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学期单元测试卷
期末综合能力测评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Fe—56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9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碳酸氢铵(NH4HCO3)既是食品加工中常见的添加剂,也是农业上常用的一种化肥,这种化肥属于 ( )
A.钾肥 B.磷肥 C.氮肥 D.复合肥料
2.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中“碳中和”指的是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下列措施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
A.鼓励民众大量植树造林
B.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
C.加大化石燃料的使用
D.推广使用新型氢氧燃料电池提供动力的客车
3.常用的固体火箭推进剂为高氯酸钾和铝。如图为铝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铝属于非金属元素
B.铝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C.氯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8
D.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Cl2
4.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测定溶液的pH B.蒸发结晶 C.过滤 D.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5.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工业废水需要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
B.明矾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C.蒸馏海水和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
D.蒸馏水、自来水都是纯净物
6.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则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则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7.下列符号中的“3”所表示的含义错误的是 ( )
A.3H2O:三个水分子
B.3C:三个碳原子
C.SO3:三氧化硫中含有三个氧原子
D.Al3+:一个铝离子带三个单位的正电荷
8.某同学欲配制100 g 15%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500 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B.在用量筒量取水时,该同学俯视读数,导致质量分数偏大
C.玻璃棒的作用是增大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
D.用托盘天平称取氯化钠时,将氯化钠放在右盘,且称量时使用了游码,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9.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c可以代表氧气 B.t2时刻,O2开始产生
C.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 D.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
10.下表是KCl与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温度/℃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KCl 30 34 37 40 42.6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A.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在20~30 ℃
B.KCl比KNO3的溶解度大
C.20 ℃时,向10 g水中加入5 g KCl可得到34%的KCl溶液
D.50 ℃时,两物质各5 g分别加入10 g水中, 充分溶解均得到饱和溶液
11.如图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已知:①铁粉、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均为黑色且四氧化三铁具有磁性;
②氧化铁还原过程受温度影响,是逐步进行的:Fe2O3→Fe3O4→FeO→Fe
A.实验时需要先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才能点燃酒精喷灯
B.B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说明A处反应已经发生
C.C处点燃酒精灯的作用是处理尾气防止空气污染
D.当A处固体变黑且能被磁铁吸引,说明发生了Fe2O3+3CO2Fe+3CO2的反应
12.下列除杂所选用试剂与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实验操作
A CaO(CaCO3) 水 溶解、过滤
B H2(CO) 灼热CuO 洗气
C NaCl(Na2SO4) 过量BaCl2溶液 过滤
D NaCl(Na2CO3) 足量稀盐酸 蒸发结晶
13.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的铁10 g与50 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5.4 g,则杂质的质量为 ( )
A.4.6 g B.4.4 g C.2.8 g D.5.6 g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32分)
14.(6分)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请结合实际填空。
(1)米饭、馒头能提供的营养素主要是 。
(2)炒菜用的铁锅的手柄是用 (填“热塑性”或“热固性”)塑料做成的。
(3)衣服的面料有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与天然纤维相比,合成纤维具有的一条优点是 。
15.(8分)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蓬栊夜话》中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
(1)用花果酿酒的过程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请从微观角度解释“闻数百步”的原因: 。
(3)某些葡萄酒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B12,有治疗恶性贫血的作用。此外,适当地补充 元素,也可治疗贫血。
(4)实验服上无法用水清洗干净的碘单质可用酒精洗掉,原因是 。
16.(8分)科学家已经研发出一种用二氧化碳为原料制取甲烷的新技术。该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1)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
(2)该反应中的有机物为 (填化学式)。
(3)该反应采用Ni-TiO2为催化剂,标出TiO2中钛元素的化合价 。
(4)该反应以CO2为原料制备甲烷,其实际应用意义是 。
17.(10分)第32届夏季奥运会奖牌制作的原料来自电子垃圾中提炼出来的金属。从废线路板中提炼贵重金属和制备硫酸铜晶体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在酸性环境中有过氧化氢存在时,铁和铜分别会转化为铁离子和铜离子。
(1)操作②的名称是 。
(2)提炼出的贵重金属可制作奖牌,其成分是 。
(3)“调节pH”时加碱液会使溶液的pH (填“增大”或“减小”),其主要目的是除去滤液中的Al3+和 (填金属离子符号)。
(4)写出粗铜中的铜与稀硫酸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22分)
18.(10分)下列A~E是初中化学中的五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1)上述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且操作正确的是 (填字母)。任选出一个不正确的实验,并改错: 。
(2)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写出E实验中的实验现象: 。
(4)C实验中开水的作用是 。
19.(12分)早在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就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制取氢氧化钾以漂洗丝帛的工艺,大意是:先将干燥的木头烧成灰(含K2CO3),用其灰汁浸泡丝帛,再加入石灰乳即可(木头烧成的灰中其他成分不与石灰乳反应也不溶于水)。
(1)将草木灰的浸出液与石灰乳混合,对反应后的混合液进行过滤即得KOH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提出问题】K2CO3溶液与石灰乳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含哪些溶质
【作出猜想】猜想Ⅰ:只含有KOH;
猜想Ⅱ:含有KOH和K2CO3;
猜想Ⅲ:含有KOH和Ca(OH)2;
猜想Ⅳ:含有KOH、Ca(OH)2和K2CO3。
(2)无需实验验证分析就可知道猜想 (填序号)肯定错误。
【查阅资料】K2CO3溶液显碱性。
【实验验证】(3)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现象 实验结论
取过滤后的溶液各少许,分装在两支试管里 甲同学:向第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甲同学认为猜想Ⅱ错误
乙同学:向第二支试管里通入 气体 出现白色沉淀 乙同学认为猜想Ⅲ正确
【讨论交流】(4)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操作不够严谨,稍作改进才能得出猜想Ⅱ错误的结论,改进为 。
(5)还有同学提出可以选用其他试剂,也能证明猜想Ⅲ正确,你认为他选择的试剂是 。
【拓展延伸】(6)将鲜鸭蛋浸入草木灰与石灰乳的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就制得了皮蛋,食用皮蛋时口感发涩源于其中含有的碱性物质,可以加入适量厨房里的
使其口味更佳。
四、分析与计算题(共7分)
20.(7分)某小组用粗锌测定某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先取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于烧杯中,称量稀硫酸和烧杯的总质量;然后,向其中分两次加入粗锌(杂质不参加反应),实验过程和数据如图所示。请计算:
(1)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 g。
(2)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C C B A B C B C A D D B
1.C 碳酸氢铵(NH4HCO3)为常用的氮肥,C正确。
2.C 大量植树造林有利于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实现碳中和,A不符合题意。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B不符合题意。加大化石燃料的使用,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等,不利于实现碳中和,C符合题意。推广使用新型氢氧燃料电池提供动力的客车,氢氧燃料电池无污染,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C “铝”字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A说法错误;铝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3,则其核外电子排布依次为2、8、3,有三个电子层,故铝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B说法错误;元素周期表单元格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元素符号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则氯原子的核内中子数≈35-17=18,C说法正确;铝元素在化合物中显+3价,氯元素在化合物中常显-1价,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Cl3,D说法错误。
4.B
选项 正误 分析
A 测定溶液的pH时,直接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易污染待测液,应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
C 过滤操作中应使用玻璃棒引流
D 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5.A 为防止水污染,工业废水需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明矾用于净水,可使水中的悬浮颗粒聚沉,但不能降低水中的可溶性钙、镁离子含量,不能使硬水转化为软水。蒸馏海水是将水蒸发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蒸馏水是纯净水,属于纯净物;自来水中含有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
6.B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A推理错误。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B推理正确。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但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也可能是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故C推理错误。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但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等,故D推理错误。故选B。
7.C SO3中的“3”表示一个SO3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子。
8.B 需要水的质量为100 g×(100%-15%)=85 g, 即需要水85 mL, 应选择100 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水;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实际水量偏少,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玻璃棒的作用是加速溶解,不能改变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称量时使用游码,且砝码和药品位置颠倒,使测定的药品质量偏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9.C 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b物质的质量少,b是高锰酸钾,a是氯酸钾,在t1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有氧气生成,随着高锰酸钾的分解,二氧化锰的质量也在不断增加;c不可以代表氧气,故A、B、D错误,C正确。
10.A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2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钾,故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在20~30 ℃,A正确;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B错误;2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4 g,此时10 g水中加入5 g氯化钾只能溶解3.4 g,所得氯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4%,C错误;50 ℃时,氯化钾、硝酸钾的溶解度分别为42.6 g、85.5 g,此时将两物质各5 g分别加入10 g水中,10 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氯化钾、硝酸钾的质量分别为4.26 g、8.55 g,氯化钾不能全部溶解,得到饱和溶液,硝酸钾全部溶解,得到不饱和溶液,D错误。
11.D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易发生爆炸,所以实验开始时,先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才能点燃酒精喷灯,A正确。因为通入装置的气体中没有二氧化碳,B处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存在,据此可判断出A处的反应已经发生,B正确。因为一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直接排放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利用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可以在装置末端放一个燃着的酒精灯处理尾气,以防止空气污染,C正确。根据已知信息可知,氧化铁还原过程中,氧化铁首先转化成黑色、具有磁性的四氧化三铁,所以,当A处固体变黑且能被磁铁吸引,不能说明发生了生成单质铁的反应,D错误。
12.D CaO中混入CaCO3时加水,水会与CaO反应生成Ca(OH)2,不能用水除去CaCO3,A错误;灼热的CuO不仅能与CO反应,还能与H2反应,不能用灼热的CuO除去H2中的CO,B错误;BaCl2溶液能与Na2SO4反应生成BaSO4沉淀和NaCl,BaSO4沉淀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但过量的BaCl2无法除去,C错误;稀盐酸能与Na2CO3反应生成NaCl、水和CO2气体,蒸发结晶可得纯净的NaCl固体,D正确。
13.B 设铁的质量为x,有:
Fe+H2SO4FeSO4+H2↑ 溶液质量差
56 2 56-2=54
x 55.4 g-50 g=5.4 g
=
x=5.6 g
则杂质的质量为10 g-5.6 g=4.4 g。
14.(每空2分)(1)糖类 (2)热固性 (3)耐磨(合理即可)
【解题思路】(1)米饭、馒头是富含淀粉的食物,淀粉属于糖类。(2)炒菜锅的手柄用热固性塑料制成,防止其受热变形。(3)合成纤维有耐磨、不缩水、不易皱等优点。
15.(每空2分)(1)化学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铁(或Fe) (4)碘可以溶解在酒精里
【解题思路】(1)用花果酿酒的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分子在不断运动,因此可闻到气味。(3)适量补充铁元素,可治疗贫血。(4)碘可以溶解在酒精里,因此可用酒精洗掉碘。
16.(每空2分)(1)1∶2(或2∶1) (2)CH4 (3)O2 (4)开辟了CO2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合理即可)
【解题思路】由题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2H2O2O2+CH4。
(1)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2或2∶1。(2)反应涉及的四种物质中,CH4是有机物。(3)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的原则,TiO2中O的化合价为-2,则Ti的化合价为+4,化合价标在相应元素的正上方。(4)该反应是利用CO2为原料制备CH4,开辟了CO2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17.(每空2分)(1)过滤 (2)铂和金(或Pt和Au) (3)增大 Fe3+ (4)Cu+H2SO4+H2O2CuSO4+2H2O
【解题思路】(1)操作②实现了固液分离,一般选用过滤操作;(2)向粗铜(铜、铝、铁、铂、金等)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和过氧化氢溶液,铁和铜分别会转化为铁离子和铜离子,铝会和稀硫酸反应,铂、金不反应,过滤后提炼出的贵重金属为金、铂;(3)碱性溶液的pH大于7,加入碱性溶液可使溶液的pH增大;铝离子与铁离子分别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铁沉淀,调节pH的主要目的是除去滤液中的Al3+和Fe3+;(4)反应物为铜、硫酸与过氧化氢,生成物有硫酸铜,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还有水生成,化学方程式为Cu+H2SO4+H2O2CuSO4+2H2O。
18.(每空2分)(1)CDE A,将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改为向上排空气法(或B,将少量红磷改为足量红磷。合理即可)
(2)CaCO3+2HCl CaCl2+H2O+CO2↑
(3)滴加NaOH溶液后气球胀大,滴加盐酸后瓶内产生气泡,气球变瘪
(4)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解题思路】A中,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B中,少量红磷不能将空气中的氧气消耗完,应将少量红磷改为足量或过量红磷;C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开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D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进入烧杯①中使酚酞溶液变红,烧杯③中溶液不变红,二者对比可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E中,先滴加NaOH溶液,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H2O,导致瓶内气压减小,气球胀大,后滴加盐酸,盐酸与Na2CO3反应生成NaCl、H2O和CO2,瓶内气压增大,气球变瘪,据此可知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
19.(每空2分)(1)K2CO3+Ca(OH)2 CaCO3↓+2KOH (2)Ⅳ
(3)CO2 (4)向第一支试管里滴加过量(或足量)稀盐酸 (5)Na2CO3溶液(合理即可)
(6)食醋
【解题思路】(1)K2CO3和Ca(OH)2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KOH。(2)猜想Ⅳ中K2CO3和Ca(OH)2能反应,不能共存。(3)猜想Ⅲ中有溶质Ca(OH)2,可以通入CO2气体,若出现白色沉淀,则猜想Ⅲ正确。(4)少量的稀盐酸和KOH反应没有明显现象,需要加入过量(或足量)的稀盐酸。(5)Ca(OH)2和Na2CO3反应能产生白色沉淀,故可以使用Na2CO3溶液证明猜想Ⅲ正确。(6)利用酸碱中和原理,食醋可中和皮蛋中的碱性物质。
20.(1)0.2 (2分)
(2)解:设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1分)
98 2
x 0.2 g
= (1分)
x=9.8 g (1分)
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9.8% (2分)
答: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