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1 20:27:16

文档简介

高二上期第一次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题
干信息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形成以周王室为中心的、统一的地方分权制度,加强了周天子对全国的
统治,C项正确;世袭制在夏朝时期已经存在,排除 A项;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继承制度,排除 B项;
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建立的制度,排除 D项。故选 C项。
2.D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公中丞相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而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
主管监察,在丞相权力极大的时期御史大夫主要起的作用就是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故选 D。
3.B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97 年到 1124 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从 997 年到 1124 年(宋
太宗至宋徽宗时期),平均每年有 200多人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当时 1.2万名甚至更多的高级官僚队伍中有一
半以上的人出身科举;这一时期,获得功名的人实际上也占据了朝中的显要位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科
举考试使得更多的平民进入官僚集团,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社会的流动性,B项正确;北宋“积贫积弱”的根
本原因是土地兼并和宋代“冗兵”、“冗官”、“冗费”的政治三冗现象,排除 A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文官
制度鼎盛的结论,排除 C项;宋代门阀士族并未消亡,排除 D项。故选 B项。
4.D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一些内阁首辅屡次动用封驳权驳回皇帝
的旨意,保护了一些敢于上书言事,批评时政乃至皇帝的官员”体现的是在内阁制度下,内阁首辅动用封驳权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但是在专制体制下,制约效果是有限的,D 项正确;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排除 A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非中央集权,排除 B 项;内阁非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不属于监察体制,
排除 C项。故选 D项。
5.B
【详解】依据材料“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
标准考核官员,B项正确;汉代的监察制度是刺史制度,排除 A项;明朝的考核有考满和考察,排除 C项;元
朝地方监察机构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排除 D项。故选 B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令称职者升,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降,贪污者付法司罪之”可知古代官员考核中注重考
核结果奖惩激励,根据考核结果的称职、平常、不称职和贪污进行不同的奖励和惩罚,B项正确;题干并未体
现考核的标准,排除 A项;题干并未体现考核方法的完善,排除 C项;题干只说明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并
未体现对考核过程的监察监督,排除 D项。故选 B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今日明昭多由康有为、梁启超等怂恿而出,但法非人不行,因循衰惫者,岂有任事之才”
“184条之多”“彼此不配合,又无后续准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维新派在戊戌变法中经
验不足且急于求成,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触犯到守旧派的利益,排除 A项;材料并未体现对国人觉醒的促
进与否,排除 B项;题干并未反映戊戌变法有无深厚的社会基础,排除 D项。故选 C 项。
8.C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中国)。根据图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中既有民
族资产阶级、自由职业知识分子,又有原清政府官员和士绅,说明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C项正确;根
据图示无法看出军阀割据混战连年,排除 A项;从议员构成基本情况无法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排除 B项;国会
议员构成呈现鱼龙混杂只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 D项。故选 C项。
9.B
1
{#{QQABZbQ4SAoggCgIoAABAJJAAAAQAhgCQUwHUSCkEGKQkkBAGACCCIooGGwBBAAAAAIAMAAQAQgRFNABAABA=A}=#}}#}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
监察五项。”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 1928 年国民党通过的《训政纲领》中的内容,《训政纲领》确立了国民党
一党专政,B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文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A项;
《中华民国宪法》的基本特点是:以自由平等为标榜,坚持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以“平均地权”、“节制
资本”为名,保障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和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以“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之名,
行国民党一党专制和蒋介石个人独裁之实,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C项;1945年 8月 29日至 10月 10日,以
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在重庆举行谈判,经过 43天的谈判,在 10月 10日签署《政
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材料内容不属于重庆谈判的内容,排除 D项。故选 B项。
10.A
【详解】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把自已的代表严格控制在三分之一,创造条件让其它
党派、阶层等当选,使他们得到参政议政的充分权利”,可知,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根据地,实行“三三制”
改革,调动其他阶层积极参加,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巩固,并不是巩固了代表工农兵的苏维埃政权,排除 B项;此时是抗战时期,并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排除 C
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 1937年就已经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项。故选 A项。
11.D
【详解】1992 年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力地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 90 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故选 D;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1978年,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 90年代经
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排除 B;2001 年 12月 11日,中国才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排除 C。
12.B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雅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显著特征
是主权在民和轮番而治,因此材料“已任过公职者,在其他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强调
的是雅典民主的参政方式是轮番而治,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雅典民主的方式,排除 A项;材料未涉及雅典民
主的实质,排除 C项;材料未涉及对后世的影响,排除 D项。故选 B项。
13.D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据材料“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
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和“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早期,王权受
到领主的限制,法国通过建立等级君主制极大强化了王权,专制主义成分强化,D项正确;雅典民主制下没有
国王,排除 A项;罗马的贵族寡头制下没有国王,排除 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加强王权过程中奉行的
内外政策失败,遭到了贵族、骑士和市民的反对,英国建立了议会君主制,议会的权力逐渐加强,不符合材料
“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排除 C项。故选 D项。
14.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掌握,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
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联邦”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则,
即联邦制的原则,故 D选项符合题意;确立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权力制约与平衡的三
权分立原则,没有体现联邦制原则,故 A选项错误;总统和国会议员由民选产生体现了民主选举的原则,而不
是体现联邦制原则,故 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党制形成于 19世纪中后期,晚于题目中的时间,
故 C选项错误。
15.B
【详解】根据题干在 1832 年,1867 年和 1884 至 1885 年英国经历了三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取得选举
权,工人阶级大多取得选举权再到成年男性取得普选权,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和所学知识可知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B项正确;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确立
的是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 A项;题干和文官制度没有关系,排除 C项;题干中只是基本实现了
成年男性的普选权,女性普选权还没有实现,排除 D项。故选 B项。
16.D
2
{#{QQABbZQ4SAoggCgIoAABAJJAAAAQAhgCQUwHUSCkEGKQkkBAGACCCIooGGwBBAAAAAIAMAAQAQgRFNABAABA=A}=#}}#}
【详解】根据材料“尽管英国频繁倒阁,但它的国家机器运转正常,社会并未失序”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英国的
文官在政党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公开参加政治活动,所以首相换了,但政府仍然能正常运行,同时英国实现了
政治和管理分离,保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并不是文官的选拔和任期,排除 A项;事务
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B 项史实错误,排除 B 项;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排除 C 项。
故选 D项。
17.(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各 1分,共 2分)
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各 2分,共 4分)
(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任答一点给 2分)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
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任答两点给 4分)
(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分)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不同:根据“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
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得出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根据“宋代统
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得出宋朝厉行中央
集权,强干弱枝。后果:根据“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
据”得出可得出唐朝藩镇割据;根据“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
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得出宋朝积贫积弱。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类的问题。时空是元代。特点:根据“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
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得出管辖区域大;根据“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
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得出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根据“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
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得出民族
控制。影响:根据所学,可从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
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概括。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策略:结合前面两问的内容可得出是平衡与协调(中央集
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18.(1)措施: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任
一点给 2 分)
社会习俗方面:强制拆散大家庭为小家庭(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家庭政策。(任一点给 2
分)
实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2分)
(2)认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了拓跋
英勇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全盘汉化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和活力。
(积极任答两点给 4分,消极任答一点 2分)
【详解】(1)措施:经济方面:根据材料“为田开阡陌封疆”可知,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土地买卖;根据所学知识客户自,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度量衡。社会习俗方面:
根据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可知,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
室、推行一夫一妻家庭政策。
(2)认识:材料提供的两个观点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孝文帝改革,因此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根据材料“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孝
文帝改革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根据材料“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
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的汉化。”可知,孝文帝汉化改
3
{#{QQABZbQ4SAoggCgIoAABAJJAAAAQAhgCQUwHUSCkEGKQkkBAGACCCIooGGwBBAAAAAIAMAAQAQgRFNABAABA=A}=#}}#}
革丢掉了拓跋英勇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盘汉化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严重
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和活力。
19.(1)新现象:政党政治出现。(1分)
原因:民国初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很弱小,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
强大;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缺乏实施政党政治的阶级基础和民众基础;中国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政治
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政治文化基础;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缺乏必要的国内政治环境。(任答三点给 6分)
(2)作用:各界人士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保证了各阶层公民有序参政议政汲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
(一点 2 分,两点 3分)
认识: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
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它也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
性和真实性。(2分,合理即可)
【详解】(1)新现象: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
数几至近百’……1913 年 2月,国会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可知,民国初年出现了很多政党,1913
年国民党选举获胜,说明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出现。
失败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民国初年的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等方面回答。在经济方面:民国初年中国资
本主义经济力量很弱小,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在政治方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没
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缺乏实施政党政治的阶级基础和民众基础;在思想方面:中国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政治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政治文化基础;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缺乏必要的国内政治环境。
(2)作用:根据材料二“可以弥补选举民主的不足,不同的利益集团,包括各种政党、民族、宗教,可以通
过协商形成共识”“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保证各个阶层、各种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各个政党,
都能通过这种形式参政议政”“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归纳总结可知各界人士通过协商达成共
识;保证了各阶层公民有序参政议政汲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
认识: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地位、影响,民主政治
的特点等方面进行回答。地位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在特
点上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影响上看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它也体现了
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20.(1)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到德才,趋向科学、开放。(2分)
作用:选拔了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封建国家政权。(任答两点给 4分)
(2)原因:传统官制的弊端;代议制确立发展的推动;工业革命的推动。(任答两点给 4分)
共同特点:面向社会各阶层、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择优录取。(4分)
【详解】(1)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其选拔范
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可知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到德才,趋向科学、开放。
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
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并结合所学科举制的影响可知选拔了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稳定了封建国家政权。
(2)本题是原因、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19世纪英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当时封官许愿、卖官
鬻爵的现象司空见惯,政治丑闻屡见不鲜”可知传统官制的弊端;根据材料“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议会改革
后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派长期执政”可知代议制确立发展的推动;工业革命的推动。
第二小问共同特点,根据材料“该法令规定大部分文官均需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可知面向社会各阶
层、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择优录取。
4
{#{QQABZbQ4SAoggCgIoAABAJJAAAAQAhgCQUwHUSCkEGKQkkBAGACCCIooGGwBBAAAAAIAMAAQAQgRFNABAABA=A}=#}}#}项城三高 2023—2024 学年度上期第一次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种 )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所有答案都写答题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 16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西周改变了臣服部族的领导,建立了新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形成以周王室为中心的、统一 的地方分权制度。该“地方分权制度”是( )
A.王位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
根据秦朝官制,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但太尉一职始终空设。在 此背景下,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
A.监察百官并掌管财政 B.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C.协助丞相管理军事 D.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
从 997 年到 1124 年(宋太宗至宋徽宗时期),平均每年有 200 多人通过科举步入仕途,
当时 1.2 万名甚至更多的高级官僚队伍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出身科举;这一时期,获得功名的人实际上也占据了朝中的显要位置。这反映了宋代( )
A.积贫积弱的根源 B.社会流动的加速
C.文官制度的鼎盛 D.门阀士族的消亡
明朝中后期,一些内阁首辅屡次动用封驳权驳回皇帝的旨意,保护了一些敢于上书言事, 批评时政乃至皇帝的官员。由此可知,明朝中后期( )
A.君主专制日趋衰落 B.中央集权遭到挑战
C.监察体制运作有效 D.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下列表述正 确的是( )
汉代通过上计制监察官员
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C.明朝的考核有考满和考课
D.清朝地方监察机构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严密的考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整肃吏治的重要措施。《明史 选举志》:“令称职者升,平 常者复职,不称职者降,贪污者服法司罪之,阘茸者免为民。”反映了古代官员考核的哪一特 点 ( )
A.考核重德尚能 B.重视考核结果奖惩激励
C.考核方法完善 D.重视对考核过程的监察监督
戊戌变法期间,李鸿章在信中称:“朝廷锐意振兴,讲求变法,今日明昭多由康有为、梁启超等怂恿而出,但法非人不行,因循衰惫者,岂有任事之才,不过敷衍门面而已。”据统计, 在开始变法后的 103 天,先后发布的诏令就有 184 条之多,这些措施彼此不配合,又无后续准备。这些反映出维新派进行的此次变法( )
A.触犯到守旧派的利益 B.未能促进国人的觉醒
C.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D.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
下图是 1913 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图,据此可知当时( )
A.北洋政府军阀割据混战连年 B.国会严格遵循分权制衡原则C.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 D.国会议员构成呈现鱼龙混杂
(
二、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托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
)如图是国民党通过的某个文件中的部分内容。该文件应是( )
(
三、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推行,以立
宪政之基础。
四、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付托于国民政府,总会而执行之,以立
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训政纲领》
C.《中华民国宪法》 D.《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陕甘宁边区在第二次普选时,中国共产党把自已的代表严格控制在三分之一,创造条件 让其它党派、阶层等当选,使他们得到参政议政的充分权利。这个举措( )
A.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B.巩固了代表工农兵的苏维埃政权C.扩大了国民大革命的社会基础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年份
1978
1980
1990
2000
GDP
3650

2
4551

6
18774

3
997766

3
)下面是 1978—2000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表(单位:亿元),其中 90 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C.中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城邦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任职期限均为一年;已任过公职者,在其 他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该材料旨在说明( )
A.雅典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 B.雅典民主的参政方式是轮番而治C.雅典民主被少数贵族操纵 D.后世的公职选举制度受此影响
有学者评价欧洲某项制度的实施,“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 ”据此判断,此项制度是( )
A.雅典的城邦民主制 B.罗马的贵族寡头制
C.英国的议会君主制 D.法国的等级君主制
14.1787 年宪法规定了美国实行联邦共和政体,下列宪法的规定体现了联邦制原则的是
A.确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总统和国会议员由民选产生
实行两党制
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联邦”
世纪英国经历了三次议会改革,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
1832 年 重新分配议席并修改选民资格,工业资产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
1867 年 降低选民财产资格,除矿工和农业工人外,工人阶级大多得到选举权
1884—1885 年 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A.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B.工业革命推动了议会改革C.标志着文官制度的确立 D.英国民众普遍获得选举权
16.2022 年 10 月 20 日,特拉斯正式宣布辞去英国首相一职,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
的首相,只有 45 天。有英国人在社交媒体上说:“我儿子已经见证了 4 位财政大臣、2 位首
相……他才 4 个月大。”尽管英国频繁倒阁,但它的国家机器运转正常,社会并未失序。这是因为( )
A.英国实行文官制度,通过考试录用并有任期 B.政务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终身任职C.英国确立共和政体,可以保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D.文官在政党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公开参加政治活动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 4 道小题,共 52 分)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 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
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 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 后果。(6 分)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6 分)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2 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以商鞅为左庶长,实施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 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商鞅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 三个方面推动了社会转型。
——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材料二:对孝文帝汉化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 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
观点二 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的汉化。
——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经济和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商鞅变法的 实质。(6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6 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们形容这一时期(中华民国成立后)“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 往往有问及贵党者”……1913 年 2 月,国会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使孙中山等人看到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希望。但是,孙中山良好的政治设想很快就被无情的现实所打破,1913
年 3 月宋教仁被刺杀身亡、11 月国会被迫停止议事,1914 年 1 月部分留京议员被袁世凯遣回原籍。
——摘编自孙岩《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探索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两种重要形式,协商民主
的出现可以弥补选举民主的不足,不同的利益集团,包括各种政党、民族、宗教,可以通过协 商形成共识。协商民主的主要意义是能够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保证各个阶层、各 种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各个政党,都能通过这种形式参政议政。协商民主在中国是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民主形式,同时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民主形 式。
——摘编自李君如《中国人在民主政治问题上不要妄自菲薄》
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政治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失败的原因。(7 分)
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5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 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以洛克三权分立思想为指导的政治体制虽然已经建立,但国王依
然掌握着相当大的行政权,恩赐制依然是主要的人事制度,当时封官许愿、卖官鬻爵的现象
司空见惯,政治丑闻屡见不鲜。19 世纪 40 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议会改革后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派长期执政,他们从功利主义原则出发,要求国家政府管理工作像 工业生产一样,尽可能的提高效率,发展经济。直到 1870 年 6 月,格莱斯顿政府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该法令规定大部分文官均需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选官的标准和方式这一角度说明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并 概括科举制的作用。(6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并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共同特点。(8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