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中外文明 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十二 中外文明 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1 11:57:3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十二 中外文明
1. 古代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隋朝……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继起的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
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
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前期国家繁荣富强的原因,(2分)列举唐朝农
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2分)
材料二 在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一时期的农业生
产、商业贸易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到南宋时期,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
东南地区。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两宋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2分)指出南宋时
期全国经济重心的变化。(1分)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一些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
改种棉花、桑蚕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
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明朝中后期引进的高产作物,(1分)分析其产生的
影响。(2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 【2022 年版课标·项目化学习】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历史传承中来,从革命奋斗中来,
从开拓建设中来。下面是九年级同学以“树立文化自信”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
板,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10分)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革命文化
展板一 【阅读文学典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一组同学阅读文学典籍后,制作了下面的读书卡。请按照要求完成空白处内容的填写。
(5分)
作品一 《清平乐·村居》 作品二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节选)
作者 辛弃疾(宋) 作者 罗贯中(明)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
白发谁家翁媪? 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 赐教。”
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
体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章回体;情节生动;大众化。
生活风貌:反映了家人相亲,共同劳动的 历史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田园生活风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板二【释读文物图片——传承红色革命文化】
图一 1931年革命 图二 淮海战役 图三 1950年 图四 王进喜
根据地农民获得的 支前民工 “抗美援朝号” 日记
土地分配证 使用的担架 履带拖拉机
(2)二组同学展示了左边一组文物图片,它们分别为研究哪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史料?写
出你从中感悟到的红色文化内涵。(5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
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
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
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
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
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
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
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
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
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
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走向沉沦,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为
了挽救民族危机,不断向西方学习,先后兴起旨在学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以及旨在仿行西
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但结果都归于失败。于是人们又开始从文化的深层结构
进行反思,因而有了旨在引进西方文化,以彻底批判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摘自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文化交流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证明中华文明具有创新性和包容性。(4分)
(新考法—观点论述·提炼观点并论述)(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
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述。(8分。要求:观点正确,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
阳燧取火示意图
阳燧是中国古代取火用具。利用太阳光取火是运用光的折射和聚焦原理完成的(如左
图),故人们称之为阳燧。《周礼》记载周代有专门职学用阳燧取火的组织,叫作“司烜(烜
huǐ:火)氏”。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夏商周史》
材料二
大金字塔三角形入口
古埃及人已经知道在石头缝里打入木楔,然后灌上水,就可以利用木头的张力让巨石裂
开。他们把大门设计成由 4 块巨石构成的三角形(见右图),使得重达 500 万吨的建筑也不
能把开口的门压塌。
——摘编自吴军《全球科技通史》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成就有哪些相似之处?(3 分)
(2)请再举出一例中国古代相似的成就,并说明它的价值。(2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一材多设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图片源自教材九上 P8、P18】材料一 表 1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汉谟拉比法典碑,上部是以太阳神授予 雅典卫城西北的公共活动空间有雅典
汉谟拉比权标为主题的浮雕。浮雕下面镌刻 广场,那里设有公民陪审法庭及公民大会的
的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 常设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等重
的成文法典。 要权力机构。
材料二 中国的长城、丝绸之路、大运河是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线性文化遗产因其线状的
分布和遗存的特性而备受瞩目。
表 2 三大线性文化遗产历史叙述
长城 丝绸之路 大运河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 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
历史 骑兵出击匈奴。 绸等货物经西域转运到欧 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
现象 北魏孝文帝把北方各族迁 洲;西域的物产及乐器、 水系,全长 2700 多千米。
到中原,推行汉化措施。 歌舞传入中原。
历史 长城是中华民族多元一 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原与西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隋朝
结论 体、民族碰撞融合的历史 域的联系,并成为古代东 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南
见证。 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北经济和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处文化遗产所代表的古代文明,并概括两种文明
的不同特征。(4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三大线性文化遗产补充不少于 3个相关历史现象,
并根据历史结论归纳出三大线性文化遗产所反映的共同主题。(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2分)
(新考法—撰写宣传语)5.1依据表二,围绕这三个文化遗产各设计一条宣传语。(3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1)原因:隋朝的发展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农业、手工
业、商业的发展;民族关系和谐;中外交流频繁。(任答两点得 2分)表现:曲辕犁、筒车;
(任答一个得 1分)蜀锦、唐三彩。(任答一个得 1分)
(2)表现:商业城市的兴起;草市、夜市的出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城市和乡村
之间的市镇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纸币的出现等。(任答两点得 2 分)变化:经济重心南
移最终完成。(1分)
(3)高产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任答两个得 1分)影响: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
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经济作物;促进了棉纺织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商业市镇的兴
起。(任答两点得 2分)
2.(1)作品一:体裁:词(1分)
特点: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有词牌名等。(答出任意一点得 1分)
作品二:体裁:小说(1分)
历史价值;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在当时社会广泛流传,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促进小说创作的繁荣;对以后的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答出任意一点得
1分,共 2分)
(2)图一: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 分)图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分)图三: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时期;(1 分)图四: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 分)内涵: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实事求是,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坚守为人
民谋幸福的初心;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答出意思相近的任意一点得 1分)
3.(1)创新性:商周青铜技术;蔡伦改进造纸术;祖冲之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
七位;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科技著作。(任答一点给 2 分,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包容性:佛教传入中国;汉人胡食,胡人汉服;
孝文帝改革;元朝形成“回族”等。(任答一点给 2 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
酌情给分)
(2)【示例】
观点:坚持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2分)
论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思想上有道家的“无为”、法家的“以法治
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儒家的“仁”“仁政”。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
思想,不仅对我国,而且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技上有商周青铜技术、蔡伦改进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造纸术、祖冲之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还有《天工
开物》《本草纲目》等众多科技著作,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还影响了世界的发展。文化
上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名家名作辈出。中华文明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
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成果、独特的文化艺术成就,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评分说明:
以上三个方面任答一个方面即可)
近代以来由于闭关锁国等原因,导致了中国的落后。为挽救民族的危亡,先进的中国人
开始向西方学习,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然而都以失败
告终,证明西方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自身文化和中国国情
出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走向了繁荣
富强。(4分)
综上所述,面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们一定要坚持文化自信,立足自身的
文化底蕴,走中国自己的路。(2分)
评分说明:观点明确给 2分,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给 4分,结论总结升华给 2分。
4.(1)都利用了物理学的相关原理;都借助了自然的力量;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3
分,每点 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筒车,古代灌溉工具,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5.评分说明:
(1)能够答出两种文明可得 2 分,能够答出两种文明的不同特征得 2 分。古代两河流域文
明特征也可以答“君权神授”。
(2)能够答出任意 3个历史现象,印证三大线性文化遗产历史结论的可得 3分。如:
长城 丝绸之路 大运河
历 秦始皇派蒙恬北 汉朝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沿丝绸之路向西 大运河以洛阳
史 击匈奴,并修筑长 传播;西域都护的设立;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 为中心,北抵涿
现 城;明朝修建长 中国;唐朝,玄奘西行;13世纪时,活字印 郡,南至余杭;
象 城,在长城附近的 刷术沿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忽必烈时代,马 南粮北运。
多民族聚集区建 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立农牧贸易场所。
共同主题:符合题意可得 1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历史价值:能够从两个角度谈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言之有理,得 2 分;角度单一得
1分。
(1)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希腊文明。不同特征:古代两河流域文明,通过法典保
护奴隶主的利益;古希腊文明,雅典城邦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4分)
(2)历史现象:长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丝绸之路,13 世纪时,
活字印刷术沿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共同主题: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4分)
(3)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反映了各区域文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2分)
5.1【示例】
长城:绵延万里,承载中华历史,凝聚智慧汗水。(1 分)丝绸之路:驼铃声声,连接中外,
共谱文明交流。(1分)大运河:一脉运河通南北,感受千年文化。(1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十二 中外文明
1. 古代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隋朝……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继起的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前期国家繁荣富强的原因,(2分)列举唐朝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2分)
材料二 在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到南宋时期,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两宋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2分)指出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的变化。(1分)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一些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桑蚕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明朝中后期引进的高产作物,(1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2分)
2. 【2022年版课标·项目化学习】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历史传承中来,从革命奋斗中来,从开拓建设中来。下面是九年级同学以“树立文化自信”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10分)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革命文化
展板一 【阅读文学典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一组同学阅读文学典籍后,制作了下面的读书卡。请按照要求完成空白处内容的填写。(5分)
作品一 《清平乐·村居》 作者 辛弃疾(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体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风貌:反映了家人相亲,共同劳动的田园生活风貌。 作品二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节选) 作者 罗贯中(明) 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 体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章回体;情节生动;大众化。 历史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板二【释读文物图片——传承红色革命文化】
图一 1931年革命 图二 淮海战役 图三 1950年 图四 王进喜
根据地农民获得的 支前民工 “抗美援朝号” 日记
土地分配证 使用的担架 履带拖拉机
(2)二组同学展示了左边一组文物图片,它们分别为研究哪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史料?写出你从中感悟到的红色文化内涵。(5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走向沉沦,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不断向西方学习,先后兴起旨在学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以及旨在仿行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但结果都归于失败。于是人们又开始从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反思,因而有了旨在引进西方文化,以彻底批判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摘自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文化交流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证明中华文明具有创新性和包容性。(4分)
(新考法—观点论述·提炼观点并论述)(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述。(8分。要求:观点正确,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
阳燧取火示意图
阳燧是中国古代取火用具。利用太阳光取火是运用光的折射和聚焦原理完成的(如左图),故人们称之为阳燧。《周礼》记载周代有专门职学用阳燧取火的组织,叫作“司烜(烜huǐ:火)氏”。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夏商周史》
材料二
大金字塔三角形入口
古埃及人已经知道在石头缝里打入木楔,然后灌上水,就可以利用木头的张力让巨石裂开。他们把大门设计成由4块巨石构成的三角形(见右图),使得重达500万吨的建筑也不能把开口的门压塌。
——摘编自吴军《全球科技通史》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成就有哪些相似之处?(3分)
(2)请再举出一例中国古代相似的成就,并说明它的价值。(2分)
5. (一材多设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图片源自教材九上P8、P18】材料一 表1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汉谟拉比法典碑,上部是以太阳神授予汉谟拉比权标为主题的浮雕。浮雕下面镌刻的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雅典卫城西北的公共活动空间有雅典广场,那里设有公民陪审法庭及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等重要权力机构。
材料二 中国的长城、丝绸之路、大运河是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线性文化遗产因其线状的分布和遗存的特性而备受瞩目。
表2 三大线性文化遗产历史叙述
长城 丝绸之路 大运河
历史 现象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骑兵出击匈奴。 北魏孝文帝把北方各族迁到中原,推行汉化措施。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等货物经西域转运到欧洲;西域的物产及乐器、歌舞传入中原。 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历史结论 长城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碰撞融合的历史见证。 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并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隋朝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处文化遗产所代表的古代文明,并概括两种文明的不同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三大线性文化遗产补充不少于3个相关历史现象,并根据历史结论归纳出三大线性文化遗产所反映的共同主题。(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2分)
(新考法—撰写宣传语)5.1依据表二,围绕这三个文化遗产各设计一条宣传语。(3分)
参考答案
1.(1)原因:隋朝的发展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民族关系和谐;中外交流频繁。(任答两点得2分)表现:曲辕犁、筒车;(任答一个得1分)蜀锦、唐三彩。(任答一个得1分)
(2)表现:商业城市的兴起;草市、夜市的出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市镇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纸币的出现等。(任答两点得2分)变化: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1分)
(3)高产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任答两个得1分)影响: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经济作物;促进了棉纺织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商业市镇的兴起。(任答两点得2分)
2.(1)作品一:体裁:词(1分)
特点: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有词牌名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
作品二:体裁:小说(1分)
历史价值;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在当时社会广泛流传,深受广大民众喜爱;促进小说创作的繁荣;对以后的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2)图一: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分)图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分)图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时期;(1分)图四: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分)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实事求是,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答出意思相近的任意一点得1分)
3.(1)创新性:商周青铜技术;蔡伦改进造纸术;祖冲之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科技著作。(任答一点给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包容性:佛教传入中国;汉人胡食,胡人汉服;孝文帝改革;元朝形成“回族”等。(任答一点给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示例】
观点:坚持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2分)
论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思想上有道家的“无为”、法家的“以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儒家的“仁”“仁政”。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不仅对我国,而且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技上有商周青铜技术、蔡伦改进造纸术、祖冲之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还有《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众多科技著作,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还影响了世界的发展。文化上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名家名作辈出。中华文明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成果、独特的文化艺术成就,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评分说明:以上三个方面任答一个方面即可)
近代以来由于闭关锁国等原因,导致了中国的落后。为挽救民族的危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然而都以失败告终,证明西方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自身文化和中国国情出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走向了繁荣富强。(4分)
综上所述,面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们一定要坚持文化自信,立足自身的文化底蕴,走中国自己的路。(2分)
评分说明: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给4分,结论总结升华给2分。
4.(1)都利用了物理学的相关原理;都借助了自然的力量;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3分,每点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筒车,古代灌溉工具,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5.评分说明:
(1)能够答出两种文明可得2分,能够答出两种文明的不同特征得2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特征也可以答“君权神授”。
(2)能够答出任意3个历史现象,印证三大线性文化遗产历史结论的可得3分。如:
长城 丝绸之路 大运河
历 史 现 象 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明朝修建长城,在长城附近的多民族聚集区建立农牧贸易场所。 汉朝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沿丝绸之路向西传播;西域都护的设立;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唐朝,玄奘西行;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沿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忽必烈时代,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南粮北运。
共同主题:符合题意可得1分。
(3)历史价值:能够从两个角度谈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言之有理,得2分;角度单一得1分。
(1)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希腊文明。不同特征:古代两河流域文明,通过法典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古希腊文明,雅典城邦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4分)
(2)历史现象:长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丝绸之路,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沿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共同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4分)
(3)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反映了各区域文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2分)
5.1【示例】
长城:绵延万里,承载中华历史,凝聚智慧汗水。(1分)丝绸之路:驼铃声声,连接中外,共谱文明交流。(1分)大运河:一脉运河通南北,感受千年文化。(1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