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最近常在微信朋友圈里见一些似乎和书法创作有关的视频,比如“射书”,即用针管在宣纸上射出道道墨迹;“吼书”,就是边吼边写,书者类似耍酒疯;“手脚并用书”等。有人把这类表演称为书法的“行为艺术”,且从个别史料挖掘角度,以古有张旭“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李白大醉赋诗题壁为理由,来佐证这类行为艺术古已有之。同时,强调“视觉体验”“外向表达”“个性张扬”的所谓书法的当代意涵,和传统书法审美的平和内敛、诗文境界作区分。
但绝大多数目睹这类视频的观众和专家都会认为当今书坛“横行着一种完全背离书法艺术规律、极尽狂怪丑大的书法”,愤愤于文墨芬芳的书法艺术,何以在今天沦落到类似杂技表演的境地。其实,无论采取什么出格的手段和夸张的行为,最终还是需要在宣纸上展现的书艺来印证这种行为的价值。视频中那种明显缺乏书法基本功和艺术美感的胡乱宣泄、莫名亢奋,其结果就是纸破墨败、一地狼藉。
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是历代无数艺术家的智慧创造和精神结晶。所谓晋人飘逸、唐人规矩、宋人尚意,都是各具神韵的经典艺术风格,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取法资源。技艺虽然不等于书艺,但书艺一定离不开技艺。好的书法作品从来不是在脱离书写、笔墨要素的前提下,单靠强烈的情绪和肢体语言就能完成的。反观当今的“丑书”表演,看不出有什么艺术的含量和承传了。
唐太宗《指意》一文表示创作时的心理状态虽然重要,但具体用笔方法更是不可或缺:“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清包世臣也在《艺舟双辑》中指出:“凡作书者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具备。”可见笔法和节奏的把握对于书法的表现是多么重要。当下鬼画符似的“丑书”若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哪里顾及汉字的尊严和书写的规范?
况且,书法还不仅仅只是文字的表现,还是书家综合修养、特别是文学修养的笔墨呈现。它是视觉的艺术,更是阅读和心悟的艺术,和汉字正大的气象、深邃的诗意、内蕴的哲思相伴随。启功先生说过:“字写好了,是读书人的本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可就有那么一些胸无点墨、故弄玄虚之人,却喜欢到处泼墨。有专家曾发现一幅天书般的丑书作品中,不规范的字竟有70多个,简直白白糟蹋了那张宣纸。可这样的书法生态,几乎无一不打着创新、探索和个性的旗号进行。不明白这些人哪来的底气,成天想着要“挑战传统”。
不可否认,在丑书实践者中,也确实有一些书法名家,我们丝毫不怀疑他们的书法功力,也乐见他们的探索成果,但希望这种探索是有益于书法、有益于环境,特别是有益于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如果片面强调“多元”“当代意识”“突破传统”,甚而无意中、无形中起到了负面作用,则应对探索本身可能存在的误差进行深入理性的思考乃至纠偏。
(摘编自喻军《“狂怪丑大”,是对当代书法的矮化》)
材料二:
众所周知,所谓“丑书”是相对传统观念的“美书”而言的。这种美书源自中国古代思想体系内,以儒家思想为主、道家和释家思想为辅,以二王书法传承体系为轴心。而“丑书”试图冲破这一体系,构造一套基于民间书法资源挖掘整合之上的、有别于传统书法审美的、借鉴西方文化的书学体系。体现在创作上常常表现为对稳定结构的破解,对所谓个性进行夸张强调等等。这毫无疑问既是今天这个中西文化融合、价值选择多元时代顺理成章的产物,也是延绵数千年的中国书法在当代的一种尝试。因此,至少在精神层面,人们应肯定探索者不甘守旧、决意求新的勇气和追求。
整部书法史,就是一部求变史、突破史,也才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从小篆到“隶变”,从王羲之到“鲁公变法”,从“苏黄米蔡”到被项穆斥为“南北乱真”的王问、马一龙等等,不一而足。只是,古人的求变、突破,都是在中国文化内部寻找思想资源,因此无论怎样“变”,其文化内核以及最终作品呈现出来的精神气质都仍然是“中国的”。而这一次,“丑书”的探索者们走得有点远。他们试图以西方理论、西方观念以及西方美术创作方法等为中国书法另辟蹊径,致使他们笔下的很多作品再难清晰地辨识出“中国”形象。
尽管如此,现在仍不是轻率否定的时候。他们的探索还正在路上,他们究竟能走多远,最终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汰洗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被书法史接纳和认可,只能留给历史来回答。而所有人都应怀着开放、包容的态度,给“丑书”书家以尊重和耐心,给“丑书”以充分的探索空间和时间。项穆曾在《书法雅言》里对米芾多有微词,然时至今日,米芾已成经典。在对待今天“丑书”的问题上,理性的书法批评显然不应再犯项穆的错了。
(摘编自顾亚龙、吕行佳《书法批评需要理性和包容——从“丑书”谈起》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认同微信朋友圈里看的“射书”“吼书”“鼻书”等丑书“狂怪丑大”,不是书法创作行为。
B. 有些人支持“丑书”,称赞其是行为艺术,认为与张旭“号呼狂走,索笔挥洒”的行为如出一辙。
C. 作者指出,书法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固然重要,但笔法和节奏的把握对于书法的表现更为重要。
D. 作者希望有书法功力的书法名家对“丑书”作有益的探索,思考纠正“丑书”探索中可能存在的误差。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丑书的书写者书艺超群,书体有艺术美感,即使书写手段出格、行为夸张,也就无需指责了。
B. 只要取法晋人飘逸、唐人规矩、宋人尚意等经典艺术风格,就可以提高丑书的艺术价值和接续文化血脉。
C. 常言道,字如其人,书法作品是视觉的艺术,阅读和心悟的艺术,能呈现出书家综合修养、尤其是文学修养。
D. 写字不规范的书法家胸无点墨、故弄玄虚,打着创新、探索和个性的旗号“挑战传统”,进行丑书创作。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支撑“丑书”家理念的一项是(3分)
A.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B.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C.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D.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 上面两则材料围绕“丑书”有些观点是针锋相对的,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1962年冬天,正是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呵!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信念来的。
第二天,他就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
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几个月的辛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
1963年秋季,兰考县一连下了13天雨,雨量达250毫米。大片大片的庄稼汪在洼窝里,渍死了。全县有11万亩秋粮绝收,22万亩受灾。焦裕禄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和县委的同志们全力投入了紧急的生产救灾。
那时候,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疼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
焦裕禄,出生在山东淄博一个贫农家里,他的父亲在解放前就被国民党反动派逼迫上吊自杀了。他从小逃过荒,给地主放过牛,扛过活,还被日本鬼子抓到东北挖过煤。自从参加革命一直到当县委书记以后,他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
1964年春天,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
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对自己的病,是从来不在意的。
县委的同志们劝他疗养,他笑着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他真是全心全意投到改变兰考面貌的斗争中去了。
焦裕禄到地委开会,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说:“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
地委给他请来一位有名的中医诊断病情,开了药方,因为药费很贵,他不肯买。他说:“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县委的同志背着他去买来三剂,强他服下,但他执意不再服第四剂。
那天,县委办公室的干部张思义和他一同骑自行车到三义寨公社去。走到半路,焦裕禄的肝痛发作,疼得蹬不动车,两个人只好推着自行车慢慢走。刚到公社,大家看他气色不好,就猜出是他又发病了。
公社的同志说:“休息一下吧。”他说:“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的。”公社的同志一边汇报情况,一边看着焦裕禄强按着肝区在作笔记。显然,他的肝痛得使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指间掉了下来。汇报的同志看到这情形,忍住泪,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而他,看来还是神情自若的样子,说:“说,往下说吧。”
1964年的3月,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躺在病床上,他的心潮汹涌澎湃,奔向那正在被改造着的大地。他满腔激情地坐到桌前,想动手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但是,文章只开了个头,病魔就逼他放下了手中的笔,县委决定送他到医院治病去了。
临行那一天,由于肝痛得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他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兰考啊!一年多来,全县一百四十九个大队,他已经跑遍了一百二十多个。他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兰考的群众,兰考的斗争。正像一位指挥员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离开炮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一样,他从心底感到痛苦、内疚和不安。他不时深情地回顾着兰考城内的一切,他多么希望能很快地治好肝病,带着旺盛的精力回来和群众一块战斗啊!他几次向送行的同志们说,不久他就会回来的。在火车开动前的几分钟,他还郑重地布置了最后一项工作,要县委的同志好好准备材料,等他回来时,向他详细汇报抗灾斗争的战果。
那是个多么令人悲恸的日子呵!医生们开出了最后的诊断书,上面写道:“肝癌后期,皮下扩散。”医生怀着沉重的心情,低声说:“焦裕禄同志最多还有二十天时间。”
“医生,我求求你,我恳求你,请你把他治好,俺兰考是个灾区,俺全县人离不开他,离不开他呀!”在场的人都含着泪。
焦裕禄病危的消息传到兰考后,县上不少同志去郑州看望他。县上有人来看他,他总是不谈自己的病。先问县里的工作情况,他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问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问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怎样?问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五月初,焦裕禄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县委的一位副书记匆匆赶到郑州探望他。当焦裕禄用干瘦的手握着他的手,两只失神的眼睛深情地望着他时,这位副书记的泪珠禁不住一颗颗滚了下来。
焦裕禄问道:“听说豫东下了大雨,雨多大?淹了没有?”
“是没有淹!排涝工程起作用了。”副书记一面回答,一面强忍着悲痛给他讲了一些兰考人民抗灾斗争胜利的情况,安慰他安心养病。
副书记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的悲痛,他望着焦裕禄,鼻子一酸,几乎哭出声来。他带着泪匆匆地告别了自己的战友……
谁也没有料到,这就是焦裕禄同兰考县人民,同兰考县党组织的最后一别。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同志不幸逝世了。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
(节选自《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删改)
【背景资料】1965年12月穆青和新华社记者冯健来到中原,得知焦裕禄的事迹,在采访中被现场看到的、听到的故事深深震撼,先后七易其稿,确认真实准确,写下这篇通讯。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新华社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焦裕禄这个名字传遍了全国各地,震撼了千千万万颗心灵。
6.下列对文本第二段中画波浪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白茫茫的盐碱地”突出兰考自然环境的恶劣。
B.“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运用拟人手法,既形象地表现天气的寒冷,也凸显兰考环境的荒凉。
C.通过具体描写兰考自然环境,照应第一段内涝、风沙、盐碱是兰考县遭遇的最严重的“三害”。
D.通过写兰考严重的灾荒景象,揭示焦裕禄工作的艰难,也暗示了焦裕禄得肝病的直接原因。
7.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焦裕禄病情的发展过程贯穿全篇,具体展现了焦裕禄为了改变兰考面貌的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
B.文章通过具体数据,如“13天雨”“达250毫米”“11万亩”等,突出兰考受灾严重,增强了说服力。
C.焦裕禄离开兰考去治病时“心底感到痛苦”,是因为肝痛得厉害,长期的病魔折磨已使他感到生命的艰难。
D.文章最后一段具体交代焦裕禄去世的时间和年龄,表达了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意和对他去世的叹惋之情。
8.你认为是什么让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9.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读了这篇通讯,你感到好的通讯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 天下之害何也 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以不相爱生邪 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选自《墨子 兼爱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依次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填对一处给1分。(3分)
凡天下祸篡A怨恨B可使C毋起者D以相爱E生也F是G以仁者H誉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之与人之相贼”与《人皆有不忍之心》“自贼者也”中“贼”的词义相同。
B.“贵必傲贱”与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中“傲”词义相同。
C.“是以仁者非之”与庄子《逍遥游》“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中“非”词义相同。
D.“而恶其贫”与《兼爱》“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中“恶”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本文重点表达了他的“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
B.墨子认为兴利除害是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天下处理一切事务如不以兴利除害为基准就会有害。
C.墨子通过反复论证国家、家族和个人三者的关系,强调“兼相爱、交相利”的必要性,宣扬了他的思想。
D.本文语言浅显,善于运用类比说理,进行层层推理,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4分)
⑵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4分)
14.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的爱,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对后世影响甚大,为后人继承发展。试举一例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初发扬子寄元大①校书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①元大(大是排行)是韦应物在广陵的朋友。此诗写于公元763年,此年安史之乱刚结束,吐蕃又入侵长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凄凄”“泛泛”两个叠词的运用,渲染了离别时凄凉、迷茫的氛围,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
B.颔联历来为人称道,“残钟广陵树”五字以景寓情,将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意境高远。
C.颈联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与友人离别之后再也不能相见的悲痛,令人哀婉,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D.这首诗语言平淡自然,初看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内蕴深厚,体现了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要风格。
16.尾联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春江花月夜》中“ ▲ , ▲ ”两句,表达了对人生易逝、自然永恒的感叹,富有哲理性。
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句写词人与妻子相见却不相识的悲痛;“ ▲ ”句则形象表达出词人思念妻子的伤痛欲绝之情。
⑶同学小明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认为自己没有出路,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如果你是他的同桌,将会用《将进酒》中“ ▲ , ▲ ”两句开导他。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会议还未开始,会场里 A ,许多久别重逢的同志相互寒喧、敬礼、握手。毛主席、周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彭德怀等同志先后走进会场,会场里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毛主席说扳着手指说:“我们走过了闽、粤、湘、赣、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 B 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长征万岁!”会场里刹时升起欢呼声。
“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 C 。
毛主席略略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
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也许是刚才骑马狂奔出了阵汗,衣服湿了,现在骤然一热,我身不由己的打了一个寒噤,但还继续听着毛主席讲话,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
18.请在文中A、B、C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20.请结合文意分析文中加点词“也许”的表达作用。(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杭州举办。根据相关部门介绍, 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是充满深厚文化底蕴和承载时代活力的一组机器人,组合名为“江南忆”。“江南忆”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名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三个吉祥物取名“琮琮”“莲莲”“宸宸”。琮琮代表良渚古城遗址,名字来源于代表性文物玉琮,其形象展现了不屈不挠、坚强刚毅的精神;宸宸代表京杭大运河,名字源于京杭大运河的标志性建筑拱宸桥,其形象展现了海纳百川的时代精神。莲莲代表西湖,名字来自西湖中的接天莲叶,其形象展现了精致和谐的人文精神。“江南忆”组合的诞生,旨在传递友谊、激情和包容的亚运精神,同时也展示了杭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让我们一起期待他们的精彩表现,为杭州亚运会加油助威!
(A) (B) (C)
21.文中画横线处有三处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2.请根据上面文字介绍在A、B、C处分别填写三个吉祥物的名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礼记》
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校训
学校举行关于“立德”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以选手身份,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023-2024 学年高二上学期 10 月阶段性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1.(3分)C(“书法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固然重要”是唐太宗的说法,不是作者指出。)
2.(3分)C(A项,应是“不应过分指责”;B项太过绝对化;D项“写字不规范的书法家”
未必“胸无点墨”。)
3.(3分)D(谈论运用书法手法作画。)
4.(4 分)首先肯定丑书探索者求新的勇气和追求;接着指出丑书突破中国文化而借鉴西方
文化的创举;最后提出要给丑书以充分的探索空间和时间。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对三点得 4 分。
5.(6分)①材料一认为丑书完全背离书法艺术规律、极尽狂怪丑大;材料二认为丑书试图
构建新的书学体系。②材料一认为书法要取法传统书法和文化;材料二认为因为丑书可
以借鉴西方文化。③材料一主张纠正丑书,深入理性的思考乃至纠偏丑书可能存在的误
差;材料二主张包容丑书,让历史来评判丑书,理性批评。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6.(3分)D(“暗示了焦裕禄得肝病的直接原因”文中无据。)
7.(3分)C(应是对未能继续带领兰考人民治好“三害”完成自己的工作而痛苦。)
8.(4分)①党的信任;②毛泽东思想的指引;③自身痛苦的经历养成劳动人民的本色;
④改变兰考面貌的坚定信念。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 1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
9.(6分)①客观真实性,文中所写焦裕禄为了改变兰考面貌深入调研、关心人民生活、
与病魔作斗争都是经过采访调查而客观真实存在的事;②较强的时效性,通讯写
于焦裕禄去世后的第二年,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奋斗和舍生忘死的奉献
精神,具有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有着较强的时效性;③描写的形象性,本文
对兰考恶劣的自然环境、焦裕禄如何与病魔作斗争等进行了具体描写,形象生动,
具体可感。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10.(3 分)BDF
【评分标准】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3 分)D(厌恶/哪里。)
12.(3 分)C(没有论证“国家、家族和个人三者的关系”,而是从这三个方面举例论证。)
13. ⑴(4 分)因此肆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国家(的力量),来攻打别人的国家。
【评分标准】译出大意给 2 分;“是以”“举”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⑵(4 分)这是圣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啊。
【评分标准】译出大意给 2 分;判断句、“务”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14.(3 分)示例:孙中山先生提出“博爱”思想,体现了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革命
思想。
第 1 页
{#{QQABaQQEogCAAgBAAQhCUwUwCAIQkBECAIoGwFAEsAAAwRNABAA=}#}
【评分标准】人物、思想、目的一点 1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
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天下的害是什么呢 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打,家
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
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
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 是因不相爱产生的吗 墨子说:“因为
不相爱产生的。”现在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因此肆无忌惮地发动
他自己国家的力量,去攻打别人的国家。现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爱自己的家族,而不爱别人
的家族,因而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夺别人的家族。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
己,而不爱别人,因而毫无忌惮地运用全身的力量去残害别人。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发
生野战;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君与臣不相爱,
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与子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慈爱、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
不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
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
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反对它。
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 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
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 墨子说道:“看待
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
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
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
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
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
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产生
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所以墨子说道:“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其贫穷;希望
天下太平,而厌恶其混乱,那就应当全都相爱、交互得利。这是圣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
不可不努力去做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15.(3分)C(抒发了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的悲痛。)
16.(6分)①“世事波上舟”写世事动荡,人生如波浪中小舟,寄寓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②“沿洄安得住”写小船无论是顺流还是逆流都难以安稳,表达对友人及自己的劝慰之
情;③暗含了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对自己及友人前途的担忧和对与友人别人难以相见的
愁苦。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6分)⑴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⑵纵使相逢应不识 料得年年肠断处
⑶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评分标准】每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第 2 页
{#{QQABaQQEogCAAgBAAQhCUwUwCAIQkBECAIoGwFAEsAAAwRNABAA=}#}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1分)
18.(3分)A:熙熙攘攘;B:名副其实;C:此起彼伏。
【评分标准】每写出一处给 1 分,意思对即可。
19.(4分)①连续运用三句“长征是……”,分别从“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角度
突出了红军长征的意义及其重大影响;②句式整齐,感情强烈,增强语势,洋溢着
革命的自豪感。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
20.(4 分)“也许”表示不很肯定的意思(1分),表面上猜测因为骑马狂奔使衣服湿了(1
分),实际更肯定毛主席的讲话对自己的巨大感染力和震撼力(2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9分)
21.(6分)①删除“根据”;②将“一组”调至“是”后;③将“承载”与“充满”互
换。
【评分标准】每答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
22.(3分)A:莲莲;B:宸宸;C:琮琮
【评分标准】每写出一处给 1 分。
四、写作(60 分)
23.(60分)根据 2023年全国新课标作文评分细则赋分。
第 3 页
{#{QQABaQQEogCAAgBAAQhCUwUwCAIQkBECAIoGwFAEsAAAwR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