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11:4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2.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3.掌握诗歌中对比的手法,学习鲁迅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难点:掌握诗歌中对比的手法,学习鲁迅的革命精神。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2.揭示课题
3.走近作者:臧克家
3.了解写作背景
导入语:下面我们根据自读提示阅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自读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梳理归纳:(1)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 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诗句中表现鲁迅的哪些精神?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
整体感知:
同桌互动、讨论交流: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 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明确: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品读感悟:
(一)阅读第一部分,小组交流、讨论: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交流,回答: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二)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思考: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 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 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4) 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三) 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课外延伸
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雷锋、焦裕禄、孔繁森、袁隆平等。
拓展阅读
赞鲁迅
文人有鲁迅,节高余敬崇。
昂首投足间,自有盟主风。
横眉千夫指,俯首孺子牛。
空前呼救孩,先人孰敢啾。
手持革命笔,辛辣讥讽陡。
愤概出呐喊,狂人震宇宙。
高山岂可仰,徒此重奇文。
课堂练习:
1.对下列诗句停顿/重音、括号内感情处理错误的一项是( )
A.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嘲讽)
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赞颂)
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热情赞颂)
D.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崇敬、赞扬)
2.第四节中“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因为这种人特别自私,为自己的利益而活着,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B.因为这种人侵害别人的利益,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C.因为这种人为满足个人的穷奢极侈,欺压剥削别人,侵害别人利益,别人就不能好好活着。
D.因为他是人民的敌人,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3.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课堂练习:(答案)
1.D 
2.C 
3.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因为这首诗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歌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以及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们深深的铭记: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把他用到学习上,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业布置:
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活——死 骑 遗臭万年
死——活 俯 流芳千古
【课后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 这些人怎么样 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也是这堂课成功之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