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12:48:3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基于问题导向的逆向教学设计——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为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八年级学段的学生,课标也明确指出“能够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逆向教学设计第一个阶段预期结果中就强调问题的指导意义,把握问题导向能够为整个教学设计提供方向指引。
就单元本身来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多是思辨性古诗文,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拉进学生与古体文本之间的距离,做到疏通文脉,理顺文章思路;注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选择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自主分析;同时要品味古人论说艺术,感悟作者对事物理性思考的魅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明确预期学习结果
(一)根据单元导语及阅读提示,所确定的目标为(G):
1.朗读文章,疏通文意并积累相关的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分析短文中的精妙语句,感受短文的文法之妙。
3.初步了解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体味先贤的哲学智慧。
(二)预期的理解(U):
以“仁者哲思”为概念统摄,领略古代先贤的思辨风采,课前可让学生积累相关的资料,以便于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基本问题(Q):
1.《大道之行也》中文言特殊句式有哪些?实词虚词的用法有哪些?
2.《大道之行也》文章的行文脉络是什么?其中勾画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3.通过《大道之行也》可以体味先秦哲人怎样的思辨方法与处世理想?
(四)学生将会知道(K):
1.先秦论述文的思辨特点;
2.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与铺排行文的气势。
(五)学生将能够做到(S):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整齐,铺排的行文效果,掌握思辨手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
二、确定恰当评估证据
任务一:初读课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选择同学朗读课文,可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评价前一位同学的朗读情况,朗读后,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此时可以请同学们来提问,另一位同学来回答。
任务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思辨艺术
可以采用组内合作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为文章划分层次并表达自己的理由。
任务三:拓展思考,打破单元的界限
文中的大同社会跟前面学过的第三单元《桃花源记》里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
三、设计学习体验教学
(一)问题(标题)导入
师:老师想问一问大家是怎么理解这个标题的呢?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去说一说呢?(平等、民主、富有、理想)老师听到了,有位同学说理想世界,大家就要联想一下了,我们这一学期在哪一篇文章中也曾经勾画了一个理想社会呢?
生:《桃花源记》。
师:非常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看单篇来学习,也要时时刻刻的联想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内容。其实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贤们就已经对到社会进行自己的勾画了,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几千年之前先贤是怎么理解这个大同社会的。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提出疑难,全班答疑解惑。
3.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资料卡片示例(不在细致展示)。
(三)分清层次,理清脉络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可分为哪几层?
生:课文中“故”“是故”承上启下,全文呈现出“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特点。可分成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总领全文,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师:请同学们针对第二层,体会句式特点,思考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层都是排比、对偶句式,使短文具有雄辩气势。
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能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
师:嗯,那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有着比较细致的分析了,那我们回头来看一看,在学习指导的部分也提到了这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言偃的一番话,体会孔子说话时的情绪,老师请同学一会儿带着这种情感去朗读一下,组内的同学可以帮忙点评。
指导朗读: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可以稍稍停顿、拉长读音,因为这个大道之行,它的内涵是比较丰富,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属下读。“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铿锵有力。
(四)联系前文,打通思路
师:上课一开始就有同学提到了《桃花源记》,那我们接下来呢,就来对比看看,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的异同点。
师:我们可以看出两位作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那大家觉得我们这篇《大道之行也》他所代表先秦文风与陶渊明所代表的隐士哲学之间有什么不同?
生1:《大道之行也》读起来更宏大更有气势!
生2:《大道之行也》高屋建瓴,是更具有概括性的,《桃花源记》偏向朴实的,他的想法是更具体的,更有画面感。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有自己的见解,那老师要在这里布置作业了。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选择性作业)
1.总结整理最后的问题,即《大道之行也》所代表先秦文风与陶渊明所代表的隐士哲学之间有什么不同?要求结合文本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2.《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几千年来人们追寻理想世界,从先秦的大同社会、世外桃源到如今的和谐美丽新时代,请同学们依据课文对“大同”社会的描述和《桃花源记》对“世外桃源”的描述,联系现实,展开合理想象,勾画你心中的理想世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论证文。(写作指导:写作时要避免写成政治论文,语文不是政治课,要写出文学之美,我们需要调动的是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