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
——八年级语文下册
复习重点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翻译重要句子。
3.梳理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4.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缘溪行
2.具答之
沿着,顺着
详细
解释下面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3.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
动词,舍掉
4.仿佛若有光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名词,房屋
5.处处志之
名词活用作动词,做记号
6.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副词,于是,就
副词,竟然,居然
7.寻向所志
寻病终
动词,寻找
副词,不久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生活环境
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再寻桃花源
社会风尚
民风淳朴
和平安宁
理想社会
以桃花源为中心,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自然环境优美
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主旨:
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渴望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
本文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 。
写作特色
奇幻: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初极狭,才通人。
太守遣人往,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寻之,未果。
真实: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
桃花源的种种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真实情景。
人物真实。渔人的时代、籍贯真实肯定;刘子骥也是当时存在的真实人物。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水尤清冽
3.日光下澈
4.佁然不动
5.往来翕忽
向西
格外
穿透
静止不动的样子
轻快迅疾的样子
6.犬牙差互
7.凄神寒骨
8.悄怆幽邃
9.以其境过清
10.崔氏二小生
像狗的牙齿那样
凄,使 感到悲伤
寒,使 感到寒冷
悄怆,凄凉
以,因为
年轻人
清,凄清
邃,深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发现小石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记录同游者
移步换景
定点特写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幽深冷寂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游鱼:活泼 动静结合
潭水:清澈 侧面衬托
隔、闻、伐、取、见
小石潭记
顺序 景物 抒情 写法
心乐之
凄神寒骨
似与游者相乐
主旨:
本文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清幽的景色和冷寂氛围,抒发了作者被贬失意后的孤凄悲凉之情。
写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贬官后,他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身世遭遇和人生感慨。此间写了《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为其中的一篇。
体会情感
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贬谪后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又会涌上心头。
1. 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到小潭,读者犹如跟随导游,边移步,边观景,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到小石潭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写作特色
2. 抓住特征,细致描绘。
写小石潭水底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的形状,用“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细致生动地描绘出来。
3. 情景交融,景中传情
小石潭曲径通幽——心乐之
游鱼的悠然自得——似与游者相乐
环境的幽深冷寂——凄神寒骨
对比阅读,加深印象
从写作角度看,《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有何异同?
都以“记”为名,属于“杂记体”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都有比较清晰的写作顺序
《桃花源记》有清晰的情节线索: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小石潭记》有明确的游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到小潭,由小石潭中的景物,再到周围景物。
对比阅读,加深印象
都以散句为主,也有节奏鲜明的四字句
对比阅读,加深印象
《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小石潭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一实一虚,写法各不相同。《桃花源记》是借游记之体,以第三人称记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重在记叙;《小石潭记》则是实写,采用第一人称描写了所见景物,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重在描写,兼有抒情。
所寄托的情感不同。《桃花源记》通过描绘美好的人间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小石潭记》则是作者探山访水,以排解抑郁的心情,进而抒发了作者被贬失意后的孤凄悲凉之情。
对比阅读,加深印象
语言特色不同。《桃花源记》语言朴素简洁,内涵丰富;《小石潭记》语言精练优美而刻画入微。
如写溪流的蜿蜒曲折,用一个“斗折蛇行”作比,四个字包含两个比喻。
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他在现实世界里的见闻和遭遇。桃花源中人“叹惋”是,渔人所说的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
实战演练
1.《桃花源记》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2.《桃花源记》结尾两段为什么要反复写桃花源的“寻而不得”?(3分)
①与上文“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相照应;
②通过现实世界的人对桃花源的寻找,把它放置在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之下,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
③桃花源的“寻而不得”,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强了文章的传奇性;
④让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生动,耐人寻味,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3.(2011·河南中考)
(一)《小石潭记》
(二)……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1)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3分)
(2)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
语段(一):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
语段(二):用“秋天”“晓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 “玉”“纨”和水进行比较)
1.请在作业本上默写《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全文。
2.整理课堂笔记,精选两个重要知识点抄写在整理本上。
课后作业
同 学 们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