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开国大典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
难点:通过本课学习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领略了国庆大典的隆重,这节课让我们和作者再次走进开国大典,去作者是怎样进行场面描写的。
2.揭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品读感悟:
(一)阅读1-4自然段,小组交流、讨论: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什么?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首都北京
2.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这是参加的人物 。
作者为什么要具体详细地写参加大典的人员和人数?
突出了开国大典的隆重。 参加人数很多,参加人员来自各行业各阶层,说明了全国人民对这次大典的期待和重视。
3.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会场的结构和布置。
4.第4自然段,写什么?
群众进场的情形。
(1)“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 比喻、 夸张 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此时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红旗翻动的壮观景象,表现出了人们参加大典的激动和兴奋的心情。
(2)开国大典的“大”主要体现在哪里?
大典的“大”主要体现在: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得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的海洋 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二)默读第5自然段,集体讨论:这段话是什么描写,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这是对毛主席与群众见面场面的描写,从“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等词语中可以体会出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无限热爱之情,对新中国成立的无限期待,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领袖的高大形象。
(三)阅读6—7自然段,思考: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指的是什么 表达了全国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两个“一齐”表现了什么?
“一齐脱帽肃立” “一齐抬起头”表明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这句话体现了人们对国旗无比尊重,也表达人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而感到无比激动、自豪的感情。
(四)放声朗读第8-10自然段:
1.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思考:为什么是28响?
28响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至1949年共有28周年。
2.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人们为什么热情的欢呼和响起掌声?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首脑。 人们期盼他成为当局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
(五)阅读11-12自然段, 前后桌交流、讨论: (1)作者是如何来介绍阅兵式的 (2) 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交流、感受:
1.作者是如何来介绍阅兵式的
用“开头” “接着” 等表示顺序的词语,详细地介绍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这些部队在阅兵式上的出色表现。
2.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兵种多。阅兵场面中介绍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这些部队的出色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一支威风凛凛、纪律严明的人民军队,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六)速度第13自然段,思考:
这一段表达了群众怎样的感情
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靠的保障。这里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七)阅读第14-15自然段,重点研读:
1.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这是什么描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这是对天安门广场傍晚景色的描写,衬托出了人们仍然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中,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无比喜悦和幸福的心情。
2.作者为什么反复写广场的“红旗” “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 表现了什么?
反复写“红旗” “红灯”,是为了写出开国大典的欢庆气氛,反复写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则表现出了人民群众喜悦、激动的心情,更表现出了其对毛泽东的无限爱戴,对祖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3.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这是什么描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情感?
这是语言描写!
这段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人民群众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喜悦、激动的心情以及对领袖爱戴的深厚情感。
4.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是什么描写?这说明了什么?
这是动作、语言描写。
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 的回应,一方面说明了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5.课文是怎样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的 又是怎样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的
作者通过场面描写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如“一齐欢呼”“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把手掌都拍麻了”“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等。更多的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如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等。
6.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两股红流”指什么 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有什么寓意呢?
这句话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方法,“红流”指的是行队伍。 写出了游行队伍之长,火光之亮。这里也是暗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将大步向前,前途一片光明。
7.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句话的意思。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八)概括课文的写作特点。
1.层次清晰,主次分明,描述有序。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人数,给读者一个概括的印象,然后分别描述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紧接着重点描写了开国大典的经过,突出了大典的盛况。
2.用词准确。
课文中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游行的声势浩大,以及场面的壮观,突出了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的心情和无比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3.点面结合描写场面。
场面描写要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整个场面的状况,要把人物的活动交织在一起写。课文记叙的是开国大典的盛况,大量运用场面描写,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开国大典,写出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和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感情,通过人们激动的欢庆场面的烘托,我们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壮观和热闹。
如本文中每次描写完毛主席的动作,这是“点”,紧接着就描写群众的反应,这是“面”。描写毛主席是在写一个突出的人物,写群众反应是写很多人,像这样既写出一个主要人物的活动又写出全场人物的表现,这种写法就叫场面描写中的点面结合。毛主席的活动就是这个场面的一个“点”,全场三十万群众的活动就是“面”。这样的描写,让场面显得热烈而不单调。
拓展阅读
观国庆六十周年庆典
时光荏苒,又是一年国庆佳节。去年的十月一日,建国六十周年庆典那壮观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那响彻天际的口号声依然在耳畔回响。在那举国欢腾的日子里,天安门广场到处是一番盛世的景象,那里是花的海洋,那里是车的海洋,那里是人的海洋……真壮观啊!
2009年10月1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年庆典开始了!60响礼炮轰鸣,拉开了庆典的序幕!伴随着铿锵的《义勇军进行曲》,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旗杆上徐徐上升。这一刻的喜悦,这一刻的庄严,这一刻的辉煌,让每一位炎黄子孙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我们的敬爱的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主席,在北京军区司令员房峰辉的陪同下,乘红旗牌检阅车沿着长安街检阅了44个地面方队。迎着受阅将士的注目礼,向群众和官兵频频挥手。
“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胡主席的问候如和煦春风,温暖军心。
“首长好!为人民服务!”官兵们的回答似惊雷回荡,山呼海应。
那一刻我们的主席更让人爱戴,那一刻我们的官兵更让人敬重,那一刻我们的群众更加可亲。
“咚——咚——咚”传来了海陆空三军方阵的脚步声,这是阅兵式的方阵表演。一队队身穿橄榄绿军装的威武之师走了过来。他们步伐矫健,他们神情刚毅,他们英姿飒爽,他们在亿万群众殷切的目光中走来!他们如雷贯耳的口号声,有如开闸流出的洪水,有如滚滚而来的大潮,有如在荒原上奔腾的骏马。他们个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向党和国家致敬,向人民致敬。
三军仪仗队结束后,天安门广场成了群众们大显身手的舞台,五十六个民族的人们,穿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跳着形态各异的民族舞蹈,载歌载舞如行云流水般从主席台前飘过,就在此时,几架喷气式飞机直冲云霄,几个曼妙的俯冲,旋转,空中便出现了一道道美丽的彩虹,视线中出现了长虹贯日般的美丽景象,观众们掌声雷动。这里到处流淌着欢笑,这里到处充斥着幸福,这里到处澎湃着激情。那欢快的场面,为国庆盛典增加了更多的喜庆气氛。
目睹着举国欢庆的场面,一种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祖国,我曾经见证了您六十华诞的盛世景象,深深为您祝福的同时也暗暗下定决心——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作为一名龙的传人,我会倾我毕生的心血,写好“中国人”这几个四四方方的中国字!
课堂练习:
1. 根据拼写汉字。
diǎn lǐ huì jí dàn shēng diàn niǔ
( ) ( ) ( ) ( )
2.我能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掌声 ( )的城楼
( )的声音 ( )地宣告
3.我能选词填空
走向 直奔
(1)早晨,我们背着书包( )学校。
(2)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 )会场。
朝着 投向
(3)王老师坐在主席台上,( )观众点头微笑。
(4)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 )主席台。
课堂练习:(答案)
1.典礼 汇集 诞生 电钮
2.(热烈)的掌声 (天安门)的城楼
(雄伟)的声音 (庄严)地宣告
3. (1)早晨,我们背着书包(走向)学校。
(2)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3)王老师坐在主席台上,(朝向)观众点头微笑。
(4)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它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
作业布置:
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什么?认真想一想后写一写,注意抓住典型场景进行描写。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会场情况:“丁”字形广场
毛主席出现
大典盛况 宣告成立
宣读公告
阅兵盛况
众游行
【课后反思】
在本课教学时,让学生准确抓住重点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如学习“升国旗”部分,学生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体会句子包涵的情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体会“站”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再如课文第5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在这部分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 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彼此启发,使思想拓展,思维活跃起来。同学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从而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是我这节课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