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美鉴赏为导向的散文教学设计——以《荷塘月色》为例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我们的审美教育,应该培养出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层次的审美追求,而且还要逐步地将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由不自觉的变成自觉的。有了自觉,经过努力,就有可能逐渐地由低变高、由俗变雅,获得健康的审美趣味和较高的审美能力。朱光潜先生曾说过:“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以美的价值和情感对语文教育教学进行滋养,实在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荷塘月色》为例来展开相关教学构思。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公认现代美文典范,其文风流畅优美,构思细腻精巧,意蕴朦胧恬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佳作。学习这类散文,感受文中的写景、抒情特色之美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以《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对学生进行言语审美、情感审美、文化审美等审美观照,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调,积淀文化意蕴。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理念来设计整个课堂不仅符合文本的立意,也契合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需要。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握朱自清在遣词、修辞等方面的写景特色,感受《荷塘月色》的语言和文辞之美。
(2)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感悟写景背后蕴含的心灵之美、文化之美。
(3)学生通过“穿越时空”情景任务的创作尝试,理解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审美旨趣,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与表现能力。
二、教学过程
任务一 感知和体验——语言审美。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荷塘语言之美,文辞之妙。
(1)朗读训练
1、挑读,改善学生朗读,从音调、节奏等方面作示范分析,帮助学生读出月下荷塘之美。
2、教师范读,经过简单示范后,学生诵读有明显变化,朗读能力有所提高。
3、全班朗读,进行朗读技巧指导,让学生带着感情,深情朗读。
(2)细读品味
问题1:仔细阅读关于月下荷塘的描写,找出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使用了怎样的手法,这些景物有何相似之处,它们具有怎样的美?
明确:
问题2:说说“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最难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写起来很难?
预设:
荷韵是一种风致,用语言来描述并不容易,作者使用“脉脉”一语非常传神生动。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并思考“在描述景物时会出现什么困难?”进入到文本深处,此问关乎到语言表达形式,能够让学生真正从文本欣赏的角度进入文本。)
任务二 理解和评价——情感审美。
活动1:心灵审美。体会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问题:思考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具有怎样的情感脉络?谈谈作者感情变化的轨迹。
预设:
①重点阅读二、三、四段,分析作者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找出相关语句。并结合景物描写谈谈景与情之间的关联。
引导学生明确:淡淡的喜悦。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作者走在煤屑小路上,用语大都是“幽僻”“曲折”“阴森森”“蓊蓊郁郁”等低沉的词汇,“今晚却很好”一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了一点好转。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表明作者的心灵暂时得到了解脱。“一个人”“什么”“都”“不想”“自由”等词给人以舒朗、轻松感。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月色好了。”让学生去感受作者尽量舒展开来的心境,体会作者此时那种淡淡喜悦的心情。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灵魂得到某种超脱,心灵得到暂时休憩。这种短暂的安宁与喜悦来源于月下荷塘,那朦胧幻梦、有诗、有画、有情的深邃意境。
②重点阅读五、六段,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明确:淡淡的忧伤。
最后两句,从“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这些微弱的路灯光联想到“渴睡人的眼”,作者巧妙地把景的描写恢复到人的描写。
上文作者是沉入在一片宁静当中的,但是却被热闹的蝉声和蛙声打破,惊扰了荷塘和作者,使作者回归到寂寞,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忧愁。
小结:朱自清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景物和“我”的情趣一致,景情同向、一致,景与情、情与景相交相融,物与我合而为一。
审美特点:情景交融、物我合一之美。
活动2:文化审美,由个性到共性,找寻共同的文化记忆。
(1)自然之美
作者描写的荷塘月色——淡雅清旷,包孕着中国古典的田园诗韵、山水意趣。中国美学注重返归本质,融自身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让人体会到某种灵魂的超脱与舒适。
问题:除了朱自清,你还能想到哪些文人也以自然来进行安顿呢?
明确: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遐迩相宜、动静相谐,原来像“羁鸟”一样被羁绊的身心,在大自然中获得了合乎本性的自由、心无挂碍的悠闲、静观万物的自得。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遥远空阔,长河夕阳雄奇华美;在这阔大雄浑的气象中,王维也摆脱了自我得失,联想到家国民族。
苏轼的《赤壁赋》在变与不变的思辨中,超脱旷达,站在更高更远处思考人生,不仅消解了个人痛苦,还拥抱了无穷无尽的自然大美。
审美特点:自然之美。
(2)体会“中和之美”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
问题:第四段中的荷塘给人以优雅朦胧之感,而第五段中写月光“峭楞楞如鬼一般”,这样是否不和谐?
明确:没有不和谐。作者笔下的黑影也是美的,只是境由心生,因情写景,作者的情绪不宁静、不痛快,既有喜悦又有忧愁,都是淡淡的、复杂且对立着。但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情感主线衔接全篇。情感表达既不张扬,也不晦涩,中和之美是一种理想境界,在教学中构建起学生的文化性格,“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审美教育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任务三 表现和创造——写作训练。
在单篇教学过后,学生对朱自清和《荷塘月色》有了具体了解,为了让学生读写贯通,可以围绕“穿越时空”式的情景训练任务,引导学生领会不同作家的创作个性和审美特点,具有“一箭双雕”的功效。
活动1:设计任务情景,建立互文关联。
问题:根据本课并结合自己的情感认知,小组探究“素淡、朦胧、幽静”是荷花的固有特征吗?并回顾《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是北平的秋天固有的特征吗?对比分析不同作家的审美特质。
明确:《荷塘月色》中主要是以“荷塘”和“月”为主要意象进行刻画,并且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给予这些意象不同的修饰词,借精心修饰过的意象共同表达出“朦胧、幽静”的意境。《故都的秋》选取的大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甚至于不起眼的景物,如牵牛花、落蕊、秋蝉残鸣等。这些意象本身就具有清冷、落寞、萧瑟等特点,不免营造出“特别地清、静、悲凉”的意境。
活动2:以读写融通促进深层理解
问题:假如朱自清来到故都的秋,他会撷取郁达夫笔下的哪些风物来刻画月夜的朦胧恬静?请参考“月下荷塘”一段文字来进行创作,150字左右。
预设:
走在曲曲折折的小径上,道两旁树上的桃花早已谢了干净,借着月光还能看见萎缩的花朵儿,树叶也更加茂密了。心中不由一阵滋味,仿佛百花齐放就在昨天,时间可真快啊。清风过处,送来了栀子花的浓香,叶儿也顺着风的步伐起了波涛,传遍了整个树林,原本静谧的树便随轻风招手,加上月光给树叶镀上一层迷离,便更见风致了。
该段文字借用《故都的秋》落蕊的灵感,将桃花凋谢的情景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来,感情基调也显得尤为幽静。虽然在通感的运用、“朦胧”意境的体现上还不够充分,但已经基本体会了《荷塘月色》的写景手法和作者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组织小练笔之类的写作可以加强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改善学习效果。该设计是在单篇教学基础上的关联教学,学生不仅需要了解郁达夫笔下的景物描写特色,还需揣摩朱自清的写景特色和审美个性,具有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特色与反思
(一)设计特色
1、立足写景抒情散文特色,抓个性化审美体验。鉴赏散文,重在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发创造,加强审美认知和审美鉴赏力的塑造与培养。
2、以“穿越时空”、读写融通等环节为抓手,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审美创造与表现能力,同时深化理解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审美旨趣,把握散文思路,提升散文阅读能力。
(二)反思不足
学情考虑不周,对学生的基础能力估计过高。审美感受与审美创造力因人而异,部分学生可能会有吃力、无从体会的学习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