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统编语文八下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课件(两个课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统编语文八下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课件(两个课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13:0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王维《桃源行》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泽东《七律·登庐山》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桃花源记:作者记叙渔人进出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叙,可以描写,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阐述一个道理。
文体知识拓展:
说:
初中语文课本常用的几种古代文体
1.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可叙述,可描写,
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马说》、
《少年中国说》、
《黄
生借书说》。
2.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
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如《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3.
表:
铭:
序: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下臣对帝王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 ,
字 ,私谥 ,
自号 。 著
名 诗人。著有
《陶渊明集》 。

元亮
靖节
五柳先生
东晋
山水田园
文学常识
解题:《桃花源记》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散文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这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
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
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一、范读 正音 知意
作为
沿,沿着
两岸
别的
鲜艳美丽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感到诧异
穷尽
第一段: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林——异。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舍弃,放弃
只,仅仅
开阔的样子
开阔而明亮
平坦开阔
整齐的样子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全,都
安适愉快的样子
第二段: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
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
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
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于是,就
全部,详尽
通“邀”,邀请

询问消息
妻子和儿女
与世隔绝的地方
于此,即从这里
隔断,隔绝

(更)不要说
叹息,惋惜

邀请
告辞
告诉

第三段: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邀。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
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已经
沿着
名词作动词,做标号
到了
拜访
(做的)标记
终于
高兴地样子
计划,打算
第四段: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桃花梦——寻)
文章结构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作客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未果)
为什么寻不到桃花源?
内容归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后再寻桃花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故事曲折回环,给读者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桃花源,令人称异,令人神往。

二、再读 美点寻踪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渔人眼中的桃花林景色:
“美”在自然幽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渔人眼中的桃花源景象:
环境封闭,远离战乱
T
E
X
T
T
E
X
T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美”在与世隔绝
T
E
X
T
T
E
X
T
“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热情好客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丰年待客之道,一片盛情
“美”在人情淳朴
善良悲悯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美”在神秘难寻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主旨
三、回顾 主旨探究
生平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饿、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对于广大农民的苦难生活深有感受,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写作背景:
作者借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主题: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这里环境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频仍,社会和平安定,人人平等自由,生活和谐幸福。
我们应当怎样评价作者的这种社会理想?
这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批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关键词:向往、不满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悉如外人
4.黄发垂髫
5.具答之
6.皆叹惋
7.便扶向路
8.诣太守
9.遂迷,不复得路
10.欣然规往
11.后遂无问津者
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解释划线实词:
考考你
四、练习巩固
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你会了吗
6.理解一词多义。
(1)志:①处处志之( )
②寻向所志( )
(2)寻: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 ( )
(3)遂: ①遂迷( )
②遂与外人间隔( )
(4)舍: ①便舍船。shě( )
②屋舍俨然。shè( )
(5)为: ①捕鱼为业wéi ( )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 ( )
做标记
做的标记
寻找
不久
终于
于是 ,就
舍弃,放弃
房屋
作为

交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无论:今:表条件连词。
鲜美:今:味道鲜美可口
绝境: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7.古今异义:
妻子:今:男子的配偶。
古:鲜艳美丽
古:交错相通
古:妻子和儿女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
再见!