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张PPT)
喜马拉雅山
东北平原
华山
海岸地貌
地表形态丰富多彩,既有雄伟险俊的山脉,也有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沿海的海岸地貌。这些地表形态是如何塑造而成的?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综合思维: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地貌的变化过程。
地理实践力:能够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有关的自然现象。
2.1 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
(二)分类:
一、地质作用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一)概念:
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
外力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两者都属于自然作用。
探究一 内力作用
材料一 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尽管抬升速度缓慢;但是,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喜马拉雅山终于上升成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
材料二 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196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约2平方千米的新陆地。
1.材料一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材料二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思考其能量来源于哪里?作用速度差异?
形成地球时的原始热量
放射性热量
(铀-238、铀-235、钍-232和钾-40,)
1.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一)内力作用
板块运动(缓慢形式)
火山喷发(快速形式)
探究一 内力作用
材料一 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尽管抬升速度缓慢;但是,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喜马拉雅山终于上升成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
材料二 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196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约2平方千米的新陆地。
材料三 云南省大理市在地质历史上经沉积作用形成了巨厚的石灰岩;
由于板块和板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高温高压的环境使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
2.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地貌的形成描述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2、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探究一 内力作用
材料一 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尽管抬升速度缓慢;但是,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喜马拉雅山终于上升成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
材料二 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196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约2平方千米的新陆地。
3.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分为哪两类?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平行于地表
垂直于地表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1——地壳运动
喜马拉雅山脉
东非大裂谷——维多利亚瀑布
挤压
张裂
基本形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挤压——巨大的褶皱山脉
张裂——绵长的裂谷或海洋
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如:东非大裂谷、红海等
陡峻的华山
台湾海峡
基本形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抬升
沉降
地势的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如:华山陡崖、庐山、泰山、台湾海峡、青藏高原、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等
抬升
沉降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表现形式:2.岩浆活动
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这一过程称为岩浆活动。
表现形式3:变质作用
花岗岩
片麻岩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地表基本格局。
1.地球表面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回答问题。
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和菲律宾火山喷发说明了( )
A.内力作用都进行得极其缓慢
B.内力作用都进行得非常快,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C.菲律宾火山喷发不属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D.安第斯山脉的形成体现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
2.下图示意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岸的大理石柱,读图完成下题。
大理石柱在不同年代升降的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
B.地壳运动,使海陆发生变迁
C.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
D.全球变冷,使海平面下降
D
B
课堂检测
观察下列两幅地图,想一想此地表形态主要是由那种地质作用形成的?
东北平原
海岸地貌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风化、侵蚀的产物搬运并堆积起来。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作用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物理风化(热力作用)
生物风化:植物根系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等可以松动岩石或使岩石破裂。动植物死亡后经过复杂的有机过程产生的酸性物质,改变岩石的状
化学风化:岩石在氧、二氧化碳、水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分解,使其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物理风化(冰劈作用)
(1)外力作用——风化作用
A.风化作用概念
B.风化类型
对地貌产生的影响
风化类型
物理风化 缩胀型
冻融型 (冰劈作用)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
伴随着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
是生物参与下的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和化学风化进行的
C.影响
a.风化作用的结果是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如果风化物残留原地,则称为风化壳。
b.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
c.风化产物也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风化壳
(2)外力作用——侵蚀作用
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风蚀地貌
如雅丹地貌、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湿润、半湿润地区和石灰岩分布地区,形成水蚀地貌
如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V形河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 高纬度地区,形成冰蚀地貌
如冰斗、角峰、U形宽谷
滨海地带,形成海蚀地貌
如海蚀崖、海蚀柱、
海蚀拱桥、海蚀穴
海蚀平台
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溶蚀
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
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风化物被带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A.风蚀地貌——雅丹地貌
垄脊
沟槽
概念: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指干燥地区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
特征:
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沿一定方向排列
风蚀洼地
——雅丹地貌
风蚀地貌
风蚀城堡
风蚀柱
风蚀蘑菇
峡谷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瀑布
B.水蚀地貌
水蚀地貌1——丹霞地貌
甘肃张掖丹霞地貌
广东仁化丹霞地貌
概念:远古的红色砂岩沉积随地壳上升后经流水侵蚀而成
特征:顶平、身陡、麓缓、明显的水平层理构造
张家界喀斯特峰林地貌
云南路南石林
水蚀地貌2——喀斯特地貌
概念: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
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也叫岩溶地貌
特征:峰林、石林、溶洞、 石钟乳、石笋、地下河
冰蚀地貌
冰川刨蚀作用形成洼地,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如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北美五大湖——冰蚀湖
冰蚀地貌1——冰蚀湖
。
C.冰蚀地貌2——冰蚀谷
又称槽谷、冰蚀谷,是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两侧一般有平坦的谷肩,横剖面近似U型
U型谷
角峰
冰斗
刃脊
冰斗湖
U型谷
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圆椅状的洼地。
冰川侵蚀地貌,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刃脊和角峰是冰蚀地貌当中的代表性特征地貌。
U型谷一般指冰川侵蚀形成的冰川谷,又称冰蚀谷、槽谷。是由冰川过量下蚀和展宽形成的典型冰川谷,两侧一般有平坦的谷肩,横剖面近似U型。
冰蚀地貌3——刃脊和角峰
D.海蚀地貌
流水搬运
搬 运作 用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搬运作用是一个过程,并不会产生地貌类型
风力搬运
冰川搬运
(3)外力作用——搬运作用
A.河流搬运
河流搬运示意图
河流搬运作用有两种主要形式:
一种是悬浮形式;另一种是跳动、滚动和滑动形式。河水可以搬运泥沙和石块。
河流搬运场景图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这与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紧密相关。监测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前,黄河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通过对黄土高原的持续治理,2017年输沙量已经减少到1.3亿吨。
B.风力搬运
风力搬运示意图
风力搬运场景(沙尘暴)
风力搬运作用有两种主要形式:
一种是悬浮形式,以尘粒和粉沙粒为主,另一种是滚动及跳动形式,以砂砾为主。沙尘暴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形式。
C.冰川搬运
冰川搬运示意图
冰川搬运场景图
被风、流水和冰川等搬运的物质最后去了哪里呢?形成条件是什么呢?
堆 积作 用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而形成的地貌
海浪堆积
风力堆积
流水堆积
冰川堆积
高山和高纬地区,多冰碛地貌
出山口和河流中下游
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沙洲
滨海地带
沙滩等海岸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沙丘、黄土高原
(4)外力作用——堆积作用
风 向
沙丘链
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是垂直的。
凸而缓
凹而陡
1.风力堆积地貌——新月形沙丘
风 向
风力堆积的方式:
(1)沉降堆积, 因风速减弱而发生堆积。
(2)遇阻堆积, 因遇到障碍物(如树林、沙丘、植被、大石块、陡坎等)而发生堆积。
被冰川搬运的碎屑物统称为冰碛物,巨大的砾石称为漂砾。
冰川堆积地貌是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终碛垄、冰碛丘陵、侧碛垄、槽碛、鼓丘、蛇形丘等。
2.冰川堆积地貌
冰碛湖—日内瓦湖
波德、东欧平原上的冰碛丘陵
冰碛物特点
①都由碎屑物组成;
②分选性极差,粗大的石块和细的泥土混杂在一起,不具层理;
③磨圆度差,碎屑多具棱角;
读图指出冰碛物有什么特点?
冲积扇
河口三角洲
具有分选性(流水堆积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有着越远越细小,而越近则颗粒较大的规律。)
形成流水沉积地貌
如三角洲、冲积平原、沙洲、冲积扇
河流上游出山口——冲积扇
河流中游——冲积平原
3.流水堆积地貌
海水堆积地貌
沙滩
1.桂林山水
5.浙江象山
3.塔克拉玛干沙漠
4.西藏南迦巴瓦峰
2.长江三峡
景色之美令人惊叹,为什么各地景观千差万别?
中国各地塑造地表形态的
主要外力不同
东部季风区(湿润半湿润地区)
主要外力:
东南沿海地区
主要外力: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主要外力:
青藏高寒区的高大山脉
主要外力:
流水
海浪
风力
冰川
拓展: 外力作用的中国地域差异
(5)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固结成岩
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总结: 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的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
+
二、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地质作用 项目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地球内部的热能
太阳辐射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
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和盆地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相互联系,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教材案例分析
对庐山的险峻,毛泽东有诗赞道:“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都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在海拔1100米左右,却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
1.是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上?
2.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
是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来自于地球内部的力量(岩浆)使得岩层受到挤压,局部地面抬升时岩层断裂而形成。
庐山上城镇所在的平台就是地质历史时期外力作用的结果,后来随着山体隆升而到达现在的高度。
课堂活动 认识海水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曾经矗立着12根巨大的海蚀柱,这里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些海蚀柱最高约45米。这些年来,陆续有5根海蚀柱倒塌。
1、这些海蚀柱是如何形成的?
2、海蚀柱为什么会倒塌?
3、预测未来这一景观的演变趋势。
海水侵蚀
海水波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基,导致石柱倒塌并破碎
由于继续受海风海浪的侵蚀,海蚀柱仍会倒塌(数量减少),并被海浪搬运。同时海浪不断击打、侵蚀海岸,使其后退,形成新的海蚀柱。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浪搬运的泥沙会发生沉积作用,使沙滩面积增大。
下图是新疆准噶尔盆地著名的乌尔禾“魔鬼城”的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魔鬼城”四面壁立,怪石嶙峋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 流水侵蚀 B. 流水溶蚀 C. 冰川侵蚀 D. 风力侵蚀
2.与乌尔禾“魔鬼城”地区地貌形成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环境是 ( )
A. 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 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落差大
C. 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 D. 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变化大
课堂检测
D
C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在众多山脊和峭壁之间分布着548条冰川。
3.指出珠峰甲处的地貌类型 。形成该地貌类型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甲
刃脊(山脊)
冰川侵蚀作用
诗名中的“石灰”是指哪一种岩石类型?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一)岩石的种类
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据下图,指出岩石的种类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1.岩浆岩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读图描述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根据岩石的特征,说出下列岩石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特点
玄武岩在大气中冷却形成;压力和温度骤减,密度较轻、质地疏松,且气体挥发形成气孔构造
玄武岩是最常见的火山岩,一般形成熔岩高原、台地
玄武岩(喷出岩)
花岗岩(侵入岩)
花岗岩在地壳内冷却形成;经受的温度和压力较大,密度大、质地坚硬;是良好的建筑材料
花岗岩
a.最常见的侵入岩,许多山脉的核心部分都是花岗岩。
b.由于它质地坚硬、色泽美观,是优质的建筑石料。
最好的冰壶原材料来自苏格兰的花岗岩。
(1)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裸露岩石
沉积岩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
(2)沉积岩的特点:
①层理构造(下老上新)
②常含有化石
2.沉积岩
(3)常见的沉积岩种类
砾岩:是一种由浑圆状的砾石(粒径大于 2毫米)胶结而成的岩石。
页岩:由颗粒非常细小的黏土压紧固结而成。好像书页,有明显的页理构造,可以分裂成薄片。
砂岩:主要由各种砂粒胶结而成的,颗粒直径在0.05-2mm,结构稳定。
颗粒直径逐渐减小
砾岩
砂岩
页岩
石灰岩
a.主要化学成分是CaCO3,易溶蚀,多形成喀斯特地貌。 b.主要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
云南路南石林
诗名中的“石灰”是指哪一种岩石类型?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沉积岩——石灰岩
岩浆(花岗)岩
大陆地表出露的岩石约75%都是沉积岩。
3.变质岩
(1)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变质岩。
接触带
变质带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岩石 成因 常见岩石 主要特征
变质岩
岩浆岩
沉积岩
岩浆上升
冷却凝固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
变质作用
侵入岩:花岗岩
喷出岩:玄武岩
石灰岩、砂岩、
砾岩、页岩
大理岩、板岩、
石英岩、片麻岩
侵入岩:结晶度好
喷出岩:具有气孔构造
具有层理构造
常含有化石
具有片理结构
小结:三大岩石比较表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图
这三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其他岩石。
读下图,描述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岩浆岩
岩浆
沉积岩
变质岩
课堂作业: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变质岩
岩浆
冷却凝固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重熔再生
重熔再生
重熔再生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易错点提示:
(1)只有岩浆才可以形成岩浆岩,其他岩石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沉积物只能转换为沉积岩。
(2)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3)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
(4)各类岩石都可以重融再生形成岩浆。
有人认为岩浆岩是“浴火而生”的岩石,沉积岩是沉积物经压实、固结而来的岩石,变质岩是由老变新的产物;也有人认为一类岩石是由另一类岩石转化而来的。你怎么理解这两种说法?
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在内力、外力共同作用之下,通过与岩浆之间的物质循环,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循环转换中。
1,填注地壳内部岩石圈循环物质的名称:①_______;②沉积岩;③_______;④岩浆。
2.岩石形成过程:A:岩浆上升(或侵入)的冷却凝固作用;B: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C:_________;D:高温熔化作用。
岩浆岩
变质岩
变质作用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吉县,是中国第二大瀑布。瀑布周围的岩石是砂岩和砾岩夹粉砂质泥岩。
3.按岩石成因分类,壶口瀑布周围的岩石属于 岩;形成黄河壶口瀑布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沉积
流水侵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