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雨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DCBCA BDABD DADAC C
非选择题
17.(16分)
(1)特点:继承发展;法律儒家化;稳定性强。(4分)
原因:维护君主统治;儒学影响加深;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4分)
(2)特色:救亡图存;学习欧美;相对滞后于社会变动。(4分)
效果:推动中国法律近代转型;推进政治民主化;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有限。(6分,前3点任答2点得2分)
18、(16分)
中国:清政府时期,由于洋务运动的兴起、科举制的弊端、西学的传播等,在各方人士的推动下,政府进行改革(新政),废除科举制度,设立了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辛亥革命后,由于受西方现代文官制度和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逐步确立,在选官制度上,政府实行了考试权独立、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分离等改革。
英国:由于旧文官制度容易造成贪污、运转低效的弊端,以及对外战争损失惨重的刺激,为了适应工业革命发展对高素质行政官员的需要,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推动了官职改革,最终相对独立于各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选官制度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选官制度的改革应该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言之有理即可,16分)
19.(18分)
(1)(图1是唐朝理由:都城在长安;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唐朝时吐蕃统一了青藏高原地区。
图2是西汉理由:西汉都城在长安;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
图3是清朝依据:都城为京师(北京);设立乌里雅苏台、伊犁等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管辖边疆地区;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图4是元朝依据:都城是大都;地方行政区划名称为行省;设有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12分)
(2)趋势:中国历史是在多民族交流交融中不断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从秦汉至元清,中国古代疆域不断扩展;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6分)长沙市雨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
历史
时量:75分钟 总分:100分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如图为甲骨文中“帝”字的几种写法。有学者认为,“帝”为架木燃烧之形,象征对天神、祖先的大祭,代指天神。商王死后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贞咸宾于帝”。到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帝乙、帝辛。这一现象表明( )
A.政治需求干涉宗教信仰 B.政权神权开始分离
C.社会迷信思想逐步淡化 D.商王权威有所加强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特征是多阶层、小间隔,而秦国则是两极分化、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东方六国的城址等级序列特征是国都以下逐级递减,而秦国则是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这反映了( )
A.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甚础 B.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社会制度
C.战国时期分封制的瓦解具有不平衡性 D.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发展轨迹截然不同
3. 5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北魏)入主中原后,根据汉地传统钦定流品出身秩序,妥善安置滞留乡梓的汉人士族,依照魏晋惯例广泛吸纳汉人士族步入官场,放宽世资核算的标准,并充分满足其提升门第的利益诉求。北魏这些措施意在( )
A.整合民间力量以扩大统治基础 B.强化政治认同以维护鲜卑统治
C.推动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D.加快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进程
4. 《文苑英华》专列唐朝中后期“中书制诰(诰:上告下:古代的一种告诫性的文章)”与“翰林制诏(诰)”两大品类,其中“中书制诰”占四十卷,而“翰林制诏(诰)”却占到了五十三卷。由此可见,唐朝中后期( )
A.扩大了宰相选拔的范围 B.科举制提高了文官地位
C.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D.翰林侵夺了三省的权力
5. 书院祭贤始于北宋的岳麓书院,祭祀对象主要包括儒家的先圣先师、先贤先儒、乡贤先祖。祭祀的祠宇具有开放性与公共性,书院之外的人员也可以参加书院祭祀活动。据此可知,宋代书院( )
A.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B.推动了科举教育发展
C.受佛道思想的影响 D.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
6. 明代在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立督抚,形成了三重监察网络。此外,皇帝还时常派监察御史巡视州县,察举“天下有司官有无过犯,奏报黜陟”。明代的这些举措旨在( )
A.增大地方的司法权力 B.实现吏治的有效整饬
C.惩治民众的不法行为 D.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7. 下图是1764—1895年清代地方官入仕途径占比变化情况表,对表中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清代的科举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B.德行成为清代选官的主要标准
C.甲午战败加剧了卖官鬻爵现象 D.战争导致财政困难是重要原因
8. 1901年清廷宣布“新政”。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1906年,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立宪成为一场骗局。这些措施表明( )
A.改革加速了革命的进程 B.清末新政加深了民族危机
C.清廷主动适应时代潮流 D.民主政治成为社会的共识
9.(作业原题)辛亥革命后,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当进步党势力大增之际,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政党已经沦为专制工具 B.政党政治具有一定影响力
C.资产阶级政党局限性初显 D.北洋派系内部纷争加剧
10. 1943年《新华日报》报道,晋豫区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团结了各抗日党派和阶层;国民党人达慎斋撰词赞颂“三三制”政权是“各阶层团结之旗帜”。同年6月,正面战场取得了石牌要塞保卫战的胜利。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B.“三三制”团结了国共两大政党
C.民主政治得到了盟国支持 D.国民党和共产党努力坚持抗战
11.下图为1980年6月18日,四川广汉向阳政府“换牌”时的场景(补拍),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经济体制改革遭遇挫折 B.拨乱反正工作基本完成
C. 地方政府轻视舆论宣传 D.改革亟需解放民众思想
12.有学者评价欧洲某项制度的实施,“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据此判断,此项制度是( )
A.法国的三级会议制 B.罗马的贵族寡头制
C. 英国的看主立宪制 D.雅典的城邦民主制
13.11世纪,西欧大陆尤其是意大利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产关系日益复杂,这迫切需要一种能调整各种商业关系并符合契约精神的法律。同时,市民阶级渴望通过中央集权消除阻碍商品流通的封建壁垒,而罗马法包含君主拥有绝对权力的内容,可以成为加强君主权力、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和抗衡教皇的武器。据此可知,罗马法复兴的原因是( )
A.得到了西欧各国君主的支持 B.罗马法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C. 满足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D.符合市民阶层对时代的新需求
14.某中学历史教师利用数学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 )
A.王权演变的历史进程 B.教会权力演变进程
C. 资产阶级力量的变化 D.市民权力变化过程
15. 下表为19世纪英国议会颁布的部分法令内容。从这一历程可看出英国( )
1832年《英格兰和威尔士人民代表修正案》 取消和削减"衰败市镇"代表名额,在空出来的143名代表议席中,65名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58名分配给其他不足议席的各郡
1867年改革法案 在城市,凡缴纳贫民救济金的房主和每年缴10镑以上房租,定居不少于一年的房客才有选举权。在农村,每年在私有土地上的收入达5镑或缴纳12镑租金的佃户才有选举权
1885年改革法案 选区重新划分,每5万人可选派议员一名
A.君主立宪政体缓慢形成 B.议会至上原则逐渐确立
C. 代议制民主不断完善 D.公民的普选权逐渐实现
16.(作业改编)美国国会1923年通过《职位分类法》,将文官职位性质分为专门技术类、次专门技术类、文书行政和财务类、保管类、文书机械类五大类,建立了系统的分类考绩制度。这一法案的制定说明( )
A.文官制度在美国正式建立 B.文官脱离党争保持中立
C. 技术革命助推了国家治理 D.美国文官制度臻于完善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
1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开创了全国高度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为以后各朝代继承。两汉时期,经过改造的儒家礼教逐渐成为指导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重要因素。魏晋时期,立法频繁,礼教被确认为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这一过程在唐代发展到鼎盛,是为中国法律制度传统的确立。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在总体上不再有重大的发展,唐律先是被宋朝沿用,又被明朝当作立法的蓝本。明律本身被清朝沿用。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再次发生巨变,而法律的变化却相当滞后。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了根本改革法律制度的尝试,但是这种尝试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实际影响力是微不足道的。中华民国时期迅速制定并颁布了一批与当时最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接轨的法典,其实际施行的情况相当有限,很大程度上只是“书面法”而已。
——均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效果。(10分)
18. (作业题改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由于两党轮流执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以致卖官鬻爵之事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伤亡惨重,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1854年,诺斯科特和屈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被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年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一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请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英两国选官制度的演变作出合理解释。(16分)
19.中国古代疆域的沿革不仅呈现出空间范围的变化,更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见证。观察下面图片,回答问题。(18分)
图1 图2
图3 图4
(1)指出以上四幅图所对应的朝代,并说明判断依据。(12分)
(2)依据历史时序,从以上历代疆域的变迁中,你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哪些特点。(6分)
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