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10:2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单元测试卷
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卷
题号 一 二 三 评价
错题
一、积累运用(22分)                     
  (1)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其中的抒情主人公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如《定风波》中,春寒料俏,风雨中徐行的苏轼是何等的豪迈,又如《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月华如洗,幻想斫去桂树枝条的辛弃疾是何等的慷慨激昂……其中的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同样浸润着诗人的情感,它们又被称为“意象”。
(2)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源自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类事物形象,由诗人们反复着色,      ;经时间慢慢发酵,酝酿成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杯甘酣美酒。
(3)诗歌中有“花”的身影。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的“①        ,吹笛到天明”,尽显作者回忆中的闲情雅兴:秋瑾《满江红》中的“②        ,③        ”,暗寓作者内心忧国的悲愤。
(4)诗歌中有“落日”的苍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笔下的边塞在落日中一片肃杀;“④       ,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笔下的营垒、关城在夕阳下一片荒凉。
(5)古诗词中很多常见的意象,表达着灵动的中国式美学,是一种独特而高雅的中国符号。
1.根据第(1)段文字的语境,完成下列各小题。(3分)
(1)给加点字注音:斫去(  )。(1分)
(2)画波浪线的短语中有一个错别字:“   ”应改为“   ”。(1分)
(3)方框内的“逗号”应改为“   ”。(1分)
2.最适合填入第(2)段横线处的一句是(  )(2分)
A.如同一幅风格明亮艳丽的中华田园画卷
B.幻化为华夏儿女记忆中的一抹美丽底色
C.好像一曲韵味悠远绵长的中华山水歌谣
D.成为华夏儿女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3.根据语境,在第(3)(4)段横线处,填写相应的词句。(4分)
请结合示例,给图中汉字作解析。(2分)
 这个字是“秉”。一只手抓住了一棵禾苗,意思是拿着,握着。例如“秉烛待旦”中的这个字就是此意。
 这个字是“兼”。一只手同时抓住了两棵禾苗,意思是           。例如“     ”中的这个字就是此意。
5.新风向 情境化设题(2022·徐州中考节选)小语所在的班级开展《儒林外史》研读实践活动,设计了课本剧表演的内容。(4分)
她对原著内容进行了改编,下面是改编后的部分剧本内容:
第一幕 严贡生 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 小 厮 老爷,家里请你回去。 严贡生 回去做甚么 小 厮 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严贡生 他要猪,拿钱来。 小 厮 他说猪是他的。 严贡生 我知道了,你先去罢,我就来。
第二幕 王小二 冤枉啊,冤枉啊,请大人替我们做主! 知 县 带上来! 王小二 大人有所不知,那口猪,原是    。现在猪长大了,又错跑到严家。我哥去讨猪,严贡生又要按市值估价,必须拿银子才能把猪领回。我们是穷人家,哪有银子 就同他争吵了几句,却被他的几个儿子,拿拴门的闩、擀面的杖,打了一个臭死,我哥的腿都被打折了,睡在家里,所以小二来喊冤。
(1)请你以王小二的口吻为第二幕空白处补写恰当的内容。(2分)
(2)以上选编情节极具讽刺性,请进行具体分析。(2分)
6.新风向 弘扬传统文化(2022·河南中考)河南卫视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班级围绕此话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7分)
(1)在制作手抄报时,小文搜集并整理出以下两则材料,但他没有想出能够统领两则材料的标题,请你帮他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0字左右。(2分)
标题:                  
【材料一】 2021年年初,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结合,“破圈”走红。紧接着,《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相继播出,一次次掀起全网关注的热潮。
【材料二】 2022年,河南卫视继“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成功播出之后,对传统文化再度挖掘,推出了“中国节气”系列节目。目前已播出的《春分奇遇记》《谷雨奇遇记》《立夏奇遇记》等节目,均受到高度关注。
(2)《端午奇妙游》的开场节目《洛神水赋》刷屏,被评为全国“2021十大文化创意事件”。请你根据下面材料写几句话,把《洛神水赋》推荐给同学们观看。60字左右。(3分)
(3)此次活动引发了同学们对“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的热议。请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两个写一句话,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2分)
科技 坚守 体验 创意 传承
二、古诗文阅读 (3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以画入境”能更好地理解词句。读苏词,眼前会有很强的画面感。请将下面词句表现的生动画面填入表格中。(2分)
词 句 以画入境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8.词中两次出现“射”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4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   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 新风向 情境化设题小金在默写时,不知横线处应写“燕”还是“雁”。请你根据词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下面的材料,帮助他判断此处应选用哪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2分)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韦庄《章台夜思》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此处应选用“    ”字,理由:
10.“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2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0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乙】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丙】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1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舍生而取义者也”和“同舍生皆被绮绣”中的“舍”,读音相同,意思相同。
B.“所欲有甚于生者”和“重于泰山”中的“于”,都用来引出比较的对象,意思相同。
C.“故不为苟得也”“乡为身死而不受”和“见义勇为”中的“为”,都是“做”的意思。
D.“得之则生”与“行道之人弗受”中的“之”,都代指前文提到的“一箪食,一豆羹”。
1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如果)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理解:“生”和“义”是不可能同时得到的,正如“鱼”和“熊掌”不可能同时得到一样。
【乙】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不只是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能够不丧失信心罢了。
理解:贤人之所以能成为贤人,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没有丧失信心。
【丙】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理解:如果我在不合乎礼义的情况下接受了优厚俸禄,那么我就是失去了人的本心。
13.小组学习时,小语和小双展开了讨论,请将下面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小语:孟子以说理见长,以善辩闻名,在语言运用上也别具一格。小双:赞同。除了常说的精妙的比喻外,他还善用“①     ”的修辞手法来增加语言的气势,比如文章中,② 
小语:孟子的文章除了语言气势磅礴外,严密的论证体系也是一大特点。我认为这缘于论证方法的恰当运用。
小双:同意。我关注到第二段中孟子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格外善用“③     ”的论证方法,这在文中也能找到佐证。比如,④ 

14.新风向 教材习题迁移孟子主张的“舍生取义”,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高尚追求。阅读下面材料,简要说明“舍生取义”在李玄通身上是如何体现的。(2分)
【链接材料】李玄通①,雍州蓝田人,累除定州总管。刘黑闼反叛,攻之,城陷被擒。黑闼重其才,欲以为大将,玄通叹息曰:“吾荷②朝恩,作藩东夏,孤城无援,遂陷虏庭。当守臣节,以忠报国,岂能降志,辄受贼官。”拒而不受。因溃腹③而死。高祖闻而为之流涕。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 ①李玄通:隋唐时期将领。②荷(hè):承受,蒙受。③溃腹:剖腹。
(四)(2022·河南郑州市模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15—17题。(8分)
  材料一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材料二
不好而学,劳而罔获;不慎而好,曷底①乎道 或好其迹,或好其辞;匪不能好,其好者卑。三千之徒②,莫非奇士;圣③云好学,惟颜氏子④。俯仰自得,泊乎无言;彼岂区区⑤,急于有闻 嗟尔奚为,以名自累 名也可怀,颜亦可愧。
(节选自方孝孺《学箴》,有删改)
【注】 ①底:至,到。②三千之徒:指孔子弟子。传说孔子的弟子有三千多人。③圣:孔子。④颜氏子:指孔子的弟子颜渊。⑤区区:诚挚的样子。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穷冬烈风 蝉则千转不穷 日暮途穷
B.寓逆旅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意深远
C.主人日再食 谓世再无知音 如是再啮
D.同舍生皆被绮绣 军士吏被甲 泽被后世
16.结合材料一,完成括号内的问题。(4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翻译成现代汉语)


(2)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这句话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
17.对比是古诗文常用的手法。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根据对两个文段内容的理解,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对比 之处 (1) 将爱好低下、学无所获的一些人,与爱好读书的颜渊进行对比
作用 体现作者甘于清贫、以读书为乐的嗜学精神 (2)
(五)(2022·浙江金华市六校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22题。(12分)
齐宣王见颜斶①(节选)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 ”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②。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 士贵乎 ”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 ”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③垄④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⑤之行,愿请受为弟子。”
【注】 ①颜斶(chù):齐国隐士。②趋士:礼贤下士。③柳下季:即柳下惠,字季,鲁国贤人,居于柳下。④垄:指坟墓。⑤细人:德行低下的人。
18.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2分)
方法借鉴 文言词句 字词释义
查阅词典法 去:①距离 ②离开 ③舍弃,抛弃 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 (1)去: (填序号)
成语联想法 “王忿然作色”中的“色”可依据成语“和颜悦色”中的“色”推测为“脸色”的意思 死不赦 (2)赦:  
课内迁移法 根据《<论语>十二章》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说”,“宣王不说”中的“说”,可理解为“同‘悦’,愉悦,高兴”的意思 夫斶前为慕势 (3)慕:  
语境推测法 “及今闻君子之言”可推断,“闻”是“听、听说”的意思 君子焉可侮哉 (4)焉:  
1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由 是 观 之 生 王 之 头 曾 不 若 死 士 之 垄 也。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
21.这篇文言短文以对话为主,对话非常精彩。揣摩下面齐宣王和颜斶的对话,说说颜斶会用哪种语气来回复秦王。请结合文章说说理由。(2分)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 士贵乎 ”
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A.不卑不亢 B.诚惶诚恐
我选(  ),理由:
 。
22.《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最终使秦王“长跪而谢”;本文中,颜斶使齐宣王“愿请受为弟子”。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唐雎和颜斶说理的精妙之处。(4分)
三、写作(4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40分)
  每座城市都有它深厚的文化底蕴。请以“    身边的文学踪迹”为题(横线上可以填“探寻”“寻访”“小议”“话说”等动词),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卷答案
1.(3分)(1)zhuó (2)俏 峭 (3)分号(每小题1分)
2.(2分)B 作答时,可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运用排除法进行选择。从内容上看,由横线前的“由诗人们反复着色”中的“着色”可知,横线上填写的句子应与“颜色”或“图画”有关,可排除C、D项。从结构上来看,横线后有一个分号,且分号前后句子的前半句在句式上相似。因此横线上填写的句子的句式应与“酝酿成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杯甘醇美酒”的句式相似,据此可排除A项。答案选B。
3.(4分)①杏花疏影里 ②黄花开遍 ③秋容如拭 ④一抹晚烟荒戍垒(每空1分,有错别字、添字、漏字,该空不得分)
4.(2分)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物(1分) 示例:兼收并蓄、二者不可得兼(任写一个词语或课内外文言语句)(1分)
【解析】本题考查仿照示例给汉字作解析。仔细分析所给示例可知,应先根据图画及汉字,推断出字义;然后调动积累,选取合适的词语或文言语句举例说明。
5.(4分)(1)(2分)示例:严贡生家的,跑到我家,他说猪跑到人家再寻回来最不利市,让我们出钱买。
(2)(2分)示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讽刺性。严贡生标榜自己“为人率真”“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这句话还未说完,便马上表演了一出敲诈人家钱财的丑剧。这种言行相悖(言行矛盾)的对比,突出了其虚伪、贪财和残暴,讽刺力度可谓入木三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1)题,考查名著情节的识记。作答时,根据改编的这两幕戏的内容,结合前后语境,调动名著阅读积累作答。“大人有所不知,那口猪,原是”后面的内容应填写王小二给知县大人讲述那口猪的来历及事情的来龙去脉。结合原著情节,那口猪小的时候是严贡生家的,跑到王小二家,结果严贡生逼着人家把猪买了下来。据此作答即可。第(2)题,考查对小说讽刺艺术的探究第一幕中严贡生标榜自己“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第二幕紧接着展现的是他敲诈王小二一家。正是通过人物言行的对比,体现了情节的讽刺性,突出了严贡生这一人物的虚伪、贪财和残暴。也可从白描手法分析情节的讽刺性及其作用。
【注意】《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是此名著的重点,也是“名著导读专题探完之一
6.(7分)(1)(2分)示例一:从“奇妙游”到“奇遇记”,河南卫视不断给你惊喜
示例二:从“中国节日”到“中国节气”,河南卫视再度“破圈”
示例三:河南卫视传统文化创新系列节目受到高度关注(能统领两则材料,1分;语言简明,1分)
(2)(3分)示例:同学们,《洛神水赋》是《端午奇妙游》的开场节目,堪称视听盛宴,在整台节目中网络传播热度指数遥遥领先,网上评价很高,大家一定要看看!(能结合两则材料内容,2分;符合情境要求,1分)
(3)(2分)示例一:我们要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美,用实际行动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
示例二:我们要用现代科技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用创意表达让传统文化美起来。(任选两个词语、符合主题要求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在真实情境中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第(1)题,以制作手抄报为情境,要求考生从两则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拟写能统领两则材料的标题,即要求考生找出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关联点。两则材料都展现了河南卫视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备受关注的现象,材料一介绍了含有“奇妙”字样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材料二介绍了含有“奇遇”字样的“中国节气”系列节目,据此不难拟题。拟题时注意题干中字数的要求。第(2)题,题干创设具体情境,要求考生将《端午奇妙游》的开场节目《洛神水赋》推荐给同学们观看。根据给出的统计图,可提取出关键信息:《洛神水赋》网络传播热度指数遥遥领先。结合留言区的留言,可以看出该节目获得了网友的高度赞誉。考生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面向推荐对象“同学们”进行推荐性的口语表达即可。作答时要注意字数要求。第(3)题,根据第(1)(2)题的材料可以看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结合,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用创意表达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彩等,都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基于这一认识,考生结合日常积累和思考,从所给词语中选择两个,紧扣“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表达自己的想法即可。
7.(2分)“我”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随从出猎的将士们头戴锦缎帽子,身穿貂皮衣服,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好一个盛大、壮观的出猎场面!
【解析】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解答时,要将词句中描写的对象(人、物)找全面,结合描写对象的特征添加恰当的修饰语;此外还要合理想象,将词句留白的部分补出来。表述时要注意语言生动形象,切忌只是直白地翻译。
8.(2分)示例:“亲射虎”指亲自射杀猛虎,表达了词人的英勇豪迈之情;(1分)“射天狼”把射杀的目标对准入侵者,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的赏析。作答此类试题,要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本题中,要先解释“射”的意思,然后再分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亲射虎”指射杀猛虎,表现了词人的英勇豪迈之情;“射天狼”中“天狼”暗指当时的西夏,把入侵者作为射杀的目标,抒发了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9.(2分)雁 ①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②“雁”的意象寄寓思乡之情,“燕”的意象在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词中极为常见,故用“雁”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每空1分,若只答第一空不得分;理由任写一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作答时,结合本首词和参考材料中含“雁”和“燕”的诗句及这两个意象寄寓的情感综合分析阐述理由。从内容上看,北雁南飞是秋天特有的景象,因此“雁”点明了地域和时令特点。从情感上看,“雁”寄寓思乡之情,而“燕”多出现在描写春天的古诗词中。考生据此结合题干设定的情境组织语言作答。
妙招技法
意象“燕”和“雁”的区分
  ①“雁”在古诗中多为游子思乡的寄托,传达思乡之情和羁旅伤感,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归雁洛阳边”、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衡阳雁去无留意”。
②“燕”表现春光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谁家新燕啄春泥”。“燕”还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的感慨,如晏殊《浣溪沙》中“似曾相识燕归来”。
10.(2分)示例一:通过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营造凄清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
示例二: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示例三:“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悲凉之感(或一个“满”字,写出了秋霜之浓,暗示了作者愁绪的浓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表面上考查句子赏析,实则考查分析句子中的哪些内容蕴含了作者浓浓的情感。作答时,考生可从意象选择、炼字用词等角度入手分析。“羌管”“霜”两个意象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悠悠”是羌笛声的特点,笛声越绵长,作者的情感就越浓烈;“满”字写出了秋霜之浓,营造出凄清的氛围。考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1.(2分)B A项,shě,舍弃/shè,客舍。二者读音和意思均不同。C项,做/为了/做。D项,代词,代指“一箪食,一豆羹”/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故B项理解正确。
12.(2分)丙 甲句理解有误,“二者不可得兼”是在假设的情况下出现的,事实上二者完全有同时得到的可能,因此“不可能同时得到”的说法与事实不符;乙句译文和理解有误,“是心”意思是“舍生取义的本心”,将“是心”理解为“信心”不正确。
13.(4分)示例:①排比(或“反问”) ②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铺排开来,气势磅礴,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犀利文风(或“‘是亦不可以已乎’一句转为强烈的呼喊,使得语言气势磅礴,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犀利文风”) ③对比论证 ④将“先前”与“现在”面对“万钟”的态度进行对比(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把握。结合情境可知,第①空应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第②空举出文章中运用该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根据文章的内容不难判断其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任选其一,并举例分析即可。第③空填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第④空,从第二段中找出该论证方法的例子填写即可。除举例论证外,作者将“先前”与“现在”面对“万钟”的态度进行对比,由此可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14.(2分)李玄通被叛贼刘黑闼擒捉,刘黑闼重视他的才能,想任用他为大将,却被李玄通拒绝,最后剖腹自杀表明报国之志。(1分)他的这种宁死也不愿叛国的精神,正是对舍生取义的生动诠释。(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首先,要参考注释,读懂材料大意;然后结合人物经历,分析其体现的“舍生取义”的精神。材料中李玄通被擒,拒绝刘黑闼的重用,最终剖腹而死,以报国家,体现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链接材料】 李玄通,是雍州蓝田人,多次被授任为定州总管。刘黑闼反叛,攻打李玄通,州城陷落,李玄通被擒获。刘黑闼重视他的才能,想任用他为大将,李玄通叹息道:“我蒙受朝廷大恩,镇守东方,孤城没有援兵,于是被俘虏。如今当保持人臣节操,以忠诚报答国家,岂能贬抑志气,接受叛贼的官职。”李玄通拒绝接受任命。最终剖腹而死。高祖听说后为他痛心流泪。
15.(2分)C 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意思。C项,两次/再出现/再次。A项,极/穷尽/穷尽;B项,寄居/寄托/寄托;D项,同“披”,穿着/同“披”,穿着/遍及。
16.(4分)(1)(2分)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丝毫没有羡慕的意思。(“缊袍敝衣”和“略无”要翻译到位)
(2)(2分)对自己成就的谦虚,对后生的勉励和期许。(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和句子理解。第(1)题,翻译文言句子,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语境原则,将所译句子放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切忌断章取义;二是直译原则,即尽量做到字字落实,要牢记统编教材推荐的“留、替、调、补、删”五字翻译法,对句中的实词,尤其是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存在活用现象的词等要准确翻译,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也要翻译到位。第(2)题,作答时,先理解句子大意: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作者在自述学习的勤奋和艰苦之后,谦虚地谈及自己的成就,意在告诫马生等后辈:自己才智平平尚且有此成就,那才能超过自己的人未来的成就必然比自己大。因此,作者的情感指向两个层面,一是对自己成就的谦虚,二是对后辈的期许。考生据此作答即可。
妙招技法
子翻译题的解题方法
  ①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②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③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④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⑤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按照“留、替、调、补、删”的文言句子翻译方法,可归纳出以下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字词,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语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对照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17.(2分)(1)(1分)将同舍生服饰的华美与自己衣服的破旧进行对比(意思对即可)
(2)(1分)突出颜渊淡泊名利、诚挚治学的品质,论证了学习要诚挚,不要为名声所拖累的观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手法及其作用。解答第(1)题,根据材料一对比手法的作用,明确文中对比的内容,即“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将其在翻译的基础上参照材料二“对比之处”的句式加以概括即可。解答第(2)题,明确材料二是议论性文字,阐述了爱好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文中将爱好低下、学无所获的一些人,与爱好读书的颜渊进行对比,列举颜渊的事例是为了论证爱好学习必须要做到淡泊名利、诚挚治学的道理解题时,要从使用对比手法,有助于突出颜渊品质、证明论点的角度解答。
【参考译文】
  【材料二】不爱好而去学习,辛劳却没有收获;不慎重地选择爱好,怎么学到道理 有的人爱好他的事迹,有的人爱好他的言辞;不是不能爱好,而是他的爱好太低下。孔子的三千多个学生,没有不是奇士的;孔子说好学的人,只有颜渊。(他能)在俯仰之间自己有所体会,且淡泊、不说话;他诚挚地学习,难道是急于得到名声吗 而你为什么要用名声来拖累自己 如果名声有值得怀念的地方,颜渊也会感到惭愧。
18.(2分)(1)① (2)赦免 (3)羡慕 (4)哪里(每小题0.5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第(1)小题,将给出的“去”字义项依次带入“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中,①代入后句子意思通畅,故可推断出“去”意为“距离”。第(2)小题,采用成语联想法理解“死不赦”中“赦”的意思。联系成语“罪不可赦”,可推断出“赦”意为“赦免”。第(3)小题,采用课内迁移法理解“夫斶前为慕势”中“慕”的意思。联系课内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益慕圣贤之道”中的“慕”,可推断出“慕”意为“羡慕”。第(4)小题,采用语境推测法理解“君子焉可侮哉”中“焉”的意思。“君子焉可侮哉”意思是“君子怎么(哪里)能侮慢呢”,由此可推断“焉”意为“哪里”。
19.(2分)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每处1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在明确画线句子所在段落大意的基础上,推测该句子的大意,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画线句的意思是:从这一点看来,活着的国君的头颅,还不如死去的贤士的坟墓。“由是观之”是对上文的总结,其后应断开;“生王之头”为“曾不若死士之垄也”的主语部分,其后应断开。
20.(2分)直到今天听到君子的高论,才知道不知贵士是小人的行为,我希望先生收我为弟子。(意思对即可)
21.(2分)A 颜斶不愿巴结大王,不愿趋炎附势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把握。颜斶针锋相对与齐宣王争论“王贵”与“士贵”的问题。颜斶公开声称“士贵耳,王者不贵”,并用历史事实加以证明。这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士阶层要求自身地位的提高与民主思想的抬头。因此,颜斶的语气是不卑不亢的。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2.(4分)唐雎面对秦王的无理要求,先是以“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来拒绝秦王,又以“布衣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最终使秦王屈服。(2分)颜斶首先通过解释生活细节,建议齐宣王礼贤下士;然后举了秦国攻打齐国的例子,突出民贵君轻的道理;最后让齐宣王折服,并“愿请受为弟子”。(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唐雎不辱使命》中,围绕着安陵国土的“易”与“不易”,通过“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的波澜起伏,唐雎与秦王论战。唐雎言之有“节”;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作答时,回顾课文内容,概括论战的过程中说理的精妙之处即可。《齐宣王见颜斶》中,先写出了颜斶不慕权势,以理而论,告知齐宣王自己不“前”的原因,保持了士所具有的气节;接着,颜斶主要列举了秦国攻打齐国时的事例,来论证“士贵耳,王者不贵”。作答时,将这两方面内容加以概括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齐宣王见颜斶(节选)
齐宣王接见颜斶,说:“颜斶向前来!”颜斶也说:“大王向前来!”齐宣王很不高兴。齐宣王身边的人说:“大王,是国君。你颜斶,是大臣。大王说‘颜斶向前来’,你颜斶也说‘大王向前来’,这能行吗 ”颜斶回答说:“要是我主动向前是贪慕权势,而大王主动向前是礼遇贤士。与其让我去贪慕权势,不如让大王礼遇贤士。”齐宣王气得变了脸色,说:“是国君尊贵呢 还是士人尊贵 ”颜斶回答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国君不尊贵。”齐宣王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斶说:“有。从前秦国攻打齐国,秦王下令说:‘有胆敢在柳下惠坟墓五十步内打柴的,处以死刑,绝不赦免。’又下令说:‘有能砍下齐王脑袋的,封他为万户侯,赏赐黄金一千镒。’从这一点看来,活着的国君的头颅,竟然不如死去的贤士的坟墓。”……
齐宣王说:“唉!怎么能侮辱君子呢,我是自讨没趣罢了!直到今天听到君子的高论,才知道不知贵士是小人的行为,我希望先生收我为弟子。”
23.(40分)【写作指导】 首先,要补题。题干中已经给出了几个动词,可以从中选择。若填写“探寻”“寻访”,则需要注意这两个动词都表示有目的地寻找,在行文中要明确寻找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若填写“小议”“话说”,则应写成议论文,明确中心论点是什么,考生可以从一个点切入,夹叙夹议,展现自己的文学底蕴。其次,要思考身边有哪些文学踪迹,明确写什么。在构思时,可以以人、事、物为载体,表现其与文学的关联。再次,要明确探寻/寻访的顺序或层次,或小议/话说的角度或切入点,深入挖掘踪迹所体现的文学内涵。此外,考生还可以思考为什么要探寻/寻访/小议/话说身边的文学踪迹,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学造诣,还是为了感受文学氛围,抑或是为了品味文化底蕴,如此可以进一步加深文章立意。
【佳作示例】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只要和同学出门游玩,秦淮河我是必去的。我一直很喜欢那里,尤其喜欢坐那里的游船。刚上初中时读过朱自清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那篇文章印象深刻,大概是因为太有共鸣了吧。在我心里,南京秦淮河,配得上文学大家朱自清如此多笔墨的称赞。
晚上在秦淮河坐船是最令人心醉的。坐在画舫里,两边是雕着花纹的红木窗,隐约能看见船头撑船的人和两侧的水波,色彩斑斓的霓虹灯倒映在水面上,宛如仙境。船驶过的地方水波随即荡开,光晕便被打散了,化作满河闪耀的星星。处在这朦朦胧胧又光怪陆离的世界中,我的身体随着船在水中沉浮,意识也逐渐模糊起来,只想一直顺着水漂下去。这灯影和光晕,如在梦里。不亲自在夜晚来秦淮河坐一次船,定是体会不到这样奇妙的感受的。朱自清当年正是重游秦淮河后,才写下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点评】细致描写秦淮河的夜景,虚实结合,如诗如画
画舫里静得出奇,岸上却热闹非凡,仿佛是两个世界。岸边有一群女子,穿着华美的唐装,衣袂飘扬。我一下愣了神,仿佛真的回到了大唐盛世,看见酒楼里载歌载舞,街道上车水马龙,但随即我的脑中浮现出杜牧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他多么害怕大唐盛世一去不返啊,于是在秦淮河畔写下了这首警世之诗。秦淮河承载了多少文学的璀璨和历史的兴叹啊!大唐终究还是灭亡了,谁也阻挡不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那商女也未必不知亡国恨,可能是太过渺小,太过无能为力。一千多年过去了,朝代不知更迭了多少回,秦淮河却仍静静流淌着,水波不兴。【点评】紧扣“文学踪迹”,联系到和秦淮河有关的古诗,感叹历史的变迁
古今多少文人爱秦淮、游秦淮、咏秦淮,它孕育了南京文明。它没有尘世间的纷扰,一直静静流淌着,作为护城河,守护着它挚爱的南京城。秦淮河上遍布的文学踪迹,也同样从容,淌过悠悠岁月,见证着南京的变迁与辉煌。【点评】首尾呼应,以抒情和议论作结,表达对秦淮河文化的热爱之情
【名师总评】 选材典型,感悟深刻。文章不仅写秦淮河的景象,还将眼光投射到历史长河中去,从时代的角度看待秦淮河,赞扬它的从容与不迫,感悟深刻独到。
勾连自然,对比突出。文章将秦淮河与朱自清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杜牧的诗句进行关联,将画舫的静与岸上的热闹作对比,将秦淮河的现实之美和历史价值充分展现了出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