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1第1- 10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 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商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即所谓“兼听独断”。这一做法
A. 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B.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否定
C.导致了秦朝统治二世而亡 D. 是对贵族政治传统的继承
2.唐初皇帝经常让低品级官吏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官员往往要加“参知政事、同三品”等衔,高宗以后,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也加“同三品”衔参加政事堂会议。这反映出唐代
A. 宰相制度逐渐被废除 B.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
C. 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D. 尚书省淡出决策体系
3.下表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大致轨迹。由此可知,在这一历史演变中
A. 沿袭变革是其变迁的主线 B.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善
C.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 地方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4.1688年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但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这表明英国
A. 社会没有发生根本变化B.君主权力仍至高无上
C. 议会逐渐掌握核心权力D. 国王由议会选举产生
5.美国独立后,“为了限制众议院的权力,他们便在众议院上面设置了参议院;他们害怕万一人民对国会发生影响,于是又设置拥有大权的总统;对于国会及总统还不放心,又设置一个最高法院。"这些做法
A. 避免了美国政治腐败发生 B.解决了南北双方的矛盾
C. 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6.民国初年,临时参议院制定的《国会组织法》对选举国会议员的规定与清末咨议局的选举已有不同:“居住选区二年以上”比清末的十年要求大大缩减;500元的不动产资格比之清末的5000元亦削减9/10;选民年龄为20岁而清末的为25岁;临时参议院还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可知民国初年
A. 民主政治有鲜明中国特色 B.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 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 D.宪政机制对权力的控制
7.1941年,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这次改选
A. 根本上扭转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
C.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D.弱化了中共对敌后抗日政权的领导
8.1954年12月,毛泽东指出:“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为此,中共中央
A. 提出了“长期共存”的方针 B.将人大部分权力归属政协
C.倡导与民主党派共同掌权 D.扩大政治协商会议的职权
9.商鞅制定的“军功授爵制”,打破了旧贵族世袭式的社会等级制度。不论尊卑贵贱、贫富多寡,要想获得社会地位和社会荣誉必须用对外战争中的斩首数目来换取。军功授爵制
A. 完全剥夺了贵族特权 B.利于塑造秦人的尚武精神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 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10.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据此可知,戊戌变法
A. 挽救了当时的民族危机 B.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D.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11.曹魏在各州和各郡设立了中正一职,但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虽有任用权,却必须根据中正的评定来任免官员,不得擅自做主。这表明初创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变革了选官方式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维护了士族特权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12.南宋学者陈傅良说:“自国初以行举,诱致偏方之士,而聚之中都”,“愿仕于本朝。由是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以此得人。”这反映出,宋代
A.官员的政治素养高B. 科举制冲击了门第观念
C.官员选拔标准宽松D. 科举选拔官员公平公正
13.明代在中央设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和厂卫系统,在地方设立提刑按察使司、巡按御史和督抚制度作为监察机构,相互补充,纵横交错。这说明当时
A.官场冗员繁杂 B.重视官员选拔
C.监察制度较完备 D.监察效率提高
14. “政治中立”原则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常任文官队伍,使政府有能力实现对文官的依法科学管理,文官也由此摆脱了对个人、政党的依附关系,获得职业保障,专心于公务的执行和效率的提高。由此可见,“政治中立”原则
A. 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影响 B.杜绝了政府贪污腐败现象
C.践行了分权制衡的理念 D.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
15. 英国首相张伯伦曾对常务次官们说:“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情。”这反映出英国
A.责任内阁无法有效制定国家政策 B.文官体系对政府运作十分重要
C.议会对内阁的监督作用大大削弱 D.首相行使权力高度依赖政务官
16. 北洋政府时期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 者被免职。这说明北洋政府
A.推动了旧人事制度的的变革 B.意在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
C.确立了甄别为主的选官方式 D. 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17. 运用时间轴,可以更好地学习历史。对下面时间轴对应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04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B.1905 年,学堂选官制度形成
C.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取消考试制度 D.2005 年,公务员考试制度确立
18. 唐代法律规定,对老幼疾病者,不得拷讯。孕妇犯罪应拷讯者,须等产后100日再拷,违者处 以杖刑或徒刑。这说明唐代法律
A.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B.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C.司法体系较为完善 D.具有以情人法的人道色彩
19. 北宋“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订立的《吕民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主要内容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南宋朱熹据此编写了《增损吕氏乡约》,吕氏乡约声名远播。这两部乡约的编写
A.使国家权力深入基层社会 B.有利于敦促教化改良世风
C.使地方治理形成统一标准 D.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宗教化
20.明朝初期,律、例、令三者并行,律为“常经”,例为一时权宜,令是太祖随时发布的诏令。诏令往往因事立法,其法律效力常在律、例之上,有时甚至法外施刑。这反映出当时
A. 律例体系缺乏实用性 B.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C. 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D. 司法尚未取得独立地位
21.罗马共和国晚期,裁判官通过告示将一系列表现形式不同的侵害行为归人“侵屏”的概念中,其中就包括“公然性诽谤与言辞侮辱”。这种侵辱“或以物件实施,或以言辞实施,以言辞实施的,发生公然性诽谤与言辞侮辱”。这说明当时古罗马
A. 法律体系进入完善阶段 B. 民众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C. 已重视保护公民的人格 D. 个人权利得到了全面保障
22.中世纪欧洲各国的文化都是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中世纪欧洲趋于稳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混乱中唯一剩下的是成为帝国精神影子的基督教。这说明,中世纪的欧洲
A. 基督教文化的弊端明显 B.民族文化正悄然兴起
C. 科教文化发展严重受阻 D. 有着统一的文化组带
23.1954年9月15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式上,开国领袖毛泽东郑重宣告将在这次会议上制定宪法,制定几部重要的法律。这次法律实践的重大意义是
A.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C. 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近代化进程D. 促进了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
24.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和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这些“小人物”的行为
A. 体现出民众参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热情 B.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C.表明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D. 实践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古希腊的公民,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而是特指城邦内一小部分成年男性。以雅典为例,全部居民约为30万,18岁以上的成年男性公民仅3-4万。雅典城邦政治活动 极其频繁,公民大会每月举行2—4次,议事会及陪审法庭的活动则更多,如此频繁的政治活动使普通公民在经济上和时间上都无法承受,据统计,能经常出席公民大会的人数只占雅典公民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另外,雅典公民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他们对于所需要决断的问题并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技巧,甚至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意见,大多数公民的投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给反动煽动者创造了煽起人们非理性激情的机会,并可能导致破坏性的后果。例 如,公元前406年,六位雅典将军被公民大会宣判死刑,原因是作为远征军的统帅,最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必须为许多雅典士兵的伤亡负责。
摘编自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材料二 尽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仍然是终身和世袭的国家元首,享有宪法赋予的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权力,但是这种政体下的国王是“临朝不理政”。宪法在赋予权力的同时,对王权的行使也加以了种种限制。通过一 系列法案的颁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国王仅仅拥有行政权,而且这种权力也越来越多的被内阔所代替。随着议会主权的确立和君主实权的丧失,最终促成了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
—摘编自王出广《浅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国国王“临朝不理政”的原因。(6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宋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的出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才能,因此,无论是官宦、世家之子,还是贫贱、下人之后,均可同场应试,试卷经弥封、誉录后,除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才能高低外,已无任何差别,亦即是说,所有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与竞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正是这种公正和平等,保证了官僚阶层始终不断地有新鲜血液予以补充,从而也保证了官僚阶层的精英地位。而大量庶族寒门弟子在这种公正、平等观点的影响下,通过“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有的甚至还跻身高官显要,这一现象自然激发了社会各阶层冲刺科场的热情。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以后,人们对读书做官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古往今来读书做官为人生第一要务,今乃视为畏途”,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许多人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更有视功名如敞帚的。现实生活中商业利润的巨大诱惑是那样地吸引人,连读书人也“往往羡慕商人,以为吾等读书,皆穷困无聊,不能得志以行其道,每至归咎读书”,故“凡为聪慧子弟悉为商贾,不令读书”。1905年4月19日《中外日报》报道了广东科试情形:“本届科试,广府属各县循例考试,而应试者无不因之大减。其中人数最减少者,以番禺为最。昨该县初复时,与考者不过八百余人,以视往岁人数众多,殆有天壤之别。”
摘编自杨齐福《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与科举制度的解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人们对科举的态度及形成原因。(8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 处。(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春秋决狱”是汉代士大夫创造的一种司法模式,在遇到法律无明文规定的疑难案件或依成文法律判处则有悖常理的案件时,司法官直接依据《春秋》等儒家经典中的伦常大义来决断,故称“春秋决狱”。“春秋决狱”的首倡者是汉初大儒董仲舒,通过下面案例,可见“春秋决狱”之一斑。如:“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 或日殴父也,当枭首。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这是一个关于儿子为援救父亲而误伤父亲应否视同殴打父亲的“不孝"罪行加以重惩的疑难案件,董仲舒援引《春秋》之义认为某甲没有殴父之心,故不应追究。
摘编自范忠信、陈景良《中国法制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2025届高二第一学期月考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据材料可知,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商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一定程
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决策的失误,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A项正确,材料中“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了
君主专制,B项说法错误,排除:秦亡于暴政,排除C项:贵族政治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2.C从材料可得出,唐朝三省六部制之下,更多的低品级的官员参与政事堂的决策,这些人都相当于宰相,反
映出相权的进一步削弱和皇权的加强,C项正确:宰相制度没有废除,排除A项:材料与科举无关,排除B项;
尚书省仍然是三省之一,并没有淡出决策体系,排除D项。
3.A分析材料可知材料内容主要是古代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大致轨迹,演变过程体现了后世对前朝的沿袭
和变革,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方行政层级的演变,不是中央权力体系的演变,排除B项:秦之后都是官
撩政治,排除C项;地方行政层级的演变并没有实现行政效率的不斯提高,总体来说有提高,但不是不断提
高,排除D项。
4.C根据材料“但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和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英
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王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C项正确:当时英国社会发生
了转型,排除A项:当时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排除B项:英国的国王是世袭的,排除D项。故选C项。
5.D根据材料可知,参众两院互相牵制,国会、总统、最高法院相互牵制,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D项正确;
“避免了美国政治腐败发生”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美国南北双方矛盾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
做法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未体现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
6,C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对国会议员的资格要求与清末预备立宪时大大降低,这使得政治参与主体的范
围扩大,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民国初年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无法体现民国初年的政治具有中国特色,
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临时参议院制定的法案,看不出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排除B项:宪政机制是以
宪法为依据,对权力的控制制约机制,材料并未体现宪政机制,排除D项。
7.B根据材料可知,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后,政权机构吸收了很多党外人士,这样有助于
扩大抗日政权的基础,从而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B项正确:该做法是政治方面的举措,不可能从
根本上扭转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排除A项:193?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已正式形成,排除C项:“三三
制”下,在政权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中国共产党,排除D项。
8.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人大的职权,毛泽东也认
为“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于是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A
项正确;1954年后,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权,没有分割人大权力,没有与中共共同掌权,排除B、C两项;1954
年后,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权,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没有扩大政治协商会议的职权,
排除D项。
9.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实行军功授爵制,“要想获得社会地位和社会荣誉必须用对外战争中的斩
首数目来换取”,这有利于塑造秦人的尚武精神,B项正确:A项中的“完全”说法错误,排除A项:军功授爵制
与“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无关,排除C项:军功授爵制利于塑造秦人的尚武精神,未涉及秦国的社会转型,排
除D项
10C根据材料“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
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可以看出戊戌变法传播了近代民主自由的思想,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C项正确:变法失败了,并没有拯救民族危机,排除A项:变法失败了,并没有使中国走
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B项:变法失败了,并没有推翻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排除D项。
11.D根据“曹魏在各州和各郡邯设立了中正一职,但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虽
有任用权,却必须根据中正的评定来任免官员,不得擅自做主。”可得出各州的中正没有最终的判定权,而是
由中央政府决定,这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选官方式变化,排除A项:材料不能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412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