诗中“云雀”这一形象
云雀代表诗人自己。诗人与云雀一样是渴望光明、正义、美好的,而云雀的鸣叫就像是诗人所写的作品一样,给人们带来欢乐与美好的憧憬。
云雀代表的是一种平等的制度。诗人写这篇诗歌,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于其中,诗人揭露社会的贫富不均,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渴望人人平等。
3、诗歌分哪几个层次来写的?
诗歌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第1-2节:喜悦的问候开篇,赞美云雀这快乐的精灵不事雕琢的天籁之音。
第3-6节:极力赞美云雀丰沛四溢的歌声。
第7节:过渡,以问句“什么和你最为相似”转换抒情语调。
第8-12节:揭示云雀的本质,字里行间寄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第13-16节:“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都是空洞浮华的贫乏,都比不上云雀的歌声,探讨云雀歌声美的根源。
第17-19节:将云雀与人类比较,以反衬人类社会的丑恶和人的不幸。
第20-21节:对云雀歌声的美妙进一步概括,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渴望学会云雀的欢欣,向全世界泼洒欢乐、希望与爱!
四、诗歌主题
《致云雀》一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精神。
五、诗歌技巧
①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②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