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博硕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博硕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1 21:50:48

文档简介

长春博硕学校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年级阶段性考试 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D A A C C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B B A C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4分)
(1)原因: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剧,朝政腐败;藩镇割据,中央集权遭到破坏;地方监察机制的异化,地方官员权力增强。(6分,三点给6分)
(2)特点:地方监察机构相对独立;形成垂直领导体制;地方监察机构职权范围较为广泛;考核制度严格规范;强调依法依规监察。(2分,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加强了地方官员队伍建设;有利于防范和打击官吏腐败,推动吏治清明;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大一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助于封建政治机器(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4分,答出两点即可)
(3)启示:建立完备的监察体制;监察官应独立执法;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与考核;加强监察法规建设。(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答案】
(1)成因:美国原是英国的殖民地,不存在封建势力的阻碍;启蒙思想在北美广泛传播;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美国赢得国家独立,为政治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的移民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影响;美国制宪者的政治觉悟;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契约精神。(6分,任答三点即可)
实质:资产阶级的民主。(2分)
(2)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分)
意义: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制度保证。(4分,言之有理即可)
19.【答案】(12分)
示例
观点:西欧中世纪既有黑暗,又孕育新的因素。(2分)
论述:西欧中世纪暗中有光。政治上,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使欧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但是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加强,中央集权加强,逐步走向统一,有利于西欧社会转型,促进议会兴起,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3分)
经济上,西欧实行大庄园和农奴制维持着的传统的封建经济。但随着中古后期城市的兴起,市民自治、市民阶层开始崛起,权利的意识逐步觉醒,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国王的统一事业。(3分)
思想上,中世纪的欧洲受基督教会的影响,神权至上,束缚了人性。但是中古后期大学兴起,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打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准备了有利的条件。(2分)
结论:综上所述,西欧的中世纪并不是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中世纪的西欧在缓慢发展中孕育新的因素,承接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2分)
20.【答案】(12分)
示例:
论题:新中国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观与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
阐述:新中国的人才培养观经历了“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突出素质教育,再到立德树人的演变过程。
5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同时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国家对人才的培养,既强调政治意识,又注重专业技能,提出“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观。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才培养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90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和高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倡导素质教育理念。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与科技革命深入,我国综合国力提升,逐渐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在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我国提出了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观。
结论:综上所述,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观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时代性特征。长春博硕学校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年级阶段性考试 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 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2.汉文帝前元十二年诏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故令“以户口率置三老、孝佛、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这表明当时统治者
A.注重基层教化管理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重视发展小农经济 D.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3.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图1)。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图1
(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
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
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 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
4.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A.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5.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图2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6.1905年,由张之洞领衔上奏的《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中倡议,办新式教育仍应“尊经学”,且“崇品行”,并进行量化考核,同时培养师范人才,对科举制下传统读书人妥善安排出路,这表明当时
A.清廷科举制改革措施较完善 B.改良理论仍然占据舆论主流
C.教育转型局势复杂矛盾重重 D.受中体西用思想的持续影响
7.1939年1月,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蒋介石作了《唤醒党魂、发扬党德与巩固党基》等报告,要求“各界民众均应尽量加入一种法定的人民团体,如工会、农会、同业公会、学生自治会、妇女会等,接受本党领导”。这一举措旨在
A.弘扬三民主义精神 B.扩大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C.维护一党专制局面 D.争夺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8.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一方面开展直接救济,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生产创造条件,开展以工代赈,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体现了陕甘宁边区扶贫工作
A.促进了三三制原则的实施 B.推动边区工业的发展
C.开创我党社会保障的先河 D.具有标本兼治的特点
9.晋察冀边区行政教育处审定出版的历史课本中,孔子被表述为“代表了贵族地主,他看不起工农,说工农是小人”,王安石变法被表述为变法“并不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他提倡的保甲法,更是地主束缚农民的锁链”。这些表述
A.有助于对抗国民政府的“围剿” B.体现了教材直接服务于抗战
C.渗透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D.凸显了阶级斗争的严峻形势
10.建国初期,采用的是各级党委分级管理干部的体制,即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负责管理本地区的干部;1955年末,党中央决定,建立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管理下的分部分级管理干部体制。这一变化
A.是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 B.反映了我国干部管理体制的成熟
C.有利于培养综合型全面型干部 D.推动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11.1988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1993年宪法修正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1999年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上述宪法修正案的出台
A.反映新时期以宪法为核心的改革步伐加快
B.反映宪法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
C.说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
D.说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得到了法律保护
12.古罗马人在票决制度上创立了双重多数制,其精神是:一个决定,不仅应获得多数人的赞成,而且应获得多数地方的赞成,这样就避免了赞成者过分地集中在某些地区,也保障了人数较少地区的政治参与度。这种精神
A.使罗马的民主政治臻于完备 B.保障了罗马法向万民法过渡
C.体现了联邦制和共和制原则 D.影响了近代欧美的票选制度
13.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主持汇编的《民法大全》频繁呈现“债权”“继承权”“契约”“借贷”“租赁”等法律术语。这反映了《民法大全》
A.强调法律的公平公正 B.注重协调经济和社会关系
C.奠定欧陆法系的基础 D.适应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
14.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15.列宁指出,“(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摆脱不了这种空气……”列宁旨在揭露
A.西方文官制度的弊端 B.“政党分肥制”的乱象
C.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虚伪 D.三权分立造成的行政效率低下
16.据统计,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花费的金钱高达30亿美元,比4年前高出50%。2004年大选花费接近40亿美元。所以有学者指出,“只要在联邦大选委员会那里查一下筹集资金的账户,就可以在大选之前知道大选的最终结果,”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总统大选
A.成为两党政治斗争的工具 B.带来经济发展新动力
C.尽显金钱政治的本质特征 D.呈现出公开性的特征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唐前期,统治者很重视对地方的监察工作,除了御史台不定期派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外,最主要的创举是使十道巡按使的派遣成为制度。十道巡察,是中央对地方州县的一种经常性的巡回监察制度,出使官员除御史大夫外,礼部尚书及内外五品官以上者也可担任。十道按察使的设立,使唐前期对地方的监察趋于完备。安史之乱后按察使开始演变成为掌握地方实权的行政长官,“兵甲、财富、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权势不胜其重,能生杀人,或专私其所颇州,而虐视支郡”。随着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削弱,监察御史出使地方等职权也遭到破坏。总之,唐中后期的地方监察权力被严重削弱。
——摘编自胡沧泽《唐代监察体制的变革》等
材料二
由于元朝地域广袤和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统治者特别重视地方监察制度建设。1268年,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负责纠弹朝廷百官;随后设置行御史台,作为地方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各行省、宣慰司。虽然行御史台直属于御史台,但两机构在机构和官秩上相同,地位几乎平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监察官吏由其上级监察部门选任,有效地维护了监察系统垂直领导的体制,又保证了监察机构的独立性。《行台体察等例》等法规规定,其职权“以举贤才为纲,而以厚风俗、均赋役、重审理、汰冗官、选守令、出奉使、均公田为目,指摘剀切,虽触忌讳,亦不顾也”。地方监察官有许多详细的考核制度予以约束,稍有劣迹,即被清除出监察机构。
——摘编自昊文涛《论元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中后期地方监察权力弱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及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启示。(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620年,一批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国分离派教徒乘“五月花号”船前往北美大陆。在抵达目的地之前,他们共同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其内容为:组织公民团体;拟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规章和条例。该公约奠定了未来殖民地的政治基础,被看作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契约。这种契约不大可能形成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些移民在保持自己的传统与文化的前提下,积极适应北关大陆,成为北美大陆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1787年,一批像华盛顿、富兰克林等那样富有创造精神、熟谙法律、对启蒙时代以来的政治思想和法律理论有深刻理解的人,洞察邦联政府的积弊,积极主张修改《邦联条例》,制定出了确定美国民主制度的新宪法。
——摘编自李曼《美国式民主制度的成因》
材料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开拓、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者、开创者和建构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内在需要,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陈少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治制度的成因,并说明其实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及其意义。(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的欧洲,确实有诸多让后人觉得黑暗与蒙昧的地方,如宗教迫害、审判异端和火刑杀人,有学者指出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但同时,中世纪欧洲不仅仅只有“黑暗”、“蒙昧”这些关键词。其黑暗迷糊中也有自己的光亮点,其蒙昧无知中也有它自己的觉醒,他们在昏庸无道中也有创造和累积了近代欧洲文明的诸多因素,如民主制度、法律制度、知识积累、大学创立、宗教信仰、城市扩张、草坪文化、建筑雕刻、图画艺术、行会商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朱迪斯·本内特在《欧洲中世纪史》中提到: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钱乘旦在《西方那一方土》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57年 为了加强对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培养,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又红又专”的思想,“红”即必须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意识;而“专”即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能力,重视对科学的钻研,干实事。“红”和“专”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1981年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表明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20世纪90年代 江泽民强调建设“两个文明”的重要性。一方面他认为:“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核心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另一方面,他又把素质教育放在育人的首要地位。
21世纪 习近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政工作会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摘编自刘丽颖、田佳琦《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高校人才培养观的历史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新中国人才培养观的演变”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