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祝福》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10:3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祝福》教学设计 —从分析形象入手,体悟悲剧根源
【教学目标】
1. 把握祥林嫂在文章中的几次形象变化;
2. 体味文章表达的“封建社会吃人”主题。
【重难点】
1. 造成祥林嫂形象变化的原因;
2. 对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
01新课导入
大家对鲁迅先生都不陌生,我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大量鲁迅先生的文章,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藤野先生》等等,大家是否还记得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中,曾描写过一位二十的小玩伴——闰土,鲁迅先生在文中是这样描写了闰土形象从少年到中年的变化,少年时的闰土活泼灵动,中年时闰土木讷呆板像一个木偶人,鲁迅先生也犀利地指出是当时的社会将闰土变成如此模样。
今天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课文,在文中鲁迅也多次描写了同一人形象的多次变化,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代表作品有中国第一本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大量作品被编入语文教材,如《故乡》《藤野先生》《拿来主义》等。
(二)《祝福》简介
《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选自《彷徨》。故事主要讲述作者回到家乡,暂住在鲁四老爷的家中,见证了祥林嫂的死亡,并剖析了祥林嫂死亡的深入原因,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02重点讲解
《祝福》描写祥林嫂的死亡,作者为何要说她是“穷死”的,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又是为何?“穷死”即是祥林嫂死亡的关键词,抓住“穷死”二字,来解读祥林嫂的死亡。作者在文中多次描写祥林嫂模样的变化,且每一次的改变都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不可分离,故便从祥林嫂模样的变化入手,来“还原”祥林嫂之死。
1.重重疑问,埋下伏笔
《祝福》在文章最开始描写“我”与祥林嫂相见,她已经是一个乞丐了:“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向“我”询问一些关于死亡的事情,“一个人死后有没有灵魂”“那么,也就有地狱”“那么,死掉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后就写道祥林嫂在祝福的前一夜死去,“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疑问:祥林嫂为什么才四十上下就沦落成一位乞丐,最终“穷死”,并且对死亡之后的事情这么关心?
围绕着这些疑问,继续阅读下文,寻找答案。下文中对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描述:“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是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疑问:一个年轻、有力量、勤快、能干的女人,每个月可以领五百文工钱,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为何变成这番样子?怎么沦落成了乞丐,而最终“穷死”了?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
2.分析形象变化,探究深入原因
祥林嫂形象第一次变化:
文章中对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时面貌的描写:“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手脚已没有先前灵活,记性也坏得多了,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
思考:祥林嫂的容貌较初次来鲁镇发生了改变,这是为何?
明确:祥林嫂原是寡妇,春天没了丈夫、家里又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从家中逃出来做工。后被抓回去,被迫改嫁,祥林嫂又嚎又骂,一头撞在桌角上进行反抗。被迫改嫁后,祥林嫂生了一个小孩,有房住,丈夫有力气能做工,生活看起来非常圆满幸福,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丈夫年纪轻轻得风寒而死,儿子被恶狼吃了,房子也被霸占。
从文章中分析出祥林嫂发生变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丈夫患病去世、儿子被恶狼衔去。
人为原因:封建思想的迫害。被迫改嫁。封建父权思想宣称“从一而终”、“一女不侍二夫”,这使祥林嫂不愿改嫁,但是在封建族权之下,祥林嫂的命运掌握在夫家手中,婆婆逼迫她不得不改嫁。2.失去丈夫儿子,被剥夺房子,赶出家门,这也是中国封建传统族权的影响。
祥林嫂形象第二次变化:
再次回到鲁镇的祥林嫂仍可以像原来一样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但是祥林嫂的模样并未好转,“不但眼睛窃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至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思考:又是什么原因让祥林嫂的模样再次改变?
明确:从文章看“压垮”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善良”的柳妈告诉她,经历了两次改嫁,即使死了也会被分成两半,给她的两任丈夫,并给她了解决办法,到土地庙捐门栏,死了可免受苦。祥林嫂信了柳妈的话,并照做,捐了门槛的祥林嫂“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而四婶仍对要去拿祭祀用祥林嫂说“你放着罢”,四叔上香的时候呵斥她走开。这使祥林嫂在思想上彻底奔溃,即使已想尽办法“赎罪”,但仍然不能被当作“正常人”对待。
祥林嫂最终成为乞丐的原因:封建思想的摧残。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鲁镇,认为死了两任丈夫的祥林嫂是不祥之人,而祥林嫂也深信不疑,故此她听信柳妈的话去捐门槛,而结果是大家仍不让她参与“祝福”,这使她彻底“崩溃”。精神日渐不佳的祥林嫂,最终被四叔家解雇的祥林嫂,失去了经济来源,成为了乞丐,“穷死”在“祝福”的前夜。
03总结主题
杀死祥林嫂的不是“穷”,而是“吃人”的封建思想。正是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每个人都坚信并选择顺从。封建思想的存在使祥林嫂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被迫改嫁,鲁四爷家人认为她是“不干净”的拒绝她参与“祝福”,柳妈劝她去赎罪。而祥林嫂又对这种封建思想深信不疑,抵死不改嫁,捐门槛赎罪,不被参与“祝福”后彻底崩溃。鲁迅在文中对祥林嫂的死亡只用“穷死”二字概括,并未直接指出是“吃人”的封建思想将祥林嫂逼上死路,这也正是鲁迅文章的深刻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